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來對建國後中蘇關係研究的綜述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牛軍 諴如一些重要的評述所指出的那樣,近20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研究取得了長足 的進展,是以往所不能比擬的。在80年代的努力積累的基礎上,90年代以來的研究更是碩 果累累,其中建國後中蘇關係的硏究尤其引人注目 無人能否認建國以後中蘇關係的重要性。中蘇關係的起伏發展乃至決裂等,直接影響著 中國的內外政策,影響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前景和冷戰時代政治格局的基本態勢。同中蘇 關係曾經產生過的重大影響相比,我國學術界對中蘇關係的硏究顯然是需要付岀更多努力 的。例如用80年代對建國後中美關係硏究和中蘇關係硏究做一比較,後者在被關注程度 力量和資金投入、研究成果的數量和水平等等,均明顯不足。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包括:政治環境的影響,中蘇關係在80年代末才實現正常化,緊張的雙邊關係必然會 限制學術的發展。與政治環境相聯繫的是缺乏必要的國際學術交流,而國際學術交流對推動 中蘇關係硏究是不可或缺的,當然這裏也有財政支援的問題。例如中美關係硏究可以從國際 上獲得較多的資金,中蘇關係硏究只能依靠政府的投入。一個更爲基本的問題是缺乏有關的 歷史檔案,中蘇雙方在公佈有關檔案方面,當時都是相當有限的 90年代以來,上述三種情況都有程度不同的改進,從而爲中蘇關係研究的全面發展創 造了有利的條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和俄羅斯均公佈了數量可观的歷史檔案。尤其令 人振奮的是前蘇聯檔案陸續解密,其中包括了大批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獻。一些中國學者爲收 集和整理這些前蘇聯檔案,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美國威爾遜中心的國際冷戰史项目也在这方 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建國後中蘇關係研究的全面深入發展,其深度和 規模體現在這些年來湧現的一大批質量越來越高的硏究成果中 從目前的情況看,中蘇關係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在幾個重要的出版物中。首先是一批 國家一級學術刊物發表了不少與中蘇關係有關的學術論文。這些刊物包括《中國社會科學》 《歷史硏究》、《中共黨史硏究》、《當代中國史硏究》、《黨的文獻》,等等。其次是一批關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的著作。90年代出版的各種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的著作都將 中蘇關係作爲重要的內容,而且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段時間以來中蘇關係硏究的進展。即 使在是一些研究中美關係的著作,也將中蘇關係作爲重要的內容,如《中美關係史 (199-1972)》。第三是一批質量越來越高的論文集。這些論文集中收集的硏究成果比較集 中和突出地反映了90年代中期以來,一批中青年學者在歷次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中發表的 有關中蘇關係的論文,如《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冷戰與中國》《中國與印度 支那戰爭》,等等。以下的介紹主要根據上述出版物的內容展開。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通史類著作中有關中蘇關係史的內容多數是描述性的,故這部分研究成果不是本文介紹的重 點。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重点介绍新观点,不拟面面俱到地予以评述 ,關於新中國成立後中蘇結成同盟的研究。 对建国后不久中苏签定友好互助条约和建立战略同盟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中苏关系史研 究的一个重点。这项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涉及到大量相当重要和具体的问题,包括:1945年 的中苏条约与1950年的中苏条约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共“一边倒“政策的形成及其评价问 题、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苏联高层之间的交往情况,等等。已经发表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 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章百家:《近20年來中外關係史硏究逮評》’《黨史硏究資料》·2002年第6期·第27頁 2李丹慧編:《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以下简称《北京与莫斯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 年出版∶章百家丶牛軍編:冷戰與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岀版;李丹慧編∶中國與印度支那戰 爭》·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0年出版 3薛天衔:《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共党史资料》第78辑:章百家
90 年代以來對建國後中蘇關係研究的綜述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牛軍 誠如一些重要的評述所指出的那樣,近 20 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研究取得了長足 的進展,是以往所不能比擬的。1在 80 年代的努力積累的基礎上,90 年代以來的研究更是碩 果累累,其中建國後中蘇關係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 無人能否認建國以後中蘇關係的重要性。中蘇關係的起伏發展乃至決裂等,直接影響著 中國的內外政策,影響著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前景和冷戰時代政治格局的基本態勢。同中蘇 關係曾經産生過的重大影響相比,我國學術界對中蘇關係的研究顯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的。例如用 80 年代對建國後中美關係研究和中蘇關係研究做一比較,後者在被關注程度、 力量和資金投入、研究成果的數量和水平等等,均明顯不足。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包括:政治環境的影響,中蘇關係在 80 年代末才實現正常化,緊張的雙邊關係必然會 限制學術的發展。與政治環境相聯繫的是缺乏必要的國際學術交流,而國際學術交流對推動 中蘇關係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當然這裏也有財政支援的問題。例如中美關係研究可以從國際 上獲得較多的資金,中蘇關係研究只能依靠政府的投入。一個更爲基本的問題是缺乏有關的 歷史檔案,中蘇雙方在公佈有關檔案方面,當時都是相當有限的。 