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发展与动荡的十年(1956-1965) 第1节:中共八大外交方针的提出。 二课时 l、八大外交方针提出的背景。(50分钟) 1956年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划时代的事件,中共中央当时决 定,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全国政局稳定,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提前完成,党也初 步积累了管理国家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之已经具备了主客观条件,将党 的工作转向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八大宣布,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时期 已经结束,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外交必然要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 从1954年起,中国政府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总 的策略是扩大和平统一战线。包括:进一步密切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合作;在 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基础上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求同存异,支持它们在互 相对峙的两大阵营之间采取和平中立政策,对周边国家奉行睦邻友好;对于资本 主义阵营,则区分实行侵略政策的国家和愿意实现和平的国家,采取分化政策, 集中打击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争取国际局势走向缓和。正是因为成功地 贯彻了上述政策和策略,中国外交取得很大的发展。 1956年初,苏共召开二十大,开始全面总结、反省斯大林时期的内外政策 由于苏共的反省、反思是以党内突然袭击的方式进行的,苏联党内当时缺乏深入 的思考,各国党更不可能在不了解情况时,作出明确的评价。当时苏共二十大的 决定很快影响到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但直至八大召开时,国际形势仍然处在急 剧的变动之中,中共八大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对外交工作的总结,主要地还是根 据中国建国以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的外交实践做出的。 2、八大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50分钟) 八大期间,中共中央提出以下主要观点。关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八大强 调:日目前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利的。世界局势正在趋向于和缓, 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存在维持世界持久和平的可能性。 关于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共八大指出:中国坚持执行和平政策,主张一切国
第二单元、发展与动荡的十年(1956-1965) 第 1 节:中共八大外交方针的提出。 二课时 1、八大外交方针提出的背景。(50 分钟) 1956 年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划时代的事件,中共中央当时决 定,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全国政局稳定,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提前完成,党也初 步积累了管理国家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之已经具备了主客观条件,将党 的工作转向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八大宣布,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时期 已经结束,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外交必然要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 从 1954 年起,中国政府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总 的策略是扩大和平统一战线。包括:进一步密切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合作;在 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基础上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求同存异,支持它们在互 相对峙的两大阵营之间采取和平中立政策,对周边国家奉行睦邻友好;对于资本 主义阵营,则区分实行侵略政策的国家和愿意实现和平的国家,采取分化政策, 集中打击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争取国际局势走向缓和。正是因为成功地 贯彻了上述政策和策略,中国外交取得很大的发展。 1956 年初,苏共召开二十大,开始全面总结、反省斯大林时期的内外政策。 由于苏共的反省、反思是以党内突然袭击的方式进行的,苏联党内当时缺乏深入 的思考,各国党更不可能在不了解情况时,作出明确的评价。当时苏共二十大的 决定很快影响到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但直至八大召开时,国际形势仍然处在急 剧的变动之中,中共八大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对外交工作的总结,主要地还是根 据中国建国以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的外交实践做出的。 2、八大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50 分钟) 八大期间,中共中央提出以下主要观点。关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八大强 调:目前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利的。世界局势正在趋向于和缓, 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存在维持世界持久和平的可能性。 关于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共八大指出:中国坚持执行和平政策,主张一切国
