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高2020届语文备课组 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 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 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 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ˆ、伊 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 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 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 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 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 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 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 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 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ˆ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 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ˆ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 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 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 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1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命题人:高 2020 届语文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 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 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 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 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 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 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 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 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 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 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 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 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 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 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 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 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 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 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 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 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还 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难题。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 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 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 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 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 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关键原则和方向,自然地 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 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 有些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2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 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 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 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 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还 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难题。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 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 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 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 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 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关键原则和方向,自然地 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 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 有些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 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但具有新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俄新社近日的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文章说,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 纪录,近30年来,那里有7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已经设定目标,在4年内把处在 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变成0。文章指出,消除贫困与社会制度问题的关系由来已 久。就目前来看,市场看不见的手ˆ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不仅看不见,甚至常常是无力 的。而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 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 种子和牲畜。 美国《财富》杂志和石英财经网都报道了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乡 镇村庄,作为中国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利用电商热潮实现脱贫的故事。报道 也指出,有的偏远地区的贫困村碍于基础设施薄弱,不易通过电商脱贫。 津巴布韦《先驱报》在《扶贫:来自中国的经验>—文中说,非洲国家正深陷贫 困泥潭,而中国有可供学习的扶贫经验,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 佳范例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 (摘编自刘仲华、骆青、杜一菲、颜欢、徐伟《外媒关注中国精准扶贫:取得了 难以置信的成果》,《人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 材料二 3
3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 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但具有新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俄新社近日的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文章说,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 纪录,近 30 年来,那里有 7 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已经设定目标,在 4 年内把处在 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变成“0”。文章指出,消除贫困与社会制度问题的关系由来已 久。就目前来看,“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不仅看不见,甚至常常是无力 的。而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 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 种子和牲畜。 美国《财富》杂志和石英财经网都报道了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乡 镇村庄,作为中国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利用电商热潮实现脱贫的故事。报道 也指出,有的偏远地区的贫困村碍于基础设施薄弱,不易通过电商脱贫。 津巴布韦《先驱报》在《扶贫:来自中国的经验>一文中说,非洲国家正深陷贫 困泥潭,而中国有可供学习的扶贫经验,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 佳范例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 (摘编自刘仲华、骆青、杜一菲、颜欢、徐伟《外媒关注中国精准扶贫:取得了 难以置信的成果》,《人民日报》2017 年 3 月 16 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年 ■贫困人口规模(万人)■贫困发生率(%) 7703976542 6610165849 55463 46224 28662 12238 82497017557543353046 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 97596278.373.560.549.83017.212.710.2 表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如果缺乏有效 的发展机会和平台,特别是产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人才往往很难留得住。即使能够留 得住,也很难保证不会因为缺少发挥作用的机会而被浪费甚至荒废。当然,乡村振兴 是全面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 产业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又会为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支 撑。文化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方面的机会和平台,也会为推进文 化振兴提供支撑。其他方面与此类似,实际上形成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互动过程。 至于推进乡村振兴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更需要在建功立业'的舞台上成 长和磨练。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 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如何将引进外来人才与 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用,规避之 前许多地区岀现的引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或荒废了儿子等现象,也需要统筹谋 划。据此可进一步看岀,注重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重要和必要 的 (摘编自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东岳论丛》2018年10月) 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 困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 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嬴。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 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
4 材料三: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如果缺乏有效 的发展机会和平台,特别是产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人才往往很难留得住。即使能够留 得住,也很难保证不会因为缺少发挥作用的机会而被浪费甚至荒废。当然,乡村振兴 是全面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 产业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又会为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支 撑。文化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方面的机会和平台,也会为推进文 化振兴提供支撑。其他方面与此类似,实际上形成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互动过程。 至于推进乡村振兴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更需要在“建功立业”的舞台上成 长和磨练。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 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如何将引进外来人才与 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用,规避之 前许多地区出现的“引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或“荒废了儿子”等现象,也需要统筹谋 划。据此可进一步看出,注重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重要和必要 的。 (摘编自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东岳论丛》2018 年 10 月) 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 困,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 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 2020 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2010 年不变价 2300 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
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 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 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 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 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 略。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 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2020年 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 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 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编自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年2月上) 4.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改善教育、提供信息是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 举措。 B.精准扶贫的成功不只能让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还可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可资借鉴的 典型范例。 C.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逐年降低,其中200年到2005年降幅明显 D.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实现,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 的需求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外媒对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报道既谈了扶贫的制度优势、技术利用和显著成果,也 指出了问题 B.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97.5%降到2017年3.1%,贫困发生率与贫困人口规模的变 化趋势一致 C.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 同富裕 D.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整体 提升。 6.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5 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 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 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 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 2020 年和 2050 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 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 略。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 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 2020 年 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 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 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编自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 年 2 月上) 4.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改善教育、提供信息是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 举措。 B.精准扶贫的成功不只能让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还可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可资借鉴的 典型范例。 C.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逐年降低,其中 2000 年到 2005 年降幅明显。 D.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实现,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 的需求。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外媒对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报道既谈了扶贫的制度优势、技术利用和显著成果,也 指出了问题。 B.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 1978 年 97.5%降到 2017 年 3.1%,贫困发生率与贫困人口规模的变 化趋势一致。 C.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 同富裕。 D.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整体 提升。 6.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