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在冷战后的新特点,因而也难以超越美国人既有的分析框架,那么可以说时殷 弘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揭示和批判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民族主义长期以来是西方 国家、特别是美国学术界用以分析和描述非西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政 策特征的主要范畴。在西方的话语中,“民族主义”甚至是一个贬意的话语。时 殷弘认为,美国的民族主义“对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作用非同小可”,孤立主 义、单边主义一类思想、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美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 特别是“美国的民族主义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不时以趋于极端的形式存在”。3刘 建飞认为:“民族主义是美国外交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现 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有机统一体”。32 关于美国外交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有关的论著进行了探讨,并普遍 认为美国外交思想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形成、发展和执行中,均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作用,概括地说包括指导、促进、质疑、修正对外政策等等。其中王勇的文章比 较全面地分析了冷战后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思想争论。他探讨了争论涉及的几乎 所有问题和方面,并通过对那些争论的分析的出结论认为,“美国对外政策将继 续反对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做法,将在继续采取单边主义政策的同时,更多地 强调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将在继续鼓吹美国价值观的同时更多地强调务实主义的 做法。美国对外政策将保持着这种延续性进入21世纪”。3如果今后美国对外政 策的发展大致如此,将有力地证明研究美国外交思想的重要价值。还有一些学者 阐述了“理想主义”、“民主和平论”等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提出了有价值的 观点 王晓德的著作《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系统地分析论述了美国政治文化对美 国外交的影响及其与美国外交的本质的关系,开拓了一个研究美国外交的新领 域。该书在近年来美国文化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美国政治文 化与对外政策的关系,认为美国政治文化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是相当复杂 的。一方面美国政治文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根基,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冷战后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美国的政治文化 “被美国决策者有意识地作为实现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筹码”,意即成了 美国对外政策的工具,“输出美国文化”成了目标之一。35 关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必定涉及到对美国人权外交的 评价。近年来有关美国人权外交的研究也是学术界重视的一个问题。其中比较有 代表性的是周琪发表的若干论著。周琪通过系统考察美国人权外交的缘起及其在 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的发展变化过程,认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加紧推行其人权外 交,无疑是为建立世界霸权的总目标服务的,而且它时常运用双重标准来干涉别 国内政”,不过美国并不是一开始提出人权外交就声称“人权高于主权”,冷战时 期美国“把人权外交作为意识形态和冷战的工具”。冷战结束后“人权因素已同 美国外交政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美国政府似乎找到了人权在外交政策中的 位置”,即“试图在外交政策中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美国 方面仍然存在利用人权外交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另一方面 3时殷弘:“美国极端民族主义一一平美国参议院否决全面核禁试条约“,《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1 2期 32“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第83页 3王勇:“试析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思想争论”,《克林顿治下的美国》 34郑安光:“民主和平论及其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影响”,《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元简:“冷战 后理想主义思潮的发挥咱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7年第2期。 35王晓德:《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其在冷战后的新特点,因而也难以超越美国人既有的分析框架,那么可以说时殷 弘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揭示和批判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民族主义长期以来是西方 国家、特别是美国学术界用以分析和描述非西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政 策特征的主要范畴。在西方的话语中,“民族主义”甚至是一个贬意的话语。时 殷弘认为,美国的民族主义“对 20 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作用非同小可”,孤立主 义、单边主义一类思想、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美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 特别是“美国的民族主义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不时以趋于极端的形式存在”。