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同期望,核力量才产生了它所实际具有的意义。 第三个是社会结构存在的条件。温特认为社会结构不是行 为体大脑中的东西,也不是物质性因素造就的东西。社会结构的 形成和存在是行为体社会实践的结果:行为体之间的互动造就 了社会建构,这种互动的过程是社会结构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个 论点强调进程,也包舍了社会结构变化的可能。现实主义的结构 是静态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结构总是由主要国家的实力分 配构成的,所以,虽然结构的形式可以变化,可以从单极到两极 到多极,但结构的实质是不变的。建构主义的结构是动态的:行 为体可以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并建立另外一种 结构,新的结构是由完全不同的观念构成的。比如,国家可以建 构安全困境,也可以建构安全共同体。如果行为体的实践活动发 生了变化,观念发生了变化,国际体系的结构也就会发生变化。 温特提出的三种文化的转化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国际体系单位问题,温特接受现实主义的假定,承认国 家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据此也把国家定为国际关系的主导 行为体。另外,温特也强调自己的理论是结构主义理论,是体系 层次的理论,其基本理论框架是体系结构和体系单位之间的关 系。但是,这种关系超越了单纯行为研究的范畴,而着重考虑体 系结构和行为体之间的建构进程,即:国际体系结构建构行为体 身份和利益,行为体只有具备身份和利益之后才能采取与之相 称的行动。 (2)建构主义是重视实践活动的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施动者和结构的互构。这里涉及两个建构主 义的重要关系。一是施动者对结构的作用,二是结构对施动者的 作用。建构主义的社会性质使其既强调施动者对结构形成的作 用,又强调结构对施动者的建构作用。施动者的互动构成了结 ·25·
构,结构又反过来建构了施动者的身份和利益。在温特的社会建 构国际关系理论中,施动者是国家,结构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分 配或称为国际体系文化。 施动者的互动导致了结构的形战。施动者造就结构的机制 是所谓的互应逻辑(logic of reciprocity)。互应意味着行为体的 主体问实践活动。两个国家在从来没有交往的清况下是没有共 有知识的,因此也就没有结构。效方一经交往,初始行为通过互 应机制会使互动中的双方产生并加强一些观念,并开始共同拥 有这些观念,于是便产生了文化。 无政府状态正是这样建构起来的一种文化。经典国际关系 理论都把无政府状态作为先验给定的因素,当作国际关系研究 的起点,实际上,无政府状态是一种体系结构,是国际体系中施 动者互动的结果。不同的初始行为,通过互应机制,就可以产生 不同特征的无政府状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会存在一个单 一的、以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为基本特征的无政府逻辑。根 据国家之间互动性质的不同,可能存在多种无政府文化。温特归 纳了三种不同的国际体系无政府文化,即霍布斯无政府文化、洛 克无政府文化、康德无政府文化。现实主义的无政府逻辑是霍布 斯无政府文化的逻辑,即以相互敌视、相互残杀为特征的无政府 状态,这是国家互存敌意、互为敌人的无政府文化。如果国家间 关系的目的就是摧毁和吞并对方,国家间的行为特征是各方力 图改变现状,那么,这些国家之间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导致霍布斯 文化。洛克无政府文化则不同。在洛克文化中,国家不再湘互视 为仇敌,不再以消灭敌人为基本目的,它们承认相互的生存权利 和财产权利,典型的标志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主权的确认。 在洛克文化中,国家之间的主要关系是竞争者之问的关系,虽然 利益冲突会使国家使用武力,但是,征服他国和侵占他国领土已 ·26
经不是主要目的,国家间关系的特征是维持现状。从1648年至 今,国家,尤其是弱小国家的低死亡率说明洛克文化是当今国际 体系的主导文化。如果我们还是处于相互敌对的霍布斯文化,那 么强大的国家早就把弱小的国家吞并了。康德文化则是以国家 之间互为朋友为基本特征的体系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国 家不会使用暴力解决利益冲突,如果作为朋友的一方受到威胁, 另一方会鼎力相助,并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实际上是安全共同 体的形式。这种文化体系的显著特征是非暴力和互助。虽然霍 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康德文化都是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文化 形态,但其内涵截然不同,所以,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无政府逻辑。 至于哪一种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则要看作为施动者的国家怎样通 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文化建构了。这就是温特著名的论断: “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34 施动者造就结构,结构也建构施动者。