云南省昆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 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 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 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赴于 “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的社会 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成“入仕”。按这个特征 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 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 皆属士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 自尊,重义轻利。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 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 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 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 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 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 风作为美谈。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得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 在一起。关心国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 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故士 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 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 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 鼎 言兴邦”的社会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合了诸子学说的“士文 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 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他会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 生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 距的最早立论,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代的“共产主义” 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 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 代的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革命这所以取得成 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尽管大 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 达1300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 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节选自《中国的“士”与“士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云南省昆明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第 I 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 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 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 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赴于 “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的社会 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成“入仕”。按这个特征 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 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 皆属士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 自尊,重义轻利。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 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 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 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 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 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 风作为美谈。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得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 在一起。关心国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 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故士 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 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 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 鼎”“一言兴邦”的社会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合了诸子学说的“士文 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 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他会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 生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 距的最早立论,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代的“共产主义”。 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 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 代的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革命这所以取得成 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尽管大 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 达 1300 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 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节选自《中国的“士”与“士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也不以财富 作为成败的评价标准,不倨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B.第一段概述了“士”这类特殊群体的特点,引出“士文化”这一概念,并对 这一概念的内涵特点、意义作用,从传统、个人、国家三个角度阐述与评价。 C.第二段交代了古代的“士”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即类似今天诸如卫生界 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学而不仕”的知识分子,范围很广 D.传统的士虽然不当官,不掌权,经济上也处于附庸地位,但极自尊,讲风骨, 重义轻利,重操守,心忧天下,志在天下,把个人与国家联系一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士人讲究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故当权者对 士的态度往往也是优礼有加,“礼贤下士”之风也会成为历史美谈。 B.中国的士人无权无势,甚至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而被视为迁腐的“书呆子” 但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甚至能“一言九鼎”“一官兴邦”。 C.中国的士文化对个人讲究立身,对国家强调济天下、治天下,这种种博大精 深的文化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和充满人性和理性,具有刚柔并济的智慧 D.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 替代的作用,也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得他们在辅佐当 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交科学合理的建议 C.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 它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会了诸子学说,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D.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正是因 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答案】1.B2.B3.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査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 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对这 概念的内涵特点、意义作用…简述与评价”错误,混淆范围,第一段第二句话 并没有对“士文化”的内涵特点进行简述。“升华和瑰宝”“精神食粮”“民族 精神”都是从意义作用的角度进行评价。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从第三段内容判断,B项 “无势”是无中生有,也与后文内容矛盾。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 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A. 士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也不以财富 作为成败的评价标准,不倨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B. 第一段概述了“士”这类特殊群体的特点,引出“士文化”这一概念,并对 这一概念的内涵特点、意义作用,从传统、个人、国家三个角度阐述与评价。 C. 第二段交代了古代的“士”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即类似今天诸如卫生界、 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学而不仕”的知识分子,范围很广。 D. 传统的士虽然不当官,不掌权,经济上也处于附庸地位,但极自尊,讲风骨, 重义轻利,重操守,心忧天下,志在天下,把个人与国家联系一起。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士人讲究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故当权者对 士的态度往往也是优礼有加,“礼贤下士”之风也会成为历史美谈。 B. 中国的士人无权无势,甚至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而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 但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甚至能“一言九鼎”“一官兴邦”。 C. 中国的士文化对个人讲究立身,对国家强调济天下、治天下,这种种博大精 深的文化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和充满人性和理性,具有刚柔并济的智慧。 D.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 替代的作用,也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 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得他们在辅佐当 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交科学合理的建议。 C. 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 它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会了诸子学说,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D. 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正是因 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 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 项,“对这一 概念的内涵特点、意义作用……简述与评价”错误,混淆范围,第一段第二句话 并没有对“士文化”的内涵特点进行简述。“升华和瑰宝”“精神食粮”“民族 精神”都是从意义作用的角度进行评价。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从第三段内容判断,B 项 “无势”是无中生有,也与后文内容矛盾。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 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 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 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 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 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 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 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 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 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 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 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 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 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 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 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 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 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 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 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 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 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 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 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 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一一她知道这 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 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 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 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 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 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 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 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 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 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 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 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 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 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 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 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 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 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 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 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 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 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 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 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 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 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 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 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 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 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 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 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 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 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 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 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 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 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 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 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 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 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 哭了出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 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 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 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 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E.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 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5.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4.BE5.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 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 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 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 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以“鸡 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6.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 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 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 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 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 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 漓尽致。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B项,“冷酷无情”错误,由文中“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 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可知,这里表现的时人情的自私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 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 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 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 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 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 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 哭了出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 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 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 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 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E. 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 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5.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E 5.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 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 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 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 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以“鸡 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6. 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 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 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 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 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 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 漓尽致。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B 项,“冷酷无情”错误,由文中“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 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可知,这里表现的时人情的自私
“冷酷无情”过于夸大;E项,“语言轻松诙谐”错误。本文语言简洁自然,深 刻的揭露最真实的人性。 (2)试题分析:题干“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答题关键词“好处”,这是对小说标题作用的考査,解答此题,可根据标 题的常见作用,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从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 分析作答。本题中,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 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由此可 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从读者的角度答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 趣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 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 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 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 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 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 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3)试题分析:题干“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关键词“如何塑造”“简要分析”。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小说 具体细节分析表达效果。答题首先筛选塑造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主要集中在文 章6、10、11三节中。第六节中“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 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 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 “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讽刺 了人物怪癖和丑态;第十一节中“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 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更是将金昌焕的自私、卑 鄙、丑恶与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此题答题时, 重点分析“讽刺”“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的手法。 点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 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 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 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此题重点分析 “讽刺”“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的手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 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 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 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 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 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
“冷酷无情”过于夸大;E 项,“语言轻松诙谐”错误。本文语言简洁自然,深 刻的揭露最真实的人性。 (2)试题分析:题干“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答题关键词“好处”,这是对小说标题作用的考查,解答此题,可根据标 题的常见作用,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从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 分析作答。本题中,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 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由此可 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从读者的角度答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 趣”。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 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 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 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 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 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 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3)试题分析:题干“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关键词“如何塑造”“简要分析”。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小说 具体细节分析表达效果。答题首先筛选塑造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主要集中在文 章 6、10、11 三节中。第六节中“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 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 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 “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讽刺 了人物怪癖和丑态;第十一节中“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 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更是将金昌焕的自私、卑 鄙、丑恶与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此题答题时, 重点分析“讽刺”“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的手法。 点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 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 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 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此题重点分析 “讽刺”“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的手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 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 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 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 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 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