90 年代以來,上述三種情況都有程度不同的改進,從而爲中蘇關係研究的全面發展創 造了有利的條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和俄羅斯均公佈了數量可观的歷史檔案。尤其令 人振奮的是前蘇聯檔案陸續解密,其中包括了大批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獻。一些中國學者爲收 集和整理這些前蘇聯檔案,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美國威爾遜中心的國際冷戰史项目也在这方 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建國後中蘇關係研究的全面深入發展,其深度和 規模體現在這些年來湧現的一大批質量越來越高的研究成果中。 從目前的情況看,中蘇關係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在幾個重要的出版物中。首先是一批 國家一級學術刊物發表了不少與中蘇關係有關的學術論文。這些刊物包括《中國社會科學》、 《歷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黨的文獻》,等等。其次是一批關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的著作。90 年代出版的各種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的著作都將 中蘇關係作爲重要的內容,而且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段時間以來中蘇關係研究的進展。即 使在是一些研究中美關係的著作,也將中蘇關係作爲重要的內容,如《中美關係史 (1949-1972)》。第三是一批質量越來越高的論文集。這些論文集中收集的研究成果比較集 中和突出地反映了 90 年代中期以來,一批中青年學者在歷次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中發表的 有關中蘇關係的論文,如《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冷戰與中國》、《中國與印度 支那戰爭》,等等。2以下的介紹主要根據上述出版物的內容展開。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通史類著作中有關中蘇關係史的內容多數是描述性的,故這部分研究成果不是本文介紹的重 點。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重点介绍新观点,不拟面面俱到地予以评述。 一,關於新中國成立後中蘇結成同盟的研究。 对建国后不久中苏签定友好互助条约和建立战略同盟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中苏关系史研 究的一个重点。这项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涉及到大量相当重要和具体的问题,包括:1945 年 的中苏条约与 1950 年的中苏条约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共“一边倒“政策的形成及其评价问 题、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苏联高层之间的交往情况,等等。已经发表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 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3 1 章百家:《近 20 年來中外關係史研究述評》,《黨史研究資料》,2002 年第 6 期,第 27 頁。 2 李丹慧編:《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以下简称《北京与莫斯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章百家、牛軍編:《冷戰與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2 年出版;李丹慧編:《中國與印度支那戰 爭》,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 2000 年出版。 3 薛天衔:《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共党史资料》第 78 辑;章百家:
综观90年代以来的有关成果,可以说对中苏结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都有了比 较深入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其中沈志华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愿望与结果” 是迄今为止比较详细地描述、梳理和分析中苏签定条约的谈判过程的重要成果。该文大量利 用了近些年来公开的前苏联档案,并与已经公布的中国档案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弥补了由于 中方档案开放不够充分给研究带来的不足。在详细分析谈判过程的基础上,该文得出结论认 为:中苏同盟条约签定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局,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在政治和军事上对 于中苏双方无疑都是有利的,但是从经济和外交的角度观察,中苏两国各自的理解就有所不 同了”。‘根据这样的结论,可以大致推断该文倾向于认为,中苏同盟从本质上说是战略同盟 双方将战略考虑置于其他诸如经济、外交的考虑之上。 另一篇值得重视的成果是杨奎松新近发表的《中苏之间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 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定为背景》。该文的特点是除了比其他一些成果更详尽地描 述分析了中苏条约的谈判过程外,集中探讨了为什么当时双方都接受并赞成的条约,后来却 再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批评。该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由于民族情感的高涨和民族自尊 心的影响,中国领导人在中苏条约谈判过程中“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心态转变”,而中苏条约 谈判实际上包含中苏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的碰撞,这是导致中国领导人后来对中苏条约评价 很低的关键原因 对于中苏签定同盟条约的动机和中苏结盟的影响等,不少论著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的观 点。关于中苏结盟的动机问题,新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揭示苏联方面在签新条约的态度变化上。 如张盛发认为,是苏联在欧洲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包括在柏林危机中失败、北约成立、 南斯拉夫背离苏联阵营等,导致斯大林将新中国视为“宝贵盟友”。他还指出,毛泽东执意 签定新条约的强硬态度是促使苏联方面下决心签约的重要因素。 中苏结盟的影响是学者给予较多关注并提出比较多的新观点的一个方面。