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六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牛军 60年代中期,美国对华政策开始酝酿重大的调整。这一时期中美两国的尖锐对抗和在 越南战场进行的间接战争,无疑推迟了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进程,但同时也为美国政府根本 改变其政策造成了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迄今为止,国内的有关研究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 类研究着重于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对华舆论的变化,研究成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另一类 研究则是勾勒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可能是因为受到论著体例和篇幅的 限制,这类研究成果与前者相比,其论述可以说是比较粗略的。2本文的目的是在综合上述 两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做进一步地探讨,以期揭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 政策的内在矛盾及其后来转变的必然性 )肯尼迪上台前后有关对华政策的讨论。 从50年代末开始,美国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一种要求改变美国僵硬的对华政策的动向。 这是由两个因素引起的。其一是1958年的台湾海峡危机给美国对话政策造成了冲击,它使 美国朝野担心因台湾问题而导致美国与中国大陆的战争。3其二是美国政界一些人认为,有 必要根据变化的世界形势,重新审议美国的外交政策。作为这种动向的比较典型的反映是 1959年出台的《美国对亚洲的外交政策—一美国康仑公司研究报告》,后来被简称为《康仑 报告》。 1958年春季,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在该委员会主席威廉·富布赖特( William j Fulbright)的主持下,就美国对东亚、南亚、非洲、欧洲以及拉丁美洲的政策,举行了一系 列听证会,目的是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一次系统的检查。5月间,参院外交委员会根据听 证会的情况及其效果,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小组委员会,讨论全面研究美国对外政策的可行性 和必要性。该小组经研究认为,进行有关的研究既有必要又切实可行。7月15日外交委员 会投票通过决议,要求参议院授权进行有关的研究。31日参议院通过决议,授权外交委员 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一次充分而全面的研究”,并拨款30万美元予以资助。《康仑报 告》即是这项研究的产物之 《康仑报告》出台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报告突出了中国的重要性 该报告虽然分为南亚、远东和东南亚两个部分,但是综观全文,不论哪一部分都包含着对中 国的严重关注。正如报告所指出的:“共产党中国是美国在亚洲面临的最复杂和最严重的问 题”,“对我们将来在亚洲和世界的地位来说,没有再比美国对华政策的决定更起决定性的作 用了”。报告还指出,美国应该确认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是中国的政权是稳固的,而不是像 当时许多美国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暂时的现象”。报告称“大部分迹象表明,现政府是 近代中国历来最坚强、最团结的政府”,“只要不和美国作战,中国共产党政府长期存在下去 是非常可能的”。其二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迅速增长,“非常可能在二十世纪后期作为 一个主要世界强国而出现”。所以报告提出,美国的对华政策“不管具体形式怎样”,都应该 根据上述“假设来实施”。4 参见资中筠:《缓慢的解冻——中美关系打开之前十几年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美国研究》, 1981年第2期;苏格:《60年代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解冻”》,《美国研究》,1997年第2期:顾宁:《美 国“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提议的历史由来、反响及其意义》,《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 2参见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一一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上册,第6章第 5节“对华政策”: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九章“中美关系解 冻的前奏” 3参阅郑永平著:《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的美台关系》,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人民出版社1991 4何慧译:《美国对亚洲的外交政策一一美国康仑公司研究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2,218, 263页
