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60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 牛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60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相比较而言,对这次政策转变的背景的探讨则显得较为薄弱。一些研究成果虽然从不 同角度涉及到一些有关的因素,但对这些因素对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 的相互联系,尚缺少深入和系统的论述。1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以往研究成果中的不足,通 过探讨60年代中期到1968年末的中国安全战略、外交政策和中越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变化及 其相互关系,系统地勾画出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主要背景及其特征 中国安全战略的演变。 1954年日内瓦会议以后,中国的安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在东北和西北边疆,由于有 中苏同盟的保障,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安全方面的压力。1953年达成的朝鲜停战协议和1954 年达成的印度支那停战协议,极大地缓解了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面临的军事压 力,美军被迫驻扎在三八线以南和法军撤退到十七度线以南,使中国在那两个地区实际拥有 了两个安全缓冲地区。在台湾海峡,经过195455年和1958年两次危机以后,中美互相了 解了对方的底牌,双方基本上处于稳定的军事对峙。这一时期中国和平外交努力,使它与东 南亚一些国家的关系明显改善或得到缓和。总而言之,中国从这时起已经可以集中精力进行 经济建设,不必担心会立刻发生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 从后来近十年形势的演变看,导致60年代中期中国的安全环境迅速恶化的原因的确是 多方面的。但是,不论中国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有多少值得商榷之处,它在南北两线同时面 临来自美国和苏联的军事压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里有必要指出,中国领导人一直有着相当强烈的地缘安全意识。这种地缘安全意识部 分来自中国的传统安全概念,部分来自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部分来自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列宁主义的理论中,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保卫之中,是其重要 的内容。在中国领导人看来,中国不能允许敌对大国的军事力量过分接近中国的边境地区, 旦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就认为中国没有安全感,必须要作出强烈的反应。否则,他们就不 会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便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援越抗法战争,也不会在一定的条件下, 接受沿三八线停战和沿十七度线停战。后来的历史也足以证明,如果美国不从台湾和台湾海 峡撤除它的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中美关系正常化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研究60年 代中期中国安全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对这种变化的反应,是理解中国安全战略演变的关键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安全战略的演变实际上构成了中国调整对美政策的主要背景 1,越南战争升级与中国战备。 60年代初,印度支那地区的形势出现新的动荡。但在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以后,中国领 导人曾经认为,美国直接进攻越南北方的可能性不大。21964年8月3日,突然爆发了“东 京湾事件”,美军随即开始轰炸越南北方境内的目标。此后不久,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东 京湾决议案”,声称“国会赞成和支持总统作为总司令决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击退对美 国部队的任何武装进攻,阻止进一步侵略”,以及“采取一切必要步骤,包括动用武装力量, 援助求援保卫其自由的任何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员国或保护国”。3几乎与此同时,美军开 始不断投放无人驾驶侦察机侵入中国境内,从事军事侦察活动。 美国的军事行动引起中国领导人的严重关注。“东京湾事件”爆发前不久,由于美国不 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李丹慧:《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和结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 第3期:李捷:《60年代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化与中美关系》,姜长斌、罗伯特·罗斯编《1955-1971的中美 关系—一缓和之前:冷战冲突与克制的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2参阅《60年代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化与中美关系》,第265页 3转引自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3年版,第174
