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主导特征。虽然温涛对此十分谨慎,但是,根据这种动态 的结构观,他断言,国际社会是不会倒退的,是会朝着世界政府 和某种意义上的世界大词方向发展的。35所以,建构主义是、观 的理论,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化的理论,而不像现实主义那 样是悲观的理论,是历史循环理论。 当然,建构主义并不是说国际体系的结构是易变的。建构主 义的国际体系结构可能比新现实主义的国际结构更难发生变 化,因为建构主义的结构是观念的分配,是一种文化,文化有着 自我实现、自我加强的性质:一旦一种文化形成,这种文化中的 个体就会被这种文化所建构,文化话语中的内容和意义就会不 断通过行为体间的实践活动得以加强。安全困境就是霍布斯文 化中自我加强的典型例子。但是,从本质上说,国际体系的文化 是国家建构的,那么,具有新观念的国家就可以分解它。结构的 趋稳定性质不意味着结构具有不可更改的性质。这与主流理论 是根本不同的。对于新现实主义来说,虽然其结构的表现形式可 以改变,但是,国家的自私本能和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本质永远不 会改变,因此,国际政治的性质也永远不会改变。建构主义把国 家身份和利益以及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结构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 程,在互动性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建构亦可以分解,并且,国际关 系的进程是在向着和解和非暴力方向发展,国家在这个进程之 中可以创建新的国际体系文化。 建构主义重视观念结构,强调行为体实践活动的进程,包含 了国际体系文化的可变化性和国际社会进化的可能性。这些特 征构成了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实质、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的学术意义 建构主义的学术意义是重大的,它开始重新设定国际关系 ·30·
研究的议程。 建构主义把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议程。建 构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而且首先是一种分析社会 现象的理论,是一种涉及国家本体地位的暂学思考。36群体是人 组成的,国家是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社会,国家 与国家之间的豆动构成了国际社会。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以经典 经济学的方式,把国家作为“经济人”对待,实际上是把国家非人 化。经济学是一种思堆方式,是理性选择的思维方式,理性选择 的标准是效用的最大化。理性主义不考虑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 人的本体性问题,只考虑这些被假定为利己者在给定利益驱动 下的行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落脚点均在于此国 际关系的研究议程应该包含人性的内容,尤其是人的社会性。建 构主义力图使人性回归国际政治,使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和实践 性体现出来,因此也使政治的本意体现出来。 人性的回归自然涉及到根本的哲学问题。于是,建构主义开 始质疑被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视为给定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国家、 无政府状态、自助体系等等。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建构主义理论 框架中的基本概念没有超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基本 概念的范畴,但是对于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建构主义都从本体 性角度提出了质疑。说到底,建构主义要提出并解答“我是谁?他 是谁?”这类基本哲学本体论问题。 人的本体地位直接涉及人与人的互动,国家的本体地位也 是如此。这样,社会学的互动理论被引进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于 是建构主义也试图提出并希望解答:“我怎样成为我和他怎样成 为他?”的社会实践和互动进程问题。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的,国 际关系研究不可能排除国家之间的社会性实践。国家是国际社 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国家的社会实践创造了国际社会和国际体 ·31·
