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关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综述 牛军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1990年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冷战后十年来美国外 交研究的成果。文章包括三个部分,即:(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 况和成绩:(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三)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故本文不再将其 包括在内。 (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 990以来,研究界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进步迅速,研究成果不论 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过十年的发展、培养和磨练,研究队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先从纵 向看,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结构。老一代学者和研究人员仍然在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中年一代挑起了骨干的重任,年轻一代则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研究 工作中,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横向看整个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研究人员中有较高学历、学位的人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 回国的研究人员参加到研究队伍中。上述变化使研究队伍从总体上看,素质大幅 度的提髙,将这些研究人员的经验、理论、锐气和实干综合起来,理应取得超过 以往的成绩。 2,研究成果涵盖面比较广。从现有的两百多篇(包括学位论文)论文和几 十部专著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到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所有方面,包括美国对各 个地区的政策,对主要国家的政策和对许多功能性问题的政策。其涵盖范围之广 泛、涉及问题之多,都是空前的。 3,研究的理论色彩与思辨性明显加强。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国际政 治理论硏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髙校教育中正规化和基本理论教育的持续提髙, 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理论色彩与思辨性越来 越强。不少研究将美国外交思想、意识形态、国际政治理论的影响等等作为选题 即使一些个案研究,也开始注重理论分析和方法的应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些博士论文已经开始将应用方法的阐释和运用作为基本规范,这将有力地推动有 关研究的理论发展。可以预期,长期以来研究缺乏理论规范的状况将会较快地发 生变化。 上述特点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以下将做大致的评述。这 里需要指出的是,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本文的介绍只能选择一 些重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 美国的全球战略。 在有关美国外交的论著中,专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果数量并不多。但是 根据学术界“纲举目张”的论述习惯,不论研究美国对哪个地区和对哪一类问题 的政策,差不多都是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研究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全球 战略又是被涉及最多的问题。 1,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性质
十年来关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综述 牛 军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 1990 年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冷战后十年来美国外 交研究的成果。文章包括三个部分,即:(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 况和成绩;(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三)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故本文不再将其 包括在内。 (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 1990 以来,研究界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进步迅速,研究成果不论 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过十年的发展、培养和磨练,研究队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先从纵 向看,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结构。老一代学者和研究人员仍然在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中年一代挑起了骨干的重任,年轻一代则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研究 工作中,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横向看整个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研究人员中有较高学历、学位的人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 回国的研究人员参加到研究队伍中。上述变化使研究队伍从总体上看,素质大幅 度的提高,将这些研究人员的经验、理论、锐气和实干综合起来,理应取得超过 以往的成绩。 2,研究成果涵盖面比较广。从现有的两百多篇(包括学位论文)论文和几 十部专著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到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所有方面,包括美国对各 个地区的政策,对主要国家的政策和对许多功能性问题的政策。其涵盖范围之广 泛、涉及问题之多,都是空前的。 3,研究的理论色彩与思辨性明显加强。