论 60 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 牛 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 60 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相比较而言,对这次政策转变的背景的探讨则显得较为薄弱。一些研究成果虽然从不 同角度涉及到一些有关的因素,但对这些因素对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 的相互联系,尚缺少深入和系统的论述。1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以往研究成果中的不足,通 过探讨 60 年代中期到 1968 年末的中国安全战略、外交政策和中越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变化及 其相互关系,系统地勾画出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主要背景及其特征。 一,中国安全战略的演变。 1954 年日内瓦会议以后,中国的安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在东北和西北边疆,由于有 中苏同盟的保障,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安全方面的压力。1953 年达成的朝鲜停战协议和 1954 年达成的印度支那停战协议,极大地缓解了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面临的军事压 力,美军被迫驻扎在三八线以南和法军撤退到十七度线以南,使中国在那两个地区实际拥有 了两个安全缓冲地区。在台湾海峡,经过 1954/55 年和 1958 年两次危机以后,中美互相了 解了对方的底牌,双方基本上处于稳定的军事对峙。这一时期中国和平外交努力,使它与东 南亚一些国家的关系明显改善或得到缓和。总而言之,中国从这时起已经可以集中精力进行 经济建设,不必担心会立刻发生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 从后来近十年形势的演变看,导致 60 年代中期中国的安全环境迅速恶化的原因的确是 多方面的。但是,不论中国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有多少值得商榷之处,它在南北两线同时面 临来自美国和苏联的军事压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里有必要指出,中国领导人一直有着相当强烈的地缘安全意识。这种地缘安全意识部 分来自中国的传统安全概念,部分来自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部分来自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列宁主义的理论中,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保卫之中,是其重要 的内容。在中国领导人看来,中国不能允许敌对大国的军事力量过分接近中国的边境地区,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就认为中国没有安全感,必须要作出强烈的反应。否则,他们就不 会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便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援越抗法战争,也不会在一定的条件下, 接受沿三八线停战和沿十七度线停战。后来的历史也足以证明,如果美国不从台湾和台湾海 峡撤除它的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中美关系正常化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研究 60 年 代中期中国安全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对这种变化的反应,是理解中国安全战略演变的关键。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安全战略的演变实际上构成了中国调整对美政策的主要背景。 1,越南战争升级与中国战备。 60 年代初,印度支那地区的形势出现新的动荡。但在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以后,中国领 导人曾经认为,美国直接进攻越南北方的可能性不大。21964 年 8 月 3 日,突然爆发了“东 京湾事件”,美军随即开始轰炸越南北方境内的目标。此后不久,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东 京湾决议案”,声称“国会赞成和支持总统作为总司令决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击退对美 国部队的任何武装进攻,阻止进一步侵略”,以及“采取一切必要步骤,包括动用武装力量, 援助求援保卫其自由的任何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员国或保护国”。3几乎与此同时,美军开 始不断投放无人驾驶侦察机侵入中国境内,从事军事侦察活动。 美国的军事行动引起中国领导人的严重关注。“东京湾事件”爆发前不久,由于美国不 1 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李丹慧:《1969 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和结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 年 第 3 期;李捷:《60 年代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化与中美关系》,姜长斌、罗伯特·罗斯编《1955-1971 的中美 关系——缓和之前:冷战冲突与克制的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年版。 2 参阅《60 年代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化与中美关系》,第 265 页。 3 转引自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74——175 页
断对北越发出战争威胁,中国领导人已经开始作出反应。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共中央 召开会议,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毛泽东在会议期间开始扭转原定以解决“吃穿用”为主要 目标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提出了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而且各省都要建立军事工业。4会 议结束后,毛泽东进一步反复强调备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甚至要求北京、天津等大城市 要作好应付战争的军事准备。57月27日,毛泽东会见北越代表团成员。他在声明将全力以 赴地支持北越抗战时,表示中国也要准备打仗,并提出了中国参战的可能性。6 8月上旬,显然是受到美国轰炸北越的影响,毛泽东和其他中国领导人更加关注来自美 国的战争威胁。8月5日,就在美空军开始轰炸北越境内目标的当天,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即命令有关部队和军兵种进入战备状态。第二天毛泽东甚至感到有必要取消原定的活动计 划,因为“要打仗了”。7在8月中旬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一再强调,要抓 紧时间准备应付侵略战争,他甚至提出要不要搞三线建设,就如同大革命时期要不要到农村 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810月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一项批示中称, 三线建设“是长远的战略性的大问题,现在不为,后悔无及”。