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三八线: 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决策研究之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 1950年10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经过两个多月连续作战,于 1951年元旦突破联合国军在三八线的防线,占领汉城并进抵三七线。多年来, 由于历史档案的欠缺,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决策研究总的说来比较粗糙。随着中国 和俄罗斯历史档案的逐步解密和相关问题的研究一一如中国参战决策与参战目 标的研究、中国关于停战的外交活动的研究、中国与盟国的关系的研究、中国军 事战略的硏究,等等一一不断深入,一些论著开始从更加广泛的角度,硏究志愿 军越过三八线的决策过程与动机,特别是将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决策与中国参战目 标、盟国对中国决策的影响等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而提出了一些相当重要 的观点。1本文试图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疑问,通过探讨中国参战目标的 复杂性、志愿军作战方针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盟国关系对中国决策的影响等问 题,说明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在军事上是权宜之计,政治考虑是导致该决定的主要 因素。 (一)中国参战目标:“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差不多都认为,联合国军在10月初越过三八线,是导致 中国决心参战的关键性因素。如果这个论点是成立的,那么从逻辑上说,三八线 不论在法理上、心理上还是军事安全的考虑上,对于中国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界 限。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既然三八线具有这种意义,那么是否中国在决策出 兵时,就已经将三八线作为可以达到和可以就此止步的作战目标?对此显然不是 用是或不是就可以解释清楚的。已经公布的档案表明,中国领导人从考虑参战起 他们提出的作战目标至少是经常变动的,有时甚至是模糊的。 美国宣布介入朝鲜战争和封锁台湾海峡导致中国领导人根本改变了对东亚 地区安全形势的判断。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领导人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 中国军队的主要任务主要抓紧进军西藏和准备解放台湾。在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 两个方向上,中国显然更重视后者,并在1950年春季开始向越盟军队提供训练 和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团等。中国领导人当时并不认为美国的军事威胁是迫在眉 睫的,他们甚至认为,即使解放军进攻台湾美国也不大可能直接进行军事干预。 2在朝鲜半岛,中国基本上置身事外。在金日城下决心发动进攻前,斯大林曾要 求金日城听取毛泽东的意见。不过毛泽东很可能知道他的意见并不能起重要作 用,所以只不过是提出建议而已。3 朝鲜战争爆发后,当北朝鲜取得军事胜利时,中国领导人对美国干涉的抨击 沈志华:《论中国出兵超决策的是非和得失》,2000年8月成都冷战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陈兼:“中国结束 朝鲜战争的战略”,《关于朝鲜战争硏究的新材料和新观点》,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硏究部第二硏究室编印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杨奎松:《毛泽东 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河南出版社199年版:牛军“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0年第6期 2 faJi:"The Last Campaign to Unify China: The CCP's Unmaterialized Plan to Librate Taiwan, 1949-1950" Chinese Historians, Spring 1992, Vol. 5, No. 1 3参阅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最高机密档案》,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
越过三八线: 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决策研究之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牛军 1950 年 10 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经过两个多月连续作战,于 1951 年元旦突破联合国军在三八线的防线,占领汉城并进抵三七线。多年来, 由于历史档案的欠缺,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决策研究总的说来比较粗糙。随着中国 和俄罗斯历史档案的逐步解密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如中国参战决策与参战目 标的研究、中国关于停战的外交活动的研究、中国与盟国的关系的研究、中国军 事战略的研究,等等——不断深入,一些论著开始从更加广泛的角度,研究志愿 军越过三八线的决策过程与动机,特别是将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决策与中国参战目 标、盟国对中国决策的影响等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而提出了一些相当重要 的观点。