系的结构。国际政治的社会性质是不可忽视的。 建构主义从哲学层面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国际 关系学界的反恩。国际关系学从希望成为独立的科学学科之日 起,就深受经典经济学的影响,理性选择理论也就成为国际关系 主流学派的理论基础。一大批这样的研究成果使国际关系学越 来越朝着科学主义的方向发展。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基欧 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理论推动国际关系 学向前发展,但是,随着这种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超越经济学 理念,提出更加根本性的国际政治学问题。主流学派对国际关系 学的推动,使人们有了这样的意识,开始反思经济学模式的意义 和局限,但是也正是主流学派在这方面的乏力,才为新的学术思 维留下了空间,使建构主义发展起来。建构主义把国际政治理论 研究推向哲学层面,从最根本的问题入手探讨国际政治的内涵; 建构主义把国家比拟为人,从社会角度探讨社会层面的关系。开 始,这也许只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一旦发展开来,却开拓了国际 关系研究一方新的天地。 新一代的学者开始研究国家的互动对无政府逻辑形成和变 化的作用影响、国际制度对国家身份形成与国家利益界定的影 响、观念和文化的意义和转化等。这些正是建构主义提出的核心 1. 问题。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研究建构问题, 国际关系的重要学术期刊也连续发表这一类的研究成果。90年 代未,人们已经开始谈论国际政治研究的转向问题,即从理性主 义转询建构主义。37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的 贡就在于重新设定了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议程。世界体系理论作 为主流边缘的理论没有起到这种作用,反思主义处于不能与主 流理论对话的境地也没有起到这种作用。 建构主义的目标是很高的。它试图作为主流和非主流之间 ·32·
的桥梁,使两大学派的合理成分得以发扬光大,实现一种真正成 功的合成理论,既考虑国家体的行为规律,也探讨国家身份和利 益的形成。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从两个 阵营中汲取了营养。 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通的地方是认识论。建构 主义承认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可认知性,赞成有限的基础主义 原则,并致力于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是与主流理论最大的相 同之处。建构主义研究试图明确界定建构身份的条件,设定可以 证伪的科学假设,并根据经验加以验证。从现有的建构主义研究 成果来看,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身份和利 益关系的研究,其假定是温特的基本观点之一,即行为体的利益 取决于行为体身份。这种研究主要是讨论行为体身份确定或变 化之后,其行为会出现什么规律形式。如江忆恩的《文化现实主 义》就是这类研究,卡曾斯坦主编的《国家安全的文化》也主要收 入了这类研究论文.38另一种是对国际观念结构和国家身份形 成之间关系的研究,并考虑身份形成对国家利益和行为的影响。 芬尼莫尔的著作《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就主要研究结构对施 动者身份和利益的影响,力图发现新的国际规范与国家利益和 行为的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国际规范(如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规范)不仅仅制约国家行为,而且建构了国家的身份和利益 (如国家科学利益的重新界定和科学政策的改变)。39在这些研 究中,变量的确定是明确的,变量关系的陈述也是明确的,研究 方式仍然是科学验证的方式。 建构主义与反思主义相通的地方是本体论。这涉及国际政 治的主要概念,如作为行为主体的国家、国际体系的结构,无政 府特征、权力等的存在和实质。理性主义假定行为体的身份和利 益是互动之前就已经具有的给定因素,是不以其实践活动和话 ·33·
语结构发生变化而变化的,是非历史的。建构主义认为这是理性 主义最大的缺陷。行为体有意义的行为只有在主体间社会语境 之中才得以成为可能。没有身份的行为体就没有利益可言,没有 利益,就更谈不上行动。理性主义假定国际体系结构是物质结 构,无政府状态只有一个逻辑,自助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惟一的 行为准则。建构主义则认为无政府状态是观念结构,是文化◆是 由国家塑造的,国家可以塑造霍布斯无政府文化,也可以壟造康 德无政府文化,所以,无政府状态有着多种逻辑,可以是自助,也 可以是助人。理性主义认为权力的实质在于它的物质性,如军事 权力、经济权力等权力因素:建构主义则认为物质性权力和话语 性权力都是有意义的权力因素:观念是权力,实践也是权力。实 践活动造就了共有观念,赋子社会结构以内容,创造了主体间意 义。进面,实践活动使这样的结构和意义得以再造和加强。这样, 实践就建构了社会共同体,也建构了共同体中的成员。在这些涉 及本体论的根本问题上,建构主义借鉴了反思主义理论。4建构 主义要超越理性主义的研究轨迹,把理性主义的研究起点作为 自己质疑的问题,把理性主义假定属真的内容作为自己否证的 对象。建构主义试图超越行为,质疑本体。 于是,建构主义的位置就如下图所示。 理性主义( 认识论建构庄义本体论 反思主义 如果建构主义真正能够达到它设定的目标,成为理性主义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