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 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谲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 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卷》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中国文学”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中 国文学,即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 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 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后奔。”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中国文学无疑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 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因此“中国文学″的语义解释的个方向,正 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获得其解释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就现代 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起码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 是“中国”的文学,作为国家名称的“中国”一词,在这里具有明确的限定和首要的解释位 置,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乂。你属于中国, 你就是中国文学。而这个“中国”,无论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夏、商、周;是叫秦、 汉、唐,还是叫元、明、清;乃至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或者金、辽、西 夏;或者如今日的“台湾地区”等“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 体认和整合,从而努力全面地把握住一个在时空中如此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无 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
官渡区第二中学 2012 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 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 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卷》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中国文学”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中 国文学,即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 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 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中国文学无疑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 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因此“中国文学”的语义解释的一个方向,正 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获得其解释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就现代 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起码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 是“中国”的文学,作为国家名称的“中国”一词,在这里具有明确的限定和首要的解释位 置,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你属于中国, 你就是中国文学。而这个“中国”,无论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夏、商、周;是叫秦、 汉、唐,还是叫元、明、清;乃至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或者金、辽、西 夏;或者如今日的“台湾地区”等“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 体认和整合,从而努力全面地把握住一个在时空中如此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无 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
提是明摆于眼前的,似乎不好逾越。 有趣的是,周扬、刘再复在他们的那篇文章中开宗明义试图给予“中国文学”以解说, 却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却也不能不予 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更为明显的破绽是,刘再复们既然已指称中国文学就是中华 民族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但其除了在开篇作了这样的简明界说之后,通篇所论却都是 以汉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汉语言文学,对其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几乎没有涉及, 且不作任何过渡性的说明和必要交待,从而使他们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不 免有空洞化之嫌,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其间在“中国文学”(或中华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 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扪心自问,我们虽然可以亳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但偌大“中国”,以及 由这“中国”所衍生的“中国文学”,也许正是我们要用她所给予和滋养的心血来有所求解 的永恒母题呢 如此,用不着仔细体味,就可理解“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其实就是类似现代比较文 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中 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刘再复所谓“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也就是与世界上其它 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 乎不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辞正义明,言简易 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B.中国文学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 造的文学这一实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C.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就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 这个前提是明摆着的,似乎不好逾越。 D.周扬和刘再复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虽无空洞之嫌,但在“中国文学” 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提是明摆于眼前的,似乎不好逾越。 有趣的是,周扬、刘再复在他们的那篇文章中开宗明义试图给予“中国文学”以解说, 却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却也不能不予 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更为明显的破绽是,刘再复们既然已指称中国文学就是中华 民族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但其除了在开篇作了这样的简明界说之后,通篇所论却都是 “以汉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汉语言文学,对其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几乎没有涉及, 且不作任何过渡性的说明和必要交待,从而使他们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不 免有空洞化之嫌,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其间在“中国文学”(或中华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 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扪心自问,我们虽然可以毫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但偌大“中国”,以及 由这“中国”所衍生的“中国文学”,也许正是我们要用她所给予和滋养的心血来有所求解 的永恒母题呢。 如此,用不着仔细体味,就可理解“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其实就是类似现代比较文 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中 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刘再复所谓“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也就是与世界上其它 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 乎不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1.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辞正义明,言简易 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B. 中国文学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 造的文学这一实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C. 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就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 这个前提是明摆着的,似乎不好逾越。 D. 周扬和刘再复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虽无空洞之嫌,但在“中国文学” 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 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 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C.“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中国”是 对国家的区别,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 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周扬、刘再复所称“中华民族的文学”这一概念不具合理性,因为“民族” 这一概念不能对“中国文学”中的“中国”作准确的界定,称“中国文学”更合理 B.