多数学者认 为,中苏结盟一方面使中苏关系达到友好的高潮,为后来十几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 签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为后来同盟的破裂埋下了种子。也有学者从苏联对外政策的角度 分析指出,中苏结盟对苏联的东亚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斯大林对朝鲜半 岛的政策,是斯大林决定支持北朝鲜武力统一的重要原因。°还有学者认为,中苏结盟对苏 联对外政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考虑与中国的同盟关系是苏联拒签旧金山和 约的重要原因,而这个决定导致了后来苏联东亚政策的许多特点。°关于中国决定与苏联结 盟的动机,杨奎松与陈兼突出强调了中共领导人对国内形势的严重估计,认为这是他们决定 与苏联结盟的重要推动力。沈志华明显地强调,中共领导人更重视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 外交形象,是要用中苏同盟为榜样来“废除旧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1 关于中苏关系与中国抗美援朝决策的研究。 中苏关系对中国抗美援朝的影响是9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新的但十分引人 注目的研究课题。由于中国和前苏联的有关档案的公布,过去被长期忽视的中苏领导人在抗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载《国史研究参考资料》,1993(2):牛军:《论中苏同盟的起源》,载《北京与莫 斯科》: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的有关章节,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沈志华:《中 条约与苏联在远东的目标》,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沈志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愿望与结果》,《北京与莫斯科》,第174页 5杨奎松:《中苏之间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一一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定为背景》,《冷战与 中国》,第109页。 6张盛发:《中苏共同抵制对日媾和与苏联拒签旧金山和约》,《冷战与中国》,第220页:张盛发:《斯大林 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2-393页 7《论中苏同盟的起源》 8沈志华:《中苏条约与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第230-235页。 《中苏共同抵制对日媾和与苏联拒签旧金山和约》,第245 10杨奎松、陈兼:《毛泽东与中苏同盟的兴衰》,《北京与莫斯科 1沈志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愿望与结果》,第156
综观 90 年代以来的有关成果,可以说对中苏结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都有了比 较深入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其中沈志华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愿望与结果” 是迄今为止比较详细地描述、梳理和分析中苏签定条约的谈判过程的重要成果。该文大量利 用了近些年来公开的前苏联档案,并与已经公布的中国档案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弥补了由于 中方档案开放不够充分给研究带来的不足。在详细分析谈判过程的基础上,该文得出结论认 为:中苏同盟条约签定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局,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在政治和军事上对 于中苏双方无疑都是有利的,但是从经济和外交的角度观察,中苏两国各自的理解就有所不 同了”。4根据这样的结论,可以大致推断该文倾向于认为,中苏同盟从本质上说是战略同盟, 双方将战略考虑置于其他诸如经济、外交的考虑之上。 另一篇值得重视的成果是杨奎松新近发表的《中苏之间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 ——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定为背景》。该文的特点是除了比其他一些成果更详尽地描 述分析了中苏条约的谈判过程外,集中探讨了为什么当时双方都接受并赞成的条约,后来却 一再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批评。该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由于民族情感的高涨和民族自尊 心的影响,中国领导人在中苏条约谈判过程中“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心态转变”,而中苏条约 谈判实际上包含中苏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的碰撞,这是导致中国领导人后来对中苏条约评价 很低的关键原因。5 对于中苏签定同盟条约的动机和中苏结盟的影响等,不少论著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的观 点。关于中苏结盟的动机问题,新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揭示苏联方面在签新条约的态度变化上。 如张盛发认为,是苏联在欧洲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包括在柏林危机中失败、北约成立、 南斯拉夫背离苏联阵营等,导致斯大林将新中国视为“宝贵盟友”。他还指出,毛泽东执意 签定新条约的强硬态度是促使苏联方面下决心签约的重要因素。6 中苏结盟的影响是学者给予较多关注并提出比较多的新观点的一个方面。多数学者认 为,中苏结盟一方面使中苏关系达到友好的高潮,为后来十几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 签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为后来同盟的破裂埋下了种子。7也有学者从苏联对外政策的角度 分析指出,中苏结盟对苏联的东亚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斯大林对朝鲜半 岛的政策,是斯大林决定支持北朝鲜武力统一的重要原因。8还有学者认为,中苏结盟对苏 联对外政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考虑与中国的同盟关系是苏联拒签旧金山和 约的重要原因,而这个决定导致了后来苏联东亚政策的许多特点。9关于中国决定与苏联结 盟的动机,杨奎松与陈兼突出强调了中共领导人对国内形势的严重估计,认为这是他们决定 与苏联结盟的重要推动力。10沈志华明显地强调,中共领导人更重视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 外交形象,是要用中苏同盟为榜样来“废除旧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11 二,关于中苏关系与中国抗美援朝决策的研究。 