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议程就集中到相当狭窄的范围之内,甚至仅仅就技术性问题 相互论证。两派可以用同样的语言和同样的方法测试两种理论 提出的假设,如国际规制的作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霸权治 下的体系稳定等等。至此,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已经不 像经典现实主义和经典自由主义那样具有不可通约的性质,共 同的理性主义学理基底、科学主义研究原则、无政府逻辑的假定 以及合作进化和制度作用等研究议题使这两个主流理论学派不 仅成为可以通约的理论,而且产生了所谓的新一新合成(neo neo synthesis),22新自由主义已经从新现实主义的批评者转变 为合作者,这种新新趋同的结果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失去 了原动力,对现有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和虚 化。因此,国际关系辩论的分界线自然而然的开始转移。 非主流学派的挑战:批判与反思 随着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步步趋同,被统称为 反思主义的各非主流派向主流派的挑战仍在继续。非主流理论 和主流理论的争论涉及认识论问题,都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 争论,因为非主流的挑战仍然是指向主流理论的核心假定,如客 观性和主观性、客体和主体的关系等问题。所以,这一论战的关 键是国际关系的本质。并且,反思主义具有深刻的怀疑、批判和 否定精神,这就使辩论的内容更具火药味。 反思主义包含了许多派别,这些派别之间也有着各种各样 的分歧,其反思对象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 是不承认理性主义的基础,强调理论的诠释性、行为体和结构的 互构性、主体间意义的重要性。这样,国际关系就不能从理性主 义视镜中观察,国际关系现象也就不能以实证主义的方式进行 研究。具体来说,反思主义在以下三个方面和理性主义形成了鲜 *15
明的对照。23 首先,理性主义理论属于因果性解释理论(Causal Theory)。 因果性理论把世界和行为体视为外生于理论的客观存在,是不 以理论导向为转移的。理论的目的是揭示人类行为和客观世界 的规律,亦即解释变量之问的有规律因果关系。据此,对社会世 界的研究和对自然世界的研究从本质上是一样的。24反思主义 则不同,反思主义各派基本上都强调建构作用。它们认为理论无 法独立于它要解释的事物,我们的语言、概念、实践、理论都参与 了对事物的构建。这也就是说,是理论界定了我们认为是客观世 界的东西,这样,我们使用的概念实际上会对客观世界产生建构 作用。所以是关于社会世界(social world)的理论建构了这样的 世界。 其次,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坚持认识论基础主义,认为所有关 于真理的陈述都有一个客观的基础。我们能够以这个基础为准, 以公正和客观程序对陈述加以验证,确定属真或属假。反思主义 则基本上是反基础主义的。反思主义认为不存在这样一个客观 基础,所以也就不存在公正和客观的验证程序。这祥,关于真理 陈述的属真或属假就无法判定。进面,由于每一种理论都自行对 客观事实作出定义并根据这种定义进行解释,所以在不同理论 的竞争中也无法公正地判定孰是孰非。 另外,主流理论信奉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西方知识界对知 识积累的重要观点,认为科学的内涵是一致的,无论自然科学和 社会科学都是如此;客观事实和价值观念可以分离,客观事实独 立于任何理论;社会界和自然界一样存在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 可以被发现的。据此,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对照客观事实对理论加 以验证。反思主义否认这些实证主义假定的合理性。对社会界 的研究无法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价值,无法分离研究主体和研 ·16·
究客体,甚至无法确定客观事实本身,所以实证主义的这些基本 假定无法应用于社会界。 反思理论的重要派别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就是一个 明显的例证。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Cox)等人把法兰克福学 派和哈贝马斯(Habermas)的思想应用到国际关系领城,对主流 理论代表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批判。在基本的客观性问题上,批判 理论认为社会科学家是社会的一部分,生于社会,长于社会,所 以社会科学家无法独立于他们的研究对象。这是与自然科学家 的根本不同之处。社会事实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充满价 值观念的,所以关于社会的理论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理论。西方 主流社会科学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使现有秩序合法化,而批判理 论自身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主流知识体系的批判,争取人类的彻 底解放。1981年考克斯发表了《社会力量、国家和世界秩序:超 越国际关系理论》的著名论文,矛头所向是新现实主义,指出新 现实主义理性实际上是国家应该采取的对外政策观,所以本身 就是价值观念的体现。进而,新现实主义把世界描述成独立存在 的事实,而将使这个世界得以存在的社会和权力关系作为给定 因素不加质疑,其目的就是使现有的世界秩序得以物化和合法 化。主流理论是解决问题理论(problem-solving theory),力图解 决使现有社会和权力关系面临的问题,以保证这些关系的持续 存在和正常运转。因此,“理论总是为某些人和某些目的服务 的”,25考克斯强调指出,社会结构是主体间互动的结果,是社会 建构而成的,主流理论所谓的像国家这样的给定因素实际上是 历史和社会力量所建构的。 反思理论的另一重要派别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则具有 高度的反基础主义特征,对任何元叙述(meta-narratives).发起 挑战。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阿什利 ·17*