1本文试图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疑问,通过探讨中国参战目标的 复杂性、志愿军作战方针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盟国关系对中国决策的影响等问 题,说明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在军事上是权宜之计,政治考虑是导致该决定的主要 因素。 (一) 中国参战目标:“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差不多都认为,联合国军在 10 月初越过三八线,是导致 中国决心参战的关键性因素。如果这个论点是成立的,那么从逻辑上说,三八线 不论在法理上、心理上还是军事安全的考虑上,对于中国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界 限。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既然三八线具有这种意义,那么是否中国在决策出 兵时,就已经将三八线作为可以达到和可以就此止步的作战目标?对此显然不是 用是或不是就可以解释清楚的。已经公布的档案表明,中国领导人从考虑参战起, 他们提出的作战目标至少是经常变动的,有时甚至是模糊的。 美国宣布介入朝鲜战争和封锁台湾海峡导致中国领导人根本改变了对东亚 地区安全形势的判断。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领导人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 中国军队的主要任务主要抓紧进军西藏和准备解放台湾。在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 两个方向上,中国显然更重视后者,并在 1950 年春季开始向越盟军队提供训练 和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团等。中国领导人当时并不认为美国的军事威胁是迫在眉 睫的,他们甚至认为,即使解放军进攻台湾美国也不大可能直接进行军事干预。 2在朝鲜半岛,中国基本上置身事外。在金日城下决心发动进攻前,斯大林曾要 求金日城听取毛泽东的意见。不过毛泽东很可能知道他的意见并不能起重要作 用,所以只不过是提出建议而已。3 朝鲜战争爆发后,当北朝鲜取得军事胜利时,中国领导人对美国干涉的抨击 1 沈志华:《论中国出兵超决策的是非和得失》,2000 年 8 月成都冷战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陈兼:“中国结束 朝鲜战争的战略”,《关于朝鲜战争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观点》,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研究室编印;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杨奎松:《毛泽东 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河南出版社 1999 年版;牛军“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0 年第 6 期。 2 何迪: “The Last Campaign to Unify China’: The CCP’s Unmaterialized Plan to Librate Taiwan, 1949-1950”, Chinese Historians, Spring 1992, Vol. 5, No.1. 3 参阅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最高机密档案》,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98 年版,第 218—222
主要集中于美军封锁台湾海峡。但是他们在内心深处对美国的军事行动抱持深刻 的警惕,认为美国不仅在朝鲜半岛使用武力,而且在台湾海峡和东南亚加强军事 部署,美国的军事行动是对朝鲜半岛、印度支那和台湾地区的全面干涉,朝鲜战 争不过是美国发动侵略的借口。4他们这种认识的形成和加深,是他们决心参战 并考虑一切战争决策的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原因。不论是参战还是越过三八线,都 是同中国领导人消除美国威胁的决心和意志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领导人在美国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后不久,即开始考虑推迟进攻台湾的时 间。57月7日,中央军委即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其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和必要 时援助朝鲜人民军,原指挥部署进攻台湾的粟裕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 委。68月上旬,随着朝鲜人民军攻势受阻,中国加紧了军事部署。在8月4日 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出兵的设想,即“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 胁我”,所以必须帮助北朝鲜。78月中旬东北边防军的任务更加明确,即准备入 朝作战。8在8月26日的国防会议上,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明确作出推迟进攻台湾 准备援助北朝鲜,与美军作战。°至于帮助帮助北朝鲜与美军作战要达到何种目 的,他们并没有明确的阐述。中国随后开始在东北大规模集结军队,并着手加强 东北的防空力量。10原准备进攻台湾的第九兵团和开始复员的第十九兵团调至津 浦路和陇海路集结。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急转直下。9月下旬和10月初,中国 领导人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向美国发出不得越过三八线的警告。