31刘 建飞认为:“民族主义是美国外交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现 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有机统一体”。32 关于美国外交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有关的论著进行了探讨,并普遍 认为美国外交思想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形成、发展和执行中,均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作用,概括地说包括指导、促进、质疑、修正对外政策等等。其中王勇的文章比 较全面地分析了冷战后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思想争论。他探讨了争论涉及的几乎 所有问题和方面,并通过对那些争论的分析的出结论认为,“美国对外政策将继 续反对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做法,将在继续采取单边主义政策的同时,更多地 强调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将在继续鼓吹美国价值观的同时更多地强调务实主义的 做法。美国对外政策将保持着这种延续性进入 21 世纪”。33如果今后美国对外政 策的发展大致如此,将有力地证明研究美国外交思想的重要价值。还有一些学者 阐述了“理想主义”、“民主和平论”等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提出了有价值的 观点。34 王晓德的著作《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系统地分析论述了美国政治文化对美 国外交的影响及其与美国外交的本质的关系,开拓了一个研究美国外交的新领 域。该书在近年来美国文化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美国政治文 化与对外政策的关系,认为美国政治文化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是相当复杂 的。一方面美国政治文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根基,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冷战后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美国的政治文化 “被美国决策者有意识地作为实现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筹码”,意即成了 美国对外政策的工具,“输出美国文化”成了目标之一。35 关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必定涉及到对美国人权外交的 评价。近年来有关美国人权外交的研究也是学术界重视的一个问题。其中比较有 代表性的是周琪发表的若干论著。周琪通过系统考察美国人权外交的缘起及其在 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的发展变化过程,认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加紧推行其人权外 交,无疑是为建立世界霸权的总目标服务的,而且它时常运用双重标准来干涉别 国内政”,不过美国并不是一开始提出人权外交就声称“人权高于主权”,冷战时 期美国“把人权外交作为意识形态和冷战的工具”。冷战结束后“人权因素已同 美国外交政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美国政府似乎找到了人权在外交政策中的 位置”,即“试图在外交政策中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美国一 方面仍然存在利用人权外交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另一方面 31 时殷弘:“美国极端民族主义——平美国参议院否决全面核禁试条约“,《国际经济评论》,2000 年第 1 ——2 期。 32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第 83 页。 33 王勇:“试析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思想争论”,《克林顿治下的美国》。 34 郑安光:“民主和平论及其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影响”,《美国研究》,1999 年第 2 期。元简:“冷战 后理想主义思潮的发挥咱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7 年第 2 期。 35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15 页
“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会被导向完全的理想主义”,意即美国人权外交不论是实施 力度还是实施范围,都将是有限度的。36 三,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策 同对美国在任何其他地区的政策的研究相比,对美国亚太政策的研究不论在 数量上,还是在重视的程度上,都是占第一位的。对美国亚太地区政策研究所使 用的概念之多、之具体,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包括了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或 战略,然后是在第二层次上对东亚、南亚的战略或政策,再然后如东南亚、东北 亚的划分,具体如对朝鲜半岛地区、台湾海峡地区的政策,最后还有针对这个地 区的不同国家的政策。这里无法详细考察,只是按照论著确定的对象,做大致的 分类 1,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 凡是以美国对亚太地区战略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基本上都认为,冷战结束后美 国的战略重心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即从冷战时期的重欧轻亚转向越来 越重视亚太,甚至是欧亚并重。关于冷战后的美国亚太战略,有关论著认为大致 是在1993到994年确定的,其主要目的是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具 体地说是以安全问题为立足点,以经济利益为优先目标,以人权外交为手段,在 各个领域展开攻势,全面参与和介入亚太事务。37 也有论著以分析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的亚太政策为根据,认为“新太平洋共 同体”是美国冷战后亚太地区的战略构想,目标是为了“实现美国的世界战略和 切身利益”,其原则是“政治经济并举,经济利益优先”。这个战略酝酿于里根一 布什时期,提出于克林顿时期,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一体化密切相关。