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脏之间的关系 2.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内容] 1.肾与骨、髓、脑、耳、二阴的关系如何 2如何理解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3.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 [自主学习内容] 1脏腑间的关系是如何从哲学、生理病理两个角度认识的 2如何通过脏腑关系全面把握疾病 第四章 气血津液与精神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背诵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 2.阐释精的生成、功能: 3.阐释气的生成、运行、功能: 4.阐释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5.阐释血的生成、运行和功能: 6.背诵津液的代谢和功能: 7.背诵神的生成、内容和作用: 8阐述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气血津液与精神的各个基本概念描述、阐释中医的学术问题。 2初步使用气血津液与精神的理论解释某些生理病理现象。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各类基础物质概念的抽象性建立感性认识。 第一节精 [教学内容] 1精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2.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3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4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本功能。 [重点内容] 1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2.精的功能。 [难点内容] 1.广义的精与狭义的精的区别联系。 2.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区别联系。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精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气 8
8 1.五脏之间的关系 2.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内容] 1.肾与骨、髓、脑、耳、二阴的关系如何 2.如何理解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3.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 [自主学习内容] 1 脏腑间的关系是如何从哲学、生理病理两个角度认识的 2 如何通过脏腑关系全面把握疾病 第四章 气血津液与精神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背诵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 2.阐释精的生成、功能; 3.阐释气的生成、运行、功能; 4.阐释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5.阐释血的生成、运行和功能; 6.背诵津液的代谢和功能; 7.背诵神的生成、内容和作用; 8 阐述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气血津液与精神的各个基本概念描述、阐释中医的学术问题。 2.初步使用气血津液与精神的理论解释某些生理病理现象。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各类基础物质概念的抽象性建立感性认识。 第一节 精 [教学内容] 1.精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精)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2.精的代谢 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3.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4.精的分类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本功能。 [重点内容] 1.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2.精的功能。 [难点内容] 1.广义的精与狭义的精的区别联系。 2.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区别联系。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精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气
[教学内容] 1.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人体内活力很强、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2.气的生成 (1)气的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3.气的运动与气化 ①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 现形式: ②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 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③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4.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3)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5.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人生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 功能。 [重点内容】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3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难点内容] 1.元气概念的理解。 2.气机与气化的含义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气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三节血 [教学内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3.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4.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重点内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循行及功能。 [难点内容] 1.营气与血的区别联系: 2.血的生成、循行过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血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9
9 [教学内容] 1.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 人体内活力很强、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2.气的生成 (1)气的生成之源 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3.气的运动与气化 ① 气的运动 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 现形式; ② 气化 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 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③ 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4.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 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 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3)防御作用 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4)固摄作用 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 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5.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人生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 功能。 [重点内容] 1.气的基本概念 。 2.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3.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难点内容] 1.元气概念的理解。 2.气机与气化的含义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气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三节 血 [教学内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3.血的运行 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4.血的功能 濡养;化神。 [重点内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循行及功能。 [难点内容] 1.营气与血的区别联系; 2.血的生成、循行过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血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四节津液 [教学内容] 1.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2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3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重点内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代谢和主要生理功能 [难点内容] 1.津液二者的区别联系。 2.津液的生成、疏布过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津液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五节神 [教学内容] 1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精血津液及气为化神之源: 3神的作用调控气与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控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的主宰。 [重点内容】 1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神的作用。 [难点内容] 1.神、魂、魄、意、志的概念。 2神、魂、魄、意、志的关系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神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自学)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 [重点内容] 1.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2.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难点内容] 1.理解气为血之帅。 2.理解血为气之母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的现代研究进展 10
10 第四节 津液 [教学内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2.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3.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重点内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代谢和主要生理功能 [难点内容] 1.津液二者的区别联系。 2.津液的生成、疏布过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津液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五节 神 [教学内容] 1.神的基本概念 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 精血津液及气为化神之源; 3.神的作用 调控气与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控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的主宰。 [重点内容] 1.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神的作用。 [难点内容] 1.神、魂、魄、意、志的概念。 2.神、魂、魄、意、志的关系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神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自学)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 [重点内容] 1.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2.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难点内容] 1.理解气为血之帅。 2.理解血为气之母 [自主学习内容] 中医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五章 经络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阐释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分别十二经脉的名称并一般把握其含义: 3描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4.背诵奇经八脉的名称并一般把握其含义; 5.阐释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6.阐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7分别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的概念: 8.列出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能力目标: 1.能够描述人体14条主要经脉的大致走行。 2.能够从经络的生理功能角度分析某些疾病。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经络的本质建立感性认识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教学内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学说的形成: 3.经络系统的组成。 [重点内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难点内容] 1.经络的概念 2.中医学经络系统与西医学循环系统的区别联系 [自主学习内容] 经络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十二经脉 [教学内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重点内容] 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2.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 [难点内容] 十二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 11
11 第五章 经络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阐释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分别十二经脉的名称并一般把握其含义; 3.描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4.背诵奇经八脉的名称并一般把握其含义; 5.阐释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6.阐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7.分别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的概念; 8.列出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能力目标: 1.能够描述人体 14 条主要经脉的大致走行。 2.能够从经络的生理功能角度分析某些疾病。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经络的本质建立感性认识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教学内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学说的形成; 3.经络系统的组成。 [重点内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难点内容] 1.经络的概念 2.中医学经络系统与西医学循环系统的区别联系 [自主学习内容] 经络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十二经脉 [教学内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重点内容] 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2.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 [难点内容] 十二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
【自主学习内容] 十二经脉循行输注相关的古籍论述 第三节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教学内容】 1.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2冲脉、督脉、任脉、带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3.一般把握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筋经、皮部的概念: 4.重点把握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5.一般把握经别、别络、筋经、皮部的生理功能。 [重点内容] 1.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 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3.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筋经、皮部的概念 4.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难点内容] 1.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2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自主学习内容] 经别、别络、筋经、皮部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教学内容】 1.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2.经络学说的应用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 [重点内容] 1.沟通联系作用 2.运输渗灌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作用 [难点内容] 1.经络运行气血的问题 2经络疾病与脏腑疾病的区别联系 [自主学习内容] 经络功能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背诵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阐述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3阐释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分辨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12
12 [自主学习内容] 十二经脉循行输注相关的古籍论述 第三节 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教学内容] 1.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2.冲脉、督脉、任脉、带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3.一般把握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筋经、皮部的概念; 4.重点把握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5.一般把握经别、别络、筋经、皮部的生理功能。 [重点内容] 1.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 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3.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筋经、皮部的概念 4.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难点内容] 1.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2.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自主学习内容] 经别、别络、筋经、皮部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教学内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2.经络学说的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 [重点内容] 1.沟通联系作用 2.运输渗灌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作用 [难点内容] 1.经络运行气血的问题 2.经络疾病与脏腑疾病的区别联系 [自主学习内容] 经络功能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背诵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阐述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3.阐释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分辨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