略论六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牛军 60 年代中期,美国对华政策开始酝酿重大的调整。这一时期中美两国的尖锐对抗和在 越南战场进行的间接战争,无疑推迟了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进程,但同时也为美国政府根本 改变其政策造成了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迄今为止,国内的有关研究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 一类研究着重于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对华舆论的变化,研究成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另一类 研究则是勾勒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可能是因为受到论著体例和篇幅的 限制,这类研究成果与前者相比,其论述可以说是比较粗略的。2本文的目的是在综合上述 两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做进一步地探讨,以期揭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 政策的内在矛盾及其后来转变的必然性。 (一)肯尼迪上台前后有关对华政策的讨论。 从 50 年代末开始,美国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一种要求改变美国僵硬的对华政策的动向。 这是由两个因素引起的。其一是 1958 年的台湾海峡危机给美国对话政策造成了冲击,它使 美国朝野担心因台湾问题而导致美国与中国大陆的战争。3其二是美国政界一些人认为,有 必要根据变化的世界形势,重新审议美国的外交政策。作为这种动向的比较典型的反映是 1959 年出台的《美国对亚洲的外交政策——美国康仑公司研究报告》,后来被简称为《康仑 报告》。 1958 年春季,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在该委员会主席威廉·富布赖特(William J. Fulbright)的主持下,就美国对东亚、南亚、非洲、欧洲以及拉丁美洲的政策,举行了一系 列听证会,目的是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一次系统的检查。5 月间,参院外交委员会根据听 证会的情况及其效果,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小组委员会,讨论全面研究美国对外政策的可行性 和必要性。该小组经研究认为,进行有关的研究既有必要又切实可行。7 月 15 日外交委员 会投票通过决议,要求参议院授权进行有关的研究。31 日参议院通过决议,授权外交委员 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一次充分而全面的研究”,并拨款 30 万美元予以资助。《康仑报 告》即是这项研究的产物之一。 《康仑报告》出台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报告突出了中国的重要性。 该报告虽然分为南亚、远东和东南亚两个部分,但是综观全文,不论哪一部分都包含着对中 国的严重关注。正如报告所指出的:“共产党中国是美国在亚洲面临的最复杂和最严重的问 题”,“对我们将来在亚洲和世界的地位来说,没有再比美国对华政策的决定更起决定性的作 用了”。报告还指出,美国应该确认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是中国的政权是稳固的,而不是像 当时许多美国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暂时的现象”。报告称“大部分迹象表明,现政府是 近代中国历来最坚强、最团结的政府”,“只要不和美国作战,中国共产党政府长期存在下去 是非常可能的”。其二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迅速增长,“非常可能在二十世纪后期作为 一个主要世界强国而出现”。所以报告提出,美国的对华政策“不管具体形式怎样”,都应该 根据上述“假设来实施”。4 1 参见资中筠:《缓慢的解冻——中美关系打开之前十几年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美国研究》, 1981 年第 2 期;苏格:《60 年代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解冻”》,《美国研究》,1997 年第 2 期;顾宁:《美 国“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提议的历史由来、反响及其意义》,《世界历史》,1997 年第 1 期。 2 参见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 年版,上册,第 6 章第 5 节“对华政策”;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年版,第九章“中美关系解 冻的前奏”。 3 参阅郑永平著:《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的美台关系》,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4 何慧译:《美国对亚洲的外交政策——美国康仑公司研究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2,218, 263 页
其次是《康仑报告》实际上已经成为后来美国朝野人士考虑对华政策的重要参考。在后 来一段时间里,美国各方人士曾经多次提出改变对华政策的设想和建议,但是他们都没有超 出《康仑报告》设计的框架。此外,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参与策划这一项目的人包括了很有影 响的民主党参议员,如富布赖特和后来担任总统的肯尼迪( John F Kennedy)。报告的撰写人 包括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斯卡拉宾诺( Robert A Scalapino)等。这些人在政界和思想界都有 着重大的或独特的影响,所以报告所包含的一些重要想法必然会被传播并保留 根据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计划,《康仑报告》出台后准备继续就对华政策问题举行听证 会,以便就对华政策展开讨论。不过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显然不存在重新考虑对华政策 的任何条件,加之1958年的台湾海峡危机结束不久,美国内对中国的敌意相当强烈,所以 国务院决定不派人参加听证会。11月间《纽约时报》登载了《康仑报告》的内容,结果引 起台湾方面的强烈反应。最后由美国国务卿赫脱( Christian A Herter)亲自出面发表声明, 并且国务院还专门出版了有关台湾问题的小册子,表示美国确实“无意改变现行政策”,这 才将事态平息下去。5 在1960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对华政策成为民主党和共和党辩论的重要议题之一。从 两党争论的情况看,双方均无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作重大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党方 面为了竞选政治的需要,试图在对华政策方面作些文章。