然而美军置 若罔闻,于10月7日越过三八线北侵。中国领导人因此断定,美国将不会停止 在东亚的军事干涉。周恩来8月26日的讲话反映了中国领导人那时的基本看法, 即:“美帝国主义企图在朝鲜打开一个缺口,准备世界大战的东方基地, 国如果压服朝鲜,下一步必然对越南及其他原殖民地国家进行压服。因此,朝鲜 战争至少是东方斗争的焦点”。12中国领导人显然在担心出现“多米诺”效应, 而且他们的担心在美军越过三八线以后进一步强化 可以肯定地说,是美军越过三八线导致中国领导人相信,与美国作战将无法 避免。如周恩来在1951年4月2日的报告中说:“朝鲜事件不过是个借口;不在 朝鲜爆发,也将在其他地区爆发,台湾、越南都是可爆发的地方”,“对于我们来 说毋宁以朝战最有利”。13中国领导人对美国意图的这一判断,是促使他们决策 出兵朝鲜的宏观背景,而美军越过三八线则是使他们断定参战无法避免的关键因 《周恩来外长斥责美国武装侵略台湾的声明》,1950年6月28日,《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第91 —9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第43--4页,人民出版社1997 The Last Campaign to Unify China: The CCP's Unmaterialized Plan to Librate Taiwan, 1949-1950,p. 14 《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一卷,第63页 6《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一卷,第63页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上卷,第43页 萧劲光在沈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8月11日:“高岗在沈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8月 13日:杜平:《在志愿军总部》,第16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9周恩来:《充分准备,出手即胜》,1950年8月26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3-45页:雷英夫:《抗美 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续一)》,《党的文献》,1994年第一期,第24—25页。 10毛泽东:《须集中十二个军以便机动》,《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版,第六卷,第97页。 10柴成文、赵勇田:《板门店谈判》,第74页:《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7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第43--45页 12周恩来:《充分准备,出手即胜》,第43-44页。 13周恩来:《抗美援朝仍是一九五一年的首要任务》,1951年4月2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 181-—182页
主要集中于美军封锁台湾海峡。但是他们在内心深处对美国的军事行动抱持深刻 的警惕,认为美国不仅在朝鲜半岛使用武力,而且在台湾海峡和东南亚加强军事 部署,美国的军事行动是对朝鲜半岛、印度支那和台湾地区的全面干涉,朝鲜战 争不过是美国发动侵略的借口。4他们这种认识的形成和加深,是他们决心参战 并考虑一切战争决策的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原因。不论是参战还是越过三八线,都 是同中国领导人消除美国威胁的决心和意志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领导人在美国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后不久,即开始考虑推迟进攻台湾的时 间。57 月 7 日,中央军委即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其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和必要 时援助朝鲜人民军,原指挥部署进攻台湾的粟裕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 委。6 8 月上旬,随着朝鲜人民军攻势受阻,中国加紧了军事部署。在 8 月 4 日 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出兵的设想,即“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 胁我”,所以必须帮助北朝鲜。78 月中旬东北边防军的任务更加明确,即准备入 朝作战。8在 8 月 26 日的国防会议上,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明确作出推迟进攻台湾, 准备援助北朝鲜,与美军作战。9至于帮助帮助北朝鲜与美军作战要达到何种目 的,他们并没有明确的阐述。中国随后开始在东北大规模集结军队,并着手加强 东北的防空力量。10原准备进攻台湾的第九兵团和开始复员的第十九兵团调至津 浦路和陇海路集结。 9 月 15 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急转直下。9 月下旬和 10 月初,中国 领导人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向美国发出不得越过三八线的警告。11然而美军置 若罔闻,于 10 月 7 日越过三八线北侵。中国领导人因此断定,美国将不会停止 在东亚的军事干涉。周恩来 8 月 26 日的讲话反映了中国领导人那时的基本看法, 即:“美帝国主义企图在朝鲜打开一个缺口,准备世界大战的东方基地,……美 国如果压服朝鲜,下一步必然对越南及其他原殖民地国家进行压服。因此,朝鲜 战争至少是东方斗争的焦点”。12中国领导人显然在担心出现“多米诺”效应, 而且他们的担心在美军越过三八线以后进一步强化。 可以肯定地说,是美军越过三八线导致中国领导人相信,与美国作战将无法 避免。