38 天绪进一步强调,“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是克林顿政府“提出的第一个地区 性战略”,它反映了克林顿政府对亚太地区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前任。39 些论著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美国亚太战略在这一地区产生的影响,认为美国 实施其亚太战略加剧了亚太各国间关系的复杂性,随着亚太地区多极化趋势的发 展,美国要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这个战略目标“难以实现”。40也有论 著以美国亚太战略的目标之间的矛盾为根据,认为美国“矛盾的追求导致矛盾的 政策”,亚太的新格局对美国既是机会,也是挑战。41 2,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 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其原因主要是它直接影响到中国的 安全环境和中美关系的走向。石斌从“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角度,分析了 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特点,认为“冷战后美国明显对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投入 更多的注意力”,但美国没有“直接、明确的战略对手”,所以突出经济因素,同 36《高处不胜寒一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330346页:周琪:“美国人权外交及有 关争论”,《美国研究》,1998年第1期:“美国对国际人权条约政策的变化及其缘由”,《美国研究》,2001 年第2期。 3吕有生:“试析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对亚太形势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2期:杨运忠 美国亚太战略的基本态势”,《当代亚太》,1996年第3期:《高处不胜寒—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 界地位》,第322——329页,储玉坤:”剖析克林顿政府的亚洲政策及其战略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4年第6期 38宋玉华:“评美国政府的亚太新战略—一‘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太平洋学报》,1994年 9天绪:“浅析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战略”,《太平洋学报》,1997年第2期。 钔“试析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对亚太形势的影响”,第61页:“剖析克林顿政府的亚洲政策及其战略调整”。 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435页
“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会被导向完全的理想主义”,意即美国人权外交不论是实施 力度还是实施范围,都将是有限度的。36 三,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策。 同对美国在任何其他地区的政策的研究相比,对美国亚太政策的研究不论在 数量上,还是在重视的程度上,都是占第一位的。对美国亚太地区政策研究所使 用的概念之多、之具体,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包括了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或 战略,然后是在第二层次上对东亚、南亚的战略或政策,再然后如东南亚、东北 亚的划分,具体如对朝鲜半岛地区、台湾海峡地区的政策,最后还有针对这个地 区的不同国家的政策。这里无法详细考察,只是按照论著确定的对象,做大致的 分类。 1,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 凡是以美国对亚太地区战略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基本上都认为,冷战结束后美 国的战略重心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即从冷战时期的重欧轻亚转向越来 越重视亚太,甚至是欧亚并重。关于冷战后的美国亚太战略,有关论著认为大致 是在 1993 到 994 年确定的,其主要目的是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具 体地说是以安全问题为立足点,以经济利益为优先目标,以人权外交为手段,在 各个领域展开攻势,全面参与和介入亚太事务。37 也有论著以分析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的亚太政策为根据,认为“新太平洋共 同体”是美国冷战后亚太地区的战略构想,目标是为了“实现美国的世界战略和 切身利益”,其原则是“政治经济并举,经济利益优先”。这个战略酝酿于里根— —布什时期,提出于克林顿时期,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一体化密切相关。38 天绪进一步强调,“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是克林顿政府“提出的第一个地区 性战略”,它反映了克林顿政府对亚太地区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前任。39 一些论著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美国亚太战略在这一地区产生的影响,认为美国 实施其亚太战略加剧了亚太各国间关系的复杂性,随着亚太地区多极化趋势的发 展,美国要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这个战略目标“难以实现”。40也有论 著以美国亚太战略的目标之间的矛盾为根据,认为美国“矛盾的追求导致矛盾的 政策”,亚太的新格局对美国既是机会,也是挑战。41 2,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 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其原因主要是它直接影响到中国的 安全环境和中美关系的走向。石斌从“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角度,分析了 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特点,认为“冷战后美国明显对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投入 更多的注意力”,但美国没有“直接、明确的战略对手”,所以突出经济因素,同 36 《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 330——346 页;周琪:“美国人权外交及有 关争论”,《美国研究》,1998 年第 1 期;“美国对国际人权条约政策的变化及其缘由”,《美国研究》,2001 年第 2 期。 