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牛军 0年前中国与美国在朝鲜的战争是两个大国在各自境外进行的一场大规模 的局部战争,这在二战结束以后至今都是绝无仅有的。双方在朝鲜战争中的决策 目标都经历过明显的变化,有一条类似的变化曲线。美国的目标是从决定进行军 事干涉转变为越过三八线、用武力统一朝鲜,再被迫回到基本恢复战争爆发前的 状态。中国的目标是从决定抗美援朝转变为越过三八线、将联合国军逐出朝鲜半 岛,再到沿三八线地区停战。出现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中美进行的是大国间的 “局部战争”的必然结果,而“局部战争(这里指使朝鲜战争成为局部战争)” 概念的形成,是同双方对各自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利益的认识、双方力量对比的状 况以及它们同各自同盟国的关系等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的目的是从大国 间“局部战争”的角度,比较中美在战争不同阶段的决策。由于上述中美双方的 决策均发生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本文将研究集中于这一时期的有关问题。至于 最后停战的决策,当然属重大决策,但从开始停战谈判到签署停战协议的两年间, 双方和战过程中涉及的问题有其特殊性,需要专门探讨,故不将其包括在本文的 论述中。 (一)美国决定军事干涉与中国决定抗美援朝。 1956年6月25日朝鲜族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决定进行全面军事干涉。美 国军事干涉持续将近四个月、朝鲜战局出现严重变化、战火蔓延到中朝边界地区 后,中国决定出兵抗美援朝。中美双方决策的军事背景和性质显然不同,中国出 兵是对美国军事干涉的反应。本章是从两国都在本国境外的朝鲜半岛采取直接军 事行动的角度,对它们的决策进行比较 (1)美国军事干涉的决策。 如何认定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突然爆发的战争的性质,是美国杜鲁 门政府决心进行全面军事干涉的决定性的和贯彻始终的因素。 早在1949年3月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便作出决定,认为美军应撤出朝 鲜半岛,撤出时间不迟于6月30日。1美国当时决定从南朝鲜撤军主要是基于这 样的考虑,即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朝鲜半岛在军事上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只要不存在苏联在那里实行军事扩张的直接威胁,防守这个对于美国来说是“远 在天边的防线”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所以美国决策层决定在两个条件下撤军, 其一是苏军撤出北朝鲜;其二是李承晚政权能够维持其统治,并有一定的能力抵 抗北朝鲜可能发动的进攻。对于美国来说,第一个条件是绝对的,第二个条件的 评估则带有移动的随意性,它取决于美国对来自北朝鲜的威胁的判断。1948年 底苏军全部撤出北朝鲜。6月29日,美军按计划全部撤出南朝鲜。同时美国加 强了对南朝鲜的援助,并于1950年1月与李承晚签订了防务协定。 无论是基于何种考虑,美军撤出朝鲜半岛都是美国在亚洲收缩力量的重要标 志。艾奇逊1950年1月向美国新闻界发表的讲话明确指出,南朝鲜被划在美国 的太平洋“环行防线”以外,没有人能保证它不会受到攻击。如果那种情况发生 南朝鲜只能靠自己抵抗和联合国的“集体行动”。2然而时隔不久,美国在亚洲收 缩力量的方针便受到严重的冲击。 自从欧洲发生“柏林危机”以后,美国政府在估计国际形势方面,居主导地 Burton I Kaufman, The Korean War, New York, 1986, p. 23 2《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二辑(上),第28页
1 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牛军 50 年前中国与美国在朝鲜的战争是两个大国在各自境外进行的一场大规模 的局部战争,这在二战结束以后至今都是绝无仅有的。双方在朝鲜战争中的决策 目标都经历过明显的变化,有一条类似的变化曲线。美国的目标是从决定进行军 事干涉转变为越过三八线、用武力统一朝鲜,再被迫回到基本恢复战争爆发前的 状态。中国的目标是从决定抗美援朝转变为越过三八线、将联合国军逐出朝鲜半 岛,再到沿三八线地区停战。出现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中美进行的是大国间的 “局部战争”的必然结果,而“局部战争(这里指使朝鲜战争成为局部战争)” 概念的形成,是同双方对各自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利益的认识、双方力量对比的状 况以及它们同各自同盟国的关系等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的目的是从大国 间“局部战争”的角度,比较中美在战争不同阶段的决策。由于上述中美双方的 决策均发生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本文将研究集中于这一时期的有关问题。至于 最后停战的决策,当然属重大决策,但从开始停战谈判到签署停战协议的两年间, 双方和战过程中涉及的问题有其特殊性,需要专门探讨,故不将其包括在本文的 论述中。 (一)美国决定军事干涉与中国决定抗美援朝。 1956 年 6 月 25 日朝鲜族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决定进行全面军事干涉。美 国军事干涉持续将近四个月、朝鲜战局出现严重变化、战火蔓延到中朝边界地区 后,中国决定出兵抗美援朝。中美双方决策的军事背景和性质显然不同,中国出 兵是对美国军事干涉的反应。本章是从两国都在本国境外的朝鲜半岛采取直接军 事行动的角度,对它们的决策进行比较。 (1)美国军事干涉的决策。 如何认定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半岛突然爆发的战争的性质,是美国杜鲁 门政府决心进行全面军事干涉的决定性的和贯彻始终的因素。 