如周恩来在 1951 年 4 月 2 日的报告中说:“朝鲜事件不过是个借口;不在 朝鲜爆发,也将在其他地区爆发,台湾、越南都是可爆发的地方”,“对于我们来 说毋宁以朝战最有利”。13中国领导人对美国意图的这一判断,是促使他们决策 出兵朝鲜的宏观背景,而美军越过三八线则是使他们断定参战无法避免的关键因 4 《周恩来外长斥责美国武装侵略台湾的声明》,1950 年 6 月 28 日,《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第 91 ——92 页,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8 年版;《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第 43——44 页,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5 “’The Last Campaign to Unify China’: The CCP’s Unmaterialized Plan to Librate Taiwan, 1949-1950”, p. 14; 《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一卷,第 63 页。 6 《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一卷,第 63 页。 7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上卷,第 43 页。 8 “萧劲光在沈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1950 年 8 月 11 日;“高岗在沈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1950 年 8 月 13 日;杜平:《在志愿军总部》,第 16 页,解放军出版社 1989 年版。 9 周恩来:《充分准备,出手即胜》,1950 年 8 月 26 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 43-45 页;雷英夫:《抗美 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续一)》,《党的文献》,1994 年第一期,第 24——25 页。 10 毛泽东:《须集中十二个军以便机动》,《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 版,第六卷,第 97 页。 11 0 柴成文、赵勇田:《板门店谈判》,第 74 页;《周恩来选集》,下卷,第 37 页,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第 43——45 页。 12 周恩来:《充分准备,出手即胜》,第 43-44 页。 13 周恩来:《抗美援朝仍是一九五一年的首要任务》,1951 年 4 月 2 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第 181——182 页
素 中国领导人决定出兵后,随之而来的是出兵的作战目标是什么?以往的论 著比较充分地论述了中国参战的决策动机,大致将其分为国际主义(或扩大些说 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等两个方面。14以往的分析是相当丰富的,不过还需要 进一步解释的是,在“国际主义”与国家安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领导人是 如何确定参战(包括战略的和临时的)目标的。换句话说,他们是如何通过确定 作战目标,将两者协调起来的。 从中国出兵决策的过程看,中国领导人先后提出了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 10月2日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明确提出的,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 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毛泽东在提出这个目标的同时也承认,“最不 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 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己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 实际上8月上旬中国领导人开始考虑出兵参战时,就提出要帮助北朝鲜“争 取胜利”。16至于“胜利”的含义很可能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也是随形势发展而 定的。随着朝鲜人民军陷入困境,按照周恩来8月下旬的估计,朝鲜战争将长期 化,朝鲜人民军将主动后撤,而中国军队将承担“最后将美军各个歼灭”的任务。 17显然这时中国领导人考虑的重点还是帮助北朝鲜打赢战争。毛泽东10月2日 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提出的目标,并不是中国领导人集体讨论,深思熟虑的结果。 现在看来它更可能是受以往对战局判断的影响的产物,毛泽东很可能并没有仔细 斟酌后来出现的新情况 第二个目标是10月3日周恩来提出的,即恢复战争爆发前的状况,包括美 军不得越过三八线,并最终撤出朝鲜半岛。周恩来在与潘尼迦的谈话中说明:“美 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 不顾,我们要管”。周恩来的谈话显示,中国首要的关注是美军不得越过三八线, 其次是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这需要立刻停战和外国军队撤出。18从谈话发生的时 间看,这很可能是中国决策层当时的共识。在这里三八线并不是作为中国军队的 作战目标提出来的,不过可以根据周恩来的谈话确定,它是中国可以接受的一条 “安全线”。换句话说,如果联合国军不过三八线,中国就不会参战。由于周恩 来的谈话是在中国决策层讨论过作战困难后的共识,它对后来的决策将产生重要 影响。 第三个目标是10月中旬确定的,即在平壤、元山铁路以北和德川、宁远公 路以南地区构筑防线,“六个月以内再谈攻击问题”。19在毛泽东看来,这可能是 当时唯一有把握作到的,当然也是有利的。