中苏关系对中国抗美援朝的影响是 90 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新的但十分引人 注目的研究课题。由于中国和前苏联的有关档案的公布,过去被长期忽视的中苏领导人在抗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载《国史研究参考资料》,1993(2);牛军:《论中苏同盟的起源》,载《北京与莫 斯科》;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的有关章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沈志华:《中 苏条约与苏联在远东的目标》,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4 沈志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愿望与结果》,《北京与莫斯科》,第 174 页。 5 杨奎松:《中苏之间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定为背景》,《冷战与 中国》,第 109 页。 6 张盛发:《中苏共同抵制对日媾和与苏联拒签旧金山和约》,《冷战与中国》,第 220 页;张盛发:《斯大林 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92-393 页。 7 《论中苏同盟的起源》。 8 沈志华:《中苏条约与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第 230-235 页。 9 《中苏共同抵制对日媾和与苏联拒签旧金山和约》,第 245 页。 10 杨奎松、陈兼:《毛泽东与中苏同盟的兴衰》,《北京与莫斯科》,第 335 页。 11沈志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愿望与结果》,第 156 页
美援朝决策的整个过程中密切交往的情况,终于展示出来,并由此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综合看来,过去鲜为人知的中苏领导人交往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内容包括研究考证斯大林 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电报往来、周恩来在抗美援朝期间访问苏联的情况、双方在军事援 助方面的谈判和协商,等等。另一个研究的热点是苏联对中国抗美援朝中一些重大决策的影 关于中苏两国领导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各种交往及其影响,有关的论著做了相当详细 的描述和考证,通过考证和争论,澄清了一些重要的史实,这对准确合理地分析和推理是绝 对必要的。例如《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一文对于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给斯 大林的电报的考证,不仅澄清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公布的这份报告是否存在的疑问,而且严 肃地提出了中国公布有关历史档案应注意必要规范的严肃问题。2有关重大史实的考证在此 不赘述,这些考证主要包括在这些重要的论著中:齐德学著《朝鲜战争决策内幕》1,军事 科学院编写的三卷本《抗美援朝战争史》,这两本书中涉及外交的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方 面的档案;沈志华的三部论著《朝鲜战争揭秘》、《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同盟与 朝鲜战争研究》‘和杨奎松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沈、杨书的特点是大量利 用了新公布的俄罗斯档案,对一些重要的史实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证。此外还有一些论文 值得重视。如张希著《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突然暂停”的经过》,熊华源著《抗美 援朝战争前夕周恩来秘密访苏》,齐德学著《“真相”是真相吗?》,沈志华著《抗美援 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2,等等。 根据新档案进行严谨的考证,为重要的新观点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大量史实被 澄清的基础上,学术界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新观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苏联在中国抗美援朝 决策中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迄今为止并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明确地争论或交锋,但是在判 断、估价方面的差别是明显存在的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90年代以来的各类研究成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普遍关注中苏 关系对中国抗美援朝决策的影响,并且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认为苏联因素对中国的决策 有着重大的影响,分歧只是在于影响的程度 一些论著显然认为,苏联因素对中国决策层作出出兵决定和停战决定,都有着巨大的影 响。这些论著的重大贡献在于比较充分地利用了新公开的俄罗斯档案,对中国作出出兵决定 的各个阶段上,中苏两国高层的交往与磋商、苏联领导人的意见等,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和分 析。如中国决定出兵过程中的几次犹豫和争论、中苏双方在朝鲜停战问题上的反复磋商、以 及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对外政策变化对中国决定停战的影响,等等。2不论是否同意这些论著 对苏联因素的作用的判断和评价,这些论著对这项研究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类论著同样关注和承认苏联因素在中国抗美援朝各项决策中的重大影响,区别在于 它们是从中国决策的角度研究苏联因素,在论述的过程、内容的筛选和比重等方面,都必然 突出了中国领导人作为决策主体的角色,而苏联因素也就必然成为决策主体处理的问题之 12沈志华:《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一一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中苏同盟与朝鲜 战争研究》,第153页 13齐德学:《朝鲜战争决策内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三卷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沈志华:《朝鲜战争揭秘》,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天地图书 有限公司,1998年版: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十一、十二章, 17载《党史研究资料》,1993(1)。 18载《党的文献》,1994(3) 19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4) 20载《中共党史研究》,2000(1) 21《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十一章:《毛泽东、斯大林与韩 战》有关部分:沈志华:《结束朝鲜战争——中苏领导人的政治考虑》,载《冷战与中国》