毛泽东的决定很快便成为中 国决策层的共识,并被迅速贯彻下去。10 1965年3月2日,美军发动所谓“雷鸣行动”,开始对北越进行持续轰炸。美地面部队 则以保卫美空军基地为理由,开始直接在南越与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作战。首批美海军陆战队 于4月间在南越的岘港登陆。5月间,美空军突破北纬20度线,将空袭扩大到整个越南北 方。与此同时,美海空军加强了对中国领海领空的侵扰活动,美海军舰只频繁地在中国南海 巡弋,美飞机不断侵入中国领空,它们甚至袭击中国的商船和渔船 美国扩大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和加强对中国领海领空的侵犯,对中国南部边境的安全造成 了严重的威胁。为打击美海空军的侵扰,1965年初中国空军奉命进驻海南岛。4月上旬,中 央军委决定取消对入侵美机“只起飞监视”等规定,命令“对侵入我大陆和海南岛上空的敌 机采取坚决打击的方针”。1解放军空军随后制订了与美空军作战的计划,计划包括在边境 地区与美空军作战和反轰炸的方案,同时也制定了在中国本土进行长期和大规模空战的方 针。中国当时显然对美国可能对中国实施空中打击极度敏感。周恩来通过访华的外国领导 人向美国方面转告,“如果美国对中国进行全面轰炸,那就是战争,而战争是没有界限的”。 134月1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 示》,认为美国在越南扩大战争“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要准备对付美帝把战火”引到 中国,“要切实作好对付敌人空袭的准备”,“对小打、中打以至大打,都要有所准备”。14 在加紧备战的同时,中国领导人还试图利用外交途径,向美国转达中国对美国在越南扩 参阅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党的文献》1995年第5期,第44页。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中卷,第654页 《毛泽东接见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的谈话》,1964年7月27日。 毛泽东:《对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的声明稿的批语》,1964年8月6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1册 8参阅鲁礼华和郭冰:《毛泽东加快三线建设评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3期,第38页。 毛泽东:《对广东省委关于国防工业和三线备战工作报告的批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 196页 10如下文献反映了其他中国领导人的态度。周恩来:《加强一、二线的后方建设和备战工作》,1964年10 月29日:《加快三线建设》,1965年3月2日,《周恩来军事文选》,人民出版社197年版,第4卷,第 490——493,504——507页。李福春、薄以波和罗瑞卿:《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 的报告》,1964年8月19日:刘少奇:《在接见军委作战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1965年5月19日,《党 的文献》1995年第5期,第33-—34,41页 1《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724页。《当代中国空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5 12《当代中国空军》,第385页。 13《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第514页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359-360页
断对北越发出战争威胁,中国领导人已经开始作出反应。5 月 15 日至 6 月 17 日,中共中央 召开会议,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毛泽东在会议期间开始扭转原定以解决“吃穿用”为主要 目标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提出了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而且各省都要建立军事工业。4会 议结束后,毛泽东进一步反复强调备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甚至要求北京、天津等大城市 要作好应付战争的军事准备。57 月 27 日,毛泽东会见北越代表团成员。他在声明将全力以 赴地支持北越抗战时,表示中国也要准备打仗,并提出了中国参战的可能性。6 8 月上旬,显然是受到美国轰炸北越的影响,毛泽东和其他中国领导人更加关注来自美 国的战争威胁。8 月 5 日,就在美空军开始轰炸北越境内目标的当天,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即命令有关部队和军兵种进入战备状态。第二天毛泽东甚至感到有必要取消原定的活动计 划,因为“要打仗了”。7在 8 月中旬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一再强调,要抓 紧时间准备应付侵略战争,他甚至提出要不要搞三线建设,就如同大革命时期要不要到农村 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810 月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一项批示中称, 三线建设“是长远的战略性的大问题,现在不为,后悔无及”。9毛泽东的决定很快便成为中 国决策层的共识,并被迅速贯彻下去。10 1965 年 3 月 2 日,美军发动所谓“雷鸣行动”,开始对北越进行持续轰炸。美地面部队 则以保卫美空军基地为理由,开始直接在南越与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作战。首批美海军陆战队 于 4 月间在南越的岘港登陆。5 月间,美空军突破北纬 20 度线,将空袭扩大到整个越南北 方。与此同时,美海空军加强了对中国领海领空的侵扰活动,美海军舰只频繁地在中国南海 巡弋,美飞机不断侵入中国领空,它们甚至袭击中国的商船和渔船。 美国扩大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和加强对中国领海领空的侵犯,对中国南部边境的安全造成 了严重的威胁。为打击美海空军的侵扰,1965 年初中国空军奉命进驻海南岛。4 月上旬,中 央军委决定取消对入侵美机“只起飞监视”等规定,命令“对侵入我大陆和海南岛上空的敌 机采取坚决打击的方针”。11解放军空军随后制订了与美空军作战的计划,计划包括在边境 地区与美空军作战和反轰炸的方案,同时也制定了在中国本土进行长期和大规模空战的方 针。12中国当时显然对美国可能对中国实施空中打击极度敏感。周恩来通过访华的外国领导 人向美国方面转告,“如果美国对中国进行全面轰炸,那就是战争,而战争是没有界限的”。 