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牛军 本文研究的新中国外交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后到1954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以往有 关这一领域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侧重于描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总画面和影响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种 种内外因素,其不足之处在于一直未能进一步探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如果没有这种探讨 对新中国外交的理解至少不会是完整的,而且肯定无法深入理解后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本文的目 的就是力图弥补这一不足,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示新中国外交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 特征及其历史含义。 (一)“一边倒”与新中国外交的革命性。 对新中国外交制定阶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特别是近来年对中共与苏联和美 国的关系分别进行的深入探讨,丰富和加深了对新中国外交起源的解释。1。有关的研究表明,中 共中央大致从1948年底开始考虑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此后在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新中国外交的主 要原则便确定下来了。按提出的顺序,这些原则包括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 (后一被简称为“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等。2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是指它们 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密切的 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在1949年1月上旬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共领导人讨论了与对外政策有关的问题。从目前 已经公开的资料看,这些讨论并不很充分,通过讨论初步确定了对帝国主义国家不急于承认和先 与苏联等国建交通商的大原则。会议后发布的《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主要体现了针对帝国 主义的“不承认”原则,并对相关的具体问题作出了不少规定。3 1月政治局会议结束后不久,中共领导人在西柏坡接待了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扬,这次会晤促 使中共中央最终决定建国后与苏联结盟。在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毛泽东宣布 1牛军:《论中苏同盟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二期:杨奎松:《华德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定》, 《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论新中国对美政策的形成》,《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 2章百家:《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 战略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3《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6页:《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1949年1月19日,中 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8册第44-49页
1 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牛军 本文研究的新中国外交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后到 1954 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以往有 关这一领域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侧重于描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总画面和影响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种 种内外因素,其不足之处在于一直未能进一步探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如果没有这种探讨, 对新中国外交的理解至少不会是完整的,而且肯定无法深入理解后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本文的目 的就是力图弥补这一不足,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示新中国外交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 特征及其历史含义。 (一)“一边倒”与新中国外交的革命性。 对新中国外交制定阶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特别是近来年对中共与苏联和美 国的关系分别进行的深入探讨,丰富和加深了对新中国外交起源的解释。1。有关的研究表明,中 共中央大致从 1948 年底开始考虑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此后在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新中国外交的主 要原则便确定下来了。按提出的顺序,这些原则包括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 (后一被简称为“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等。2 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是指它们 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密切的 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在 1949 年 1 月上旬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共领导人讨论了与对外政策有关的问题。从目前 已经公开的资料看,这些讨论并不很充分,通过讨论初步确定了对帝国主义国家不急于承认和先 与苏联等国建交通商的大原则。会议后发布的《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主要体现了针对帝国 主义的“不承认”原则,并对相关的具体问题作出了不少规定。3 1 月政治局会议结束后不久,中共领导人在西柏坡接待了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扬,这次会晤促 使中共中央最终决定建国后与苏联结盟。在 3 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毛泽东宣布 1 牛军:《论中苏同盟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6 年第二期;杨奎松:《华德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定》, 《历史研究》,1994 年第 5 期;《论新中国对美政策的形成》,《美国研究》,1996 年第 4 期。 2 章百家:《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编:《环球同此凉热——代领袖们的国际 战略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0 页。 3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546 页;《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1949 年 1 月 19 日,中 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8 册第 44—49 页