早在 1949 年 3 月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便作出决定,认为美军应撤出朝 鲜半岛,撤出时间不迟于 6 月 30 日。1美国当时决定从南朝鲜撤军主要是基于这 样的考虑,即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朝鲜半岛在军事上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只要不存在苏联在那里实行军事扩张的直接威胁,防守这个对于美国来说是“远 在天边的防线”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所以美国决策层决定在两个条件下撤军, 其一是苏军撤出北朝鲜;其二是李承晚政权能够维持其统治,并有一定的能力抵 抗北朝鲜可能发动的进攻。对于美国来说,第一个条件是绝对的,第二个条件的 评估则带有移动的随意性,它取决于美国对来自北朝鲜的威胁的判断。1948 年 底苏军全部撤出北朝鲜。6 月 29 日,美军按计划全部撤出南朝鲜。同时美国加 强了对南朝鲜的援助,并于 1950 年 1 月与李承晚签订了防务协定。 无论是基于何种考虑,美军撤出朝鲜半岛都是美国在亚洲收缩力量的重要标 志。艾奇逊 1950 年 1 月向美国新闻界发表的讲话明确指出,南朝鲜被划在美国 的太平洋“环行防线”以外,没有人能保证它不会受到攻击。如果那种情况发生, 南朝鲜只能靠自己抵抗和联合国的“集体行动”。2然而时隔不久,美国在亚洲收 缩力量的方针便受到严重的冲击。 自从欧洲发生“柏林危机”以后,美国政府在估计国际形势方面,居主导地 1 Burton I. Kaufman, The Korean War, New York, 1986, p. 23. 2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0 年版,第二辑(上),第 28 页
位的看法是,全球性紧张局势正在不断加剧,“对美国安全最严重的威胁来自苏 联的敌意图谋和可怕的威力以及苏维埃制度的本质”。31949年8月苏联完成了第 次核爆炸试验。美国对此反应强烈,杜鲁门于1950年1月31日指示国务院、 国防部重新审议美国的防务政策和全球战略。国务院和国防部经过三个月的准 备,提出了一份全面系统的报告,国家安全委员会于同年4月下发各部门。这份 编号为NSC68和其他一些有关文件声称:世界正处于以美苏为中心的“历史性 的权利分配”进程中,苏联为了支配欧亚大陆“必然要千方百计地破坏或毁灭美 国的完整的活力”,“冷战实际上是关系到自由世界存亡绝续的真正的战争”,美 国只能“凭着良知和毅力,作出生死攸关的新决定”。 在强烈的冷战意识支配下,当时美国政府中弥漫着危机气氛。美国情报部门 也在火上浇油,声称苏联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具有发动军事进攻的能力,以致美国 决策层相信:“凡是东西方接触的地方”都可以作出苏联在那里发动进攻的判断。 5这种神经质的估计同样反映到对东亚形势的判断中,不过美国政府当时最担心 的是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的局势。64、5月国民党军队相继丢掉海南岛和舟山群 岛,美国政府估计台湾被解放军攻占为时不久。由于中苏条约签定,杜鲁门政府 将中国完成国家统一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归结为苏联扩张的一部分,内部要求采取 军事措施阻止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呼声强烈,调门也越来越高。7这种呼声同当 时美国内麦卡锡主义遥相呼应,终于酿出了麦克阿瑟对台湾战略地位类似“不沉 的航空母舰”的著名评论,即“掌握在共产党手中的台湾就好比一艘潜艇供应站 其位置对苏联完成其进攻战略极为理想,同时还可以把美国在冲绳或菲律宾的部 队的反攻行动完全将死”,所以美国必须要“保台”,“台湾最终的命运无疑取决 于美国”。8可以设想,在这种炽热的气氛中,不论在东亚或东南亚任何地区发生 军事冲突,美国都将以遏制苏联为由进行军事干涉。 在一片“狼来了”的喊声中,美国领导人获悉朝鲜战争爆发后,几乎立刻断 定“进攻是由苏联发动、支援和怂恿的。非用武力不能加以制止”,否则“就会 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正如由于类似的事件而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9美 军方的反应同样强烈。在朝鲜战争以前,美军几乎没有打过局部战争,美军头脑 中没有“有限战争”的概念。所以他们立即“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苏 联“终于决定要决一雌雄了”。10显然,美国决策层当时根本无法、也不愿意去 理解,朝鲜战争在最初阶段本质上是一场内战。他们在战争爆发后举行的第一次 髙层会议上便达成共识,即这是苏联“企图违反协议把朝鲜搞到手”,“是柏林事 件更大规模的重演”,美国必须坚决予以反击 美国领导人断定朝鲜战争是苏联发动的,使他们迅速决定进行全面的军事干 预。从6月25日到30日,美陆海空军全面卷入战争,海空军的作战范围扩大到 三八线以北地区,可动用力量的底线划在“目前情况下不危及日本的安全”即可。 3 Foreign Re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国外交文件集,以下简写为FRUS),1950,Vol.L,p.288 FRUS, 1950, Vol. I,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pp. 235-292: Vol. VI, Far East and Pacific, pp. 349-351 5《杜鲁门回忆录》(中译本)(二),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二卷,第392-393页 7参阅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67页 8FRUS,1950,VoⅦ,pp.161-165. 《杜鲁门回忆录》(二),第394页:《艾奇逊回忆录》(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上册,第 265 10李奇微:《朝鲜战争》(中译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4页, 11《杜鲁门回忆录》(二),第397400页 2
