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医古文课程。 能力目标:教会学生阅读医古文,培养应用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教学内容] 1.医古文的学科性质。 2.中医文献的传世方式。 3. 医古文的作用。 4. 本学期教学内容。 5.如何提高医古文水平。 6. 医古文课的任务与要求 7.学习方法一一读、问、记、练、查。 [重点内容] 1.本学期教学内容。 2.如何提高医古文水平。 [难点内容] 1.学习方法一一读、问、记、练、查。 [自主学习内容] 1.阅读中医学相关医学文献,认识并由此深入研习“医古文”。 第一章扁鹊传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1.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注意先秦两汉时期的词语较多地具有本义义项的特点。 2.了解司马迁所写的这一最早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领会本文所展示的扁鹊形象,及“六不治” 尤其是“信巫不信医”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识别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2.积累医古文感性材料。 素质目标: 1.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2.了解早期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1.词语 1(长桑君)过2谨(遇)3(谨)遇4閒(与)5殆(非人)6公族7(血脉)治8而(何怪)9(必)閒10治(穰) 11中(害)12收(乎)13(未)能14精光15诞(之)16因(五藏之输)17诀(脉)18搦(髓脑)19(揲)荒20(爪) 幕21咳(婴)22终日23写(形)24(闻病之)阳25(论得其)阴26大表27曲(止)28(曲)止29(不) 瞚30挢(然)31(中)阙32弃捐填沟壑33服臆34(长)潸35忽忽36厉(针)37有閒38司命39 重(难治)40贵(妇人)41带下医42伎(不如)43由(扁鹊) 2.语序 (1)而何怪? 23
23 前言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医古文课程。 能力目标:教会学生阅读医古文,培养应用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教学内容] 1. 医古文的学科性质。 2. 中医文献的传世方式。 3. 医古文的作用。 4. 本学期教学内容。 5. 如何提高医古文水平。 6. 医古文课的任务与要求。 7. 学习方法——读、问、记、练、查。 [重点内容] 1. 本学期教学内容。 2. 如何提高医古文水平。 [难点内容] 1. 学习方法——读、问、记、练、查。 [自主学习内容] 1. 阅读中医学相关医学文献,认识并由此深入研习“医古文”。 第一章 扁鹊传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1. 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注意先秦两汉时期的词语较多地具有本义义项的特点。 2. 了解司马迁所写的这一最早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领会本文所展示的扁鹊形象,及“六不治” 尤其是“信巫不信医”的意义。 能力目标: 1. 识别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2. 积累医古文感性材料。 素质目标: 1. 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2. 了解早期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1.词语 1(长桑君)过 2 谨(遇) 3(谨)遇 4 閒(与) 5 殆(非人) 6 公族 7(血脉)治 8 而(何怪) 9(必)閒 10 治(穰) 11 中(害) 12 收(乎) 13(未)能 14 精光 15 诞(之) 16 因(五藏之输) 17 诀(脉) 18 搦(髓脑) 19(揲)荒 20(爪) 幕 21 咳(婴) 22 终日 23 写(形) 24(闻病之)阳 25(论得其)阴 26 大表 27 曲(止) 28(曲)止 29(不) 瞚 30 挢(然) 31(中)阙 32 弃捐填沟壑 33 服臆 34(长)潸 35 忽忽 36 厉(针)37 有閒 38 司命 39 重(难治) 40 贵(妇人) 41 带下医 42 伎(不如) 43 由(扁鹊) 2.语序 ⑴而何怪?