(Richard Ashtey)和R.B.J、沃克(R.B.J.Valker)认为像新现 实主义这类宣称可以直接探求真理的理论自封为理性的代表, 为自己编织了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对其他各种话语进行压抑。 但是实际上,号称真理的理论都是靠不住的,需要对其解构。后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受福柯关于权力和知识关系的论述影响 颇深,他们反对知识中立说,不接受知识不受权力左右的理性主 义观点,认为权力道就了知识。所有权力要求知识,所有知识依 赖于并加强现存的权力关系。他们质疑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提出 的所谓真理,认为这些理论的概念和知识假定实际上是依附于 特定的权力关系的。权力和真理在历史中平行发展、互相加强, 关于社会界的陈述只有在具体话语中才是“真理”。权力关系使 某些话语和在这些话语中产生的“真理”具有主导性质,据此,后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反对像新现实主义这类致力于建立元陈述的 理论体系,因为这样的理论意味着确定知识真伪的条件不是话 语的结果,因之也就不是权力的产物了。另外,后现代国际关系 理论家根据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理论,提倡对国际关系文本 进行分解,阿什利以为文本中看上去是稳定、自然的概念和关系 实际上是人为的构建。解构的方法是两次识读(double-rea- ding):第一次识读先根据文本的内在逻辑读出它要表示的意 义,第二次识读则是读出文本的内在矛盾,以便揭示文本的多种 解读意义。阿什利使用两次识读的方法,指出传统国际关系理论 中关于无攻府状态和国家行为逻辑的假定是极端武断的,26沃 克也通过两次识读,发现现实主义对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等重 要思想家的理解是多么失之偏颇。27 另外一些反思主义理论,如女性主义、规范理论等也提出了 实质性质疑,涉及国际关系的根本问题。作为西方国际关系主流 的理性主义学派曾试图与反思主义展开对话,1986年出版的 ·18·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一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由 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最重要的学者基欧汉主编,收入了新现实 主义学派主要学者华尔兹和吉尔平的文章(包含了《国际政治理 论》一书的主要章节),自由主义学者拉格(Ruggie)和基欧汉自 己的文章,还有批判理论和后现代理论主要学者考克斯和阿什 利的文章,书的最后一章是华尔兹的应答,题为“反思《国际政治 理论》:对批评者的应答”,显示出主流和非主流对话的意识。但 是,这种对话和辩论没有进行下去。28但是,从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主流理论开始更多地注意它们自己之间的辩论,对非主流 理论基本上采取了不予响应的态度。在新自由制度主义开始创 立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时候,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辩 论压倒了其他辩论,成为国际关系学理论战的中心。鲍德温 1993年主编的著作《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辩论》最 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局面。他在序言中把当前的辩论界定为新现 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论战,书中论文作者则是两大主流学派的 重要学者,包括基欧汉,格里埃克(Grieco)、鲍威尔(Powell)、克 拉斯纳(Krasner)等重量级人物。讨论议题也集中在无政府秩序 与国际合作、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等少数几个问题上。9这部著 作既反映了主流学派对非主流学派的漠视,也表现出主流学派论 战战场的狭小和实质趋同。理性主义学派和反思主义学派的不可 通约性和缺乏直接交锋的局面到90年代中期己经十分严重。正 是这种理论发展的越尬局面使得建构主义的兴起成为可能,也使 得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备了产生影响的学理空间。 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与学术意义 温特致力于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目的在于建立一 。1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