2 位的看法是,全球性紧张局势正在不断加剧,“对美国安全最严重的威胁来自苏 联的敌意图谋和可怕的威力以及苏维埃制度的本质”。31949 年 8 月苏联完成了第 一次核爆炸试验。美国对此反应强烈,杜鲁门于 1950 年 1 月 31 日指示国务院、 国防部重新审议美国的防务政策和全球战略。国务院和国防部经过三个月的准 备,提出了一份全面系统的报告,国家安全委员会于同年 4 月下发各部门。这份 编号为 NSC68 和其他一些有关文件声称:世界正处于以美苏为中心的“历史性 的权利分配”进程中,苏联为了支配欧亚大陆“必然要千方百计地破坏或毁灭美 国的完整的活力”,“冷战实际上是关系到自由世界存亡绝续的真正的战争”,美 国只能“凭着良知和毅力,作出生死攸关的新决定”。4 在强烈的冷战意识支配下,当时美国政府中弥漫着危机气氛。美国情报部门 也在火上浇油,声称苏联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具有发动军事进攻的能力,以致美国 决策层相信:“凡是东西方接触的地方”都可以作出苏联在那里发动进攻的判断。 5这种神经质的估计同样反映到对东亚形势的判断中,不过美国政府当时最担心 的是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的局势。64、5 月国民党军队相继丢掉海南岛和舟山群 岛,美国政府估计台湾被解放军攻占为时不久。由于中苏条约签定,杜鲁门政府 将中国完成国家统一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归结为苏联扩张的一部分,内部要求采取 军事措施阻止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呼声强烈,调门也越来越高。7这种呼声同当 时美国内麦卡锡主义遥相呼应,终于酿出了麦克阿瑟对台湾战略地位类似“不沉 的航空母舰”的著名评论,即“掌握在共产党手中的台湾就好比一艘潜艇供应站, 其位置对苏联完成其进攻战略极为理想,同时还可以把美国在冲绳或菲律宾的部 队的反攻行动完全将死”,所以美国必须要“保台”,“台湾最终的命运无疑取决 于美国”。8可以设想,在这种炽热的气氛中,不论在东亚或东南亚任何地区发生 军事冲突,美国都将以遏制苏联为由进行军事干涉。 在一片“狼来了”的喊声中,美国领导人获悉朝鲜战争爆发后,几乎立刻断 定“进攻是由苏联发动、支援和怂恿的。非用武力不能加以制止”,否则“就会 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正如由于类似的事件而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9美 军方的反应同样强烈。在朝鲜战争以前,美军几乎没有打过局部战争,美军头脑 中没有“有限战争”的概念。所以他们立即“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苏 联“终于决定要决一雌雄了”。10显然,美国决策层当时根本无法、也不愿意去 理解,朝鲜战争在最初阶段本质上是一场内战。他们在战争爆发后举行的第一次 高层会议上便达成共识,即这是苏联“企图违反协议把朝鲜搞到手”,“是柏林事 件更大规模的重演”,美国必须坚决予以反击。11 美国领导人断定朝鲜战争是苏联发动的,使他们迅速决定进行全面的军事干 预。从 6 月 25 日到 30 日,美陆海空军全面卷入战争,海空军的作战范围扩大到 三八线以北地区,可动用力量的底线划在“目前情况下不危及日本的安全”即可。 3 Foreign Re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国外交文件集,以下简写为 FRUS), 1950, Vol. I, p. 288. 4 FRUS, 1950, Vol. I,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pp. 235-292; Vol. Ⅵ, Far East and Pacific, pp. 349-351. 5 《杜鲁门回忆录》(中译本)(二),三联书店 1974 年版,第二卷,第 392-393 页。 6 The Korean War, p. 29. 7 参阅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2—67 页。 8 FRUS, 1950, Vol.Ⅶ, pp. 161-165. 9 《杜鲁门回忆录》(二),第 394 页;《艾奇逊回忆录》(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 年版,上册,第 265 页。 10 李奇微:《朝鲜战争》(中译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3-34 页。 11 《杜鲁门回忆录》(二),第 397—400 页
12从后来的发展看后果尤其严重的是,美国的军事干涉从一开始就没有限制在朝 鲜半岛。在6月25日晩间的会议上,杜鲁门批准了封锁台湾海峡的建议。第二 天,杜鲁门又批准向印度支那地区提供军事援助和加强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力 量。杜鲁门把这些行动统统称为预防性措施,是在“共产主义已不限于使用颠覆 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现在要使用武装的侵犯与战争”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13 问题在于美国领导人根本无法使人相信,它在朝鲜半岛以外的军事干预也是“预 防”苏联扩张的“措施”,因为那些地区的矛盾与冲突的根源象朝鲜半岛一样极 其复杂,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美苏之间的问题。 在争取和动员盟国支持方面,美国是相当顺利的。美国首先是争取联合国相 继通过了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三八线以北的决议,然后在联合国决议的基础上, 促使盟国参与组成了联合国军。美国之所以如此得心应手,主要原因是它是西方 阵营的领袖,而且承担了战争的主要责任。联合国军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艾奇逊 说的非常清楚,“美国对别国不能有太多希望,他们要么手头上事情太多, 要么拿不出什么东西”。14美国肩负着人力物力的主要责任,盟国不过是在壮声 势,它们当然也就不会成为妨碍美国军事干涉的因素,甚至不是美国决定军事干 涉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2)中国抗美援朝决策。 