其实林彪曾经提出过“出而不战”的 14以上只是大致分类,有论著也提到其他一些具体原因,在此不赘述。沈志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 程”,《党史研究参考资料》,1996年第1期:齐德学:“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 1998年第1期:沈志华:“朝鲜战争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5毛泽东:《志愿军入朝参战及参战后的战略方针问题》,1950年10月2日,第106-—108页,《毛泽东 军事文集》,第六卷 16《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43页。 1周恩来:《充分准备,出手即胜》,1950年8月26日,第44-45页,《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 18周恩来:《美军如越过三八线,我们要管》,第67——68页,《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 19《毛泽东关于朝鲜情况及我军准备出兵朝鲜情况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年10月14日:《毛泽东关于志 愿军人朝作战的方针和部署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年10月14日:均见《党的文献》,2000年第5期,第
素。 中国领导人决定出兵后,随之而来的是出兵的作战目标是什么?以往的论 著比较充分地论述了中国参战的决策动机,大致将其分为国际主义(或扩大些说 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等两个方面。14以往的分析是相当丰富的,不过还需要 进一步解释的是,在“国际主义”与国家安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领导人是 如何确定参战(包括战略的和临时的)目标的。换句话说,他们是如何通过确定 作战目标,将两者协调起来的。 从中国出兵决策的过程看,中国领导人先后提出了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 10 月 2 日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明确提出的,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 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毛泽东在提出这个目标的同时也承认,“最不 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 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 坏”。15 实际上,8 月上旬中国领导人开始考虑出兵参战时,就提出要帮助北朝鲜“争 取胜利”。16至于“胜利”的含义很可能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也是随形势发展而 定的。随着朝鲜人民军陷入困境,按照周恩来 8 月下旬的估计,朝鲜战争将长期 化,朝鲜人民军将主动后撤,而中国军队将承担“最后将美军各个歼灭”的任务。 17显然这时中国领导人考虑的重点还是帮助北朝鲜打赢战争。毛泽东 10 月 2 日 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提出的目标,并不是中国领导人集体讨论,深思熟虑的结果。 现在看来它更可能是受以往对战局判断的影响的产物,毛泽东很可能并没有仔细 斟酌后来出现的新情况。 第二个目标是 10 月 3 日周恩来提出的,即恢复战争爆发前的状况,包括美 军不得越过三八线,并最终撤出朝鲜半岛。周恩来在与潘尼迦的谈话中说明:“美 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 不顾,我们要管”。周恩来的谈话显示,中国首要的关注是美军不得越过三八线, 其次是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这需要立刻停战和外国军队撤出。18从谈话发生的时 间看,这很可能是中国决策层当时的共识。在这里三八线并不是作为中国军队的 作战目标提出来的,不过可以根据周恩来的谈话确定,它是中国可以接受的一条 “安全线”。 换句话说,如果联合国军不过三八线,中国就不会参战。由于周恩 来的谈话是在中国决策层讨论过作战困难后的共识,它对后来的决策将产生重要 影响。 第三个目标是 10 月中旬确定的,即在平壤、元山铁路以北和德川、宁远公 路以南地区构筑防线,“六个月以内再谈攻击问题”。19在毛泽东看来,这可能是 当时唯一有把握作到的,当然也是有利的。其实林彪曾经提出过“出而不战”的 14 以上只是大致分类,有论著也提到其他一些具体原因,在此不赘述。沈志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 程”,《党史研究参考资料》,1996 年第 1 期;齐德学:“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 1998 年第 1 期;沈志华:“朝鲜战争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97 年第 1 期。 15 毛泽东:《志愿军入朝参战及参战后的战略方针问题》,1950 年 10 月 2 日,第 106——108 页,《毛泽东 军事文集》,第六卷。 16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 43 页。 17 周恩来:《充分准备,出手即胜》,1950 年 8 月 26 日,第 44——45 页,《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 18 周恩来:《美军如越过三八线,我们要管》,第 67——68 页,《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 19 《毛泽东关于朝鲜情况及我军准备出兵朝鲜情况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 年 10 月 14 日;《毛泽东关于志 愿军人朝作战的方针和部署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 年 10 月 14 日;均见《党的文献》,2000 年第 5 期,第 7——8 页
