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 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 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 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丶伊斯兰世界天下 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 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 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 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 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 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 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 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 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 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ˆ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 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ˆ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 对另—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 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 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 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 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 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
1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 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 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 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 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 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 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 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 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 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 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 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 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 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 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 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 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 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 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 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 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 难题。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 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 己理解的位置。 参考答案D 解析]A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误,原文只有第2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 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B项,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此处扩大了范围。C项,“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 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 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关键原则和方向,自然地引出了下 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 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 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 |参考答案C 解析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有些还受 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
2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 难题。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 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 己理解的位置。 [参考答案]D [解析]A 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误,原文只有第 2 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 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B 项,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此处扩大了范围。 C 项,“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 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 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关键原则和方向,自然地引出了下 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 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 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参考答案]C [解析]“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有些还受 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
新意义 参考答案C 解析|“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俄新社近日的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文章说,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 近30年来,那里有7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已经设定目标,在4年内把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 的人数变成0。文章指出,消除贫困与社会制度问题的关系由来已久。就目前来看,市场 看不见的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不仅看不见,甚至常常是无力的。而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 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 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种子和牲畜。 美国《财富》杂志和石英财经网都报道了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乡镇村庄, 作为中国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利用电商热潮实现脱贫的故事。报道也指出,有的偏 远地区的贫困村碍于基础设施薄弱,不易通过电商脱贫。 津巴布韦《先驱报》在《扶贫:来自中国的经验>—文中说,非洲国家正深陷贫困泥潭 而中国有可供学习的扶贫经验,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佳范例之-一,它 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 (摘编自刘仲华、骆青、杜一菲、颜欢、徐伟《外媒关注中国精准扶贫:取得了难以置 信的成果》,《人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改 ■贫困人口规模(万人)贫困发生率(%) 7703976542 6610165849 55463 46224 28662 1656712238 824970175575 43353046 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 10.2 49.8 78.3 73.5 表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
3 新意义。 [参考答案]C [解析]“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俄新社近日的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文章说,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 近 30 年来,那里有 7 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已经设定目标,在 4 年内把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 的人数变成“0”。文章指出,消除贫困与社会制度问题的关系由来已久。就目前来看,“市场 看不见的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不仅看不见,甚至常常是无力的。而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 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 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种子和牲畜。 美国《财富》杂志和石英财经网都报道了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乡镇村庄, 作为中国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利用电商热潮实现脱贫的故事。报道也指出,有的偏 远地区的贫困村碍于基础设施薄弱,不易通过电商脱贫。 津巴布韦《先驱报》在《扶贫:来自中国的经验>一文中说,非洲国家正深陷贫困泥潭, 而中国有可供学习的扶贫经验,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佳范例之一,它 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 (摘编自刘仲华、骆青、杜一菲、颜欢、徐伟《外媒关注中国精准扶贫:取得了难以置 信的成果》,《人民日报》2017 年 3 月 16 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如果缺乏有效的发展机会和 平台,特别是产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人才往往很难留得住。即使能够留得住,也很难保证不 会因为缺少发挥作用的机会而被浪费甚至荒废。当然,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产业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产业发 展的机会和平台,又会为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支撑。文化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推进乡 村文化发展方面的机会和平台,也会为推进文化振兴提供支撑。其他方面与此类似,实际上 形成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互动过程。