不过他们的观点差不多就是《康仑 报告》的设想。 4月间,美国的《外交季刊》发表了民主党的政策委员会主席、曾经当选参议员、后来 在肯尼迪政府中担任副国务卿的切斯特·鲍尔斯 Chester Bowels)的长篇文章《重新考虑中国 问题》。鲍尔斯在文章中提出,美国应根据中国的现实和美国的利益制定对华政策。目前的 中国政权已经“稳固”,而且实力日增。美国在处理有关地区性的事务(如东南亚问题)和 全球性事务(如裁军问题)时,如没有中国参与,其成效值得怀疑。至于如何解决中美之间 的台湾问题,鲍尔斯提出了所谓的“中台国( China- Formosa nation)方案”,其内容包括台 湾当局从金门、马祖撤军,大陆沿海岛屿中立化以及台湾成立独立的“中台国”。6 鲍尔斯的文章很可能反映了民主党方面在对华政策上的主流意见。在总统竞选进入白热 化的阶段,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指责共和党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分不清轻重缓急。他一方面继 续指责中国推行“敌视”美国和“好战”的对策,同时也公开表示,希望同中国“建立和平 的关系”,并称民主党希望同中国“和平相处是正确的”。7他在10月7日和13日的电视辩 论中提出,美国应该只保卫台湾,放弃金门、马祖和其他一些大陆沿海岛屿。共和党候选人 尼克松则批评肯尼迪是在中国的“讹诈面前屈膝投降”,而他本人决不会把任何地方的“ 寸土地让给共产党”。8肯尼迪抨击共和党的对华政策并不完全是竞选时期的灵机一动,除了 他的竞选班子的建议外,他本人在195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批评过美国的对华政策 过于僵硬和倾向使用武力。9 不过就如同美国选举政治通常表现出来的一样,肯尼迪和他的政策班子在竞选时期就对 华政策发表的言论并没有在贏得大选后付诸行动。根据尼克松的回忆,肯尼迪在竞选期间便 通过助手向他表示过,不希望在涉及对华政策的问题上过多纠缠。10肯尼迪这样做很可能是 5陈志奇:《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台湾中华日报社1981年版,第189191页 6 Chester Bowels, "The China Problem Reconsidered" Foreign Afairs, Vol38, no. 3, April 1960, pp 476-48 7《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对华政策等问题》,《参考资料》,1960年7月17日。 理查德·尼克松著、伍任译:《尼克松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上册第283—-284页。 Newsweek October 24, 1960, p 16 ° John F. Kennedy,“ A Democrat Looks at Foreign policy", oreign Afairs, October1957,转引自 Gordon H Chang著、梅寅生译:《敌乎?友乎一一美国分化中苏联盟内幕》,(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版,第209 《尼克松回忆录》,上册,第284页
其次是《康仑报告》实际上已经成为后来美国朝野人士考虑对华政策的重要参考。在后 来一段时间里,美国各方人士曾经多次提出改变对华政策的设想和建议,但是他们都没有超 出《康仑报告》设计的框架。此外,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参与策划这一项目的人包括了很有影 响的民主党参议员,如富布赖特和后来担任总统的肯尼迪(John F.Kennedy)。报告的撰写人 包括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斯卡拉宾诺(Robert A.Scalapino)等。这些人在政界和思想界都有 着重大的或独特的影响,所以报告所包含的一些重要想法必然会被传播并保留。 根据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计划,《康仑报告》出台后准备继续就对华政策问题举行听证 会,以便就对华政策展开讨论。不过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显然不存在重新考虑对华政策 的任何条件,加之 1958 年的台湾海峡危机结束不久,美国内对中国的敌意相当强烈,所以 国务院决定不派人参加听证会。11 月间《纽约时报》登载了《康仑报告》的内容,结果引 起台湾方面的强烈反应。最后由美国国务卿赫脱(Christian A.Herter)亲自出面发表声明, 并且国务院还专门出版了有关台湾问题的小册子,表示美国确实“无意改变现行政策”,这 才将事态平息下去。5 在 1960 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对华政策成为民主党和共和党辩论的重要议题之一。从 两党争论的情况看,双方均无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作重大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党方 面为了竞选政治的需要,试图在对华政策方面作些文章。不过他们的观点差不多就是《康仑 报告》的设想。 4 月间,美国的《外交季刊》发表了民主党的政策委员会主席、曾经当选参议员、后来 在肯尼迪政府中担任副国务卿的切斯特·鲍尔斯(Chester Bowels)的长篇文章《重新考虑中国 问题》。鲍尔斯在文章中提出,美国应根据中国的现实和美国的利益制定对华政策。目前的 中国政权已经“稳固”,而且实力日增。美国在处理有关地区性的事务(如东南亚问题)和 全球性事务(如裁军问题)时,如没有中国参与,其成效值得怀疑。至于如何解决中美之间 的台湾问题,鲍尔斯提出了所谓的“中台国(China-Formosa Nation)方案”,其内容包括台 湾当局从金门、马祖撤军,大陆沿海岛屿中立化以及台湾成立独立的“中台国”。6 鲍尔斯的文章很可能反映了民主党方面在对华政策上的主流意见。在总统竞选进入白热 化的阶段,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指责共和党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分不清轻重缓急。他一方面继 续指责中国推行“敌视”美国和“好战”的对策,同时也公开表示,希望同中国“建立和平 的关系”,并称民主党希望同中国“和平相处是正确的”。7他在 10 月 7 日和 13 日的电视辩 论中提出,美国应该只保卫台湾,放弃金门、马祖和其他一些大陆沿海岛屿。共和党候选人 尼克松则批评肯尼迪是在中国的“讹诈面前屈膝投降”,而他本人决不会把任何地方的“一 寸土地让给共产党”。