(2)中庶子喜方者 (3)何以 3.句子 (①)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 私坐。 (2)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 间。”居二日半,简子寤。 (3)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 止也。 (4)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 病道少。 4.文意理解 (①)怎样理解扁鹊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这几句话? (2)扁鹊认为自己“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反映了怎样的医学观? (3)扁鹊提出“六不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何影响? (4)怎样理解扁鹊行医“随俗为变”? [重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难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自主学习内容] 1.阅读中医学相关医学传记。 第二章华佗传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1.学习本篇重要词语。 2.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在汉代时的常用义,以及现在的常见义,注意它们的不同点。 3.掌握本课较多的古今同形词与同义复词。 能力目标 1.了解华佗杰出的医学成就及被曹操处死的不幸结局。 素质目标: 1.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2.了解早期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1.词语 1游学2(黄琬)辟3(不)就4且(百岁)5节度6(七八)壮7应(除)8(某)许9行(差)10(共)止11难 (其异)12自如常13卒(头眩)14中宿15劳事16(中)间17无赖18卒(可)19向来20(卖)饼21县(车 边)22逆(见)23属(使)24瞋恚25不快26寻(差)27食顷28(生鱼)脍29(三)期30伤娠31案(脉)32 稍(小差)33多(脊痛)34可(尺所)35(此)近36当(得)37暂(还)38数(乞期)39敕(郡县)40食事41(信) 病42(便)收43传(付)44考验45首服46含宥47鼠辈48考竞49彊死50将爱51故(当死)52去(药) 53劳动54(使)极55熊颈鸱顾56(五)禽57因(上著粉)58(为)率59处所60(朝歌)云 2.句子 (1)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24
24 ⑵中庶子喜方者 ⑶何以 3.句子 ⑴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 私坐。 ⑵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 间。”居二日半,简子寤。 ⑶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 止也。 ⑷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 病道少。 4.文意理解 ⑴怎样理解扁鹊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这几句话? ⑵扁鹊认为自己“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反映了怎样的医学观? ⑶扁鹊提出“六不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何影响? ⑷怎样理解扁鹊行医“随俗为变”? [重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难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自主学习内容] 1. 阅读中医学相关医学传记。 第二章 华佗传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1. 学习本篇重要词语。 2. 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在汉代时的常用义,以及现在的常见义,注意它们的不同点。 3. 掌握本课较多的古今同形词与同义复词。 能力目标 1. 了解华佗杰出的医学成就及被曹操处死的不幸结局。 素质目标: 1. 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2. 了解早期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1.词语 1 游学 2(黄琬)辟 3(不)就 4 且(百岁) 5 节度 6(七八)壮 7 应(除) 8(某)许 9 行(差) 10(共)止 11 难 (其异) 12 自如常 13 卒(头眩) 14 中宿 15 劳事 16(中)间 17 无赖 18 卒(可) 19 向来 20(卖)饼 21 县(车 边) 22 逆(见) 23 属(使) 24 瞋恚 25 不快 26 寻(差) 27 食顷 28(生鱼)脍 29(三)期 30 伤娠 31 案(脉) 32 稍(小差) 33 多(脊痛) 34 可(尺所) 35(此)近 36 当(得) 37 暂(还) 38 数(乞期) 39 敕(郡县) 40 食事 41(信) 病 42(便)收 43传(付) 44考验 45首服 46含宥 47鼠辈 48考竟 49彊死50将爱 51故(当死) 52去(药) 53 劳动 54(使)极 55 熊颈鸱顾 56(五)禽 57 因(上著粉) 58(为)率 59 处所 60(朝歌)云 2.句子 ⑴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2)即如佗言,立吐她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 我公,车边病是也。” (③)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4)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②,但不當使極爾③。動搖則毅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 猶戶樞不朽是也。 3.文意理解 (1)“兼通数经”与"合汤不过数种“两句都有“数”这个词,这两个词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2)怎样理解“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华佗是“人命所县”的人? (4)华佗因何原因被曹操杀害? [重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难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自主学习内容] 1.阅读中医学相关医学传记。 第三章丹溪翁传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尤其注意较多的成语典故(出处、意义及在课文中的作用)。 2.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朱丹溪的学医经历,在临床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被称作“直谅多 闻之益友”的原因。 素质目标: 1.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2.了解早期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1.词语 1讳(震亨)2益(闻)3游艺4(犹)仕5鲜(克)6(鲜)克7治(装)8寺人9旁(通)10褊(甚)11敷扬 12一(断)13涣焉14声闻15消息16寻(其)17指归18辐凑19班班20(可)纪21(无)伦22内观23 辟(如)24衣裾25皱(其皮)27少选28靳靳29亹喜30春秋31(乃)徇32介特33节宣34 折节35拂衣36(将)浼37卓卓38大方39利害40风声41源委42毓(神)43一(语)44不暇45溥 (哉)46信(矣)47(直)谅48少(之) 2.语序 (①)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 (2)于是诸医之笑且排者 (3)末是务 3.句子 ()卿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 一于医致力焉。 (2)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喜亹忘疲。 (3)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翁为 25