至于推进乡村振兴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 更需要在‘建功立业ˆ的舞台上成长和磨练。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体 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如何 将引进外来人才与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 用,规避之前许多地区岀现的“引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或荒废了儿子等现象,也需要统 筹谋划。据此可进一步看出,注重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重要和必要的。 (摘编自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沺要义和规划精髓》,《东岳论丛》2018年10月) 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 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 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嬴。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 现行标准(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 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 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 村振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 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 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编自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年2月上) 4.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改善教育、提供信息是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举措。 B.精准扶贫的成功不只能让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还可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 C.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逐年降低,其中2000年到2005年降幅明显 D.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实现,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 【答案】D“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理解有误。原文表达的是“合理的 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
4 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如果缺乏有效的发展机会和 平台,特别是产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人才往往很难留得住。即使能够留得住,也很难保证不 会因为缺少发挥作用的机会而被浪费甚至荒废。当然,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产业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产业发 展的机会和平台,又会为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支撑。文化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推进乡 村文化发展方面的机会和平台,也会为推进文化振兴提供支撑。其他方面与此类似,实际上 形成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互动过程。至于推进乡村振兴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 更需要在“建功立业”的舞台上成长和磨练。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体 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如何 将引进外来人才与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 用,规避之前许多地区出现的“引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或“荒废了儿子”等现象,也需要统 筹谋划。据此可进一步看出,注重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重要和必要的。 (摘编自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东岳论丛》2018 年 10 月) 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 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 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 2020 年,中国将实现 现行标准(2010 年不变价 2300 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 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 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 2020 年和 2050 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 村振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 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 2020 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 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 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编自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 年 2 月上) 4.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改善教育、提供信息是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举措。 B.精准扶贫的成功不只能让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还可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 C.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逐年降低,其中 2000 年到 2005 年降幅明显。 D.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实现,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 【答案】D“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理解有误。原文表达的是“合理的 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媒对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报道既谈了扶贫的制度优势、技术利用和显著成果,也指出了问 B.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97.5%降到2017年3.1%,贫困发生率与贫困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一 致。 C.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D.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答案】C“乡多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说法有误。根 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城乡之间发展的鸿沟,不仅仅指财富,还指生态宜居、文化发展等方面。 6.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我国社会制度的有效保障,国家战略制定和工作部署清晰明确;②富有实干精神,因地制 宜,多方人手;③依靠人才推进乡村振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寻找民工老海 宾炜 过了春节,何家庄的男人就踏上了淘金之路。出了火车站,一帮人背着铺盖卷,浩浩荡 荡走了两条街,忽然发现队里的老海不见了。一行人急忙掉转头往回找,可哪儿找得见老海 的人影? 大伙都急了,这老海五十多岁的大老粗,大字不识一个,头一次出远门不说,身上也没 带什么钱,如今让他一个人落了单,这还不要了他的老命哇!大伙儿回到火车站,以为老海 会撞回到这里来的,谁知等了一天一夜,还是没见人。 第三天,来了—个招工的胖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大伙儿惦记着老海,安顿 好以后,就接着出去找老海。可要想在这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找一个人,况且这个人还是个 文盲,这简直比海底捞针还要难。 人没找着,大伙心里不好受,老板一看不乐意了,说:我叫你们来就是为了赶工程的 你们倒好,天天跑到外面玩,明天再不开工,我只好去叫别人了。”队中年纪最长的老山头急 忙赔着笑解释:老板,我们走丟了一个同伴,不找到他,心里不踏实呀!老板一听笑了:我 还以为丢了个小姑娘呢,不就是个大男人吗?你们还怕他被骗去当小姐呀!要干就开工,不 想干趁早走人…大伙儿一听老板的话没有商量余地,就想,还是先保住这份活,再慢慢找 于是,以后大伙就利用收工后的空闲时间出去找老海。他们一共七个人,就分成几组, 往几个方向找去,像在家里围猎野猪一样,一定要把老海围岀来。可这种方法-到大城市显 然就行不通,一个月下来,他们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根本不见老海的人
5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外媒对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报道既谈了扶贫的制度优势、技术利用和显著成果,也指出了问 题。 B.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 1978 年 97.5%降到 2017 年 3.1%,贫困发生率与贫困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一 致。 C.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D.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答案】C“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说法有误。根 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城乡之间发展的鸿沟,不仅仅指财富,还指生态宜居、文化发展等方面。 6.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参考答案】①我国社会制度的有效保障,国家战略制定和工作部署清晰明确;②富有实干精神,因地制 宜,多方人手;③依靠人才推进乡村振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寻找民工老海 宾炜 过了春节,何家庄的男人就踏上了淘金之路。出了火车站,一帮人背着铺盖卷,浩浩荡 荡走了两条街,忽然发现队里的老海不见了。一行人急忙掉转头往回找,可哪儿找得见老海 的人影? 大伙都急了,这老海五十多岁的大老粗,大字不识一个,头一次出远门不说,身上也没 带什么钱,如今让他一个人落了单,这还不要了他的老命哇!大伙儿回到火车站,以为老海 会撞回到这里来的,谁知等了一天一夜,还是没见人。 第三天,来了一个招工的胖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大伙儿惦记着老海,安顿 好以后,就接着出去找老海。可要想在这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找一个人,况且这个人还是个 文盲,这简直比海底捞针还要难。 人没找着,大伙心里不好受,老板一看不乐意了,说:“我叫你们来就是为了赶工程的, 你们倒好,天天跑到外面玩,明天再不开工,我只好去叫别人了。”队中年纪最长的老山头急 忙赔着笑解释:“老板,我们走丢了一个同伴,不找到他,心里不踏实呀!”老板一听笑了:“我 还以为丢了个小姑娘呢,不就是个大男人吗?你们还怕他被骗去当小姐呀!要干就开工,不 想干趁早走人……”大伙儿一听老板的话没有商量余地,就想,还是先保住这份活,再慢慢找 吧。 于是,以后大伙就利用收工后的空闲时间出去找老海。他们一共七个人,就分成几组, 往几个方向找去,像在家里围猎野猪一样,一定要把老海围出来。可这种方法一到大城市显 然就行不通,一个月下来,他们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根本不见老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