8肯尼迪抨击共和党的对华政策并不完全是竞选时期的灵机一动,除了 他的竞选班子的建议外,他本人在 1957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批评过美国的对华政策 过于僵硬和倾向使用武力。9 不过就如同美国选举政治通常表现出来的一样,肯尼迪和他的政策班子在竞选时期就对 华政策发表的言论并没有在赢得大选后付诸行动。根据尼克松的回忆,肯尼迪在竞选期间便 通过助手向他表示过,不希望在涉及对华政策的问题上过多纠缠。10肯尼迪这样做很可能是 5 陈志奇:《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台湾中华日报社 1981 年版,第 189——191 页。 6 Chester Bowels, “The China Problem Reconsidered”, Foreign Affairs, Vol.38, no.3, April 1960, pp. 476-487. 7 《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对华政策等问题》,《参考资料》,1960 年 7 月 17 日。 8 理查德·尼克松著、伍任译:《尼克松回忆录》,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上册第 283——284 页。Newsweek, October 24, 1960, p 16. 9 John F. Kennedy, “A Democrat Looks at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October 1957,转引自 Gordon H.Chang 著、梅寅生译:《敌乎?友乎——美国分化中苏联盟内幕》,(台北)金禾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09 页。 10 《尼克松回忆录》,上册,第 284 页
因为意识到,在美国国内当时的政治气氛下,在总统竞选中过多地强调改变对华政策是不智 之举 肯尼迪当选总统后多少表现出调整对华政策的意愿。他在1961年2月1日主持召开的 国家安全委员会第次会议上,曾经讨论过是否可以略微放宽对中国的贸易禁运,允许西方盟 国的船只为中国承运粮食。肯尼迪在会议上要求国务院进一步研究可行的办法。1在华沙的 中美大使会谈中,美方也曾经提出交换记者和以优惠条件向中国出售粮食等建议。12考虑到 当时中国国民经济正面临严重困难,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大量采购粮食等情况,肯尼 迪政府的上述想法还是有一定的象征性的 不过肯尼迪的这些政策“微调”很快便不了了之了,其原因主要是包括肯尼迪在内的参 与处理中美关系的人物们,基本上没有理解中美关系的症结,以及中国政府当时的基本立场 和态度。他们一直企图绕过台湾问题,通过一些“微调”先缓和中美之间的气氛。问题恰恰 在于,即使像鲍尔斯那样曾经试图改变美国对华政策的人物提出的办法,当时根本不可能为 中国领导人所接受,而且只会增加他们的怀疑和敌意。 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显然也在考虑和试探缓和双方关系的可能性。1959年3月13日, 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Anna louise. Strong)等人时曾表示,他希望“到 密西西比河去游泳”,阻碍他的是共和党政府的三位领导人:艾森豪威尔、尼克松和杜勒斯。 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进入高潮时,周恩来于8月30日会见了美国记者斯诺( Edgar Snow)。周恩来指出,美国方面企图绕过台湾问题来缓和中美关系是行不通的,至于所谓的 “中台国”则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军撒出台湾的问题上,周恩来提出了 比以往灵活的建议,即美国首先必须同意从台湾撤出其军事力量,至于美军何时和如何撤出 台湾的具体步骤,可以随后讨论。1410月18日,周恩来再次会见斯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 在裁军、中国的联合国席位、核试验和台湾等等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周恩来在谈话中表现 出对民主党在对华政策上的观点了如指掌,而且此前他在旅途中还向斯诺详细介绍有关中苏 分歧的情况。由此观之,至少可以肯定周恩来对谈话是有所准备的。15四天以后,即10月 22日,毛泽东同斯诺讨论了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电视辩论的有关内容。毛泽东集中阐述了中 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政策,指出中国会把金门和马祖留在蒋介石手里,中国“要的是整 个台湾地区”,不过中国会承担维护和平的责任,不主动向美国开战,并“要谈判解决”台 湾问题,“不要武力解决”。16 中国领导人会见像斯诺这样的美国记者从来都是有的放矢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在美国总 统大选期间花如此之多的时间与斯诺讨论中美关系,很可能是在为与美国的新领导人打交道 进行试探和准备。17 肯尼迪当选总统后不久,王炳南在大使级会谈中向美国方面表示,希望肯尼迪政府“在 中美关系的进展方面有所建树”。他的表态肯定是得到中国领导人允许的。1陈毅在1961年 4月访问雅加达期间,在回答《纽约时报》记者关于中美关系的提问时,一方面指出肯尼迪 政府的对华政策“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基本上并没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说明在改善中美关 1参阅戴万钦:《甘乃迪政府对中苏共分类之认知与反应》,(台北)正中书局1992年版,第30页 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 Tracy B. Strong and Helene Keyssar, "Anna Louise Strong: Three Interviews with Chairman Mao Zedo China quarterly, Vol. 103, September 1985, p 493 Is Edgar Snow,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Red China Today(New York: Randon House, 962),P 91 16毛泽东:《同斯诺谈台湾问题及其他》,1960年10月22日,《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世界 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48—-454页 17前述肯尼迪关于对华政策的讲话登载与毛泽东和其他主要中国领导人了解国际问题必读的主要刊物《参 考资料》上,他们完全有可能注意到有关的内容 18《中美会谈九年回顾》,第83页