134 月 12 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 示》,认为美国在越南扩大战争“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要准备对付美帝把战火”引到 中国,“要切实作好对付敌人空袭的准备”,“对小打、中打以至大打,都要有所准备”。14 在加紧备战的同时,中国领导人还试图利用外交途径,向美国转达中国对美国在越南扩 4 参阅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党的文献》1995 年第 5 期,第 44 页。 5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年版,中卷,第 654 页。 6 《毛泽东接见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的谈话》,1964 年 7 月 27 日。 7 毛泽东:《对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的声明稿的批语》,1964 年 8 月 6 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1 册,第 120 页。 8 参阅鲁礼华和郭冰:《毛泽东加快三线建设评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3 年第 3 期,第 38 页。 9 毛泽东:《对广东省委关于国防工业和三线备战工作报告的批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1 册,第 196 页。 10 如下文献反映了其他中国领导人的态度。周恩来:《加强一、二线的后方建设和备战工作》,1964 年 10 月 29 日;《加快三线建设》,1965 年 3 月 2 日,《周恩来军事文选》,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 卷,第 490——493,504——507 页。李福春、薄以波和罗瑞卿:《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 的报告》,1964 年 8 月 19 日;刘少奇:《在接见军委作战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1965 年 5 月 19 日,《党 的文献》1995 年第 5 期,第 33——34,41 页。 11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中卷,第 724 页。《当代中国空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85 页。 12 《当代中国空军》,第 385 页。 13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 4 卷,第 514 页。 1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1 册,第 359——360 页
大战争的严重关切,阐明中国政策的底线,以便避免因误解而导致与美国的直接战争。4月 2日,周恩来利用访问巴基斯坦的机会,向即将前往美国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系 统地说明了中国政府的三点方针 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二、中国人说话 是算数的。三、中国已经做了准备”。他还对何谓美国对中国开战做了明确的定义,即美国 即使只是对中国进行空中战争,也将被视为对中国开战。15由于阿尤布·汗推迟访美,周恩 来又利用访问坦桑尼亚的机会,于6月8日委托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向美国方面转达中国政 府的三点方针。168月20日,周恩来又向赞比亚政府代表团阐述了上述方针。17 全力以赴地支持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从近代历史上看, 个敌对的大国在如此接近中国的周边地区采取军事行动,中国决不会袖手旁观,更何况美 国在越南扩大战争本身就是针对中国的敌对行动。“东京湾事件”发生后,北越领导人曾经 向中国领导人表示,他们打算保持行动谨慎,并尝试与美国进行谈判,以便尽可能地阻止美 国直接进攻北越。中国领导人很有可能是基于同样的考虑,赞成北越采取包括尝试和谈在内 的谨慎措施。 从1965年春季起,主要是由于美国扩大对北越的轰炸和派遣地面部队直接参战,中国 领导人开始对北越与美国和谈持反对立场。4月初,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访华,请求中 国向北越派遣支援部队,双方签定了一系列涉及中国向越南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的协定 月下旬,越南军事代表团访问中国,具体讨论军事援助和作战问题。中共中央根据大规模援 越工作的需要,组成了中央援越领导小组。从6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部队开始进入北 越,参加防空作战和协助修筑军事工程、铁路和提供后勤保障。到1970年7月,中国先后 向越南派遣防空、铁道、工程和后勤保障部队共达32万余人,其中最高年份达17万人。19 显然,由于失去了中苏同盟的依托,中国抗击美国入侵、主要是抗击美国使用海空力量 攻击的能力,肯定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因此美国在越南扩大战争和对中国领海领空的侵扰, 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相对来说加强了,中国也不得不采取强硬的紧急措施。这种局面无疑 增加了中美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2,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安全战略的调整 这一时期中国安全形势恶化还表现在与苏联不断发生边界纠纷。中苏两国当时拥有世界 上最长的陆地边界,并且曾经长期存在领土争端和边界纠纷。这种情况是由诸多历史的和现 实的复杂原因造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为了维护中苏同盟的战略大局, 也是因为考虑到中苏边界问题涉及的历史因素,表示仍然准备以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为基 础,确定两国边界的全部走向。中苏关系恶化后,双方开始关注边界问题,它们都加强了在 边界地区的武装巡逻,并开始互相指责对方制造边界纠纷。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边界问题 实际上已经成为中苏敌对升级的表现形式和双方斗争的手段,特别是成为苏联向中国施加政 治和军事压力的特殊手段 从1960年8月苏联在中国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挑起第一次边界事件起,中苏边境 地区便无安宁之日了。据中国方面公布的统计数字,从这时起到1964年10月,共发生1000 余起边境纠纷。20在此期间,苏联方面不仅在中苏边界制造纠纷,苏联领导人还利用中国与 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特别是利用中国与印度的边界冲突,攻击中国的对外政策,贬损中国 15《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第508—-515页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736页 17《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474页 18参阅牛军:《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69 70页 19《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第529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军 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76页。据该书记载中国支援部队是从1965年10月开始进入越南的。 《人民日报》1969年5月25日