同美国军事干涉决策相比较,中国抗美援朝决策涉及的问题显然要复杂的 多,决策过程长且反复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对美国军事干涉性质的认定外,主 要是决策层面临国内困难和受到盟国关系的牵制。 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领导人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中国军队的主要 任务主要抓紧进军西藏和准备解放台湾。在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两个方向上,中 国显然更重视后者,并在1950年春季开始向越盟军队提供训练和援助、派遣军 事顾问团等。从解放战争后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领导人的确将美国视为主 要的安全威胁,这是他们决定与苏联结盟的原因之一。不过中国领导人当时并不 认为美国的军事威胁是迫在眉睫的,他们甚至认为,解放军进攻台湾美国也不大 可能直接进行军事干预。15 在朝鲜半岛,中国基本上置身事外,那里的局面是美苏外交折冲造成的,中 国无插手余地和必要。在解放战争期间,北朝鲜曾经向东北的中共军队提供过重 要的援助;中共也在内战接近结束的时刻,让大批在中共军队中作战的朝鲜籍战 士携带武器回国。在金日城下决心发动进攻前,斯大林曾要求金日城听取毛泽东 的意见。毛泽东很可能知道他的意见并不能起重要作用,所以只不过是建议而已 16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曾亲自出面,要求中国“尽快”向朝鲜派出代表,以“便 于联系和迅速解决问题”。17这表明当时中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程度。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军事干涉使中国领导人改变了对这一地区的安全形 势的判断。当北朝鲜取得军事胜利时,中国领导人对美国干涉的抨击主要集中于 12 FRUS, 1950, Vol VI, p.263 13《杜鲁门回忆录》(二),第396、400、402页。关于美国封锁台湾海峡的背景可参阅资中筠著《美国对 半政策的缘起与发展》(重庆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的有关部分。 4《艾奇逊回忆录》,上册,第272页。 15可参阅何迪,“ The Last Campaign to Unify China': The CCP's Unmaterialized Plan to Librate taiwan, 1949-1950", Chinese Historians, Spring 1992, Vol. 5, No. 1 16参阅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一一中苏最高机密档案》,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 218222。 17《斯大林关于中国尽快向朝鲜派出代表问题致罗申电》,1950年7月8日,《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 第368页
3 12从后来的发展看后果尤其严重的是,美国的军事干涉从一开始就没有限制在朝 鲜半岛。在 6 月 25 日晚间的会议上,杜鲁门批准了封锁台湾海峡的建议。第二 天,杜鲁门又批准向印度支那地区提供军事援助和加强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力 量。杜鲁门把这些行动统统称为预防性措施,是在“共产主义已不限于使用颠覆 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现在要使用武装的侵犯与战争”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13 问题在于美国领导人根本无法使人相信,它在朝鲜半岛以外的军事干预也是“预 防”苏联扩张的“措施”,因为那些地区的矛盾与冲突的根源象朝鲜半岛一样极 其复杂,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美苏之间的问题。 在争取和动员盟国支持方面,美国是相当顺利的。美国首先是争取联合国相 继通过了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三八线以北的决议,然后在联合国决议的基础上, 促使盟国参与组成了联合国军。美国之所以如此得心应手,主要原因是它是西方 阵营的领袖,而且承担了战争的主要责任。联合国军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艾奇逊 说的非常清楚,“美国对别国不能有太多希望,他们要么手头上事情太多,…… 要么拿不出什么东西”。14美国肩负着人力物力的主要责任,盟国不过是在壮声 势,它们当然也就不会成为妨碍美国军事干涉的因素,甚至不是美国决定军事干 涉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2)中国抗美援朝决策。 同美国军事干涉决策相比较,中国抗美援朝决策涉及的问题显然要复杂的 多,决策过程长且反复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对美国军事干涉性质的认定外,主 要是决策层面临国内困难和受到盟国关系的牵制。 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领导人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中国军队的主要 任务主要抓紧进军西藏和准备解放台湾。在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两个方向上,中 国显然更重视后者,并在 1950 年春季开始向越盟军队提供训练和援助、派遣军 事顾问团等。从解放战争后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领导人的确将美国视为主 要的安全威胁,这是他们决定与苏联结盟的原因之一。不过中国领导人当时并不 认为美国的军事威胁是迫在眉睫的,他们甚至认为,解放军进攻台湾美国也不大 可能直接进行军事干预。