因为意识到,在美国国内当时的政治气氛下,在总统竞选中过多地强调改变对华政策是不智 之举。 肯尼迪当选总统后多少表现出调整对华政策的意愿。他在 1961 年 2 月 1 日主持召开的 国家安全委员会第次会议上,曾经讨论过是否可以略微放宽对中国的贸易禁运,允许西方盟 国的船只为中国承运粮食。肯尼迪在会议上要求国务院进一步研究可行的办法。11在华沙的 中美大使会谈中,美方也曾经提出交换记者和以优惠条件向中国出售粮食等建议。12考虑到 当时中国国民经济正面临严重困难,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大量采购粮食等情况,肯尼 迪政府的上述想法还是有一定的象征性的。 不过肯尼迪的这些政策“微调”很快便不了了之了,其原因主要是包括肯尼迪在内的参 与处理中美关系的人物们,基本上没有理解中美关系的症结,以及中国政府当时的基本立场 和态度。他们一直企图绕过台湾问题,通过一些“微调”先缓和中美之间的气氛。问题恰恰 在于,即使像鲍尔斯那样曾经试图改变美国对华政策的人物提出的办法,当时根本不可能为 中国领导人所接受,而且只会增加他们的怀疑和敌意。 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显然也在考虑和试探缓和双方关系的可能性。1959 年 3 月 13 日, 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Louise.Strong)等人时曾表示,他希望“到 密西西比河去游泳”,阻碍他的是共和党政府的三位领导人:艾森豪威尔、尼克松和杜勒斯。 13 1960 年美国总统选举进入高潮时,周恩来于 8 月 30 日会见了美国记者斯诺(Edgar Snow)。周恩来指出,美国方面企图绕过台湾问题来缓和中美关系是行不通的,至于所谓的 “中台国”则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军撤出台湾的问题上,周恩来提出了 比以往灵活的建议,即美国首先必须同意从台湾撤出其军事力量,至于美军何时和如何撤出 台湾的具体步骤,可以随后讨论。1410 月 18 日,周恩来再次会见斯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 在裁军、中国的联合国席位、核试验和台湾等等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周恩来在谈话中表现 出对民主党在对华政策上的观点了如指掌,而且此前他在旅途中还向斯诺详细介绍有关中苏 分歧的情况。由此观之,至少可以肯定周恩来对谈话是有所准备的。15四天以后,即 10 月 22 日,毛泽东同斯诺讨论了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电视辩论的有关内容。毛泽东集中阐述了中 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政策,指出中国会把金门和马祖留在蒋介石手里,中国“要的是整 个台湾地区”,不过中国会承担维护和平的责任,不主动向美国开战,并“要谈判解决”台 湾问题,“不要武力解决”。16 中国领导人会见像斯诺这样的美国记者从来都是有的放矢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在美国总 统大选期间花如此之多的时间与斯诺讨论中美关系,很可能是在为与美国的新领导人打交道 进行试探和准备。17 肯尼迪当选总统后不久,王炳南在大使级会谈中向美国方面表示,希望肯尼迪政府“在 中美关系的进展方面有所建树”。他的表态肯定是得到中国领导人允许的。18陈毅在 1961 年 4 月访问雅加达期间,在回答《纽约时报》记者关于中美关系的提问时,一方面指出肯尼迪 政府的对华政策“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基本上并没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说明在改善中美关 11 参阅戴万钦:《甘乃迪政府对中苏共分类之认知与反应》,(台北)正中书局 1992 年版,第 30 页。 12 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83 页。 13 Tracy B. Strong and Helene Keyssar, “Anna Louise Strong: Three Interviews with Chairman Mao Zedong”, China Quarterly, Vol. 103, September 1985, p 493. 14 Edgar Snow,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Red China Today (New York: Randon House, 1962), p 91. 15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pp. 759-761. 16毛泽东:《同斯诺谈台湾问题及其他》,1960 年 10 月 22 日,《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世界 知识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48——454 页。 17 前述肯尼迪关于对华政策的讲话登载与毛泽东和其他主要中国领导人了解国际问题必读的主要刊物《参 考资料》上,他们完全有可能注意到有关的内容。 18 《中美会谈九年回顾》,第 83 页
系的问题上“要看美国的新总统能否采取主动”,“美国政府是不是可以先做出一点贡献”。19 目前已经公布的历史文献尚不足以清晰全面地揭示这一时期中国对美政策的全貌。不过 上述迹象已经表明,在美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动期间,中国领导人的确在进行密切的观察和谨 慎的试探。 毛泽东关于不会进攻金门、马祖的谈话其实也是讲给蒋介石听的。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 台湾当局对有关对华政策的辩论表现出极度的敏感。10月1日,蒋介石会见美国记者莫尔 文( Davis mervin)时强硬地表示,台湾当局即使“战至最后一人”、即使没有美国的支持而 “必须单独作战”,也决不放弃金门马祖。20三天后,台湾“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名道姓 地斥责肯尼迪“不负责任”、“大慷他人之慨”、“随便处置”他国的领土等等。声明还信誓旦 旦地宣布:“不会放弃……一平方英寸领土”,而且不需要美国协防金门、马祖。210月29 日至11月2日,蒋介石亲自前往金门、马祖视察,并在金门题字“经营战场”、“培养战力”。 