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背诵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阐述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7.阐述发病的基本原理: 8列举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六淫、疠气、七情、痰饮、瘀血等中医病因概念描述相关疾病现象。 2.能够判断病案中疾病病因的类型(属于内因、外因或者是不内外因)。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三因致病的病因观建立感性认识 第一节六淫与疠气 [教学内容] 1.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2)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 (3)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4)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 (5)火(热)邪阳邪,其性炎热趋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疮痈: (6)暑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 3.疠气的基本概念: 4.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5.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重点内容] 1.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 3.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4.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难点内容] 1.对于燥邪阴阳属性的认识 2.火邪热邪暑邪的区别 3.内风外风为不同邪气的问题 4.风为百病之长的问题 5.疠气病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自主学习内容] 六淫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病因 [教学内容] 1.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脏腑气血是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损伤相应内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易 损伤潜病之脏腑):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 4.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13
13 5.背诵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阐述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7.阐述发病的基本原理; 8.列举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六淫、疠气、七情、痰饮、瘀血等中医病因概念描述相关疾病现象。 2.能够判断病案中疾病病因的类型(属于内因、外因或者是不内外因)。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三因致病的病因观建立感性认识 第一节 六淫与疠气 [教学内容] 1.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2)寒邪 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 (3)湿邪 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4)燥邪 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 (5)火(热)邪 阳邪,其性炎热趋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疮痈; (6)暑邪 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 3.疠气的基本概念; 4.疠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5.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重点内容] 1.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 3.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4.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难点内容] 1.对于燥邪阴阳属性的认识 2.火邪热邪暑邪的区别 3.内风外风为不同邪气的问题 4.风为百病之长的问题 5.疠气病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自主学习内容] 六淫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病因 [教学内容] 1.七情的基本概念 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脏腑气血是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损伤相应内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易 损伤潜病之脏腑);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 4.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
5.饮食不洁: 6.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 7过劳劳力过度伤气伤形: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8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重点内容] 1.七情的概念 2.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对健康的危害 5.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对健康的危害 [难点内容] 1.情志对脏腑气机的影响 2.五味偏嗜对不同脏腑的损害 3.不同类型的过劳伤及不同脏腑 【自主学习内容] 七情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三节病理产物及其地病因 [教学内容] 1.痰饮 痰饮的基本概念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1)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 (2)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妨碍血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蒙蔽 清窍,伤及神明。 2.瘀血 瘀血的基本概念注意与血瘀概念的区别。 (1)瘀血的形成病因和机理(包括出血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2)瘀血的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心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3)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刺痛:出血:肿块:青紫:舌脉改变。 3.结石 结石的基本概念。 (1)结石的形成原因和机理: (2)结石的致病特点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多发于肝、胆、肾、膀 胱及胃等脏腑。 4.外伤包括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 5诸虫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缘虫、血吸虫等: 6.药邪药邪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7医过医过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8先天因素包括胎弱,胎毒。 [重点内容] 1.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 2.痰饮、瘀血、结石的形成原因 3.痰饮、瘀血、结石的致病特点 4.药邪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14
14 5.饮食不洁; 6.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 7.过劳 劳力过度伤气伤形;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8.过逸 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重点内容] 1.七情的概念 2.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对健康的危害 5.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对健康的危害 [难点内容] 1.情志对脏腑气机的影响 2.五味偏嗜对不同脏腑的损害 3.不同类型的过劳伤及不同脏腑 [自主学习内容] 七情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三节 病理产物及其地病因 [教学内容] 1.痰饮 痰饮的基本概念 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1)痰饮的形成 包括原因和机理; (2)痰饮的致病特点 阻滞气机,妨碍血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蒙蔽 清窍,伤及神明。 2.瘀血 瘀血的基本概念 注意与血瘀概念的区别。 (1)瘀血的形成 病因和机理(包括出血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2)瘀血的致病特点 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心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3)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 刺痛;出血;肿块;青紫;舌脉改变。 3.结石 结石的基本概念。 (1)结石的形成 原因和机理; (2)结石的致病特点 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多发于肝、胆、肾、膀 胱及胃等脏腑。 4.外伤 包括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 5.诸虫 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血吸虫等; 6.药邪 药邪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7.医过 医过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8.先天因素 包括胎弱,胎毒。 [重点内容] 1.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 2.痰饮、瘀血、结石的形成原因 3.痰饮、瘀血、结石的致病特点 4.药邪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5.医过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难点内容] 1.痰饮的形成,痰饮与津液的关系 2.瘀血的形成,瘀血致病的特点 3.不内外病邪的致病特点 [自主学习内容] 1.痰饮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2.瘀血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四节发病 [教学内容] 1.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包括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的防御作用,正气在发病中的作 用: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包括邪气的概念及在发病中的作用: (3)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包括决定发病与否,决定证候类型。 2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因素。 3.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包括复发的基本特点、类型、诱因。 [重点内容] 1.发病的基本原理 2.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在发病中的作用 3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4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的基本特点、类型、诱因 [难点内容] 1.邪正关系对疾病的影响 2.合病与并病的各自特点 3.伏邪的含义与对应临床疾病 【自主学习内容] 1.中医发病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2.伏邪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七章 病机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背诵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重点阐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重点阐释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分辨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15