家之间应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不怕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 中国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方针是,继续巩固和加强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 兄弟友谊,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首先是同我国的近邻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同资 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准备新战争的 政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在国际事务中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的政策。中国 支持世界人民的和平运动,支持一切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和劳 动人民的社会主义运动 第2节:中苏关系的发展与衰落 二课时 、5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的发展(50分钟) 这10年中苏关系几乎与中国外交动荡相伴始终,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都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1958年,中苏关系一直是友好和密切的。两国在政治、 外交、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合作。中苏关系的全 面发展一度弥合了双方在历史上的误解和分歧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率团访华期间,中苏签署了七个重要文件,其中包括 苏军从旅顺口的海军基地撤退,并于1955年5月31日前将该基地交由中国完全 支配;以及将1950年和1951年创办的四个中苏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自1955 年1月1日起完全交给中国 赫鲁晓夫在与毛泽东的会谈中,还就国际形势问题与毛泽东交换了意见,并 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在此后的一段时期里,中国相当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了苏 联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 推动中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发 生后,中共中央帮助和支持赫鲁晓夫领导集团渡过了政治难关。苏共中央承认, 它以往处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党际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错误的,必须 予以纠正。至少在表面上,苏共中央接受了中共领导人一贯倡导的国与国、党与 党之间必须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原则 1957年11月14日至16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 代表会议。主要是经过中共和苏共的共同努力,会议基本达到了增强国际共运内
家之间应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不怕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 中国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方针是,继续巩固和加强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 兄弟友谊,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首先是同我国的近邻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同资 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准备新战争的 政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在国际事务中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的政策。中国 支持世界人民的和平运动,支持一切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和劳 动人民的社会主义运动。 第 2 节:中苏关系的发展与衰落 二课时 1、50 年代中期中苏关系的发展(50 分钟) 这 10 年中苏关系几乎与中国外交动荡相伴始终,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都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 1958 年,中苏关系一直是友好和密切的。两国在政治、 外交、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合作。中苏关系的全 面发展一度弥合了双方在历史上的误解和分歧 1954 年 10 月赫鲁晓夫率团访华期间,中苏签署了七个重要文件,其中包括 苏军从旅顺口的海军基地撤退,并于 1955 年 5 月 31 日前将该基地交由中国完全 支配;以及将 1950 年和 1951 年创办的四个中苏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自 1955 年 1 月 1 日起完全交给中国。 赫鲁晓夫在与毛泽东的会谈中,还就国际形势问题与毛泽东交换了意见,并 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在此后的一段时期里,中国相当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了苏 联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 推动中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 1956 年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发 生后,中共中央帮助和支持赫鲁晓夫领导集团渡过了政治难关。苏共中央承认, 它以往处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党际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错误的,必须 予以纠正。至少在表面上,苏共中央接受了中共领导人一贯倡导的国与国、党与 党之间必须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原则。 1957 年 11 月 14 日至 16 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 代表会议。主要是经过中共和苏共的共同努力,会议基本达到了增强国际共运内
部的团结和扭转波兰匈牙利事件后的形势的目的。会议一致通过了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宣言,中苏关系也因此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中苏分歧的产生及其背景 主要是分析分歧和矛盾的发生、内容和同盟的衰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59 年10月北京会晤是中苏关系走向衰落的转折 (1)1956—-1957年中苏的分歧与矛盾,主要围绕国际上一系列重大事件 展开的,包括苏共20大的影响、波匈事件的影响、莫斯科会议上的分歧的影响 等等。 另一方面八大以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开始出现波动,在其他一些重大国际事 件的影响下,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对各种国际力量对比的估计开始发 生变化。首先,50年代中期,亚非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继续向前发展。其次是 资本主义阵营的内部矛盾,特别是美、英、法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有了进一步的增长。第三是总的来看,当时社会主义力量依然充满朝气,在两大 阵营的斗争中社会主义阵营占据着相对主动的地位。最后,由于波匈事件和苏伊 士运河事件的发生,前一时期出现的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势头被打断了,两大阵 营的关系,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都重新紧张起来。