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争,这一论战之所以被称为范式间辩论, 是因为现实主义和各自由主义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似乎非常 明显。经典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受到根本质疑:基欧汉和奈 1977年的《权力与相互依存》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核心概念, 认为国家不是惟一的国际行为体、国家不是单一性理性行为体、 军事手段作为对外政策工具的效用越来越低。12其中核心的驳 论就是否定国家是单一性的、理性的国际行为主体这一现实主 义的根本假定。其他自由主义学派也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提出 质疑。13 范式间明显的不可通约性是库恩范式间论战的基本标志, 第三次辩论初期的论战表现出这一特征。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 学派各自观察不同的客观事实,使用不同的经验数据证实各自 的理论或否证对方的理论。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它们对世界的 看法有着实质的不同,尤其是涉及国际行为主体这个重要问题, 所以,可以把两派简称为国家中心(state-centric).理论和多元中 心(nulti-centric.)理论,亦即国家是否是国际体系中惟一具有意 义的单一性和理性行为体。在70年代国际事务发生重大变化的 情况下,自由主义各派指出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无法解释 的许多“反常”现象,力图否定现实主义的核心假定,相信一种新 的理论范式将会取代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学的新的主导 理论。 但是,随着第三次辩论的发展,主流学派之间这种不可通约 的现象逐渐淡化。转折点是1979年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 的出版。这部著作力图摒弃一切形而上的思考,把国际关系理论 发展为像物理学那样高度简约的科学理论体系。经典现实主义 中的哲学意义和社会内容被以非科学为理由排除在理论体系之 外,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被表述为类似经济学中市场和个人构成 ·10
的系统,或者说类似物理学中场和粒子的系统。为了发展这个系 统,华尔兹必须把国家定义为单一性的理性行为体,这样国家才 可能成为可以类比的“相似”的单位。他也必须把国际体系定义 为具有单一无政府逻辑的自助体系,这样才可能使相同的体系 单位一国家一在国际体系场中从事有规律的行动。14结果 是现实主义从一种描述国际关系实质性内涵的理论转化为一种 高度简约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变量只有两个:国际体系结构与国 家行为;其基本变量关系是:国际体系结构影响国家行为。华尔 生这就是现实主义“思想”和新现实主义“理论”之间的区 别。80年代的重要现实主义著作,如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 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布伊诺·德·梅斯奎塔(Bueno de Mas- quita)的《战争的困境》等明显地表现出这些特征。 华尔兹的重大影响实际上并不在于他对现实主义世界观的 调整,而是他把现实主义发展为具有高度科学特征的国际政治 理论。正是这种影响,使得自由主义各个理论流派成为在学理、 在理论体系发展方面很摊与其竞争的理论。但是,也正是这种影 响,使得第三次论战中新现实主义的主要对手新自由制度主义 得以产生。 新自由制度主义之所以在诸自由主义流派之中成为影响最 大、能够与新现实主义在学理上抗衡的学派,主要是它同样呈现 出高度的科学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经典自由主义理论进行 果断的取舍,重新定义核心概念和基本研究议程。基欧汉1984 年的《霸权之后》所做的买质性努力的意义正在于此。他1989年 出版的论文集《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收入了他80年代的主要 论文,更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学术思想。15首先,基欧汉收进了 1977年《权力与相互依存》中的基本假定,承认国家的理性和单 一性特征,这就从根本上接受了理性主义的核心内容。其次,他 ·1] …
承认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接受了华尔兹 对无政府逻辑的定义。再次,他也致力于发展体系理论,力图发 现最简约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为此,他把国际制度定义为国际 体系进程的基本特征,把国家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主体。这 样一来,基欧汉的理论也成为高度简约的、呈现高度科学性的系 统理论,其基本变量也是两个,即国际制度和国家行为;基本变 量关系是国际制度影响国家行为。 历史久远、纷繁复杂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华尔兹和基 欧汉的整合之下,成为80年代和9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4的 两个主流派别: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两者之间的论争 也构成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国际关系学理争论的重心。