建议,即屯兵于朝鲜北部观察形势。20他的“出而不战”的设想是否被讨论过, 目前尚不清楚。从后来的情况看,影响志愿军选择作战目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 素是苏联能够提供何种援助 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斯大林曾经向中国领导人表示过,一旦中国出兵 到朝鲜作战,苏联将向中国军队提供空中掩护。2但是,当中国真正决定出兵的 时候,可能是由于对中国军队能否取胜缺乏信心,斯大林在是否向志愿军提供空 中掩护的问题上大步后退。10月10日,周恩来和林彪到达苏联的克里米亚,与 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举行会谈。周恩来向斯大林等介绍了中国决策层的讨论 情况和出兵面临的困难,并询问苏联对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考虑。斯大林表示, 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和运输工具等,但苏联空军还没有 准备好,至少两到三个月内不能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22 毛泽东获知苏联不能提供预期的援助后,于10月12日提出出兵到“元山 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6个月后“可攻击美军”。2310月14 日,毛泽东经过与彭德怀等反复交换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志愿军初期的作战 方针,即“在平壤、元山铁路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 御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两路来攻则打鼓励较 薄之一路。现在的决心是打为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军。如时间许可则将工 事继续增强,在六个月内如敌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 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攻 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这其实就是暂时的“出而 不战”,暂时不直接与美军作战。至于6个月以后志愿军能否获得毛泽东提出的 那种军事优势况,至少也是很难预测的。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即使志愿军在某 些条件的限制下只是长期守住这条防线,中国领导人也是可以接受的。用毛泽东 的话说,就是“将国防线由鸭绿江推进到德川、宁远及其以南的线,而这是有把 握的和很有利益的”。24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目标是相继提出的,而且每个决定都有其具体的背 景。但是很有可能的是,它们共存于中国决策者心中,相互并不矛盾,或者说有 矛盾却至少暂时还可以兼容。这种状况的外在表现就是决策目标的弹性和模糊 性。在志愿军参战后不久,中国领导人对这种弹性和模糊性作出了典型地概括, 即通过争取军事上的胜利,“使美国知难而退”。25其实这正是毛泽东决策特点的 体现,即“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目标中的每一个,其实都反映了协调“国际主 义”和国家安全等两个方面的需要。这也是中国决策的弹性与模糊性的特点之 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提出将美军驱逐出朝鲜半岛,就是在片面地追求 20《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续一),第27页 2“菲利波夫关于中国在中朝边境集结部队致罗申电”,1950年7月5日,《关于朝鲜战争的俄国档案文件》 第79页 22《周恩来传(19491976》,上卷,第6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3“毛泽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给周恩来的电报”,《党的文献》,2000年第5期,第 4《毛泽东关于朝鲜情况及我军准备出兵朝鲜情况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年10月14日:《毛泽东关于志 愿军人朝作战的方针和部署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年10月14日:均见《党的文献》,2000年第5期,第 8页 25周恩来:《抗美援朝,保卫和平》,1950年10月24日:《对朝鲜问题的估计与我们的思想准备》,1950 年11月13日:《抗美援朝局势的发展前途》,1950年1月25日:《抗美援朝运动中存在的思想问题》,1950 年11月25日:均见《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第75,92,107,114页