理性主义假定施动者 具有先验给定的身份和利益。根据这样的假定,行为体天生具有 利己特征和理性特征,其身份必然是为寻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 理性行动的利己主义者。由于行为体被认定是带着这样的身份 和利益而参与互动的,所以,行为体身份和利益自然外生于行为 体之间的互动进程,理论的目的就是在行为体给定利益的条件 下解释行为体行为规律的。建构主义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这种 方式只解释了结构因素的因果作用,完全忽视了结构因素的建 构作用。温特指出,体系结构有两种作用,一是因果作用,二是建 构作用,即体系结构不仅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塑造了行 为体的身份。温特进而认为,体系结构对行为体身份和利益的建 构是他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因为身份决定利益、利益决 定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主义是身份政治(politics of identity)理论。 ·27·
如果体系结构对行为体只有因果作用,就必须首先认定体 系结构和行为体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进而,由于体系结 构涉及多.个行为体,所以,行为体之间也必须是相互独立的实 体。采取个体主义/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学派多是从这个假定出 发的。新现实主义就把结构定义为超越行为体的因素,如经济学 中的市场,一旦形成,便超然独立于国家之上,像一只无形之手, 左右行为体的行为。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制度和国家关系的 表述也是这种观点的典型表现:国际制度是国家造就的,但是, 一旦国际制度存在,就成为制约国家的独立存在的因素,即便是 建立国际制度的主要国家(如霸权国),也不会对业已形成的国 际制度产生决定性影响。国家在与国际体系结构或国际制度豆 动之前就有着既定的利益,结构或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彩响也 是通过满足或不满足国家的这些既定利益而实现的。这就是新 现实主义的“结构选择”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制度选择”。艰据 这种推理,互动过程对国家的身份和利益没有任何影响,它彩响 的只是国家的行为,即国家根据国际制度提供利益的情况决定 自己采取什么样的对应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主义者关心 的只是行为体的行为,把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当作常数,当作其 研究设计中的不变因素。 建构主义者则不同。建构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重要的,但是, 只有在确定了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之后,才能够表述行为体的 行为。而行为体的身份是由结构(文化)建构而成的。奴隶主只 有在奴隶存在的情况下、在奴隶制的结构之中才可以成为奴隶 主,奴隶主也只有在成为奴隶主之后才会作出符合其身份的行 动。所以,讨论行为体行为,必然涉及行为体身份和利益。在霍 布斯文化中,国家之间的身份是敌人,敌人之间是设有什么相互 尊重权利可言的,使用暴力也是无限度的。因此,它们的利益是 ·28- 。.1 orat-pnpuvudr-w
消灭对方,以侵占领土、吞并国家为目的的战争就是这种文化塑 造的国家基本行为方式。在洛克文化中,国家之间的相互身份是 竞争对手,因此它们相互承认主权,遵循“生存和允许他国生存” 的原则。竞争对手可能会使用暴力解决争端,但是它们使用暴力 是有限度的。竞争对手的身份使国家的基本利益成为寻求安全 而不是寻求权力和征服。在康德文化中,国家之间的相互身份是 朋友,朋友之间遵循非暴力原则和互助原则,不使用战争和战争 威胁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在朋友受到威胁的时候出手相助。康 德文化中的国家利益是共同安全,随着这种文化的内化,利他也 成为国家利益的一部分。不同的体系文化确定了国家不同的角 色身份,不同的身份确定了不间的国家利益。 建构主义超越了单纯对行为的研究,开始从本体论角度对 国家的身份和利益进行深刻的探讨,并根摇国家身份和因身份 而具有的利益来考虑其行为选择。这是与理性主义学派的根本 不同。 (3)建构主义是进化理论。 建构主义假定国际体系结构是可以变化的。现实主义国际 关系理论强调权力政治实质的稳衡、国际体系无攻府状态的稳 衡和国家利益和身份的稳衡。建构主义打破了这三种稳衡,指出 这些被现实主义认为不变的因素实际上是变化的。根据建构主 义的观点,权力政治和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的,国 家身份和利益是国际体系结构建构的。这些观念结构由社会建 构而成,是施动者实践活动的结果。如果施动者的互动进程发生 变化,国际体系的结构也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变化是可能的。实 际上,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推理,根据温特自己对国际体系文化 发展的解释,国际社会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的。霍布斯文化 时期已经是过去,洛克文化是现在,而康德文化则会是将来国际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