此后不久,台湾当局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参演部队达14万人,包括坦克、装甲运兵车等 7000辆各类军车。 毫无疑问,毛泽东公开声明不使用武力攻占金门、马祖,是对蒋介石坚守金马的最有力 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台湾当局敢于保证不在金门、马祖的防卫问题上拖美国下水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反对美国“两个中国”政策上的隔海配合的确是相当默契的 由于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美国朝野一些人企图用“两个 中国”的方案作为改变对华政策的出路,一开始便走不通了。当然,除了台湾海峡两岸反对 两个中国”的计划,肯尼迪政府在美国国内也面临着巨大的反对力量,特别是在美国国会 中,亲台湾的势力不断通过各种各样的决议,以便反对和挫败任何有可能削弱美台关系的行 动。肯尼迪是以微弱多数票战胜共和党候选人的,刚入主白宫时政治地位尚不稳固,还不敢 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冒险。另外在他看来,新政府在内政和外交领域,都面临着远比对华关系 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他私下表示,不希望在改变对华政策这样敏感和困难的问题上,招致 公众舆论的过分关注。22 肯尼迪不打算调整对华政策的意图很快便在美国领导人的言行中反映出来。4月12日, 肯尼迪就任总统后首次就对华政策发表公开讲话。他声称美国将继续履行对台湾当局的政治 和安全“承诺”,反对在目前的形势下允许“红色中国”进入联合国,支持台湾当局保留其 在联合国的位置。235月3日,美国会参议院两党领袖共同提出一项提案,支持肯尼迪关于 继续履行对台湾承诺的声明。245月14日,美国副总统约翰逊( Lyndon B. Johnson)访问台 湾,进一步表明美国无意改变对华政策的立场。 9月21日,联合国大会指导委员会通过表决,同意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联大讨论的 议程。以此为标志,美国多年来用搁置讨论的办法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的企图已经 失败。面对这种局面,肯尼迪政府的方针是尽可能地推迟中国现在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 在肯尼迪政府的高层会议上,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史蒂文森( Adlai Stevenson)曾经主张,用 联合国同时给予“两个中国政府”席位的办法,保住台湾当局的席位,同时也让中国进入联 合国,而肯尼迪考虑的是至少要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的时间拖到美国的中期选举以 19《人民日报》1961年4月3、6日 20转引自《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199页 21《中央日报》,1960年10月15日 2 Warren Cohen, The American Secretaries of State and Their Diplomacy, (Totowa, N.J. 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1980), p 164. National Security Action Memorandum No. 3, Mcgeorge Bundy to Secretary of State, Bunkering of Free World Ships Under Communist Chinese Charter", February 3, 1961, Paul Kesais Documents of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1947-1977(Washington D. C: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Americ nc, 1980), Reel 5 2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John EKennedy: 1961(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2), pp. 259-260 4《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203-—204页
系的问题上“要看美国的新总统能否采取主动”,“美国政府是不是可以先做出一点贡献”。19 目前已经公布的历史文献尚不足以清晰全面地揭示这一时期中国对美政策的全貌。不过 上述迹象已经表明,在美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动期间,中国领导人的确在进行密切的观察和谨 慎的试探。 毛泽东关于不会进攻金门、马祖的谈话其实也是讲给蒋介石听的。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 台湾当局对有关对华政策的辩论表现出极度的敏感。10 月 11 日,蒋介石会见美国记者莫尔 文(Davis Mervin)时强硬地表示,台湾当局即使“战至最后一人”、即使没有美国的支持而 “必须单独作战”,也决不放弃金门马祖。20三天后,台湾“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名道姓 地斥责肯尼迪“不负责任”、“大慷他人之慨”、“随便处置”他国的领土等等。声明还信誓旦 旦地宣布:“不会放弃……一平方英寸领土”,而且不需要美国协防金门、马祖。2110 月 29 日至 11 月 2 日,蒋介石亲自前往金门、马祖视察,并在金门题字“经营战场”、“培养战力”。 此后不久,台湾当局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参演部队达 14 万人,包括坦克、装甲运兵车等 7000 辆各类军车。 毫无疑问,毛泽东公开声明不使用武力攻占金门、马祖,是对蒋介石坚守金马的最有力 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台湾当局敢于保证不在金门、马祖的防卫问题上拖美国下水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反对美国“两个中国”政策上的隔海配合的确是相当默契的。 由于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美国朝野一些人企图用“两个 中国”的方案作为改变对华政策的出路,一开始便走不通了。