美援朝决策的整个过程中密切交往的情况,终于展示出来,并由此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综合看来,过去鲜为人知的中苏领导人交往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内容包括研究考证斯大林 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电报往来、周恩来在抗美援朝期间访问苏联的情况、双方在军事援 助方面的谈判和协商,等等。另一个研究的热点是苏联对中国抗美援朝中一些重大决策的影 响。 关于中苏两国领导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各种交往及其影响,有关的论著做了相当详细 的描述和考证,通过考证和争论,澄清了一些重要的史实,这对准确合理地分析和推理是绝 对必要的。例如《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一文对于 1950 年 10 月 2 日毛泽东给斯 大林的电报的考证,不仅澄清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公布的这份报告是否存在的疑问,而且严 肃地提出了中国公布有关历史档案应注意必要规范的严肃问题。12 有关重大史实的考证在此 不赘述,这些考证主要包括在这些重要的论著中:齐德学著《朝鲜战争决策内幕》13,军事 科学院编写的三卷本《抗美援朝战争史》,这两本书中涉及外交的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方 面的档案;14沈志华的三部论著《朝鲜战争揭秘》、《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同盟与 朝鲜战争研究》15和杨奎松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16。沈、杨书的特点是大量利 用了新公布的俄罗斯档案,对一些重要的史实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证。此外还有一些论文, 值得重视。如张希著《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突然暂停”的经过》17,熊华源著《抗美 援朝战争前夕周恩来秘密访苏》18,齐德学著《“真相”是真相吗?》19,沈志华著《抗美援 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20,等等。 根据新档案进行严谨的考证,为重要的新观点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大量史实被 澄清的基础上,学术界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新观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苏联在中国抗美援朝 决策中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迄今为止并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明确地争论或交锋,但是在判 断、估价方面的差别是明显存在的。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90 年代以来的各类研究成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普遍关注中苏 关系对中国抗美援朝决策的影响,并且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认为苏联因素对中国的决策 有着重大的影响,分歧只是在于影响的程度。 一些论著显然认为,苏联因素对中国决策层作出出兵决定和停战决定,都有着巨大的影 响。这些论著的重大贡献在于比较充分地利用了新公开的俄罗斯档案,对中国作出出兵决定 的各个阶段上,中苏两国高层的交往与磋商、苏联领导人的意见等,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和分 析。如中国决定出兵过程中的几次犹豫和争论、中苏双方在朝鲜停战问题上的反复磋商、以 及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对外政策变化对中国决定停战的影响,等等。21不论是否同意这些论著 对苏联因素的作用的判断和评价,这些论著对这项研究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类论著同样关注和承认苏联因素在中国抗美援朝各项决策中的重大影响,区别在于 它们是从中国决策的角度研究苏联因素,在论述的过程、内容的筛选和比重等方面,都必然 突出了中国领导人作为决策主体的角色,而苏联因素也就必然成为决策主体处理的问题之 12 沈志华:《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中苏同盟与朝鲜 战争研究》,第 153 页。 13 齐德学:《朝鲜战争决策内幕》,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14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三卷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5沈志华:《朝鲜战争揭秘》,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95 年版;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天地图书 有限公司,1998 年版;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6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十一、十二章。 17 载《党史研究资料》,1993(1)。 18 载《党的文献》,1994(3)。 19 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4)。 20 载《中共党史研究》,2000(1)。 21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十一章;《毛泽东、斯大林与韩 战》有关部分;沈志华:《结束朝鲜战争——中苏领导人的政治考虑》,载《冷战与中国》