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国际政 治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中正规化和基本理论教育的持续提高, 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理论色彩与思辨性越来 越强。不少研究将美国外交思想、意识形态、国际政治理论的影响等等作为选题。 即使一些个案研究,也开始注重理论分析和方法的应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 些博士论文已经开始将应用方法的阐释和运用作为基本规范,这将有力地推动有 关研究的理论发展。可以预期,长期以来研究缺乏理论规范的状况将会较快地发 生变化。 上述特点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以下将做大致的评述。这 里需要指出的是,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本文的介绍只能选择一 些重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 一,美国的全球战略。 在有关美国外交的论著中,专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果数量并不多。但是 根据学术界“纲举目张”的论述习惯,不论研究美国对哪个地区和对哪一类问题 的政策,差不多都是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研究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全球 战略又是被涉及最多的问题。 1,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性质
有关美国全球战略的研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定义多种 多样。不过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即美国的全球战略就是要维护美国的领导 地位,维护或追求美国的霸权。进一步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追求霸权与追 求领导地位基本上是回事,没有根本的区别。1 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少论著中,美国的“全球战略”与诸如“安全战略 对外战略”、“外交战略”‘“对外政策”等等,似乎是可以通用的,并没有多 少论著注意概念使用的定义与规范。不过也有一些论著试图对多少已经是约定俗 成的概念进行区分。如有论证明确指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战略的 支柱”,自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表现了典型的全球战略性质”,等等。2 倪世雄等明确批评了有关研究中简单化的倾向,认为不少论著“仍倾向于把 美国的对外战略简单地一概归结为霸权主义战略了事,至于为什么美国采取霸权 战略则缺乏分析”。文章提出应该运用美国“大战略”的概念,从大战略和均势 的视角,深入探讨美国全球战略的特征。3 俞正梁等认为,美国在冷战后面临着四种战略选择,即孤立主义、多边主义、 均势和优势等。美国的选择是由它面临的国内政治情况和国际环境决定的,它的 战略选择包含了上述四种选择中的后三种成分,其中“优势战略”是主体,概括 地说就是“通过有重点、有选择地介入国际事务,力图保持美国首要地位的战略”。 宋雪峰的文章着重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美国安全战略的目标、特征和本 质,认为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既体现了“传统的地缘观,又体现出新形势 下新的地缘特点”,遏制欧亚强国的崛起,保持边缘地带的稳定,防止地区力量 失衡,是美国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5 些学者认为,在美国全球战略的题目下,除了大的地区性战略外,还存在 着针对不同问题的特殊战略。例如李力提出,存在着一项“冷战后美国对第三世 界的安全战略”,这项战略涵盖的国家包括“除西方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 之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美国这项战略的主要实施手段是军事干预,等等。6再 如王晓德认为,冷战后美国有一个“对外‘输出民主’战略”。根据他的论述, 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大致可以理解为是“冷战后美国政府把传播美国价值观 和促进国外民主在其全球战略中提到非常高度”,其目的是“迫不得已地梦想 个统一在美国价值观下之下的‘民主’世界早日到来”。7 有些学者通过同冷战时期美国安全战略的比较,对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某 些特点提出了初步的看法。例如王缉思论著认为:“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更 徐鹤鸣、王海涵:“试析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外交政策趋向”,《国际问题研究》,197年第3期,第26 页:叶自成:“北约东扩与美俄中的地缘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期,第49页:楚树龙:“克 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5期,第60页:周余云:“克 林顿第二任期的拉美政策走向”,《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7期,第53页:王传剑:“美国在中亚: 政策、手段及其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2期,第32页:钟振明:“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 《国际论坛》,1999年第3期,第19页:时殷弘:“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 年第11期。 2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 3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第9—-10页。 4俞正梁等:《大国战略研究一未来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第13—-22页 5宋雪峰:“从地缘角度看美国的安全战略”,《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4期 6李力:“冷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安全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2期 7王晓德:“试论冷战后美国对外‘输出民主’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12期