25 ⑵即如佗言,立吐虵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 我公,车边病是也。” ⑶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⑷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②,但不當使極爾③。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 猶戶樞不朽是也。 3.文意理解 ⑴“兼通数经”与“合汤不过数种”两句都有“数”这个词,这两个词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⑵怎样理解“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⑶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华佗是“人命所县”的人? ⑷华佗因何原因被曹操杀害? [重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难点内容] 1. 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自主学习内容] 1. 阅读中医学相关医学传记。 第三章 丹溪翁传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1. 学习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尤其注意较多的成语典故(出处、意义及在课文中的作用)。 2.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现象。 能力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朱丹溪的学医经历,在临床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被称作“直谅多 闻之益友”的原因。 素质目标: 1. 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2. 了解早期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1.词语 1 讳(震亨) 2 益(闻) 3 游艺 4(犹)仕 5 鲜(克)6(鲜)克 7 治(装) 8 寺人 9 旁(通) 10 褊(甚) 11 敷扬 12 一(断) 13 涣焉 14 声闻 15 消息 16 寻(其) 17 指归 18 辐湊 19 班班 20(可)纪 21(无)伦 22 内观 23 辟(如) 24 衣裾 25 皱(其皮) 27 少选 28 靳靳 29 亹亹 30 春秋 31(乃)徇 32 介特 33 节宣 34 折节 35 拂衣 36(将)浼 37 卓卓 38 大方 39 利害 40 风声 41 源委 42 毓(神) 43 一(语) 44 不暇 45 溥 (哉) 46 信(矣) 47(直)谅 48 少(之) 2.语序 ⑴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 ⑵于是诸医之笑且排者 ⑶末是务 3.句子 ⑴卽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 一于医致力焉。 ⑵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 ⑶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翁为
直陈治道,无所顾忌。 (4)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 少之哉? 4.文意理解 (1)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的意思是什么?罗知悌为什么对朱震亨提出这个要求? (2)“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 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这段话反映朱震 亨对局方之学持何态度? (3)“浦江郑义士病滞下”一段所述证候、病因、病机分别是什么? [重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难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自主学习内容] 1.阅读中医学相关医学传记。 第四章《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1.了解《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方技略》的大致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能力目标 1.掌握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播迁经历。 素质目标: 1.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2.了解早期医学书籍序言的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1.词语 1(仲尼)没2从衡3燔(灭)4(之)败5书(缺)6闵(焉)7建(藏书之策)8诏(光禄大夫)9数术10 条(其篇目)11指意12删(其要)13原(人血脉)14起(百病)15度(箴石)16(假药味之)滋17因(气感)18 辩(五苦)19水火20(于)平21及(失)22中医23(之)际24节文25寿考26怵惕27(有)述 28(一)守29原(诊)30晻昧31序(方技) 2.句子 (1)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2)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 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3)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 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4)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 3.文意理解 (①)诏”作为共同述语,其意不局限于“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句内,而通贯至哪几个 句子中? (2)为什么说课文中的“中医”是中等水平医生的意思? (3)《汉书艺文志》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 26