在这种研究框架中,苏联因素作为中国决策的一个从属性的问题,对其影响的评价显然 要低于从中苏关系角度所得出的结论。2 关于苏联对中国抗美援朝决策的影响程度的探讨,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 中国决定参战是基于何种动机,美军用武力统一朝鲜是否损害了中国的基本利益和其他一些 重大的利益。只有在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才能确定苏联因素是在什么层次上发挥作用 而要回答中国决定出兵是否是基于维护中国的基本利益,则需要借助国际政治理论。在这方 面存在明显的不足。2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几乎都认为是积极的。新的研究从两 个方面推进了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是更加具体丰富地指出了是那些因素在加 强中苏关系,其中包括由于中国领导人认为,抗美援朝实际上也是“抗美援苏”,所以极大 地增加了中国领导人在道义上的平等感甚至优越感,斯大林也更愿意在重大决策上与中国领 导人协商或征求意见。2另一方面是指出,抗美援朝中双方交往中也出现过分歧,主要是由 于中苏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存在分歧,苏联领导人并没有完全满足中国对军事援助的要求,如 在朝鲜战场提供空中掩护等。所以“中苏之间在参与朝鲜战争问题上虽然根本利益上是一致 的,但双方在目标和基本要求方面又存在着分歧和矛盾。结果,中国出兵朝鲜一方面加强了 中苏之间的联盟关系,一方面也为中苏关系本来就存在的不信任和不协调因素的发展留下了 隐患”。2 ,关于中苏合作的研究。 由于受到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很长时间里学术界从来不研究中苏合作的情况 和影响。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和中俄公布有关档案,任何对中苏关系的系统研究都不能再回 避这个课题。实际上,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越来越多,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内容 也越来越具体丰富,包括了苏联在经济贸易方面给予中国的巨大援助、中苏在军事领域的合 作,特别是中苏政治领域的合作、苏联在帮助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方面的援助和支持、苏联 专家包括苏联军事顾问在中国的情况及其作用和意义、中苏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如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苏联与日本媾和谈判等等。“这些成果是对中苏关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或弥补,而且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肯定会对中苏合作的全貌以及中苏合作 对双方内外政策造成的重大影响等,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 四,关于中苏同盟破裂的研究。 如同其他领域一样,历史研究的关注点通常比较容易集中在矛盾与冲突比较剧烈和凸显 的课题上,中苏关系的研究则较多地集中在中苏同盟破裂及有关的问题上。当然,对中苏同 盟破裂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彼时政治气氛、政治环境的影响,毕竟90年代以来的中苏关 系研究同中苏关系恶化时期的同类研究在时间上是接续的。另一方面也受到档案的限制和当 事人回忆的影响。所以90年代以来对中苏同盟破裂的硏究有一个更为明显地从宏观到微观、 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对导致同盟出现裂痕到彻底破裂的具体事件的研究,越来 越深入,越来越丰富。与之相伴的研究成果的质量越来越高。以下集中对几个方面的研究做 2有代表性的论著包括:逄先知、李捷:《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抗美援 朝战争史》:牛军:《越过三八线一—政治军事考虑与抗美援朝战争目标的确定》,载《中共党史研究》,2002 1):齐德学:《巨人的较量:抗美援朝高层决策指导》,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23关于中国参战的利益考虑,《越过三八线一一政治军事考虑与抗美援朝战争目标的确定》做了较好的分 24杨奎松、陈兼:《毛泽东与中苏同盟的兴衰》,载《北京与莫斯科》,第350-351页 25《北京与莫斯科》,第171页 36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包括:《斯大林与冷战》:《中苏共同抵制对日媾和与苏联拒签旧金山和约》:《沈志华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1):沈志华 《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载《党史研究资料》,2002(9):王奇:《二战后中苏(中俄)关系 的演变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一。在这种研究框架中,苏联因素作为中国决策的一个从属性的问题,对其影响的评价显然 要低于从中苏关系角度所得出的结论。22 关于苏联对中国抗美援朝决策的影响程度的探讨,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 中国决定参战是基于何种动机,美军用武力统一朝鲜是否损害了中国的基本利益和其他一些 重大的利益。只有在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才能确定苏联因素是在什么层次上发挥作用。 而要回答中国决定出兵是否是基于维护中国的基本利益,则需要借助国际政治理论。在这方 面存在明显的不足。23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几乎都认为是积极的。新的研究从两 个方面推进了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是更加具体丰富地指出了是那些因素在加 强中苏关系,其中包括由于中国领导人认为,抗美援朝实际上也是“抗美援苏”,所以极大 地增加了中国领导人在道义上的平等感甚至优越感,斯大林也更愿意在重大决策上与中国领 导人协商或征求意见。24另一方面是指出,抗美援朝中双方交往中也出现过分歧,主要是由 于中苏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存在分歧,苏联领导人并没有完全满足中国对军事援助的要求,如 在朝鲜战场提供空中掩护等。所以“中苏之间在参与朝鲜战争问题上虽然根本利益上是一致 的,但双方在目标和基本要求方面又存在着分歧和矛盾。结果,中国出兵朝鲜一方面加强了 中苏之间的联盟关系,一方面也为中苏关系本来就存在的不信任和不协调因素的发展留下了 隐患”。25 三,关于中苏合作的研究。 由于受到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很长时间里学术界从来不研究中苏合作的情况 和影响。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和中俄公布有关档案,任何对中苏关系的系统研究都不能再回 避这个课题。实际上,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越来越多,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内容 也越来越具体丰富,包括了苏联在经济贸易方面给予中国的巨大援助、中苏在军事领域的合 作,特别是中苏政治领域的合作、苏联在帮助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方面的援助和支持、苏联 专家包括苏联军事顾问在中国的情况及其作用和意义、中苏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如 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苏联与日本媾和谈判等等。