有关美国全球战略的研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定义多种 多样。不过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即美国的全球战略就是要维护美国的领导 地位,维护或追求美国的霸权。进一步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追求霸权与追 求领导地位基本上是回事,没有根本的区别。1 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少论著中,美国的“全球战略”与诸如“安全战略”、 “对外战略”、“外交战略”‘“对外政策”等等,似乎是可以通用的,并没有多 少论著注意概念使用的定义与规范。不过也有一些论著试图对多少已经是约定俗 成的概念进行区分。如有论证明确指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战略的 支柱”,自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表现了典型的全球战略性质”,等等。2 倪世雄等明确批评了有关研究中简单化的倾向,认为不少论著“仍倾向于把 美国的对外战略简单地一概归结为霸权主义战略了事,至于为什么美国采取霸权 战略则缺乏分析”。文章提出应该运用美国“大战略”的概念,从大战略和均势 的视角,深入探讨美国全球战略的特征。3 俞正梁等认为,美国在冷战后面临着四种战略选择,即孤立主义、多边主义、 均势和优势等。美国的选择是由它面临的国内政治情况和国际环境决定的,它的 战略选择包含了上述四种选择中的后三种成分,其中“优势战略”是主体,概括 地说就是“通过有重点、有选择地介入国际事务,力图保持美国首要地位的战略”。 4 宋雪峰的文章着重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美国安全战略的目标、特征和本 质,认为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既体现了“传统的地缘观,又体现出新形势 下新的地缘特点”,遏制欧亚强国的崛起,保持边缘地带的稳定,防止地区力量 失衡,是美国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5 一些学者认为,在美国全球战略的题目下,除了大的地区性战略外,还存在 着针对不同问题的特殊战略。例如李力提出,存在着一项“冷战后美国对第三世 界的安全战略”,这项战略涵盖的国家包括“除西方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 之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美国这项战略的主要实施手段是军事干预,等等。6再 如王晓德认为,冷战后美国有一个“对外‘输出民主’战略”。根据他的论述, 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大致可以理解为是“冷战后美国政府把传播美国价值观 和促进国外民主在其全球战略中提到非常高度”,其目的是“迫不得已地梦想一 个统一在美国价值观下之下的‘民主’世界早日到来”。7 有些学者通过同冷战时期美国安全战略的比较,对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某 些特点提出了初步的看法。例如王缉思论著认为:“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更 1 徐鹤鸣、王海涵:“试析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外交政策趋向”,《国际问题研究》,1997 年第 3 期,第 26 页;叶自成:“北约东扩与美俄中的地缘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 年第 1 期,第 49 页;楚树龙:“克 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 年第 5 期,第 60 页;周余云:“克 林顿第二任期的拉美政策走向”,《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 年第 7 期,第 53 页;王传剑:“美国在中亚: 政策、手段及其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0 年第 2 期,第 32 页;钟振明:“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 《国际论坛》,1999 年第 3 期,第 19 页;时殷弘:“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 年第 11 期。 2 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79 页。 3 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美国研究》2000 年第 1 期,第 9——10 页。 4 俞正梁等:《大国战略研究—未来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版, 第 13——22 页。 5 宋雪峰:“从地缘角度看美国的安全战略”,《现代国际关系》,1998 年第 4 期。 6 李力:“冷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安全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 年第 2 期。 7 王晓德:“试论冷战后美国对外‘输出民主’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 年第 12 期
具积极进攻性质”。8也有论著提出了多少有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在克林顿政府的 “温和国际主义”指导下,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继“尼克松主义”之后“进一 步收缩”。°此外有些论著对美国安全战略的一些具体特点进行了分析。10有关这 方面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上述研究成果的出现表明,对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研究正逐步 深入,分析也越来越具体、细致 2,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调整。 多数论著认为,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战略有一个形成和调整的过程,或者说美 国的全球战略一直就在不断地调整。有关论著的不同点在于对调整时期的划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缺乏学术的规范,特别是整个有关美国全球战 略的研究都存在学术性不突出的特点,有关的争论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基本 上是各说各话。 王传剑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调整,这一调整到 克林顿第二任期最终完成”,其标志是克林顿连仼的总统就职演说。Ⅵ钟振明则 倾向于认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就是冷战后美国全 球战略,它有一个逐充实发展的过程,不过实质并没有变化。12 王缉思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他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安全战 略经历了三次战略评估,三次战略调整。他认为美国的安全战略大致相当于美国 的国家战略,可以说安全战略的调整也就是全球战略的调整。