15 在朝鲜半岛,中国基本上置身事外,那里的局面是美苏外交折冲造成的,中 国无插手余地和必要。在解放战争期间,北朝鲜曾经向东北的中共军队提供过重 要的援助;中共也在内战接近结束的时刻,让大批在中共军队中作战的朝鲜籍战 士携带武器回国。在金日城下决心发动进攻前,斯大林曾要求金日城听取毛泽东 的意见。毛泽东很可能知道他的意见并不能起重要作用,所以只不过是建议而已。 16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曾亲自出面,要求中国“尽快”向朝鲜派出代表,以“便 于联系和迅速解决问题”。17这表明当时中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程度。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军事干涉使中国领导人改变了对这一地区的安全形 势的判断。当北朝鲜取得军事胜利时,中国领导人对美国干涉的抨击主要集中于 12 FRUS, 1950, Vol.Ⅶ, p.263. 13 《杜鲁门回忆录》(二),第 396、400、402 页。关于美国封锁台湾海峡的背景可参阅资中筠著《美国对 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重庆出版社 1987 年出版)中的有关部分。 14 《艾奇逊回忆录》,上册,第 272 页。 15 可参阅何迪, “’The Last Campaign to Unify China’: The CCP’s Unmaterialized Plan to Librate Taiwan, 1949-1950”, Chinese Historians, Spring 1992, Vol. 5, No.1. 16 参阅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最高机密档案》,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98 年版,第 218—222。 17 《斯大林关于中国尽快向朝鲜派出代表问题致罗申电》,1950 年 7 月 8 日,《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 第 368 页
美军封锁台湾海峡。中国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以革命运动形式进行的统一战 争,美国封锁台湾海峡与中国革命的最后努力迎头相撞,在中国领导人看来是难 以容忍的入侵和对抗行动。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不仅在朝鲜半岛使用武力,而且 在台湾海峡和东南亚加强军事部署,从中国领导人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美国的这 些军事行动显然被视为对朝鲜半岛、印度支那和台湾地区的全面干涉,朝鲜战争 不过是美国发动侵略的借口。18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推迟进攻台湾计划的同时, 开始逐步调整军事部署 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后,中国领导人于6月30日即估计,可能需要 推迟进攻台湾的时间。197月7日,中央军委即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原指挥部 署进攻台湾的粟裕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208月上旬,随着朝鲜人民 军攻势受阻,中国加紧了军事部署。在8月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 “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所以必须帮助北朝鲜”。21在8月26 日的国防会议上,周恩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迟进攻台湾,准备援助北朝鲜,与美 军作战。22中国随后开始自在东北大规模集结军队,决定在已有4个军的基础上, 再增加8个军,并着手加强东北的防空力量。23原准备进攻台湾的第九兵团和开 始复员的第十九兵团调至津浦路和陇海路集结。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急转直下,特别是美军不顾中国的警 告,于10月7日越过三八线北侵,使中国领导人认为与美国的战争已经难以避 免。周恩来8月26日的讲话反映了中国领导人那时的基本看法,即:“美帝国主 义企图在朝鲜打开一个缺口,准备世界大战的东方基地,……美国如果压服朝鲜, 下一步必然对越南及其他原殖民地国家进行压服。因此,朝鲜战争至少是东方斗 争的焦点”。24这种担心出现“多米诺”效应的看法在美军越过三八线以后进 步强化,并越来越多地包含了与美国作战难以避免的估计。如周恩来在1951年 4月2日的报告中说:“朝鲜事件不过是个借口:不在朝鲜爆发,也将在其他地 区爆发,台湾、越南都是可爆发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说毋宁以朝战最有利”。25 可以肯定地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全面干预所导致的中国领 导人对美国意图的上述判断,是促使他们决策出兵朝鲜的宏观背景。毛泽东在阐 述中国出兵的理由时,始终都强调是国际形势,特别是“整个东方”形势的需要。 中国领导人在决策出兵过程中遇到的最复杂的问题,可能就是与盟国苏联的 关系。与美国不同,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不是领导者,也不是一个军事和经济 上强大到可以不顾盟国的态度而单枪匹马地与美国作战的国家。