37 吕有生:“试析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对亚太形势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年第 2 期;杨运忠: “美国亚太战略的基本态势”,《当代亚太》,1996 年第 3 期;《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 界地位》,第 322——329 页,储玉坤:”剖析克林顿政府的亚洲政策及其战略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4 年第 6 期。 38 宋玉华:“评美国政府的亚太新战略——‘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太平洋学报》,1994 年第 2 期。 39 天绪:“浅析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战略”,《太平洋学报》,1997 年第 2 期。 40 “试析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对亚太形势的影响”,第 61 页;“剖析克林顿政府的亚洲政策及其战略调整”。 41 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18——435 页
时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是美国东亚战略的主要特点。42周忠菲的研究与上述观 点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他认为美国在“东亚面临国家利益模糊的挑战”,所以 实际上面临着战略的选择问题 也有论著分析了冷战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产生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矛盾。任 荣荣认为,美国新东亚安全战略是基于对美国安全利益的重新定义和东亚对美国 的战略重要性上升,它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东亚安全秩序”。 而它面临的各种矛盾的核心问题是,美国既要“谋求世界的领导权”,又要“维 护美国自身经济利益”,寻找出路“是困难的”。44 与其他文章着重探讨安全和经济问题不同,朱世达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美国的 东亚政策。他认为美国冷战后对东亚文明的认知存在问题,美国的种种国际关系 理论和相关的思想都不完全契合东亚的实际情况。因此美国要想维持其在东亚的 影响,就必须“学习东亚文明,走向东亚”。45 3,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美国在东亚地区面临的首要安全问题是朝鲜半岛局势将如何发展。美国一直 认为朝鲜半岛是东亚有可能引起军事冲突的热点,而且由于美国在朝鲜半岛驻 军,因此极其关注朝鲜半岛的局势,它的政策一直是东亚安全战略的重点。有关 论著认为,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政策目标就是“夺取左右朝鲜半岛局势发展变化的 主导权”。46 些论著进一步揭示了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战略动机,即通过加强在朝鲜 半岛的军事存在,巩固与南朝鲜的军事同盟,改善与北朝鲜的关系,以便牵制日 本、中国和俄罗斯,因为它们在朝鲜半岛的影响“都对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 位构成了威胁”。47 髙连福的文章提出,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曾经有过三次调整。在冷 战结束初期,美国的政策是“朝鲜半岛问题内部化”,以韩国为主导“逐步吸收” 统一北朝鲜。克林顿执政初期开始采取比较强硬的政策,直到准备发动对北朝鲜 的战争。1994年6月开始第二次调整政策,9月与北朝鲜签署框架协议。从1997 年美国推迟供应重油,政策趋向强硬,朝鲜半岛局势再次紧张,到198年9月 美国宣布放松对北朝鲜的经济制裁,完成了第三次政策调整。文章认为,从美国 的政策调整中可以看岀,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战略或政策”就是通过软硬两手“揽 朝鲜于美国麾下”,联合日、韩“维护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优势和利益”。48 美国对日本的政策 美国对日政策和美日关系的发展,一直受到研究界的关注。席来旺认为,美 国存在着冷战后的“对日安全战略”,该战略是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的产物,其主 要特点包括:将美日安全合作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以及日本在美日安全 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日本有可能与美国一起“成为‘国际警察”。49 李长久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美日同盟重新定义的实质和目的是“美国借助日 本的资金、技术和军事力量维护其在全球、地区的领导地位,并继续控制日本。 42石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东亚:历史根源与现实需求” 43周忠菲:”21世纪美国在东亚的战略选择“,《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4任荣荣:“评析美国的‘新东亚安全战略”,《太平洋学报》,1996年第3期 45朱世达:”对美国东亚政策的文化批评“,《太平洋学报》,1996年第2期 4张如海:“试析美朝达成框架协议后的东北亚新态势”,《现代国际关系》,1995年第3期:王纯银:“朝 鲜半岛安全形势展望”,《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第6期 47“朝鲜半岛安全形势展望 48高连福:“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当代亚太》,2000年第3期 9席来旺:“美国对日安全战略的重大调整”,《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第6期