“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与此同 时他发展了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承认”原则,即“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就是 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4新中国的外交布局从此基本确定下来。 4月1日,毛泽东在与张治中的谈话中,针对后者提出的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的主张,首次 使用了类似“一边倒”的说法,即“当今之世,非杨即墨,不是倒向苏联一边,便是倒向美国 边”。5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用驳论的方式重申了他与张治中谈话中阐述 的主要观点,其中首次提到了“一边倒”的概念。6此时刘少奇已经踏上了访问莫斯科的旅程,他 此次访苏基本上奠定了新中国与苏联建立战略联盟的基础。 从“一边倒”概念提出的过程看,它被赋予了双重含义,即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和新 中国发展战略的形象概括。首先,从毛泽东最初提出“一边倒”概念的针对性看,是要回答在 个被认为是分裂成两大阵营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新中国将站台在哪一边的问题。在这个层次上, “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也是对未来新中国外交格局的形象的总概括,与苏联 结盟和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承认”都是这一大格局中的具体政策。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详尽 地提示了从1948年末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共处理对苏对美关系的复杂过程,这里所要强调的 是主导这一过程的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及其本质特点 边倒”方针是一场持续了20多年的革命运动在即将取得胜利的阶段的产物。毛泽东等中 共领导人作为制订这项政策的主角,是从革命者的角度、或者说主要是从革命者的角度,根据中 国革命的理念和经验,认识世界和未来新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脱离开他们对中国革命运动与世 界政治的关系的理解,既无法深入解释“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也不能解释后来新中国对外政策 调整的内在限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在中国旧式的民族民主革命屡遭失败后、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的影响之下兴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胜利造成的国际局势大变动,是这场革命运 动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国际背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的理论、十月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失败 的教训,以及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经历和处境,几乎从一开始就铸造了中共对国际事务、中国革命 与世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框架,即“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列强企图协同宰割全世界的无产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548页: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 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第1435页。 5余湛邦:《毛泽东与张治中的一次重要谈话》,《中共党史研究资料》,第48期第153页 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2-1473页
2 “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与此同 时他发展了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承认”原则,即“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就是 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4 新中国的外交布局从此基本确定下来。 4 月 1 日,毛泽东在与张治中的谈话中,针对后者提出的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的主张,首次 使用了类似“一边倒”的说法,即“当今之世,非杨即墨,不是倒向苏联一边,便是倒向美国一 边”。56 月 30 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用驳论的方式重申了他与张治中谈话中阐述 的主要观点,其中首次提到了“一边倒”的概念。6 此时刘少奇已经踏上了访问莫斯科的旅程,他 此次访苏基本上奠定了新中国与苏联建立战略联盟的基础。 从“一边倒”概念提出的过程看,它被赋予了双重含义,即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和新 中国发展战略的形象概括。首先,从毛泽东最初提出“一边倒”概念的针对性看,是要回答在一 个被认为是分裂成两大阵营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新中国将站台在哪一边的问题。在这个层次上, “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也是对未来新中国外交格局的形象的总概括,与苏联 结盟和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承认”都是这一大格局中的具体政策。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详尽 地提示了从 1948 年末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共处理对苏对美关系的复杂过程,这里所要强调的 是主导这一过程的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及其本质特点。 “一边倒”方针是一场持续了 20 多年的革命运动在即将取得胜利的阶段的产物。毛泽东等中 共领导人作为制订这项政策的主角,是从革命者的角度、或者说主要是从革命者的角度,根据中 国革命的理念和经验,认识世界和未来新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脱离开他们对中国革命运动与世 界政治的关系的理解,既无法深入解释“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也不能解释后来新中国对外政策 调整的内在限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在中国旧式的民族民主革命屡遭失败后、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的影响之下兴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胜利造成的国际局势大变动,是这场革命运 动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国际背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的理论、十月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失败 的教训,以及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经历和处境,几乎从一开始就铸造了中共对国际事务、中国革命 与世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框架,即“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列强企图协同宰割全世界的无产 4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 548 页;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四卷第 1435 页。 5 余湛邦:《毛泽东与张治中的一次重要谈话》,《中共党史研究资料》,第 48 期第 153 页。 6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 1472—1473 页