特别是它当时在 18《周恩来外长斥责美国武装侵略台湾的声明》,1950年6月28日,《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第 The Last Campaign to Unify China: The CCP's Unmaterialized Plan to Librate Taiwan, 1949-1950, p. 14 20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上卷,第43页 2周恩来:《充分准备,出手即胜》,1950年8月26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3-45页:雷英夫:《抗美 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续一)》,《党的文献》,1994年第一期,第24——25页 23毛泽东:《须集中十二个军以便机动》,《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版,第六卷,第97页 24周恩来:《充分准备,出手即胜》,第43-44页。 25周恩来:《抗美援朝仍是一九五一年的首要任务》,1951年4月2日,《周恩来军事文选》,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四卷,第181——182页 6毛泽东:《志愿军入朝参战及参战后的战略方针问题》,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 第106——108:《毛泽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年10月13日 《党的文献》,2000年第5期
4 美军封锁台湾海峡。中国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以革命运动形式进行的统一战 争,美国封锁台湾海峡与中国革命的最后努力迎头相撞,在中国领导人看来是难 以容忍的入侵和对抗行动。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不仅在朝鲜半岛使用武力,而且 在台湾海峡和东南亚加强军事部署,从中国领导人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美国的这 些军事行动显然被视为对朝鲜半岛、印度支那和台湾地区的全面干涉,朝鲜战争 不过是美国发动侵略的借口。18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推迟进攻台湾计划的同时, 开始逐步调整军事部署。 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后,中国领导人于 6 月 30 日即估计,可能需要 推迟进攻台湾的时间。197 月 7 日,中央军委即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原指挥部 署进攻台湾的粟裕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208 月上旬,随着朝鲜人民 军攻势受阻,中国加紧了军事部署。在 8 月 4 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 “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所以必须帮助北朝鲜”。21在 8 月 26 日的国防会议上,周恩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迟进攻台湾,准备援助北朝鲜,与美 军作战。22中国随后开始自在东北大规模集结军队,决定在已有 4 个军的基础上 , 再增加 8 个军,并着手加强东北的防空力量。23原准备进攻台湾的第九兵团和开 始复员的第十九兵团调至津浦路和陇海路集结。 9 月 15 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急转直下,特别是美军不顾中国的警 告,于 10 月 7 日越过三八线北侵,使中国领导人认为与美国的战争已经难以避 免。周恩来 8 月 26 日的讲话反映了中国领导人那时的基本看法,即:“美帝国主 义企图在朝鲜打开一个缺口,准备世界大战的东方基地,……美国如果压服朝鲜, 下一步必然对越南及其他原殖民地国家进行压服。因此,朝鲜战争至少是东方斗 争的焦点”。24这种担心出现“多米诺”效应的看法在 美军越过三八线以后进一 步强化,并越来越多地包含了与美国作战难以避免的估计。如周恩来在 1951 年 4 月 2 日的报告中说:“朝鲜事件不过是个借口;不在朝鲜爆发,也将在其他地 区爆发,台湾、越南都是可爆发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说毋宁以朝战最有利”。25 可以肯定地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全面干预所导致的中国领 导人对美国意图的上述判断,是促使他们决策出兵朝鲜的宏观背景。毛泽东在阐 述中国出兵的理由时,始终都强调是国际形势,特别是“整个东方”形势的需要。 26 中国领导人在决策出兵过程中遇到的最复杂的问题,可能就是与盟国苏联的 关系。与美国不同,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不是领导者,也不是一个军事和经济 上强大到可以不顾盟国的态度而单枪匹马地与美国作战的国家。特别是它当时在 18 《周恩来外长斥责美国武装侵略台湾的声明》,1950 年 6 月 28 日,《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第 91——92 页。 19 “’The Last Campaign to Unify China’: The CCP’s Unmaterialized Plan to Librate Taiwan, 1949-1950”, p. 14. 20 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6 页。 2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上卷,第 43 页。 22 周恩来:《充分准备,出手即胜》,1950 年 8 月 26 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 43-45 页;雷英夫:《抗美 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续一)》,《党的文献》,1994 年第一期,第 24——25 页。 23 毛泽东:《须集中十二个军以便机动》,《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 版,第六卷,第 97 页。 24 周恩来:《充分准备,出手即胜》,第 43-44 页。 25 周恩来:《抗美援朝仍是一九五一年的首要任务》,1951 年 4 月 2 日,《周恩来军事文选》,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四卷,第 181——182 页。 26 毛泽东:《志愿军入朝参战及参战后的战略方针问题》,1950 年 10 月 2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 第 106——108;《毛泽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 年 10 月 13 日, 《党的文献》,2000 年第 5 期