时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是美国东亚战略的主要特点。42周忠菲的研究与上述观 点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他认为美国在“东亚面临国家利益模糊的挑战”,所以 实际上面临着战略的选择问题。43 也有论著分析了冷战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产生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矛盾。任 荣荣认为,美国新东亚安全战略是基于对美国安全利益的重新定义和东亚对美国 的战略重要性上升,它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东亚安全秩序”。 而它面临的各种矛盾的核心问题是,美国既要“谋求世界的领导权”,又要“维 护美国自身经济利益”,寻找出路“是困难的”。44 与其他文章着重探讨安全和经济问题不同,朱世达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美国的 东亚政策。他认为美国冷战后对东亚文明的认知存在问题,美国的种种国际关系 理论和相关的思想都不完全契合东亚的实际情况。因此美国要想维持其在东亚的 影响,就必须“学习东亚文明,走向东亚”。45 3,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美国在东亚地区面临的首要安全问题是朝鲜半岛局势将如何发展。美国一直 认为朝鲜半岛是东亚有可能引起军事冲突的热点,而且由于美国在朝鲜半岛驻 军,因此极其关注朝鲜半岛的局势,它的政策一直是东亚安全战略的重点。有关 论著认为,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政策目标就是“夺取左右朝鲜半岛局势发展变化的 主导权”。46 一些论著进一步揭示了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战略动机,即通过加强在朝鲜 半岛的军事存在,巩固与南朝鲜的军事同盟,改善与北朝鲜的关系,以便牵制日 本、中国和俄罗斯,因为它们在朝鲜半岛的影响“都对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 位构成了威胁”。47 高连福的文章提出,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曾经有过三次调整。在冷 战结束初期,美国的政策是“朝鲜半岛问题内部化”,以韩国为主导“逐步吸收” 统一北朝鲜。克林顿执政初期开始采取比较强硬的政策,直到准备发动对北朝鲜 的战争。1994 年 6 月开始第二次调整政策,9 月与北朝鲜签署框架协议。从 1997 年美国推迟供应重油,政策趋向强硬,朝鲜半岛局势再次紧张,到 1998 年 9 月 美国宣布放松对北朝鲜的经济制裁,完成了第三次政策调整。文章认为,从美国 的政策调整中可以看出,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战略或政策”就是通过软硬两手“揽 朝鲜于美国麾下”,联合日、韩“维护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优势和利益”。48 4,美国对日本的政策。 美国对日政策和美日关系的发展,一直受到研究界的关注。席来旺认为,美 国存在着冷战后的“对日安全战略”,该战略是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的产物,其主 要特点包括:将美日安全合作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以及日本在美日安全 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日本有可能与美国一起“成为‘国际警察’”。49 李长久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美日同盟重新定义的实质和目的是“美国借助日 本的资金、技术和军事力量维护其在全球、地区的领导地位,并继续控制日本。 42 石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东亚:历史根源与现实需求”。 43 周忠菲:”21 世纪美国在东亚的战略选择“,《世界经济研究》,1998 年第 3 期。 44 任荣荣:“评析美国的‘新东亚安全战略”,《太平洋学报》,1996 年第 3 期。 45 朱世达:”对美国东亚政策的文化批评“,《太平洋学报》,1996 年第 2 期。 46 张如海:“试析美朝达成框架协议后的东北亚新态势”,《现代国际关系》,1995 年第 3 期;王纯银:“朝 鲜半岛安全形势展望”,《现代国际关系》,1996 年第 6 期。 47 “朝鲜半岛安全形势展望”。 48 高连福:“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当代亚太》,2000 年第 3 期。 49 席来旺:“美国对日安全战略的重大调整”,《现代国际关系》,1996 年第 6 期
日本依靠美国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步伐,在全球和亚太地 区发挥作用”,既一种美国主导、美日相互利用的同盟。50 关于美日同盟的重新定义问题,也有论著认为那是美国安全战略向亚太地区 倾斜”的反映,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东亚战略构思的“具体体现”,其实质是 使美日同盟“由美苏冷战的工具演变为对付后冷战时代全球和亚太新局势的工 具”。51 杨运忠指出,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包含复杂的考虑,一方面是通过密切与日 本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将日本稳固地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轨道”;另一方面是通 过改善和加强与日本的全面关系,“使日本牢固地成为美国推行亚太战略的最重 要基地”。52任东来认为,还应该看到美日安全关系变化的另一重含义,即它表 明“冷战时期西方的亚洲安全结构中美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改变”,美国实际 上是让日本分担其在押周的安全责任,“美日轴心说穿了就是美日合霸东亚”。53 5,美国的南亚安全战略。 有关的论著认为,冷战后美国调整了在南亚地区的战略,新的南亚安全战略 突出了经济的作用,这是美国与印度的关系得以改善和加强的重要原因。在安全 领域美国注重防止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核战争和核军备竞赛。美国战略调整的 突出表现是开始奉行对印巴的“平衡政策”。54也有论著对美国南亚战略的重点 持不同的看法,认为美国在处理同南亚国家的关系中,“核不扩散和地区安全问 题仍占主导地位”。55 杨成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美国对印度政策的目标和动机,即冷战后美国认识到 发展美印关系,“有助于其全球战略的全面实现”,具体地说包括牵制俄罗斯与中 国、在印巴冲突中取得主导地位以及确保美国与中东海上生命线的安全。当然也 不能否认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不过首要的考虑是战略与安全问题。56 6,美国对东南亚政策及其与东盟的关系。 有关的论著认为,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是美国东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 战后东南亚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上升,主要原因是这一地区经济一度发展迅速, 同时美国与这一地区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提出新东南亚政 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核心是保护和促进美国在这一地区的 利益。57一些文章还分别探讨了美国与这一地区各主要国家的关系,在此不 介绍。 7,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 由于冷战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中亚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复杂性 和混乱程度都是冷战时期所不能比的。