这些因素使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 都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 (2)1958至1959年10月是中苏关系的转折。从1958到1959年,在经历 了一系列分歧和冲突以后,中苏关系发生逆转。从过程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1,在安全与军事合作领域的分歧。2,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主要是对美国 关系上的分歧。中苏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分歧在1959年进一步扩大,发展到双 方已经无法在战略层次上协调政策,当时矛盾的焦点集中于对美政策。3,在中 国“大跃进”问题上的分歧。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后,为了顺利贯彻“大跃进” 政策和相应的对外政策,毛泽东在党内进一步批评了那些强调苏联经验的人。上 述历史背景、庐山会议等与赫鲁晓夫对当时中国内外政策的批评混合在一起,导 致了毛泽东将赫鲁晓夫的言行同中共党内的斗争联系起来,加剧了中苏矛盾。 3、中苏论战及其影响。(50分钟) 从1960年至1964年,是中苏同盟走向破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苏经历
部的团结和扭转波兰匈牙利事件后的形势的目的。会议一致通过了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宣言,中苏关系也因此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中苏分歧的产生及其背景。 主要是分析分歧和矛盾的发生、内容和同盟的衰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59 年 10 月北京会晤是中苏关系走向衰落的转折。 (1)1956——1957 年中苏的分歧与矛盾,主要围绕国际上一系列重大事件 展开的,包括苏共 20 大的影响、波匈事件的影响、莫斯科会议上的分歧的影响, 等等。 另一方面八大以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开始出现波动,在其他一些重大国际事 件的影响下,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对各种国际力量对比的估计开始发 生变化。首先,50 年代中期,亚非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继续向前发展。其次是 资本主义阵营的内部矛盾,特别是美、英、法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有了进一步的增长。第三是总的来看,当时社会主义力量依然充满朝气,在两大 阵营的斗争中社会主义阵营占据着相对主动的地位。最后,由于波匈事件和苏伊 士运河事件的发生,前一时期出现的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势头被打断了,两大阵 营的关系,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都重新紧张起来。这些因素使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 都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 (2)1958 至 1959 年 10 月是中苏关系的转折。从 1958 到 1959 年,在经历 了一系列分歧和冲突以后,中苏关系发生逆转。从过程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1,在安全与军事合作领域的分歧。2,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主要是对美国 关系上的分歧。中苏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分歧在 1959 年进一步扩大,发展到双 方已经无法在战略层次上协调政策,当时矛盾的焦点集中于对美政策。3,在中 国“大跃进”问题上的分歧。1957 年莫斯科会议以后,为了顺利贯彻“大跃进” 政策和相应的对外政策,毛泽东在党内进一步批评了那些强调苏联经验的人。上 述历史背景、庐山会议等与赫鲁晓夫对当时中国内外政策的批评混合在一起,导 致了毛泽东将赫鲁晓夫的言行同中共党内的斗争联系起来,加剧了中苏矛盾 。 3、中苏论战及其影响。(50 分钟) 从 1960 年至 1964 年,是中苏同盟走向破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苏经历
了一些的考验,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和外部,都出现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在 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争论日益尖锐激烈, 两国在对外政策、安全事务等领域的矛盾、分歧不断发生,并逐步被导入到意识 形态的争论中,最终使同盟彻底破裂。 意识形态、战略利益、对外政策、国内政策等等分歧、矛盾,几乎是同时发 生,同时存在,在不同的时期,有的矛盾突出一些,有的矛盾有所缓和或暂时消 失,但一直是互相影响、互相刺激的,当一切分歧与矛盾被归结为或上升为两种 意识形态的斗争时,在那个时代矛盾就很难解决了 (1)1960年春到1961年夏季,是意识形态论战的初期。其中发生了几个 重大事件,包括:1960年6月24日至26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各国 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这是中苏公开论战的第一个战场。随后是81国共产党和 工人党会议在1960年11月十月革命43周年时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会议,中苏 关系有所缓和 (2)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第二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导致关系又一次开始 恶化,不过中苏对双方的分歧还是采取了比较克制的态度。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 件逐步侵蚀、冲击中苏关系,维持两国关系的愿望终于未能经受住冲击。10月 28日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结束。10月发生的美苏古巴导弹危机也成 了中苏矛盾的催化剂。 11月19日苏共中央召开会议,肯定了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决策, 从而使他从困境中摆脱岀来。他立刻着手反击中国在危机期间对苏联政策的批 评。从11月起相继召开的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等 国的党代表大会上,苏联及其盟友对中国进行了公开的批评。 中共中央进行了反击,从12月15日至次年3月8日,相继发表了《全世界 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和《在莫斯科宣言和声明的基础上团结 起来》等七篇文章进行反驳。至此,中苏论战实际上已经开始 (3)中苏论战持续到1963年初。5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派代表团前往苏 联,并于5月9日通知苏联。双方最后商定,会谈于7月5日开始。中苏两党 会谈在7月5日开始。他们除了继续争论外,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7月14日, 苏共中央公布了《给苏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在苏联全国范