26 直陈治道,无所顾忌。 ⑷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 少之哉? 4.文意理解 ⑴“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的意思是什么?罗知悌为什么对朱震亨提出这个要求? ⑵“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 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这段话反映朱震 亨对局方之学持何态度? ⑶“浦江郑义士病滞下”一段所述证候、病因、病机分别是什么? [重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难点内容] 1. 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自主学习内容] 1. 阅读中医学相关医学传记。 第四章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1. 了解《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方技略》的大致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能力目标 1. 掌握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播迁经历。 素质目标: 1. 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2. 了解早期医学书籍序言的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1.词语 1(仲尼)没 2 从衡 3 燔(灭) 4(之)败 5 书(缺) 6 闵(焉) 7 建(藏书之策) 8 诏(光禄大夫) 9 数术 10 条(其篇目) 11 指意 12 删(其要) 13 原(人血脉) 14 起(百病) 15 度(箴石) 16 (假药味之)滋 17 因(气感) 18 辩(五苦) 19 水火 20(于)平 21 及(失)22 中医 23 (之)际 24 节文 25 寿考 26 怵惕 27(有) 述 28 (一)守 29 原(诊) 30 晻昧 31 序(方技) 2.句子 ⑴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⑵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 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⑶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 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⑷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 3.文意理解 ⑴“诏”作为共同述语,其意不局限于“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句内,而通贯至哪几个 句子中? ⑵为什么说课文中的“中医”是中等水平医生的意思? ⑶《汉书·艺文志》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
[重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难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自主学习内容] 1.阅读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 第五章 《伤寒论》序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1.了解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的时代背景、原因、经过和愿望。 2.学习文中所表达的要求医生重视医德修养,技术应精益求精的思想。 能力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宾语前置”现象。 素质目标: 1.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2.了解早期医学书籍序言的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1.词语 1(才)秀2企踵3孜孜汲汲4卒然5赍(百年)6进(不能)7退(不能)8游魂9徇(物) 10冰谷11向(余)12(十)稔13横天14撰(用)15平(脉)16寻(余)17思过半18自 非19(理)致20演(其)21口给22相(对)23窥管24视(死)25(博)识26知(之) 2.语序 (1)惟名利是务 (2)安附 (3)何荣势之云 (4)未之闻 3.句子 (①)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2)厥身己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 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3)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 斯须,便处汤药。 4.文意理解 ()《伤寒杂病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作者的治学方法有哪些? (3)作者对为医者提出哪些要求? (4)文中引用孔子之语寓意何在?作者希望自已成为哪种人? [重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难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27
27 [重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难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自主学习内容] 1. 阅读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 第五章 《伤寒论》序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1. 了解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的时代背景、原因、经过和愿望。 2. 学习文中所表达的要求医生重视医德修养,技术应精益求精的思想。 能力目标 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宾语前置”现象。 素质目标: 1. 培养和引起学生阅读医古文的兴趣。 2. 了解早期医学书籍序言的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1.词语 1(才)秀 2 企踵 3 孜孜汲汲 4 卒然 5 赍(百年) 6 进(不能) 7 退(不能) 8 游魂 9 徇(物) 10 冰谷 11 向(余) 12(十)稔 13 横夭 14 撰(用) 15 平(脉) 16 寻(余) 17 思过半 18 自 非 19(理)致 20 演(其) 21 口给 22 相(对) 23 窥管 24 视(死) 25(博)识 26 知(之) 2.语序 ⑴惟名利是务 ⑵安附 ⑶何荣势之云 ⑷未之闻 3.句子 ⑴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⑵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 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⑶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 斯须,便处汤药。 4.文意理解 ⑴《伤寒杂病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⑵作者的治学方法有哪些? ⑶作者对为医者提出哪些要求? ⑷文中引用孔子之语寓意何在?作者希望自已成为哪种人? [重点内容] 1.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难点内容] 1. 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