正是针对上述背景,美国制定了新的对中 亚政策。学术的研究差不多是同步展开的 有关论著均指出,冷战后美国不断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活动,包括在经济、 军事和政治等多方面“展开强大攻势”。58不过它们的重点是分析美国采取上述 李长久:“调整中的中美日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6期。 51晋林波:“美日同盟再定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 2扬运忠:“美国着呢辜负进一步调整对日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7期。 53任东来:“形成中的美日轴心及其对东亚的影响”,《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 s4华碧云:“美国新南亚安全战略的背景”,《现代国际关系》,1995年第3期 55《高处不胜寒一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329页 56杨成:“动力与阻力:美印战略关系思考”,《国际论坛》,2000年第3期 57曹云华:“变化中的美国与东盟关系”,《太平洋学报》,1996年第1期。 58《高处不胜寒一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世界地位》,第328页:王传剑:“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 及其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2期,第31页:吕华:“俄美在中亚角逐态势及对中亚五国发展
日本依靠美国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步伐,在全球和亚太地 区发挥作用”,既一种美国主导、美日相互利用的同盟。50 关于美日同盟的重新定义问题,也有论著认为那是美国安全战略向亚太地区 “倾斜”的反映,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东亚战略构思的“具体体现”,其实质是 使美日同盟“由美苏冷战的工具演变为对付后冷战时代全球和亚太新局势的工 具”。51 杨运忠指出,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包含复杂的考虑,一方面是通过密切与日 本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将日本稳固地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轨道”;另一方面是通 过改善和加强与日本的全面关系,“使日本牢固地成为美国推行亚太战略的最重 要基地”。52任东来认为,还应该看到美日安全关系变化的另一重含义,即它表 明“冷战时期西方的亚洲安全结构中美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改变”,美国实际 上是让日本分担其在押周的安全责任,“美日轴心说穿了就是美日合霸东亚”。53 5,美国的南亚安全战略。 有关的论著认为,冷战后美国调整了在南亚地区的战略,新的南亚安全战略 突出了经济的作用,这是美国与印度的关系得以改善和加强的重要原因。在安全 领域美国注重防止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核战争和核军备竞赛。美国战略调整的 突出表现是开始奉行对印巴的“平衡政策”。54也有论著对美国南亚战略的重点 持不同的看法,认为美国在处理同南亚国家的关系中,“核不扩散和地区安全问 题仍占主导地位”。55 杨成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美国对印度政策的目标和动机,即冷战后美国认识到 发展美印关系,“有助于其全球战略的全面实现”,具体地说包括牵制俄罗斯与中 国、在印巴冲突中取得主导地位以及确保美国与中东海上生命线的安全。当然也 不能否认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不过首要的考虑是战略与安全问题。56 6,美国对东南亚政策及其与东盟的关系。 有关的论著认为,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是美国东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 战后东南亚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上升,主要原因是这一地区经济一度发展迅速, 同时美国与这一地区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提出新东南亚政 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核心是保护和促进美国在这一地区的 利益。57一些文章还分别探讨了美国与这一地区各主要国家的关系,在此不一一 介绍。 7,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 由于冷战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中亚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复杂性 和混乱程度都是冷战时期所不能比的。正是针对上述背景,美国制定了新的对中 亚政策。学术的研究差不多是同步展开的。 有关论著均指出,冷战后美国不断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活动,包括在经济、 军事和政治等多方面“展开强大攻势”。58不过它们的重点是分析美国采取上述 50 李长久:“调整中的中美日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 年第 6 期。 51 晋林波:“美日同盟再定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9 年第 1 期。 52 扬运忠:“美国着呢辜负进一步调整对日 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 年第 7 期。 53 任东来:“形成中的美日轴心及其对东亚的影响”,《战略与管理》,1996 年第 5 期。 54 华碧云:“美国新南亚安全战略的背景”,《现代国际关系》,1995 年第 3 期。 55 《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 329 页。 56 杨成:“动力与阻力:美印战略关系思考”,《国际论坛》,2000 年第 3 期。 57 曹云华:“变化中的美国与东盟关系”,《太平洋学报》,1996 年第 1 期。 58 《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世界地位》,第 328 页;王传剑:“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 及其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0 年第 2 期,第 31 页;吕华:“俄美在中亚角逐态势及对中亚五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