了一些的考验,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和外部,都出现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在 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争论日益尖锐激烈, 两国在对外政策、安全事务等领域的矛盾、分歧不断发生,并逐步被导入到意识 形态的争论中,最终使同盟彻底破裂。 意识形态、战略利益、对外政策、国内政策等等分歧、矛盾,几乎是同时发 生,同时存在,在不同的时期,有的矛盾突出一些,有的矛盾有所缓和或暂时消 失,但一直是互相影响、互相刺激的,当一切分歧与矛盾被归结为或上升为两种 意识形态的斗争时,在那个时代矛盾就很难解决了。 (1)1960 年春到 1961 年夏季,是意识形态论战的初期。其中发生了几个 重大事件,包括:1960 年 6 月 24 日至 26 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各国 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这是中苏公开论战的第一个战场。随后是 81 国共产党和 工人党会议在 1960 年 11 月十月革命 43 周年时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会议,中苏 关系有所缓和。 (2)1961 年 10 月召开的苏共第二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导致关系又一次开始 恶化,不过中苏对双方的分歧还是采取了比较克制的态度。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 件逐步侵蚀、冲击中苏关系,维持两国关系的愿望终于未能经受住冲击。10 月 28 日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结束。10 月发生的美苏古巴导弹危机也成 了中苏矛盾的催化剂。 11 月 19 日苏共中央召开会议,肯定了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决策, 从而使他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他立刻着手反击中国在危机期间对苏联政策的批 评。从 11 月起相继召开的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等 国的党代表大会上,苏联及其盟友对中国进行了公开的批评。 中共中央进行了反击,从 12 月 15 日至次年 3 月 8 日,相继发表了《全世界 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和《在莫斯科宣言和声明的基础上团结 起来》等七篇文章进行反驳。至此,中苏论战实际上已经开始。 (3)中苏论战持续到 1963 年初。5 月 6 日,中共中央决定派代表团前往苏 联,并于 5 月 9 日通知苏联。双方最后商定,会谈于 7 月 5 日开始。中苏两党 会谈在 7 月 5 日开始。他们除了继续争论外,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7 月 14 日, 苏共中央公布了《给苏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在苏联全国范
围内传达,逐条批驳了中共提出的建议。这封公开信,就苏联方面而言,在论战 中同样起到了总纲领的作用。7月20日,中苏发表公报,宣布会谈失败 破裂的重要背景是苏联在中苏会谈的同时,邀请美国和英国的代表到莫斯 科,谈判签署核禁试条约。7月25日,苏联在未通知中国的情况下,与美国和 英国共同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中国领导人猛烈地抨击苏联苏联企图与 美国共同“统治世界,要全世界都听他们的命令” (4)从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中国共产党连续发表了总称 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的论战》的九篇文章(通常简称为“九评”) 全面抨击苏共的对内对外政策。与此同时,苏联方面也发表了一系列论战文章, 这样,中苏两党之间的论战达到高潮。毛泽东自始至终领导着中苏论战,他在中 苏论战中提出的一些观点,成为后来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对中国历史 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 第3节:中美关系 二课时 1、第一次炮击金门与中美关系(50分钟 (1)尝试打破中美关系僵局。 在这个阶段打破中美僵局的进程中,中国表现出了主动和灵活,中国领导人又 多次表示,愿与美国缓和关系,并为此做出了努力 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代表团想通过参加会议的英国驻北京代办办理美国在 华被押人员问题。获知这一消息后,周恩来果断决定,在中美关系如此紧张,美 国对华政策如此敌对和僵硬的条件下,应抓住这一机会,开辟中美之间的接触渠 道。中方迅即表示,如果美国政府有意商谈这类问题,中国政府愿与美方进行直 接商谈。 日内瓦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也发出了愿与美国缓和关系的信息。1954年8 月24日,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他表示,中国愿意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和平共处,并强调“这也包括美国在内,希望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中 国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原则:第一,中国愿意同美国改善关系;第二,条件是美国 必须从中国周边撤出其军事力量
围内传达,逐条批驳了中共提出的建议。这封公开信,就苏联方面而言,在论战 中同样起到了总纲领的作用。7 月 20 日,中苏发表公报,宣布会谈失败。 破裂的重要背景是苏联在中苏会谈的同时,邀请美国和英国的代表到莫斯 科,谈判签署核禁试条约。7 月 25 日,苏联在未通知中国的情况下,与美国和 英国共同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中国领导人猛烈地抨击苏联苏联企图与 美国共同“统治世界,要全世界都听他们的命令”。 (4)从 1963 年 9 月 6 日至 1964 年 7 月 14 日,中国共产党连续发表了总称 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的论战》的九篇文章(通常简称为“九评”), 全面抨击苏共的对内对外政策。与此同时,苏联方面也发表了一系列论战文章, 这样,中苏两党之间的论战达到高潮。毛泽东自始至终领导着中苏论战,他在中 苏论战中提出的一些观点,成为后来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对中国历史 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 第 3 节:中美关系 二课时 1、第一次炮击金门与中美关系(50 分钟) (1)尝试打破中美关系僵局。 在这个阶段打破中美僵局的进程中,中国表现出了主动和灵活,中国领导人又 多次表示,愿与美国缓和关系,并为此做出了努力。 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代表团想通过参加会议的英国驻北京代办办理美国在 华被押人员问题。获知这一消息后,周恩来果断决定,在中美关系如此紧张,美 国对华政策如此敌对和僵硬的条件下,应抓住这一机会,开辟中美之间的接触渠 道。中方迅即表示,如果美国政府有意商谈这类问题,中国政府愿与美方进行直 接商谈。 日内瓦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也发出了愿与美国缓和关系的信息。1954 年 8 月 24 日,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他表示,中国愿意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和平共处,并强调“这也包括美国在内,希望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中 国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原则:第一,中国愿意同美国改善关系;第二,条件是美国 必须从中国周边撤出其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