当然,除了台湾海峡两岸反对 “两个中国”的计划,肯尼迪政府在美国国内也面临着巨大的反对力量,特别是在美国国会 中,亲台湾的势力不断通过各种各样的决议,以便反对和挫败任何有可能削弱美台关系的行 动。肯尼迪是以微弱多数票战胜共和党候选人的,刚入主白宫时政治地位尚不稳固,还不敢 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冒险。另外在他看来,新政府在内政和外交领域,都面临着远比对华关系 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他私下表示,不希望在改变对华政策这样敏感和困难的问题上,招致 公众舆论的过分关注。22 肯尼迪不打算调整对华政策的意图很快便在美国领导人的言行中反映出来。4 月 12 日, 肯尼迪就任总统后首次就对华政策发表公开讲话。他声称美国将继续履行对台湾当局的政治 和安全“承诺”,反对在目前的形势下允许“红色中国”进入联合国,支持台湾当局保留其 在联合国的位置。235 月 3 日,美国会参议院两党领袖共同提出一项提案,支持肯尼迪关于 继续履行对台湾承诺的声明。245 月 14 日,美国副总统约翰逊(Lyndon B.Johnson)访问台 湾,进一步表明美国无意改变对华政策的立场。 9 月 21 日,联合国大会指导委员会通过表决,同意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联大讨论的 议程。以此为标志,美国多年来用搁置讨论的办法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的企图已经 失败。面对这种局面,肯尼迪政府的方针是尽可能地推迟中国现在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 在肯尼迪政府的高层会议上,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曾经主张,用 联合国同时给予“两个中国政府”席位的办法,保住台湾当局的席位,同时也让中国进入联 合国,而肯尼迪考虑的是至少要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的时间拖到美国的中期选举以 19 《人民日报》1961 年 4 月 3、6 日。 20 转引自《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 199 页。 21 《中央日报》,1960 年 10 月 15 日。 22 Warren Cohen, The American Secretaries of State and Their Diplomacy, (Totowa, N.J.: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1980), p 164. National Security Action Memorandum No. 3, Mcgeorge Bundy to Secretary of State, “Bunkering of Free World Ships Under Communist Chinese Charter”, February 3, 1961, Paul Kesais, Documents of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1947-1977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America, Inc.,1980), Reel 5. 23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John F.Kennedy, 1961 (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2), pp. 259-260. 24 《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 203——204 页
后。他告诉史蒂文森,“如果红色中国在我们来到首都的第一年期间进入联合国 他们 就会把我们两人都弄得筋疲力尽”。25 10月19日,肯尼迪发表特别声明,声称“美国坚决反对中共进入联合国或联合国的任 何机构”。36史蒂文森也在联合国大会拼命鼓噪,于12月1日提出了所谓“重要问题案”, 即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取代台湾当局的位置,必须要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国家的三分之二多数 通过。2712月15日,联合国大会以6票对34票、7票弃权,表决通过了美国牵头的“五 国提案”将中国进入联合国列为“重要问题案”,从而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设置了新 的障碍 中国政府对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人民日报》连续发 表文章,抨击肯尼迪政府是在搞“反华新阴谋”。28至此可以说在肯尼迪任内,美国政府改 变对华政策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消失了 二,陷入绝境的对华政策 国内新的研究成果认为,肯尼迪有意在他的第二任期(如果他能竞选连任的话)重新审 议对华政策,其根据是肯尼迪在遇刺前不久,曾经在1963年11月14日举行的一次记者招 待会上说:“当红色中国人表示其愿意同美国及其邻国和平相处时,那么很明显,美国就将 重新审议自己的政策。我们并不墨守对红色中国的敌视政策”。肯尼迪遇刺后不久,主管东 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希尔斯曼( Roger hillsman)于12月13日发表了经肯尼迪审阅过的长篇讲 话,其中首次提出要对中国采取“不把门关起来”的政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国“对 未来中国可能发生的变化敞开大门,对那里出现的能够促进我国利益、服务于自由世界和有 益于中国人民的变化,不把门关起来”。29由于肯尼迪被刺身亡,人们无法证实上述观点的 可靠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这时的美国对华政策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而且约翰逊政府也未能采取、确切地说是根本没有能设想出任何切实可行的步骤来解决问 从肯尼迪到约翰逊两届美国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方面,都面临着即中苏分裂、中国发展 核武器和越南战争等三个关键性的问题 1,关于中苏分裂问题 从中苏结盟之日起,美国政府便一直试图使用各种手段,离间和分化中苏关系。肯尼迪 上台后,面对渐行渐远的中苏关系,在继续奉行促使中苏分裂政策的同时,美国政府开始考 虑如何利用中苏分裂。 