1989年布什执政 后不久,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调整;克林顿执政后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是 第二次战略调整;克林顿连任后于1997年提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在 军事战略上的相应调整,标志着第三次战略调整的完成,“面向21世纪的美国国 家安全战略的新框架大体成形”,“持续了八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由‘冷战型 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基本完成”。13 除了论述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调整之外,还有一些论著分别从其他不同的 角度分析了美国安全战略的变化。例如郗润昌认为,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不久,就 开始将“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从欧洲转向亚太,主要是向东亚转移”。“邴金伏指 出,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微妙变化”,即“把相当一部分 注意力投向发展中国家”,从而“对各地区的战略进行了全面调整”。1 3,关于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之所以需要作为一个专题予以介绍,一方面是因为几乎在研究美国 全球战略的所有论著中,都在经常使用这个概念来定义美国的全球战略;另一方 面近年来有些论著直接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称为“霸权战略”,而且提出了“新霸 权”的概念。这些研究成果有可能对今后研究的发展产生影响 倪世雄等认为,美国的“霸权均势战略”是美国大战略的主要表现形式,所 8《高处不胜寒一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207页 ◇楚树龙:“克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5期,第60页。 10牛军:“美国的安全战略与北约侵略南斯拉夫的战争”,《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56期,第38页 石斌:“美国国家安全新战略中的东亚:历史根源与现实需求”,《国际论坛》,1999年第3期。 11“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32页 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第17页 13《高处不胜寒一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191-—202页。 14郗润昌:“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调整的原因及其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11期,第49页 15邴金伏:“美国调整地区政策”,《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8期,第17页
具积极进攻性质”。8也有论著提出了多少有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在克林顿政府的 “温和国际主义”指导下,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继“尼克松主义”之后“进一 步收缩”。9此外有些论著对美国安全战略的一些具体特点进行了分析。10有关这 方面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上述研究成果的出现表明,对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研究正逐步 深入,分析也越来越具体、细致。 2,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调整。 多数论著认为,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战略有一个形成和调整的过程,或者说美 国的全球战略一直就在不断地调整。有关论著的不同点在于对调整时期的划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缺乏学术的规范,特别是整个有关美国全球战 略的研究都存在学术性不突出的特点,有关的争论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基本 上是各说各话。 王传剑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调整,这一调整到 克林顿第二任期最终完成”,其标志是克林顿连任的总统就职演说。11钟振明则 倾向于认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就是冷战后美国全 球战略,它有一个逐充实发展的过程,不过实质并没有变化。12 王缉思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他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安全战 略经历了三次战略评估,三次战略调整。他认为美国的安全战略大致相当于美国 的国家战略,可以说安全战略的调整也就是全球战略的调整。1989 年布什执政 后不久,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调整;克林顿执政后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是 第二次战略调整;克林顿连任后于 1997 年提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在 军事战略上的相应调整,标志着第三次战略调整的完成,“面向 21 世纪的美国国 家安全战略的新框架大体成形”,“持续了八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由‘冷战型’ 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基本完成”。13 除了论述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调整之外,还有一些论著分别从其他不同的 角度分析了美国安全战略的变化。例如郗润昌认为,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不久,就 开始将“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从欧洲转向亚太,主要是向东亚转移”。14邴金伏指 出,90 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微妙变化”,即“把相当一部分 注意力投向发展中国家”,从而“对各地区的战略进行了全面调整”。15 3,关于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之所以需要作为一个专题予以介绍,一方面是因为几乎在研究美国 全球战略的所有论著中,都在经常使用这个概念来定义美国的全球战略;另一方 面近年来有些论著直接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称为“霸权战略”,而且提出了“新霸 权”的概念。