大战争的严重关切,阐明中国政策的底线,以便避免因误解而导致与美国的直接战争。4 月 2 日,周恩来利用访问巴基斯坦的机会,向即将前往美国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系 统地说明了中国政府的三点方针:“一、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二、中国人说话 是算数的。三、中国已经做了准备”。他还对何谓美国对中国开战做了明确的定义,即美国 即使只是对中国进行空中战争,也将被视为对中国开战。15由于阿尤布·汗推迟访美,周恩 来又利用访问坦桑尼亚的机会,于 6 月 8 日委托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向美国方面转达中国政 府的三点方针。168 月 20 日,周恩来又向赞比亚政府代表团阐述了上述方针。17 全力以赴地支持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从近代历史上看, 一个敌对的大国在如此接近中国的周边地区采取军事行动,中国决不会袖手旁观,更何况美 国在越南扩大战争本身就是针对中国的敌对行动。“东京湾事件”发生后,北越领导人曾经 向中国领导人表示,他们打算保持行动谨慎,并尝试与美国进行谈判,以便尽可能地阻止美 国直接进攻北越。中国领导人很有可能是基于同样的考虑,赞成北越采取包括尝试和谈在内 的谨慎措施。18 从 1965 年春季起,主要是由于美国扩大对北越的轰炸和派遣地面部队直接参战,中国 领导人开始对北越与美国和谈持反对立场。4 月初,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访华,请求中 国向北越派遣支援部队,双方签定了一系列涉及中国向越南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的协定。5 月下旬,越南军事代表团访问中国,具体讨论军事援助和作战问题。中共中央根据大规模援 越工作的需要,组成了中央援越领导小组。从 6 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部队开始进入北 越,参加防空作战和协助修筑军事工程、铁路和提供后勤保障。到 1970 年 7 月,中国先后 向越南派遣防空、铁道、工程和后勤保障部队共达 32 万余人,其中最高年份达 17 万人。19 显然,由于失去了中苏同盟的依托,中国抗击美国入侵、主要是抗击美国使用海空力量 攻击的能力,肯定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因此美国在越南扩大战争和对中国领海领空的侵扰, 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相对来说加强了,中国也不得不采取强硬的紧急措施。这种局面无疑 增加了中美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2,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安全战略的调整。 这一时期中国安全形势恶化还表现在与苏联不断发生边界纠纷。中苏两国当时拥有世界 上最长的陆地边界,并且曾经长期存在领土争端和边界纠纷。这种情况是由诸多历史的和现 实的复杂原因造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为了维护中苏同盟的战略大局, 也是因为考虑到中苏边界问题涉及的历史因素,表示仍然准备以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为基 础,确定两国边界的全部走向。中苏关系恶化后,双方开始关注边界问题,它们都加强了在 边界地区的武装巡逻,并开始互相指责对方制造边界纠纷。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边界问题 实际上已经成为中苏敌对升级的表现形式和双方斗争的手段,特别是成为苏联向中国施加政 治和军事压力的特殊手段。 从 1960 年 8 月苏联在中国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挑起第一次边界事件起,中苏边境 地区便无安宁之日了。据中国方面公布的统计数字,从这时起到 1964 年 10 月,共发生 1000 余起边境纠纷。20在此期间,苏联方面不仅在中苏边界制造纠纷,苏联领导人还利用中国与 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特别是利用中国与印度的边界冲突,攻击中国的对外政策,贬损中国 15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 4 卷,第 508——515 页。 16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中卷,第 736 页。 17 《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74 页。 18 参阅牛军:《1969 年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 年第 1 期,第 69 ——70 页。 19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 4 卷,第 529 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军 事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76 页。据该书记载中国支援部队是从 1965 年 10 月开始进入越南的。 20 《人民日报》1969 年 5 月 25 日