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所以中国革命运动“一定要并入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潮流中,再与世界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劳苦群众要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中把自己解 放出来,只有走这条唯一的道路”。7后来的历史证明,中共建党时期形成的这种认识一直深刻地 影响着党在各个时期的战略和策略。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时期,中共中央曾经提出,应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世界 的和平阵线相结合”,主张中国与英美法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8但是直到太平洋 战争爆发,中共领导人对国际政治力量的基本分析和所持的立场并没有动摇。1940年1月,在德 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与美英法等关系严重恶化和国共斗争尖锐化的背景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 论》中再次强调,中国革命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当今时代,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英雄好汉们”要么站在帝国主义战线方面,要么站在苏联领导的世界革命战线方面 二者必居其一,其他道路是没有的”。9毛泽东这时提出这一论断表明,一旦苏联与西方国家转 向对立,中共领导人作出的选择必定是站在苏联一边,并在国内斗争中采取比较激进的革命政策 1941年末苏联与美英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导致中共领导人修正了关于国际上革命与反革命“两 大势力”不可调和的观点。他们认为美英苏结盟导致了一种“世界新秩序”,在“世界新秩序”中 重大的国际问题必须以美英苏“为首的协议来解决”,各国内部的问题也“必须按照民主原则来解 决”。10在美英苏合作的大格局影响下,国民党不敢大举反共,中共也不宜进行激进的社会革命, “整个国际局势战后一时期仍是民主派各界合作的统一战线的民主共和国局面,中国更必须经过 民主共和国才能进入社会主义”。1自1942年夏季到抗战结束,中共中央的内外政策曾几经变化, 但不论其调整幅度有多大,从未超出过这个基本框架 战后初期,中共领导人已经注意到美苏两国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不过并不认为它们合作 或相互妥协的局面会很快结束。毛泽东决定亲赴重庆谈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相信全世界“都 进入了和平建设的阶段”,“苏、美、英也需要和平,不赞成中国打内战”,“美国不公开帮助蒋介 石,决定苏联也不能公开帮助我们”。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只能走法国式的道路,建立“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1922年7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107-109页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3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53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6-672,681页。杨奎松在他的论著中详细地分析了毛泽东当时提出上述论断的背 景,见《中间地带的革命一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27-337 10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解放日报》 11毛泽东:《山东有可能成为战略转移的枢纽》,1942年7月9日,《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卷 第434页。另可参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中卷第389页
3 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所以中国革命运动“一定要并入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潮流中,再与世界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劳苦群众要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中把自己解 放出来,只有走这条唯一的道路”。7 后来的历史证明,中共建党时期形成的这种认识一直深刻地 影响着党在各个时期的战略和策略。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时期,中共中央曾经提出,应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世界 的和平阵线相结合”,主张中国与英美法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8 但是直到太平洋 战争爆发,中共领导人对国际政治力量的基本分析和所持的立场并没有动摇。1940 年 1 月,在德 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与美英法等关系严重恶化和国共斗争尖锐化的背景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 论》中再次强调,中国革命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当今时代,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英雄好汉们”要么站在帝国主义战线方面,要么站在苏联领导的世界革命战线方面, “二者必居其一,其他道路是没有的”。9 毛泽东这时提出这一论断表明,一旦苏联与西方国家转 向对立,中共领导人作出的选择必定是站在苏联一边,并在国内斗争中采取比较激进的革命政策。 1941年末苏联与美英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导致中共领导人修正了关于国际上革命与反革命“两 大势力”不可调和的观点。他们认为美英苏结盟导致了一种“世界新秩序”,在“世界新秩序”中, 重大的国际问题必须以美英苏“为首的协议来解决”,各国内部的问题也“必须按照民主原则来解 决”。10 在美英苏合作的大格局影响下,国民党不敢大举反共,中共也不宜进行激进的社会革命, “整个国际局势战后一时期仍是民主派各界合作的统一战线的民主共和国局面,中国更必须经过 民主共和国才能进入社会主义”。11 自 1942 年夏季到抗战结束,中共中央的内外政策曾几经变化, 但不论其调整幅度有多大,从未超出过这个基本框架。 战后初期,中共领导人已经注意到美苏两国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不过并不认为它们合作 或相互妥协的局面会很快结束。毛泽东决定亲赴重庆谈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相信全世界“都 进入了和平建设的阶段”,“苏、美、英也需要和平,不赞成中国打内战”,“美国不公开帮助蒋介 石,决定苏联也不能公开帮助我们”。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只能走法国式的道路,建立“资产阶级 7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1922 年 7 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 册第 107—109 页。 8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 年 5 月 3 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 253 页。 9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666—672,681 页。杨奎松在他的论著中详细地分析了毛泽东当时提出上述论断的背 景,见《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27—337 页。 10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 年 4 月 24 日《解放日报》。 11 毛泽东:《山东有可能成为战略转移的枢纽》,1942 年 7 月 9 日,《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二卷 第 434 页。另可参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版, 中卷第 389 页