建议,即屯兵于朝鲜北部观察形势。20他的“出而不战”的设想是否被讨论过, 目前尚不清楚。从后来的情况看,影响志愿军选择作战目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 素是苏联能够提供何种援助。 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斯大林曾经向中国领导人表示过,一旦中国出兵 到朝鲜作战,苏联将向中国军队提供空中掩护。21但是,当中国真正决定出兵的 时候,可能是由于对中国军队能否取胜缺乏信心,斯大林在是否向志愿军提供空 中掩护的问题上大步后退。10 月 10 日,周恩来和林彪到达苏联的克里米亚,与 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举行会谈。周恩来向斯大林等介绍了中国决策层的讨论 情况和出兵面临的困难,并询问苏联对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考虑。斯大林表示, 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和运输工具等,但苏联空军还没有 准备好,至少两到三个月内不能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22 毛泽东获知苏联不能提供预期的援助后,于 10 月 12 日提出出兵到“元山、 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6 个月后“可攻击美军”。2310 月 14 日,毛泽东经过与彭德怀等反复交换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志愿军初期的作战 方针,即“在平壤、元山铁路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 御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两路来攻则打鼓励较 薄之一路。现在的决心是打为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军。如时间许可则将工 事继续增强,在六个月内如敌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 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攻 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这其实就是暂时的“出而 不战”,暂时不直接与美军作战。至于 6 个月以后志愿军能否获得毛泽东提出的 那种军事优势况,至少也是很难预测的。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即使志愿军在某 些条件的限制下只是长期守住这条防线,中国领导人也是可以接受的。用毛泽东 的话说,就是“将国防线由鸭绿江推进到德川、宁远及其以南的线,而这是有把 握的和很有利益的”。24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目标是相继提出的,而且每个决定都有其具体的背 景。但是很有可能的是,它们共存于中国决策者心中,相互并不矛盾,或者说有 矛盾却至少暂时还可以兼容。这种状况的外在表现就是决策目标的弹性和模糊 性。在志愿军参战后不久,中国领导人对这种弹性和模糊性作出了典型地概括, 即通过争取军事上的胜利,“使美国知难而退”。25其实这正是毛泽东决策特点的 体现,即“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目标中的每一个,其实都反映了协调“国际主 义”和国家安全等两个方面的需要。这也是中国决策的弹性与模糊性的特点之一。 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提出将美军驱逐出朝鲜半岛,就是在片面地追求 20 《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续一),第 27 页。 21“菲利波夫关于中国在中朝边境集结部队致罗申电”,1950 年7 月 5日,《关于朝鲜战争的俄国档案文件》, 第 79 页。 22 《周恩来传(1949——1976》,上卷,第 61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 23 “毛泽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给周恩来的电报”,《党的文献》,2000 年第 5 期,第 6——8 页。 24 《毛泽东关于朝鲜情况及我军准备出兵朝鲜情况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 年 10 月 14 日;《毛泽东关于志 愿军人朝作战的方针和部署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 年 10 月 14 日;均见《党的文献》,2000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5 周恩来:《抗美援朝,保卫和平》,1950 年 10 月 24 日;《对朝鲜问题的估计与我们的思想准备》,1950 年 11 月 13 日;《抗美援朝局势的发展前途》,1950 年 1 月 25 日;《抗美援朝运动中存在的思想问题》,1950 年 11 月 25 日;均见《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第 75,92,107,114 页
“国际主义”。中国领导人希望能将美军赶出朝鲜半岛,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中国的安全。麦克阿瑟的行动使他们相信,只有将美军赶出朝 鲜半岛,才能从根本上解除美国利用那里侵略中国的威胁,所以说追求这个目标 也是要达到双重目的。 二)越过三八线(1):“取法乎上得其中” 如上所述,中国领导人在出兵作战的目标上保持着弹性和模糊性。需要进 步说明的是,在出兵决策的过程中,不论基于何种理由,中国领导人相继提出的 作战目标呈现向下滑动的曲线,即在考虑可能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逐步降低作 战目标。三八线差不多就在这条滑动曲线的中间。中国有句俗话:“取法乎上得 其中”,它对研究中国参战后的军事决策应该是有启发的,因为它是中国传统的 决策思维的组成部分。 从志愿军进入朝鲜初期的军事行动看,毛泽东明显趋向于提升作战目标,这 种提升是逐步但也的确是相当迅速的,而且是在与志愿军领导人的协调中进行 的。影响中国决策层迅速调整作战目标的首要和直接的原因,是朝鲜战场形势急 剧恶化,致使志愿军无法按照原定方针进行防御作战。 志愿军参战的初期设想如上述,就是“先在朝鲜北部尚未丧失的一部分地方 站稳脚,寻机打些运动战,支持朝鲜人民继续奋斗”。26根据这一设想,志愿军 领导人选择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将入朝后的作战目标确定为“在朝鲜北部控制 大块地区”。27具体部署则是争取控制龟城、泰川、德川、宁远到五老里一线 展开积极防御作战。毛泽东甚至提出,志愿军入朝参战“几个月内,只做不说” 由此可见其谨慎的程度。28 问题是当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时,他们已经无法进入预定地区,实施防御计划。 