的国际形象。2针对苏联领导人的攻击,《人民日报》于1963年3月8日发表题为《评美国 共产党声明》的社论,首次公开提出两国间存在的不平等条约,并质问苏联方面现在提出历 史遗留下来的不平等条约问题,“是不是要把所有不平等条约问题通通翻出来,进行一次总 清算呢?”22 963年7月间,苏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 的协定,苏军开始进驻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曾经宣布,由于自己处在中苏两大社会主义 国家之间,已经没有必要保持常备军,而且苏军也于50年代分批撤出。23苏军重新进驻蒙 古人民共和国南部与中国毗邻地区,显然是要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1964年2月至8月,中苏两国在北京举行边界谈判,双方未能达成任何协议或谅解 针对苏联方面在谈判中的态度和提出的观点,毛泽东于7月10日会见日本社会党代表佐佐 木更三时说,沙皇俄国靠武力占领了中国大片的领土,“我们还没有跟他们算这笔帐呢”。24 毛泽东的谈话被公布以后,苏联方面于9月初指责中国领导人“鼓吹一种带有深远意图的公 开的扩张主义计划”。25可能是为了向国际社会澄清他谈话的本意,毛泽东曾经于9月10日 利用接见法国客人的机会,说明中国无意要求苏联归还那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只是说 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是“采取攻势”让苏联人“紧张一下”。26但是苏联领导人并不肯 就此罢手。9月15日,赫鲁晓夫在会见日本议员时声称,谁胆敢破坏“神圣的”苏联边界, 谁就会遭到苏联的“坚决反对”。中苏边界谈判结束后,苏联决定向中苏边境地区增兵 致使双方存在争议的边界地段逐步发展为引起军事冲突的热点。 赫鲁晓夫的讲话和苏联的军事部署引起中国领导人的严重关注。毛泽东在10月7日和 9日分别会见北朝鲜的崔庸健和阿尔巴尼亚的巴卢库时,均提到要对赫鲁晓夫对中国使用武 力有所准备。28他在考虑部署华北大城市的防御时,特别指出“不能只注意东边,不注意北 边,一切都要准备好”。291965年5月21日,周恩来在中央军委作战会议上发表讲话,明确 提出要准备战争早打、大打,“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联合打,打核战争”,“准备两面打”。30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公布的最能够直接说明中国曾经有过应付苏联发动战争的准备的文 主要是由于在南面面临美国的压力,中国领导人在中苏边界谈判结束后,虽然对苏联可 能采取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抱有高度的警惕,但在处理边界问题上总的说来是谨慎的和有节 制的,对边界争论采取了冻结的态度。中国当时的确严厉抨击了苏联的对外政策,但仍限于 口诛笔伐,用毛泽东的话说,中苏论战不过是“笔墨官司,反正死不了人”。3中国领导人 仍然认为,苏联的威胁与美国在越南扩大战争有根本区别,美国的扩张才是全球性的和直接 的威胁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突然倒台,中国领导人立即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尝试改善 可参阅周文:《特殊而复杂的课题——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关系编年史(19191991)》,湖 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34页 22《评美国共产党声明》,《人民日报》1963年3月8日 23有关情况可参阅徐焰:《1969年中苏边界的武装冲突》,《党史研究资料》1994年第5期,第3——4页 24《毛泽东接见佐佐木更三、黑田寿男等日本社会党中左派人士的谈话》,1964年7月10日,转引自杨奎 松:《从珍宝岛事件到缓和中美关系》,《党史研究资料》1997年第12期,第6页。李丹慧:《1969年中苏 边界冲突:缘起和结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42页。 25苏联《真理报》1964年9月2日 26《毛泽东接见法国技术展览会负责人及法国大使的谈话》,1964年9月10日 27《特殊而复杂的课题一一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共产大概内编年史》,第541页。 28《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和发展》,第45页。《从珍宝岛事件到缓和对美关系》,第7页 29《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654页 30周恩来:《我们将赢得进步,赢得和平》,1965年5月21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第520 3李凤林:《莫斯科二十年》,《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4辑,第287页
的国际形象。21针对苏联领导人的攻击,《人民日报》于 1963 年 3 月 8 日发表题为《评美国 共产党声明》的社论,首次公开提出两国间存在的不平等条约,并质问苏联方面现在提出历 史遗留下来的不平等条约问题,“是不是要把所有不平等条约问题通通翻出来,进行一次总 清算呢?”22 1963 年 7 月间,苏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 的协定,苏军开始进驻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曾经宣布,由于自己处在中苏两大社会主义 国家之间,已经没有必要保持常备军,而且苏军也于 50 年代分批撤出。23苏军重新进驻蒙 古人民共和国南部与中国毗邻地区,显然是要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1964 年 2 月至 8 月,中苏两国在北京举行边界谈判,双方未能达成任何协议或谅解。 针对苏联方面在谈判中的态度和提出的观点,毛泽东于 7 月 10 日会见日本社会党代表佐佐 木更三时说,沙皇俄国靠武力占领了中国大片的领土,“我们还没有跟他们算这笔帐呢”。24 毛泽东的谈话被公布以后,苏联方面于 9 月初指责中国领导人“鼓吹一种带有深远意图的公 开的扩张主义计划”。25可能是为了向国际社会澄清他谈话的本意,毛泽东曾经于 9 月 10 日 利用接见法国客人的机会,说明中国无意要求苏联归还那 15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只是说 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是“采取攻势”让苏联人“紧张一下”。26但是苏联领导人并不肯 就此罢手。9 月 15 日,赫鲁晓夫在会见日本议员时声称,谁胆敢破坏“神圣的”苏联边界, 谁就会遭到苏联的“坚决反对”。27中苏边界谈判结束后,苏联决定向中苏边境地区增兵, 致使双方存在争议的边界地段逐步发展为引起军事冲突的热点。 赫鲁晓夫的讲话和苏联的军事部署引起中国领导人的严重关注。毛泽东在 10 月 7 日和 9 日分别会见北朝鲜的崔庸健和阿尔巴尼亚的巴卢库时,均提到要对赫鲁晓夫对中国使用武 力有所准备。28他在考虑部署华北大城市的防御时,特别指出“不能只注意东边,不注意北 边,一切都要准备好”。291965 年 5 月 21 日,周恩来在中央军委作战会议上发表讲话,明确 提出要准备战争早打、大打,“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联合打,打核战争”,“准备两面打”。30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公布的最能够直接说明中国曾经有过应付苏联发动战争的准备的文 献。 主要是由于在南面面临美国的压力,中国领导人在中苏边界谈判结束后,虽然对苏联可 能采取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抱有高度的警惕,但在处理边界问题上总的说来是谨慎的和有节 制的,对边界争论采取了冻结的态度。中国当时的确严厉抨击了苏联的对外政策,但仍限于 口诛笔伐,用毛泽东的话说,中苏论战不过是“笔墨官司,反正死不了人”。