领导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1尽管重庆谈判的实际成果相当有限,毛泽东回到延安后仍然重 申,美苏在“许多国际事务上,还是会妥协的”,中国局势再有半年的动荡,“和平建设阶段”终 将到 来 重庆谈判结束后不久,国共在华北爆发了军事冲突,中共在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开始实施 争取东北的战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共领导人对美苏关系的认识和他们的革命战略发生了根本 变化,中共中央当时的方针是在向和平时期过渡的半年中,争取奠定华北和东北自治的基础。14 随着苏联调整在东北的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和国共谈判出现转机,中共中央 即宣布“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从此开始”。15国共达成政协协议后,毛泽东发表谈话说,实现 和平民主的最初推动力来自国际上美苏妥协的大趋势。16事实表明,中共中央曾经是准备执行已经 达成的协议的。 全面内战爆发和国际上美苏冷战的发生,促使中共领导人开始修改1942年夏季以来的基本看 法,“中间地带”思想的提出便是重要的标志。“中间地带”思想无疑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它包含的重要观点之一便是美苏之间的争斗并不能决定性地影响中国的局势。1不过 它是当时中共领导人的认识处于过渡状态的产物,而且这一过渡阶段是相当短暂的。1947年9月 欧洲几国共产党情报局成立并发表宣言称,世界已经形成以苏联为首的民主反帝阵营和以美国为 首的帝国主义阵营。18虽然报告中并没有提及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仍然毫不犹豫地表示 接受“两大阵营”理论,并宣布站在苏联阵营一边。19 大约是从1948年春季开始,中共领导人表明了加强与苏联关系的迫切愿望,同时在党内加紧 进行政治和思想准备。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关系破裂后,中共中央即表示坚决支持苏联的政策,尽 管毛泽东本人曾经在党内表示过对铁托的佩服和赞赏。20四个月后,刘少奇在他的文章中干脆提出,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文集》,第四卷第4-10页。《胡乔 木回忆毛泽东》,第396页 3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61-1162页 14《中央关于过渡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的指示》,1945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370-372 15《中共中央关于发布停止内战冲突的通告》,1946年1月10日,1946年1月12日重庆《新华日报》 16毛泽东:《关于政协成就和当前任务的谈话》,1946年2月9日《新华日报》。 17关于“中间地带”思想的评价可参阅拙作《毛泽东革命外交战略的起源》,《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6期第14 16页 《共产党情报局会议文件集》,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5页。 19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58-1260页。另参阅《中 间地带的革命》,第446页。 2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问题的决议》,1948年7月1日
4 领导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12 尽管重庆谈判的实际成果相当有限,毛泽东回到延安后仍然重 申,美苏在“许多国际事务上,还是会妥协的”,中国局势再有半年的动荡,“和平建设阶段”终 将到 来。13 重庆谈判结束后不久,国共在华北爆发了军事冲突,中共在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开始实施 争取东北的战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共领导人对美苏关系的认识和他们的革命战略发生了根本 变化,中共中央当时的方针是在向和平时期过渡的半年中,争取奠定华北和东北自治的基础。14 随着苏联调整在东北的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和国共谈判出现转机,中共中央 即宣布“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从此开始”。15 国共达成政协协议后,毛泽东发表谈话说,实现 和平民主的最初推动力来自国际上美苏妥协的大趋势。16 事实表明,中共中央曾经是准备执行已经 达成的协议的。 全面内战爆发和国际上美苏冷战的发生,促使中共领导人开始修改 1942 年夏季以来的基本看 法,“中间地带”思想的提出便是重要的标志。“中间地带”思想无疑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它包含的重要观点之一便是美苏之间的争斗并不 能决定性地影响中国的局势。17 不过 它是当时中共领导人的认识处于过渡状态的产物,而且这一过渡阶段是相当短暂的。1947 年 9 月, 欧洲几国共产党情报局成立并发表宣言称,世界已经形成以苏联为首的民主反帝阵营和以美国为 首的帝国主义阵营。18 虽然报告中并没有提及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仍然毫不犹豫地表示 接受“两大阵营”理论,并宣布站在苏联阵营一边。19 大约是从 1948 年春季开始,中共领导人表明了加强与苏联关系的迫切愿望,同时在党内加紧 进行政治和思想准备。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关系破裂后,中共中央即表示坚决支持苏联的政策,尽 管毛泽东本人曾经在党内表示过对铁托的佩服和赞赏。20 四个月后,刘少奇在他的文章中干脆提出, 12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945 年 8 月 23 日,《毛泽东文集》,第四卷第 4—10 页。《胡乔 木回忆毛泽东》,第 396 页。 13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1945 年 10 月 17 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 1161—1162 页。 14 《中央关于过渡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的指示》,1945 年 10 月 20 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5 册第 370—372 页。 15 《中共中央关于发布停止内战冲突的通告》,1946 年 1 月 10 日,1946 年 1 月 12 日重庆《新华日报》。 16 毛泽东:《关于政协成就和当前任务的谈话》,1946 年 2 月 9 日《新华日报》。 17 关于“中间地带”思想的评价可参阅拙作《毛泽东革命外交战略的起源》,《近代史研究》,1992 年第 6 期第 14 —16 页。 18 《共产党情报局会议文件集》,人民出版社 1954 年版,第 5 页。 19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 年 12 月 25 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 1258—1260 页。另参阅《中 间地带的革命》,第 446 页。 20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问题的决议》,1948 年 7 月 1 日