26这些成果是对中苏关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或弥补,而且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肯定会对中苏合作的全貌以及中苏合作 对双方内外政策造成的重大影响等,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 四,关于中苏同盟破裂的研究。 如同其他领域一样,历史研究的关注点通常比较容易集中在矛盾与冲突比较剧烈和凸显 的课题上,中苏关系的研究则较多地集中在中苏同盟破裂及有关的问题上。当然,对中苏同 盟破裂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彼时政治气氛、政治环境的影响,毕竟 90 年代以来的中苏关 系研究同中苏关系恶化时期的同类研究在时间上是接续的。另一方面也受到档案的限制和当 事人回忆的影响。所以 90 年代以来对中苏同盟破裂的研究有一个更为明显地从宏观到微观、 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对导致同盟出现裂痕到彻底破裂的具体事件的研究,越来 越深入,越来越丰富。与之相伴的研究成果的质量越来越高。以下集中对几个方面的研究做 22有代表性的论著包括:逄先知、李捷:《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抗美援 朝战争史》;牛军:《越过三八线——政治军事考虑与抗美援朝战争目标的确定》,载《中共党史研究》,2002 (1);齐德学:《巨人的较量:抗美援朝高层决策指导》,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 年版。 23 关于中国参战的利益考虑,《越过三八线——政治军事考虑与抗美援朝战争目标的确定》做了较好的分 析。 24 杨奎松、陈兼:《毛泽东与中苏同盟的兴衰》,载《北京与莫斯科》,第 350-351 页。 25 《北京与莫斯科》,第 171 页。 26 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包括:《斯大林与冷战》;《中苏共同抵制对日媾和与苏联拒签旧金山和约》;《沈志华: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1);沈志华: 《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载《党史研究资料》,2002(9);王奇:《二战后中苏(中俄)关系 的演变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评述 1,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的宏观探讨 关于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大量的通史类论著都做了程度不同的描述和概括, 观点可以说大同小异。但是从一些专门的论著中可以看到,学者之间是存在不同的看法,对 各种原因的复杂性和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的重要性,有着不同的估价。 一些学者比较强调中苏同盟本身的特点导致了中苏同盟的破裂。他们一般都认为甚至强 调,中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战略利益,中苏同盟是战略同盟,或者说中苏同盟至少是靠战略 利益和意识形态两个纽带维系的。而中苏同盟的破裂是在战略利益的分歧导致理论上的分 歧,直到国家关系恶化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发生的。“他们认为战略关系的断裂是中苏同盟破 裂的首要原因,即“中苏战略合作方面的分歧是引发意识形态争论的关键原因之一,伴随着 战略合作衰落而愈演愈烈的意识形态论战则彻底摧毁了中苏同盟的战略纽带。60年代初期 的中苏关系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走向最终破裂的”。28 另一种观点是不从中苏同盟的本质特征为出发点,而是比较强调中苏同盟破裂是综合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起来看,这些因素包括:1,中苏对外政策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冲 突;2,中苏两国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3,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 针的冲突:4,意识形态分歧:5,历史因素;6,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2 对于上述那些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因素的分析是相当丰富的,而且在导致中苏同盟破裂 的过程中孰轻孰重,有不少不同的看法,这里只指出,对毛泽东个人在中苏同盟破裂中所起 的作用,学术界显然给予极大的关注,从研究的成果看,也可以说是探讨最深入的。当然, 在介绍之前必须指出,相比较而言,中国学者对同时代的苏联领导人的研究(包括赫鲁晓夫 和勃烈日涅夫)都是相当薄弱的,这种研究深度不均衡的情况肯定不利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 那些重视毛泽东在中苏同盟破裂中的作用的学者实际上认为,毛泽东或中苏两国领导人 对中苏同盟破裂负有重大的甚至是首要的责任。其原因在于“当时中苏两国都是权力高度集 中的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是对外政策的决策者。赫鲁晓夫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 实上决定了苏联对中国的政策:同样,毛泽东对苏联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也决定了中 国对苏联的政策”。30 在研究毛泽东的个人作用方面,杨奎松所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的有关章 节做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探讨。他在另一篇论著中概括地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认为决定毛 泽东对苏联看法转变的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历史上的恩怨、毛泽东本人独特性格的影响 中苏民族利益的分歧、革命理念的歧异等。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作用的基础上,他认为“毛 泽东与苏联党之间的矛盾是多方面的”,“只是,使毛泽东根本失去对苏联信任、导致双方关 系迅速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还是革命理念上的歧异。否定斯大林,否定列宁主义的基本理 论,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否定毛泽东过去一切成功实践和一系列正在进行的新的革命尝试, 就是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可忍,孰不可忍”。3总之,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导致毛泽东决 心与苏联破裂的主要原因 也有学者的研究倾向于从国内政治对中苏领导人影响的角度,评价毛泽东的个人作用 李丹慧著《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是有代表性的。该文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苏 2曲星:《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中苏外交的战略、理论与利益背景》,载杨福昌主编:《跨世纪的中国外 “中国外交辉煌50年”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牛军:《转折的前奏》,载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 29最有代表性的论著有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载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 (1945-1960——中俄(苏)关系学术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30《中苏分裂的根源》。 3杨奎松:《毛泽东苏联观变化原因剖析》,载《北京与莫斯科》,第305-306页