31中国领导人 仍然认为,苏联的威胁与美国在越南扩大战争有根本区别,美国的扩张才是全球性的和直接 的威胁。 1964 年 10 月 14 日赫鲁晓夫突然倒台,中国领导人立即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尝试改善 21 可参阅周文:《特殊而复杂的课题——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关系编年史(1919——1991)》,湖 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34 页。 22 《评美国共产党声明》,《人民日报》1963 年 3 月 8 日。 23 有关情况可参阅徐焰:《1969 年中苏边界的武装冲突》,《党史研究资料》1994 年第 5 期,第 3——4 页。 24《毛泽东接见佐佐木更三、黑田寿男等日本社会党中左派人士的谈话》,1964 年 7 月 10 日,转引自杨奎 松:《从珍宝岛事件到缓和中美关系》,《党史研究资料》1997 年第 12 期,第 6 页。李丹慧:《1969 年中苏 边界冲突:缘起和结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 年第 3 期,第 42 页。 25 苏联《真理报》1964 年 9 月 2 日。 26 《毛泽东接见法国技术展览会负责人及法国大使的谈话》,1964 年 9 月 10 日。 27 《特殊而复杂的课题——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共产大概内编年史》,第 541 页。 28 《1969 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和发展》,第 45 页。《从珍宝岛事件到缓和对美关系》,第 7 页。 29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中卷,第 654 页。 30 周恩来:《我们将赢得进步,赢得和平》, 1965 年 5 月 21 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 4 卷,第 520—— 525 页。 31 李凤林:《莫斯科二十年》,《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 辑,第 287 页
中苏关系。3211月,周恩来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莫斯科。这次访问显然没有达到改善中 苏关系的目的,但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因此便完全放弃这方面的努力。1965年2月,毛泽东 接见了访问北越途经中国的苏联总理柯西金,周恩来也同柯西金举行了多次会谈,并就改善 两国关系提出了6点建议。3根据周恩来当时的判断,毛泽东接见柯西金“自有积极作用”, 会谈即使不能解决目前的分歧,也可以为今后的交往“作一交代”。此后周恩来在会见苏联 新任驻华大使拉宾时,曾向他转达2月向柯西金提出的6点建议,并说“中国政府说话是 算数的”。3这表明中国领导人仍然试图稳住中苏的国家关系 3月1日至5日,苏共中央不顾中共中央的一再反对,在莫斯科召开了各国共产党和工 人党会议,并发表了一项会议公报。3月23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联合发表题 为《评莫斯科三月会议》的社论,通过谴责苏共中央继续执行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路线,实 际上公开宣布与苏联新领导人决裂。356月间,《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联名发表 题为《把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的文章,提出要反对美帝国主义“就必须 把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36 9月6日印度向巴基斯坦发动军事进攻,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局部战争扩大成为两国 间的全面冲突。中国政府立即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印度的军事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 3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向印度施加压力。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谴责印度侵 略巴基斯坦的同一天,中国外交部照会印度驻华大使馆,强烈抗议印度军队越过中国一锡金 的边界,并在中印边界的西段侵入中国领土,进行军事挑衅。38中国对印巴冲突作出强烈反 应同中苏关系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在猛烈抨击印度的军事行动是侵略行为时,特别指 出不仅美国是印度扩张主义的支持者,而且苏联也在“为印度侵略者撑腰”,并称苏联支持 印度侵略巴基斯坦同苏联在1959年和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中的政策一样,是在“玩弄同 样的手法”,其目的之一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个新的反华浪潮”。 1966年1月苏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条约,并向中蒙边界 地区大量增兵,导致中国领导人作出强烈反应。3月28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共产党代表 团时,激烈地指责苏联企图入侵中国东北和新疆,与美国一起分裂中国。40 中国领导人对苏联对华政策的上述认识和反应同迅速增加的中苏边界纠纷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他们决定在中苏边界采取强硬行动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方面公布的数字,从1964 年10月起到1969年3月,双方的边界纠纷达4189起,比此前增加了三倍。4即使说当时 公布的这个数字有所夸张,它所反映的情况也是足够严重的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决 策层于1968年1月作出了在中苏边界东段进行军事反击的决定。中共中央军委在给沈阳军 区和北京军区的指示中,要求解放军有关部队作好军事上配合外交斗争的必要准备,在警告 32余湛:《一次不寻常的使命——忆周总理最后一次访问苏联》,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新中国外交风 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辑,第19页。 《周恩来外交文选》,第445-—447页。《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第436页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731页 35《新华月报》1965年第4期 36《人民日报》1965年6月14日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5年9月7日,《人民日报》1965年9月8日 38《人民日报》1965年9月9日 39《谁在给印度侵略者撑腰》,《人民日报》1965年9月18日 40 Masaru Kojima edited, The Record of the Talk behveen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blish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at Tokyo, 1980, pp 《中国政府关于中苏边界问题的声明》,《人民日报》1969年5月25日。据1963年9月20日苏联政府 的声明,仅1962年就发生边界纠纷5000多次。R·迈克法考尔和费正清著、谢亮生,杨品泉,黄沫,张 书生,马晓光,胡志宏,思炜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一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9页