这些研究成果有可能对今后研究的发展产生影响。 倪世雄等认为,美国的“霸权均势战略”是美国大战略的主要表现形式,所 8 《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 207 页。 9 楚树龙:“克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 年第 5 期,第 60 页。 10 牛军:“美国的安全战略与北约侵略南斯拉夫的战争”,《国际经济评论》,1999 年第 5——6 期,第 38 页。 石斌:“美国国家安全新战略中的东亚:历史根源与现实需求”,《国际论坛》,1999 年第 3 期。 11 “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32 页。 12 “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第 17 页。 13 《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 191——202 页。 14 郗润昌:“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调整的原因及其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 年第 11 期,第 49 页。 15 邴金伏:“美国调整地区政策”,《现代国际关系》,1998 年第 8 期,第 17 页
谓霸权均势战略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主要是针对可能的挑战国(与美国盟国 一起属于‘极化世界’)而采取的新均势战略和主要针对‘未极化世界’并往往 运用于各领域如文化、金融等而采取的新霸权战略(制度霸权战略)”。16 梁守德对美国“新霸权”的定义要复杂的多。他认为美国新霸权“是美国国 家利益的恶性膨胀”,“从内容到形式均有更新,是霸权史上的大突破”,其主要 特征就是“领导霸权”。美国“新霸权”的特点决定了它“欺骗性大,危险性更 大”,是“战略性战争的策源地,不是所有军事战争的策源地,更未形成世界战 争的策源地”。17 门洪华从理论上探讨了国际机制与霸权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分 析了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的关系,提出了“机制霸权”的概念。他认为“国际机 制与美国霸权的建立、维持、衰落乃至重建否有着直接的关联”,“国际机制甚至 是美国霸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机制霸权”。冷战后美国在建立单极霸权的 规划中,“国际机制无疑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B8楚树龙也提出了类似的观 点,他认为,美国外交战略近期目标是“建立冷战后新的、美国主导或倡导的、 较为松散的国际安全结构、世界经济结构和‘民主’政治结构”。19 几乎所有论述美国霸权地位的学者都认为,美国要在当今世界上长期维持其 霸权地位是不可能的,而且实际上美国的“领导地位”或“霸权地位”正日益受 到挑战,它“今后能否成为带头解决21世纪世界政治根本问题的领导者,也是 颇有疑问的”。一些论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原因。例如王缉思指出,对于美国 来说,“战略目标过大与战略能力相对不足的固有矛盾不可克服”,以及美国维持 霸权的战略企图根本违背了多极化的客观趋势,等等。20时殷弘则从历史、文化 和美国意识形态的特点等四个方面,有说服力地论证了美国无法承担它所声称的 “领导角色”。21 不少关于美国对外政策的论著都对美国国内政治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22 这无疑是中国学术界的巨大进步。作为这个进步的突出反映,王缉思等全面研究 分析了美国霸权的国内政治原因和基础等等,认为美国的“对外战略是由国内政 治决定的”,“美国国内政治对外交的投射……一般地强于其他国家的情况”。23 从理论上说,通过研究一个国家的国内政治来揭示这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某些特 征,并不是新方法,但是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肯定不尽相同。通过研究美国国内 政治,揭示美国霸权主义的来龙去脉,仍然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将美国 霸权主义研究推向深入。 4,美国的军控与不扩散政策 关于美国军控与不扩散政策的研究,在国内还是一个正在形成的研究领域 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从政治和安全战略的角度 研究有关问题的成果居大多数,从军事科学技术的角度分析的成果还很少。主要 6“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第10页 守德:“国际格局多极化中的美国霸权”,《因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4期,第11,13页 18门洪华:“关于美国霸权的机制分析”,《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2期,第70页。 19“克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第60页。 《高处不胜寒一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207-209页 2时殷弘:“美国与21世纪世界政治的根本问题”,《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第7——9页 2《高处不胜寒一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克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 “试析克林顿政府第二仼期外交政策趋向”:张林宏:“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与 政治》,1997年第3期;牛军:“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牛军:《克林顿治下的 美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3王缉思、李晓岗:《霸权梦—一美国的全球战略》,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谓霸权均势战略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主要是针对可能的挑战国(与美国盟国 一起属于‘极化世界’)而采取的新均势战略和主要针对‘未极化世界’并往往 运用于各领域如文化、金融等而采取的新霸权战略(制度霸权战略)”。16 梁守德对美国“新霸权”的定义要复杂的多。他认为美国新霸权“是美国国 家利益的恶性膨胀”,“从内容到形式均有更新,是霸权史上的大突破”,其主要 特征就是“领导霸权”。美国“新霸权”的特点决定了它“欺骗性大,危险性更 大”,是“战略性战争的策源地,不是所有军事战争的策源地,更未形成世界战 争的策源地”。17 门洪华从理论上探讨了国际机制与霸权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分 析了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的关系,提出了“机制霸权”的概念。