“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要全面把握在 时空中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 C.周扬、刘再复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格 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D.虽然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就字面意义说,“中 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万均,本燉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隋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 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唐髙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万均日:“众寡不敌,宜以计胜。”即教艺羸兵阻水 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明年,建德以二十 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柴绍之讨梁 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 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突厥走,遂围师都。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 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既而贼果斩师都降。俄从李靖讨吐谷浑。军次青海,万均 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还语诸将曰:“贼易与。”复驰 进击,斩数干级,勇盖三军。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日:“虏且来!”乃勒兵。俄
2.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 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 “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 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C. “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中国”是 对国家的区别,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 “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 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周扬、刘再复所称“中华民族的文学”这一概念不具合理性,因为“民族” 这一概念不能对“中国文学”中的“中国”作准确的界定,称“中国文学”更合理。 B.“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要全面把握在 时空中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 C. 周扬、刘再复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格, 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D. 虽然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就字面意义说,“中 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薛万均,本燉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隋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 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唐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万均曰:“众寡不敌,宜以计胜。”即教艺羸兵阻水 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明年,建德以二十 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 柴绍之讨梁 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 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突厥走,遂围师都。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 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既而贼果斩师都降。俄从李靖讨吐谷浑。军次青海,万均、 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还语诸将曰:“贼易与。”复驰 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俄
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 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 虚则所失重矣。”诏勿治。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帝惊悼,为举哀,诏 陪葬昭陵。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 者有知,翼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缘:向上爬,攀援 B.乘之,俘杀相藉 藉:抚慰 C.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 卒:通“猝”,猝然,突然 D.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 冀:希望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项是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万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员的后代,但后来他同弟弟跟罗艺一起归顺了唐朝, 并和罗艺迎击过窦建德入侵范阳的十万军队 B.柴绍出讨梁师都时,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兵马 突然而至,唐军退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薛氏兄弟却扭转了战局。 C.随同李靖抵达青海征讨吐谷浑时,薛万均所向披靡,还鼓励诸将说贼寇是容易对付的 并第二次驰马杀回敌阵,斩杀敌兵几千人,勇冠三军。 D.有人控告薛万均,虽经魏征劝说,太宗没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后来为一点 小事,把他囚禁。薛万均忧愤而亡后,太宗却又非常悲痛。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恨别 洛城一别四干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 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 虚则所失重矣。”诏勿治。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帝惊悼,为举哀,诏 陪葬昭陵。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 者有知,冀.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 缘:向上爬,攀援 B.乘之,俘杀相藉. 藉:抚慰 C.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 卒:通“猝”,猝然,突然 D.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 冀:希望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项是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薛万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员的后代,但后来他同弟弟跟罗艺一起归顺了唐朝, 并和罗艺迎击过窦建德入侵范阳的十万军队。 B.柴绍出讨梁师都时,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兵马 突然而至,唐军退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薛氏兄弟却扭转了战局。 C.随同李靖抵达青海征讨吐谷浑时,薛万均所向披靡,还鼓励诸将说贼寇是容易对付的, 并第二次驰马杀回敌阵,斩杀敌兵几千人,勇冠三军。 D.有人控告薛万均,虽经魏征劝说,太宗没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后来为一点 小事,把他囚禁。薛万均忧愤而亡后,太宗却又非常悲痛。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①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8.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 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有鸟焉,其名为鹏,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每至晴初霜旦 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地窨 (法)塞斯勃隆 国王陛下颁布了一道诏令,宣称他将每月一次亲临一个臣民的家,并在那里进餐。朝廷 的反对派就立刻散布舆论,说这种做法是“收买人心"。国王无论干什么,反对派准会发表 点攻击性的评论,把国王贬得一钱不值,什么"好大喜功”啊,“怯懦无能”啊,等等,不 一而足,向来如此。这回,国王去臣民家里进餐一事,他们只报以耸耸肩膀,鄙夷地斥之为 收买人心”。哪知,这次他们可错怪了国王。因为国王的这项决定,看来事体不大,却有 深刻的用意。国王向来硏究历史,深知曾有许多王朝由于不懂得跟人民保持接触的重要性, 不察民情,进而失掉民望,最后归于灭亡。而国王本人,自从登基以来,已觉察到显赫的王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①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8.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9.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 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有鸟焉,其名为鹏, ,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每至晴初霜旦, ,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地 窖 (法)塞斯勃隆 国王陛下颁布了一道诏令,宣称他将每月一次亲临一个臣民的家,并在那里进餐。朝廷 的反对派就立刻散布舆论,说这种做法是“收买人心”。国王无论干什么,反对派准会发表 点攻击性的评论,把国王贬得一钱不值,什么“好大喜功”啊,“怯懦无能”啊,等等,不 一而足,向来如此。这回,国王去臣民家里进餐一事,他们只报以耸耸肩膀,鄙夷地斥之为 “收买人心”。哪知,这次他们可错怪了国王。因为国王的这项决定,看来事体不大,却有 深刻的用意。国王向来研究历史,深知曾有许多王朝由于不懂得跟人民保持接触的重要性, 不察民情,进而失掉民望,最后归于灭亡。而国王本人,自从登基以来,已觉察到显赫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