肯尼迪上台后不久,即下令对中苏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因为乔治·凯南( George F. Kennan)在竞选期间曾经在中苏关系问题上写信向肯尼迪进言,肯尼迪于是请他再度出山 主持有关中苏的研究项目。凯南在1960年8月17日给肯尼迪的信中声称:在最近的将来, 对美国而言“没有比保持中苏之间在观点和政策上的分歧更重要的了”。3到1961年底,该 项目由国务院政策设计室完成了初稿,全文长达77页,题为《中苏分歧与美国的政策》。报 告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阵营正在分裂,中苏分歧表面是意识形态之争,实际上是双方的 “国家利益”的冲突,因此也是难以弥和的。从长远的角度看,中苏分歧符合美国的利益, 但从近期看美国未必会立即获益。因为中苏仍然都将美国视为敌人,而且由于中国的“好战”, 25小阿瑟施莱辛格著、仲宜译:《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59,362 6《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214页。 Paul EZinner,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61 ), p 《人民日报》1961年9月21日,22日,28日。 《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第335--337页 Letter from Kennan to Kennedy, August 17, 1960, attached to George F. Kennan Oral History, Kennedy libra
后。他告诉史蒂文森,“如果红色中国在我们来到首都的第一年期间进入联合国……,他们 就会把我们两人都弄得筋疲力尽”。25 10 月 19 日,肯尼迪发表特别声明,声称“美国坚决反对中共进入联合国或联合国的任 何机构”。26史蒂文森也在联合国大会拼命鼓噪,于 12 月 1 日提出了所谓“重要问题案”, 即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取代台湾当局的位置,必须要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国家的三分之二多数 通过。2712 月 15 日,联合国大会以 61 票对 34 票、7 票弃权,表决通过了美国牵头的“五 国提案”,将中国进入联合国列为“重要问题案”,从而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设置了新 的障碍。 中国政府对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人民日报》连续发 表文章,抨击肯尼迪政府是在搞“反华新阴谋”。28至此可以说在肯尼迪任内,美国政府改 变对华政策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消失了。 二,陷入绝境的对华政策。 国内新的研究成果认为,肯尼迪有意在他的第二任期(如果他能竞选连任的话)重新审 议对华政策,其根据是肯尼迪在遇刺前不久,曾经在 1963 年 11 月 14 日举行的一次记者招 待会上说:“当红色中国人表示其愿意同美国及其邻国和平相处时,那么很明显,美国就将 重新审议自己的政策。我们并不墨守对红色中国的敌视政策”。肯尼迪遇刺后不久,主管东 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希尔斯曼(Roger Hillsman)于12月13日发表了经肯尼迪审阅过的长篇讲 话,其中首次提出要对中国采取“不把门关起来”的政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国“对 未来中国可能发生的变化敞开大门,对那里出现的能够促进我国利益、服务于自由世界和有 益于中国人民的变化,不把门关起来”。29由于肯尼迪被刺身亡,人们无法证实上述观点的 可靠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这时的美国对华政策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而且约翰逊政府也未能采取、确切地说是根本没有能设想出任何切实可行的步骤来解决问 题。 从肯尼迪到约翰逊两届美国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方面,都面临着即中苏分裂、中国发展 核武器和越南战争等三个关键性的问题。 1,关于中苏分裂问题。 从中苏结盟之日起,美国政府便一直试图使用各种手段,离间和分化中苏关系。肯尼迪 上台后,面对渐行渐远的中苏关系,在继续奉行促使中苏分裂政策的同时,美国政府开始考 虑如何利用中苏分裂。 肯尼迪上台后不久,即下令对中苏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因为乔治·凯南(George F.Kennan)在竞选期间曾经在中苏关系问题上写信向肯尼迪进言,肯尼迪于是请他再度出山, 主持有关中苏的研究项目。凯南在 1960 年 8 月 17 日给肯尼迪的信中声称:在最近的将来, 对美国而言“没有比保持中苏之间在观点和政策上的分歧更重要的了”。30到 1961 年底,该 项目由国务院政策设计室完成了初稿,全文长达 77 页,题为《中苏分歧与美国的政策》。报 告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阵营正在分裂,中苏分歧表面是意识形态之争,实际上是双方的 “国家利益”的冲突,因此也是难以弥和的。从长远的角度看,中苏分歧符合美国的利益, 但从近期看美国未必会立即获益。因为中苏仍然都将美国视为敌人,而且由于中国的“好战”, 25 小阿瑟.施莱辛格著、仲宜译:《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三联书店 1981 年版,第 359,362 页。 26 《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 214 页。 27 Paul E.Zinner,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61), p 502. 28 《人民日报》1961 年 9 月 21 日,22 日,28 日。 29 《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第 335——337 页。 30Letter from Kennan to Kennedy, August 17, 1960, attached to George F. Kennan Oral History, Kennedy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