他认为“国际机 制与美国霸权的建立、维持、衰落乃至重建否有着直接的关联”,“国际机制甚至 是美国霸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机制霸权”。冷战后美国在建立单极霸权的 规划中,“国际机制无疑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18楚树龙也提出了类似的观 点,他认为,美国外交战略近期目标是“建立冷战后新的、美国主导或倡导的、 较为松散的国际安全结构、世界经济结构和‘民主’政治结构”。19 几乎所有论述美国霸权地位的学者都认为,美国要在当今世界上长期维持其 霸权地位是不可能的,而且实际上美国的“领导地位”或“霸权地位”正日益受 到挑战,它“今后能否成为带头解决 21 世纪世界政治根本问题的领导者,也是 颇有疑问的”。一些论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原因。例如王缉思指出,对于美国 来说,“战略目标过大与战略能力相对不足的固有矛盾不可克服”,以及美国维持 霸权的战略企图根本违背了多极化的客观趋势,等等。20时殷弘则从历史、文化 和美国意识形态的特点等四个方面,有说服力地论证了美国无法承担它所声称的 “领导角色”。21 不少关于美国对外政策的论著都对美国国内政治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22 这无疑是中国学术界的巨大进步。作为这个进步的突出反映,王缉思等全面研究 分析了美国霸权的国内政治原因和基础等等,认为美国的“对外战略是由国内政 治决定的”,“美国国内政治对外交的投射……一般地强于其他国家的情况”。23 从理论上说,通过研究一个国家的国内政治来揭示这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某些特 征,并不是新方法,但是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肯定不尽相同。通过研究美国国内 政治,揭示美国霸权主义的来龙去脉,仍然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将美国 霸权主义研究推向深入。 4,美国的军控与不扩散政策。 关于美国军控与不扩散政策的研究,在国内还是一个正在形成的研究领域, 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从政治和安全战略的角度 研究有关问题的成果居大多数,从军事科学技术的角度分析的成果还很少。主要 16 “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第 10 页。 17 梁守德:“国际格局多极化中的美国霸权”,《国际政治研究》,1999 年第 4 期,第 11,13 页。 18 门洪华:“关于美国霸权的机制分析”,《太平洋学报》,2000 年第 2 期,第 70 页。 19 “克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第 60 页。 20 《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 207-209 页。 21 时殷弘:“美国与 21 世纪世界政治的根本问题”,《战略与管理》,1997 年第 3 期,第 7——9 页。 22 《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克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 “试析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外交政策趋向”;张林宏:“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与 政治》,1997 年第 3 期;牛军:“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牛军:《克林顿治下的 美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 23 王缉思、李晓岗:《霸权梦——美国的全球战略》,鹭江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 页
观点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不少论著认为,冷战后的美国安全战略越来越强调“功能性问题”, 其中特别重视军控与不扩散。在某些阶段,美国政府甚至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扩散是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安全威胁。24不过已经有论著指出,布什政府执政 后是否同样重视军控与不扩散问题以及将采取什么政策,都还需要观察 其次是关于影响美国军控和不扩散政策的复杂因素。多数论著认为,冷战后 美国的军控和不扩散政策同美国整个对外政策一样,受到国内政治相当大的影 响。除了安全战略的考虑外,几乎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决策是在激烈的党派斗争 利益集团制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才得以形成的。26例如关于美国参议院拒绝 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樊吉社认为直接原因就是“国内的党派斗争”,而 根本原因则是“美国国内近年来‘新孤立主义’抬头”。27时殷弘特别强调美国 国内民族主义恶性膨胀在美参议院决策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文化和国际政治理论问题。 本文所涉及的十年里,对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的突出进步就表现在研究意识 形态、文化等因素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等,正逐步加强,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类的研究成果涉及的范围日益扩大,选题逐步深入,理论 分析和思辨的色彩相当浓厚。当然也不可否认,由于处于研究发展的初始阶段, 对有关问题的理论分析缺少理论框架,或者说是难以摆脱国外有关研究已经形成 的框架。 关于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并不是新的问题,只是以往对美国意识 形态的研究比较简单化、概念化。近十年来的进展首先表现在对意识形态在美国 外交中的作用开始展开比较全面的评价,并在新理解的基础上强调了它的重要 性。这类成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近发表的刘建飞的文章《意识形态在美国外 交中的作用》。该文认为,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 美国外交的“理念”和目标,也是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意识形态是美国国 家利益的一部分,但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相比处于次要地位。2这些看法无疑 丰富了对美国外交中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解。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进步是,不少论著注意到了美国外交中意识形态所包含内 容的丰富与复杂性,以及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思想的关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王 缉思的论述。