在当今的时代“中立”是不可能的,是否联合苏联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是一个民族“走向 进步或走向倒退的界限”。中共领导人的上述表态既是出于密切与苏联关系的战略考虑,也是他 们认同“两大阵营”理论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进程表明,当中共领导人开始考虑为新中国制订对外政策时,他们对世界政治形势及 其发展方向,已经有了相当深入和固定的认识,即美苏“两大集团的冲突,是根本的冲突,两大 集团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2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方针的形成的确反映了中共领导 人对当时世界政治力量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总的看法。一如前述,这种看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是他们根据革命理论和长期领导革命运动的经验观察世界的结果,冷战初期的国际环境只不过使 之强化而已。另一方面“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也说明,中国领导人在考虑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 是以认识中国革命运动与世界的关系为出发点的。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 的,中国革命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两件事”,其中之一便是联合苏联阵营和其他各国的无 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23因此可以说,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一边倒”方针 的突出特征。 边倒”的另一层含义正如章百家曾经指出的,它是被“作为一项总揽全局的大政方针” 提出来的。24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一边倒”同与张治中谈话时的针对性有所不同, 他要回答是比外交战略更广泛的问题,即主要是要阐明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合乎逻辑的推论是 在毛泽东这时的思考中,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同新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新中 国外交战略的确立是同中共领导人决心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互为因果的。 近年来国内研究界已经开始探讨中共领导人在争取与苏联结盟的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地调整 其国内的大政方针的。25新公布的档案也表明,在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和刘少奇访问莫斯科的过程中, 中共领导人都将相当多的精力用于与苏联方面协调中国国内的方针政策上。26特别是刘少奇在访苏 2刘少奇:《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人民日报》,1948年11月1日。 《毛泽东与张治中的一次重要谈话》,第153页。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2页。 24章百家:《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第63页。 25参阅刘建平:《苏共与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26 Andrei Ledovsly, "Mikoyan's Secret Mission to China in January and February1949",FarEastern Affairs, No 2, 1995.The Moscow Visit of a Deleg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June to august1949”, Far Eastern Affairs,No.5,1996.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 的报告》,1949年7月4日P1—18:《关于向苏联学习党和国家建设经验问题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信》,194 年7月6日,P29-34:《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册。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424页
5 在当今的时代“中立”是不可能的,是否联合苏联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是一个民族“走向 进步或走向倒退的界限”。21 中共领导人的上述表态既是出于密切与苏联关系的战略考虑,也是他 们认同“两大阵营”理论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进程表明,当中共领导人开始考虑为新中国制订对外政策时,他们对世界政治形势及 其发展方向,已经有了相当深入和固定的认识,即美苏“两大集团的冲突,是根本的冲突,两大 集团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22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方针的形成的确反映了中共领导 人对当时世界政治力量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总的看法。一如前述,这种看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是他们根据革命理论和长期领导革命运动的经验观察世界的结果,冷战初期的国际环境只不过使 之强化而已。另一方面“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也说明,中国领导人在考虑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 是以认识中国革命运动与世界的关系为出发点的。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 的,中国革命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两件事”,其中之一便是联合苏联阵营和其他各国的无 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23 因此可以说,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一边倒”方针 的突出特征。 “一边倒”的另一层含义正如章百家曾经指出的,它是被“作为一项总揽全局的大政方针” 提出来的。24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一边倒”同与张治中谈话时的针对性有所不同, 他要回答是比外交战略更广泛的问题,即主要是要阐明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合乎逻辑的推论是, 在毛泽东这时的思考中,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同新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新中 国外交战略的确立是同中共领导人决心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互为因果的。 近年来国内研究界已经开始探讨中共领导人在争取与苏联结盟的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地调整 其国内的大政方针的。25 新公布的档案也表明,在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和刘少奇访问莫斯科的过程中, 中共领导人都将相当多的精力用于与苏联方面协调中国国内的方针政策上。26 特别是刘少奇在访苏 21 刘少奇:《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人民日报》,1948 年 11 月 1 日。 22 《毛泽东与张治中的一次重要谈话》,第 153 页。 23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 1472 页。 24 章百家:《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第 63 页。 25 参阅刘建平:《苏共与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历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 26 Andrei Ledovsly, “Mikoyan’s Secret Mission to China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1949”,Far Eastern Affairs, No.2,1995. “The Moscow Visit of a Deleg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June to August 1949”, Far Eastern Affairs, No.5,1996. 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 的报告》,1949 年 7 月 4 日 P1——18;《关于向苏联学习党和国家建设经验问题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信》,1949 年 7 月 6 日,P29——34;《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 册。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04—4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