朝鲜半岛既没有参与以往的外交折冲,战争爆发后也没有重大的影响力。目前公 布的有关档案证明,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是斯大林将中国置于一个有限参与者 的位置上。2甚至在朝鲜战争爆发三天后,北朝鲜方面才向中国通报有关情况。 中国出兵决策并不是根源于盟国苏联的要求,这是毫无疑问的。7月上旬起 中苏之间已经考虑过在朝鲜作战的军事合作问题。29从8月下旬,中国决策层开 始认真考虑向北朝鲜提供直接的军事支持,并且确实在积极加强必要时与美军作 战的准备。实际上斯大林在发出建议中国出兵的电报之前,已经获悉周恩来将发 表的国庆讲话的内容。30周恩来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 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引罗申后来给 斯大林的报告也谈到,过去中国领导人表示过可以出兵。32所以存在这种可能性, 即中国领导人的态度影响了斯大林的有关考虑。不过也无庸讳言,斯大林在关键 时刻建议中国直接出兵,并要求金日城转向中国请求帮助,的确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33此后中国决策层有关出兵与否的决定,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与苏联关系 中国领导人与苏联协调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中国是否出兵和中国 出兵后苏联承担何种义务。第一个问题同中国决策层中的不同意见交织在一起 斯大林显然是主张中国出兵的,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国领导人施加影响。根据 当时中苏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相对地位,可以肯定苏联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毛 泽东在几乎是同时接到金日城和斯大林的建议后,立刻作出了出兵的决定。他在 10月2日起草的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详尽地阐述了对战争前景的估计和中国面 临的困难。34由于毛泽东的决定未能得到多数同事的赞同,毛泽东并没有将电报 发出。他于第二天向苏联驻华大使说明了决策层的反对意见,包括担心“美国与 中国直接冲突”会破坏中国的和平建设计划,以及国内各方面可能的不满。35 在可能是10月5日发出的给毛泽东的电报中,斯大林声称美国并没有作好 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如果美国将战争扩大到中国,苏联就会与中国并肩作战。 他专门指出,如果中国出兵就会迫使美国让步,“并被迫放弃台湾”;反之中国如 不介入,“它甚至连台湾也得不到”。36大致与斯大林发出上述电报的同时,中共 中央经过讨论,也作出了出兵的决定。37此时毛泽东等是否收到斯大林的电报尚 2有关6月至9月的有关情况,可参阅 Alexandre.Y. Mansourov,“ Stalin,Mao, Kim and china' s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Issues, 6-7, The Cold War In Asia, Washingtong D. C: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1995/1996. 8李海文:《中共中央究竟何时决定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党的文献》,1993年第5期,第85页。 29《斯大林关于中国在中朝边境集结部队问题致罗申电》,1950年7月5日:《斯大林关于向中国提供空军 掩护等问题致罗申电》,1950年7月13日:《罗申转毛泽东关于对中国提供空军掩护等问题致斯大林电》 1950年7月22日:均见《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第367,367—-368,369--371页。 30参阅“ Stalin,Mao, Kim and china' s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31周恩来:《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37页。 32《罗申转呈毛泽东关于中国暂不出兵的意见致斯大林电》,1950年10月3日,《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 究》,第380——381页 3《什特科夫转呈金日城给斯大林的求援信致葛罗米柯》,1950年9月30日:《斯大林关于建议中国派部 队援助朝鲜致罗申电》,1950年10月1日:《斯大林关于出兵问题致金日城的信》,1950年10月8日。以 上均见《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第376——-379,386--388页。另参阅“ Stalin,Mao, Kim and china's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毛泽东:《志愿军入朝参战及参战后的战略方针问题》,1950年10月2日,第106—-108页 35《罗申转呈毛泽东关于中国暂不出兵的意见致斯大林电》,第380——381页 36《斯大林关于中国出兵问题致金日城的信》,第386—388页 3徐焰:《出兵入朝参战决策确定的曲折过程》,《党史研究资料》,1991年第4期,第11页:沈志华:《中 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党史研究资料》,1996年第1期,第9页