一评述。 1, 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的宏观探讨。 关于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大量的通史类论著都做了程度不同的描述和概括, 观点可以说大同小异。但是从一些专门的论著中可以看到,学者之间是存在不同的看法,对 各种原因的复杂性和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的重要性,有着不同的估价。 一些学者比较强调中苏同盟本身的特点导致了中苏同盟的破裂。他们一般都认为甚至强 调,中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战略利益,中苏同盟是战略同盟,或者说中苏同盟至少是靠战略 利益和意识形态两个纽带维系的。而中苏同盟的破裂是在战略利益的分歧导致理论上的分 歧,直到国家关系恶化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发生的。27他们认为战略关系的断裂是中苏同盟破 裂的首要原因,即“中苏战略合作方面的分歧是引发意识形态争论的关键原因之一,伴随着 战略合作衰落而愈演愈烈的意识形态论战则彻底摧毁了中苏同盟的战略纽带。60 年代初期 的中苏关系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走向最终破裂的”。28 另一种观点是不从中苏同盟的本质特征为出发点,而是比较强调中苏同盟破裂是综合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起来看,这些因素包括:1,中苏对外政策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冲 突;2,中苏两国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3,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 针的冲突;4,意识形态分歧;5,历史因素;6,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29 对于上述那些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因素的分析是相当丰富的,而且在导致中苏同盟破裂 的过程中孰轻孰重,有不少不同的看法,这里只指出,对毛泽东个人在中苏同盟破裂中所起 的作用,学术界显然给予极大的关注,从研究的成果看,也可以说是探讨最深入的。当然, 在介绍之前必须指出,相比较而言,中国学者对同时代的苏联领导人的研究(包括赫鲁晓夫 和勃烈日涅夫)都是相当薄弱的,这种研究深度不均衡的情况肯定不利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 断。 那些重视毛泽东在中苏同盟破裂中的作用的学者实际上认为,毛泽东或中苏两国领导人 对中苏同盟破裂负有重大的甚至是首要的责任。其原因在于“当时中苏两国都是权力高度集 中的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是对外政策的决策者。赫鲁晓夫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 实上决定了苏联对中国的政策;同样,毛泽东对苏联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也决定了中 国对苏联的政策”。30 在研究毛泽东的个人作用方面,杨奎松所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的有关章 节做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探讨。他在另一篇论著中概括地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认为决定毛 泽东对苏联看法转变的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历史上的恩怨、毛泽东本人独特性格的影响、 中苏民族利益的分歧、革命理念的歧异等。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作用的基础上,他认为“毛 泽东与苏联党之间的矛盾是多方面的”,“只是,使毛泽东根本失去对苏联信任、导致双方关 系迅速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还是革命理念上的歧异。否定斯大林,否定列宁主义的基本理 论,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否定毛泽东过去一切成功实践和一系列正在进行的新的革命尝试, 就是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可忍,孰不可忍”。31总之,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导致毛泽东决 心与苏联破裂的主要原因。 也有学者的研究倾向于从国内政治对中苏领导人影响的角度,评价毛泽东的个人作用, 李丹慧著《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是有代表性的。该文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苏 27 曲星:《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中苏外交的战略、理论与利益背景》,载杨福昌主编:《跨世纪的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辉煌 50 年”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年版。 28 牛军:《转折的前奏》,载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37 页。 29 最有代表性的论著有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载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 (1945-1960——中俄(苏)关系学术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年版。 30 《中苏分裂的根源》。 31 杨奎松:《毛泽东苏联观变化原因剖析》,载《北京与莫斯科》,第 305-30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