中苏关系。3211 月,周恩来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莫斯科。这次访问显然没有达到改善中 苏关系的目的,但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因此便完全放弃这方面的努力。1965 年 2 月,毛泽东 接见了访问北越途经中国的苏联总理柯西金,周恩来也同柯西金举行了多次会谈,并就改善 两国关系提出了 6 点建议。33根据周恩来当时的判断,毛泽东接见柯西金“自有积极作用”, 会谈即使不能解决目前的分歧,也可以为今后的交往“作一交代”。此后周恩来在会见苏联 新任驻华大使拉宾时,曾向他转达 2 月向柯西金提出的 6 点建议,并说“中国政府说话是 算数的”。34这表明中国领导人仍然试图稳住中苏的国家关系。 3 月 1 日至 5 日,苏共中央不顾中共中央的一再反对,在莫斯科召开了各国共产党和工 人党会议,并发表了一项会议公报。3 月 23 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联合发表题 为《评莫斯科三月会议》的社论,通过谴责苏共中央继续执行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路线,实 际上公开宣布与苏联新领导人决裂。356 月间,《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联名发表 题为《把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的文章,提出要反对美帝国主义“就必须 把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36 9 月 6 日印度向巴基斯坦发动军事进攻,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局部战争扩大成为两国 间的全面冲突。中国政府立即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印度的军事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 37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向印度施加压力。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谴责印度侵 略巴基斯坦的同一天,中国外交部照会印度驻华大使馆,强烈抗议印度军队越过中国—锡金 的边界,并在中印边界的西段侵入中国领土,进行军事挑衅。38中国对印巴冲突作出强烈反 应同中苏关系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在猛烈抨击印度的军事行动是侵略行为时,特别指 出不仅美国是印度扩张主义的支持者,而且苏联也在“为印度侵略者撑腰”,并称苏联支持 印度侵略巴基斯坦同苏联在 1959 年和 1962 年的中印边界冲突中的政策一样,是在“玩弄同 样的手法”,其目的之一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个新的反华浪潮”。39 1966 年 1 月苏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条约,并向中蒙边界 地区大量增兵,导致中国领导人作出强烈反应。3 月 28 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共产党代表 团时,激烈地指责苏联企图入侵中国东北和新疆,与美国一起分裂中国。40 中国领导人对苏联对华政策的上述认识和反应同迅速增加的中苏边界纠纷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他们决定在中苏边界采取强硬行动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方面公布的数字,从 1964 年 10 月起到 1969 年 3 月,双方的边界纠纷达 4189 起,比此前增加了三倍。41即使说当时 公布的这个数字有所夸张,它所反映的情况也是足够严重的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决 策层于 1968 年 1 月作出了在中苏边界东段进行军事反击的决定。中共中央军委在给沈阳军 区和北京军区的指示中,要求解放军有关部队作好军事上配合外交斗争的必要准备,在警告 32 余湛:《一次不寻常的使命——忆周总理最后一次访问苏联》,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新中国外交风 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 辑,第 19 页。 33 《周恩来外交文选》,第 445——447 页。《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第 436 页。 34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中卷,第 731 页。 35 《新华月报》1965 年第 4 期。 36 《人民日报》1965 年 6 月 14 日。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5 年 9 月 7 日,《人民日报》1965 年 9 月 8 日。 38 《人民日报》1965 年 9 月 9 日。 39 《谁在给印度侵略者撑腰》,《人民日报》1965 年 9 月 18 日。 40 Masaru Kojima edited, The Record of the Talk between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blish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at Tokyo, 1980, pp. 206-207. 41 《中国政府关于中苏边界问题的声明》,《人民日报》1969 年 5 月 25 日。据 1963 年 9 月 20 日苏联政府 的声明,仅 1962 年就发生边界纠纷 5000 多次。R·迈克法考尔和费正清著、谢亮生,杨品泉,黄沫,张 书生,马晓光,胡志宏,思炜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5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