联合国军占领平壤后,迅速向北进攻。从联合国军的军事行动中可以大致推测其 战略企图,就是迅速占领朝鲜北部边界的战略要点并封锁边界,彻底消除中苏阻 止美国军事占领全朝鲜的机会。至10月20日,即志愿军进入朝鲜的第二天,西 线的南朝鲜先头部队三个师己经进抵离志愿军预定防线90—-130公里的顺川、 新仓里、成川、破邑一线。东线南朝鲜先头部队一个师则已经进入志愿军预定防 御地区。此时进入朝鲜的志愿军为四个师又一个团,他们离预定防御地区的距离 比南朝鲜军队要远将近一倍。10月21日联合国军从平壤、元山全线向北进攻, 志愿军不得不改变预定的作战计划。 中国领导人选择了进攻性的作战方针。毛泽东于10月21日即电告彭德怀等 志愿军领导人,美军和韩国军队未料到中国会参战,故兵分两路大胆北进。现在 对于志愿军“是争取战机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 战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署防御然后再谈攻击的问题”。毛泽东指示枝 桠迅速完成作战部署,向南朝鲜军队发动进攻,作战目标是歼灭西线南朝鲜三个 师,以达到“转变朝鲜战局”的目的。29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没有具体解释“转 变朝鲜战局”的含义,但是毫无疑问,他已经有意放弃出兵前夕确定的作战方针。 26毛泽东:“志愿军参战目前只做不说”,1950年10月19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第126页。 27《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3页。 28“志愿军参战目前只做不说”,第126页。 29毛泽东:“志愿军打好出国第一仗”,1950年10月21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128-129页。 30毛泽东:“争取战机迅速完成战役部署”,1950年10月21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130页
“国际主义”。中国领导人希望能将美军赶出朝鲜半岛,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中国的安全。麦克阿瑟的行动使他们相信,只有将美军赶出朝 鲜半岛,才能从根本上解除美国利用那里侵略中国的威胁,所以说追求这个目标 也是要达到双重目的。 (二) 越过三八线(1):“取法乎上得其中” 如上所述,中国领导人在出兵作战的目标上保持着弹性和模糊性。需要进一 步说明的是,在出兵决策的过程中,不论基于何种理由,中国领导人相继提出的 作战目标呈现向下滑动的曲线,即在考虑可能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逐步降低作 战目标。三八线差不多就在这条滑动曲线的中间。中国有句俗话:“取法乎上得 其中”,它对研究中国参战后的军事决策应该是有启发的,因为它是中国传统的 决策思维的组成部分。 从志愿军进入朝鲜初期的军事行动看,毛泽东明显趋向于提升作战目标,这 种提升是逐步但也的确是相当迅速的,而且是在与志愿军领导人的协调中进行 的。影响中国决策层迅速调整作战目标的首要和直接的原因,是朝鲜战场形势急 剧恶化,致使志愿军无法按照原定方针进行防御作战。 志愿军参战的初期设想如上述,就是“先在朝鲜北部尚未丧失的一部分地方 站稳脚,寻机打些运动战,支持朝鲜人民继续奋斗”。26根据这一设想,志愿军 领导人选择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将入朝后的作战目标确定为“在朝鲜北部控制 一大块地区”。27具体部署则是争取控制龟城、泰川、德川、宁远到五老里一线, 展开积极防御作战。毛泽东甚至提出,志愿军入朝参战“几个月内,只做不说”, 由此可见其谨慎的程度。28 问题是当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时,他们已经无法进入预定地区,实施防御计划。 联合国军占领平壤后,迅速向北进攻。从联合国军的军事行动中可以大致推测其 战略企图,就是迅速占领朝鲜北部边界的战略要点并封锁边界,彻底消除中苏阻 止美国军事占领全朝鲜的机会。至 10 月 20 日,即志愿军进入朝鲜的第二天,西 线的南朝鲜先头部队三个师已经进抵离志愿军预定防线 90——130 公里的顺川、 新仓里、成川、破邑一线。东线南朝鲜先头部队一个师则已经进入志愿军预定防 御地区。此时进入朝鲜的志愿军为四个师又一个团,他们离预定防御地区的距离 比南朝鲜军队要远将近一倍。10 月 21 日联合国军从平壤、元山全线向北进攻, 志愿军不得不改变预定的作战计划。 中国领导人选择了进攻性的作战方针。毛泽东于 10 月 21 日即电告彭德怀等 志愿军领导人,美军和韩国军队未料到中国会参战,故兵分两路大胆北进。现在 对于志愿军“是争取战机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 战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署防御然后再谈攻击的问题”。毛泽东指示枝 桠迅速完成作战部署,向南朝鲜军队发动进攻,作战目标是歼灭西线南朝鲜三个 师,以达到“转变朝鲜战局”的目的。29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没有具体解释“转 变朝鲜战局”的含义,但是毫无疑问,他已经有意放弃出兵前夕确定的作战方针。 30 26 毛泽东:“志愿军参战目前只做不说”,1950 年 10 月 19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6 卷第 126 页。 27 《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 3 页。 28 “志愿军参战目前只做不说”,第 126 页。 29 毛泽东:“志愿军打好出国第一仗”,1950 年 10 月 21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 128——129 页。 30 毛泽东:“争取战机迅速完成战役部署”,1950 年 10 月 21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 1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