他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发展变化和继承性,将 美国外交思想归纳为“新现实主义”、“新理想主义”、“新孤立主义”、“新全球主 义”等概念,并试图通过分析这些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来诠释冷战后美国外 交思想的发展逻辑及其政策含义、影响等等 如果说上述论述比较侧重于从美国外交思想的继承性和发展的关系中探讨 4《大国战略研究—一未来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第26——27页:“美国的安全战略与 北约侵略南斯拉夫的战争”,第39页:樊吉社:“威胁评估、国内政治与冷战后美国的导弹防御政策”,《美 国研究》,2000年第3期 25樊吉社:“不确定的前景:布什政府军控政策展望”,《当代亚太》,2001年第6期。 26樊吉社:“美国参议院拒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原因及影响”,《当代亚太》,2000年第4期:“影 响冷战后美国军控政策的若干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9期:《同床异梦一一美国的欧洲安全 战略》,第23——28页。 27“美国参议院拒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原因及影响” 28“美国极端民族主义一—平美国参议院否决全面核禁试条约“。 29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 30《高处不胜寒一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330——346页
观点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不少论著认为,冷战后的美国安全战略越来越强调“功能性问题”, 其中特别重视军控与不扩散。在某些阶段,美国政府甚至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扩散是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安全威胁。24不过已经有论著指出,布什政府执政 后是否同样重视军控与不扩散问题以及将采取什么政策,都还需要观察。25 其次是关于影响美国军控和不扩散政策的复杂因素。多数论著认为,冷战后 美国的军控和不扩散政策同美国整个对外政策一样,受到国内政治相当大的影 响。除了安全战略的考虑外,几乎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决策是在激烈的党派斗争、 利益集团制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才得以形成的。26例如关于美国参议院拒绝 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樊吉社认为直接原因就是“国内的党派斗争”,而 根本原因则是“美国国内近年来‘新孤立主义’抬头”。27时殷弘特别强调美国 国内民族主义恶性膨胀在美参议院决策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28 二,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文化和国际政治理论问题。 本文所涉及的十年里,对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的突出进步就表现在研究意识 形态、文化等因素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等,正逐步加强,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类的研究成果涉及的范围日益扩大,选题逐步深入,理论 分析和思辨的色彩相当浓厚。当然也不可否认,由于处于研究发展的初始阶段, 对有关问题的理论分析缺少理论框架,或者说是难以摆脱国外有关研究已经形成 的框架。 关于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并不是新的问题,只是以往对美国意识 形态的研究比较简单化、概念化。近十年来的进展首先表现在对意识形态在美国 外交中的作用开始展开比较全面的评价,并在新理解的基础上强调了它的重要 性。这类成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近发表的刘建飞的文章《意识形态在美国外 交中的作用》。该文认为,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 美国外交的“理念”和目标,也是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意识形态是美国国 家利益的一部分,但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相比处于次要地位。29这些看法无疑 丰富了对美国外交中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解。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进步是,不少论著注意到了美国外交中意识形态所包含内 容的丰富与复杂性,以及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思想的关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王 缉思的论述。他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发展变化和继承性,将 美国外交思想归纳为“新现实主义”、“新理想主义”、“新孤立主义”、“新全球主 义”等概念,并试图通过分析这些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来诠释冷战后美国外 交思想的发展逻辑及其政策含义、影响等等。30 如果说上述论述比较侧重于从美国外交思想的继承性和发展的关系中探讨 24 《大国战略研究——未来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第 26——27 页;“美国的安全战略与 北约侵略南斯拉夫的战争”,第 39 页;樊吉社:“威胁评估、国内政治与冷战后美国的导弹防御政策”,《美 国研究》,2000 年第 3 期。 25 樊吉社:“不确定的前景:布什政府军控政策展望”,《当代亚太》,2001 年第 6 期。 26 樊吉社:“美国参议院拒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原因及影响”,《当代亚太》,2000 年第 4 期;“影 响冷战后美国军控政策的若干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9 期;《同床异梦——美国的欧洲安全 战略》,第 23——28 页。 27 “美国参议院拒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原因及影响”。 28 “美国极端民族主义——平美国参议院否决全面核禁试条约“。 29 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美国研究》,2001 年第 2 期, 30 《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 330——34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