5 朝鲜半岛既没有参与以往的外交折冲,战争爆发后也没有重大的影响力。目前公 布的有关档案证明,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是斯大林将中国置于一个有限参与者 的位置上。27甚至在朝鲜战争爆发三天后,北朝鲜方面才向中国通报有关情况。 28 中国出兵决策并不是根源于盟国苏联的要求,这是毫无疑问的。7 月上旬起 中苏之间已经考虑过在朝鲜作战的军事合作问题。29从 8 月下旬,中国决策层开 始认真考虑向北朝鲜提供直接的军事支持,并且确实在积极加强必要时与美军作 战的准备。实际上斯大林在发出建议中国出兵的电报之前,已经获悉周恩来将发 表的国庆讲话的内容。30周恩来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 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31罗申后来给 斯大林的报告也谈到,过去中国领导人表示过可以出兵。32所以存在这种可能性, 即中国领导人的态度影响了斯大林的有关考虑。不过也无庸讳言,斯大林在关键 时刻建议中国直接出兵,并要求金日城转向中国请求帮助,的确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33此后中国决策层有关出兵与否的决定,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与苏联关系。 中国领导人与苏联协调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中国是否出兵和中国 出兵后苏联承担何种义务。第一个问题同中国决策层中的不同意见交织在一起。 斯大林显然是主张中国出兵的,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国领导人施加影响。根据 当时中苏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相对地位,可以肯定苏联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毛 泽东在几乎是同时接到金日城和斯大林的建议后,立刻作出了出兵的决定。他在 10 月 2 日起草的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详尽地阐述了对战争前景的估计和中国面 临的困难。34由于毛泽东的决定未能得到多数同事的赞同,毛泽东并没有将电报 发出。他于第二天向苏联驻华大使说明了决策层的反对意见,包括担心“美国与 中国直接冲突”会破坏中国的和平建设计划,以及国内各方面可能的不满。35 在可能是 10 月 5 日发出的给毛泽东的电报中,斯大林声称美国并没有作好 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如果美国将战争扩大到中国,苏联就会与中国并肩作战。 他专门指出,如果中国出兵就会迫使美国让步,“并被迫放弃台湾”;反之中国如 不介入,“它甚至连台湾也得不到”。36大致与斯大林发出上述电报的同时,中共 中央经过讨论,也作出了出兵的决定。37此时毛泽东等是否收到斯大林的电报尚 27 有关 6 月至 9 月的有关情况,可参阅 Alexandre.Y.Mansourov, “Stalin, Mao, Kim and China’s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Issues, 6—7, The Cold War In Asia, Washingtong D.C.: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1995/1996. 28 李海文:《中共中央究竟何时决定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党的文献》,1993 年第 5 期,第 85 页。 29 《斯大林关于中国在中朝边境集结部队问题致罗申电》,1950 年 7 月 5 日;《斯大林关于向中国提供空军 掩护等问题致罗申电》,1950 年 7 月 13 日;《罗申转毛泽东关于对中国提供空军掩护等问题致斯大林电》, 1950 年 7 月 22 日;均见《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第 367,367——368,369——371 页。 30参阅 “Stalin, Mao, Kim and China’s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31 周恩来:《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1950 年 9 月 30 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 37 页。 32 《罗申转呈毛泽东关于中国暂不出兵的意见致斯大林电》,1950 年 10 月 3 日,《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 究》,第 380——381 页。 33 《什特科夫转呈金日城给斯大林的求援信致葛罗米柯》,1950 年 9 月 30 日;《斯大林关于建议中国派部 队援助朝鲜致罗申电》,1950 年 10 月 1 日;《斯大林关于出兵问题致金日城的信》,1950 年 10 月 8 日。以 上均见《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第 376——379,386——388 页。另参阅“Stalin, Mao, Kim and China’s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34 毛泽东:《志愿军入朝参战及参战后的战略方针问题》,1950 年 10 月 2 日,第 106——108 页。 35 《罗申转呈毛泽东关于中国暂不出兵的意见致斯大林电》,第 380——381 页。 36 《斯大林关于中国出兵问题致金日城的信》,第 386——388 页。 37 徐焰:《出兵入朝参战决策确定的曲折过程》,《党史研究资料》,1991 年第 4 期,第 11 页;沈志华:《中 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党史研究资料》,1996 年第 1 期,第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