15 5.医过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难点内容] 1.痰饮的形成,痰饮与津液的关系 2.瘀血的形成,瘀血致病的特点 3.不内外病邪的致病特点 [自主学习内容] 1.痰饮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2.瘀血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四节 发 病 [教学内容] 1.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包括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的防御作用,正气在发病中的作 用;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包括邪气的概念及在发病中的作用; (3)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包括决定发病与否,决定证候类型。 2.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因素。 3.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包括复发的基本特点、类型、诱因。 [重点内容] 1.发病的基本原理 2.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在发病中的作用 3.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4.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的基本特点、类型、诱因 [难点内容] 1.邪正关系对疾病的影响 2.合病与并病的各自特点 3.伏邪的含义与对应临床疾病 [自主学习内容] 1.中医发病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2.伏邪致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七章 病机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背诵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重点阐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重点阐释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分辨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阐述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背诵内生“五邪”的病机: 7.阐述脏腑常见病机的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8阐述经络常见病机的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9背诵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中医病机学概念描述某些中医学术现象。 2.能够运用中医病机理论分析某些中医疾病的转化。 3能够分析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致病机制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4.能够实验脏腑、经络病机的相关知识对中医某些疾病进行简单的分析。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病机的内涵建立感性认识 第一节基本病机 [教学内容] 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负:邪正相搏。 2.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4)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5)阴阳亡失亡阴:亡阳。 3精气血的失常 (1)精的失常精虚、精瘀的病机: (2)气的失常气虚与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 (3)血的失常血虚与血运失常(血瘀、血热、血寒)的病机: (4)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4.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 (2)津液代谢障碍,包括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重点内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2.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基本病机 3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基本病机 [难点内容] 1.阴阳格拒的含义与鉴别要点 2.虚实真假的含义与鉴别要点 [自主学习内容] 1.中医基本病机的现代研究进展 2关于正邪关系演变对疾病变化的影响 16
16 5.阐述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背诵内生“五邪”的病机; 7.阐述脏腑常见病机的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8.阐述经络常见病机的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9.背诵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中医病机学概念描述某些中医学术现象。 2.能够运用中医病机理论分析某些中医疾病的转化。 3.能够分析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致病机制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4.能够实验脏腑、经络病机的相关知识对中医某些疾病进行简单的分析。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病机的内涵建立感性认识 第一节 基本病机 [教学内容] 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实病机;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邪胜正负;邪正相搏。 2.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4)阴阳格拒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5)阴阳亡失 亡阴;亡阳。 3.精气血的失常 (1)精的失常 精虚、精瘀的病机; (2)气的失常 气虚与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 (3)血的失常 血虚与血运失常(血瘀、血热、血寒)的病机; (4)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4.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 (2)津液代谢障碍,包括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重点内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2.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基本病机 3.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基本病机 [难点内容] 1.阴阳格拒的含义与鉴别要点 2.虚实真假的含义与鉴别要点 [自主学习内容] 1.中医基本病机的现代研究进展 2.关于正邪关系演变对疾病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内生“五邪” [教学内容] 1.风气内动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包括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重点内容] 1.内生五邪的产生 2.内生五邪的致病机制 [难点内容] 1.对五志化火的理解 2.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的异同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内生五邪各病机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三节脏腑与经络病机 [教学内容] 1.脏腑常见病机的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2.常见脏腑病机的证候分析及证候特点。 3.常见经络病机的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4常见经络病机的证候分析及证候特点。 [重点内容] 1.五脏疾病的基本病机及常见证候的特点 2.胃的基本病机及常见证候的特点 [难点内容] 1肾气、肾阳虚的区别联系 2.肾精、肾阴虚的区别联系 3肝血虚、肝阴虚的区别联系 [自主学习内容] 1.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的病机 2.经络气血逆乱的病机 3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病机 4.奇恒之府的病机 第四节 疾病转归 [教学内容] 1.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 (2)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气候因素和生活因素等。 [重点内容] 1.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的具体规律 2.疾病传变的病位传变的具体规律 17
17 第二节 内生“五邪” [教学内容] 1.风气内动 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包括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重点内容] 1.内生五邪的产生 2.内生五邪的致病机制 [难点内容] 1.对五志化火的理解 2.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的异同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内生五邪各病机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三节 脏腑与经络病机 [教学内容] 1.脏腑常见病机的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2.常见脏腑病机的证候分析及证候特点。 3.常见经络病机的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4.常见经络病机的证候分析及证候特点。 [重点内容] 1.五脏疾病的基本病机及常见证候的特点 2.胃的基本病机及常见证候的特点 [难点内容] 1 肾气、肾阳虚的区别联系 2.肾精、肾阴虚的区别联系 3.肝血虚、肝阴虚的区别联系 [自主学习内容] 1.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的病机 2.经络气血逆乱的病机 3.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病机 4.奇恒之府的病机 第四节 疾病转归 [教学内容] 1.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 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 (2)病性转化 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气候因素和生活因素等。 [重点内容] 1.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的具体规律 2.疾病传变的病位传变的具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