但 是,在两派理论都向着高度科学性努力的同时,它们也在朝着理 论趋同的方向发展。 第一,理论框架趋同。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 基底都是理性主义。这最明显地表现在对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 假定上面。新现实主义一直把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并 以做观经济学定义个人/公司的方式,把国家定义为利己的、单 一性的理性行为体,国家的利益和身份完全是内部因素决定的, 与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没有关系。基欧汉在提出新自由制度主 义的时候,也从1977年肯定多元国际行为体的立场后退,承认 关于国家行为体的理性主义假定,把国家的身份和利益假定为 给定因素,是独立于行为体的实践活动和相互作用。至此,两派 的基本理论假定从根本上统一到理性主义上面,研究方法也都 统一到个体主义方法论上面。 第二,世界观趋同。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接受物 质主义理论,不承认观念的实质性意义。新现实主义的最基本概 念国际体系结构一指的是国家物质力量在国际体系中的 ◆12·
分配状态,主要以军事力量定义的国家权力和以物质收益为主 的国家利益也反映出单纯物质主义的浓厚色彩。新自由制度主 义的制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质的,但其作用取决于制度 能够提供的物质回报,物质性权力和利益仍然是国家行为的主 要动因。对于新现实主义来说,观念是无足轻重的:对于新自由 主义来说,观念能够成为一个与权力和利益并列的自变量,具有 独立的因果作用。然而,观念与权力和利益之间虽然是相互独 立、相互并列的关系,但观念的作用也只能是弥补物质权力和利 益解释能力的不足。16所以,在物质主义世界观方面,新现实主 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也达到了相当程度的趋同。 第三,认识论趋同。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坚持科 学实证主义的原则,反对任何诠释性理论。基欧汉明确指出:“新 自由主义赞成新现实主义的一些重要推理原则。…新现实主 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不满足于对文本的诠释:两派学者都认 为存在国际政治的客观事实,虽然这样的事实总是不能完全得 以揭示,但部分的解释是可能的。7一切对国际政治社会内容 的考虑和对国际政治诠释性的研究都被视为没有明确研究议程 和可证伪假设的非科学解释。18 第四,研究方法趋同。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研究 起点都是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承认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 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又派生出三个基本假定。首先,无政府状态 是给定因素,“客观存在”于国际体系之中,是凌驾于体系中行为 体之上的无形之手。其次,由于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恒久的基 本特征,所以,国际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国际关系体系理论,必然 要以无政府状态为研究起点。华尔兹讨论均势和两极结构对无 政府状态负面影响的制衡作用,基欧汉探讨国际制度对无政府 状态负面影响的削弱作用,两种研究议程都以国际体系的无政 ·13
府特征为切入点。再次,新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秩序只有一种逻 辑,即霍布斯自然状态的逻辑,亦即国际体系必然是一个自助体 系的逻辑。19基欧汉在研究国际制度的一系列论著中,无政府状 态的这一逻辑都是被作为理论假定和给定因素处理的,他从来 设有对无政府状态的根本性质提出质疑。所以,新现实主义和新 自由制度主义这两种体系理论在国际体系基本特征问题上也达 成了一致。 另外两派的研究层次也是相同的。国际关系研究可以在多 种层次上展开,如体系层次、国家层次、个人层次等。华尔兹明确 指出国际政治理论必须是体系理论,一切以单位为分析层次的 理论都是还原主义理论,20基欧汉在其1989的论文集中也明确 指出:“新自由制度主义像新现实主义一样,力图通过探讨权力 分散的国际体系的性质来解释[国家了有规律的行为。”21新现实 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坚持体系理论的研究方向,认为诸如 国家和个入层次上的研究无法构成国际政治理论。虽然两派所 强调的侧面不尽相同,但研究层次都是国际体系,都认为只有体 系理论才可以称为国际政治理论。 由于在这些根本问题上的趋同,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 主义的研究议程也相互吸引和相互靠找。根据鲍德温的阐述,到 90年代,两派的研究议程和主要分歧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合 作问题:新现实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使国家在整体上趋于不合 作,相对收益是国家考虑的主要问题,国际制度不能从根本上减 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导致根本的国家间合作。新 自由制度主义则在承认无政府逻辑和体系结构重要性的同时, 强调国家可以以绝对收益为基本考虑,国际制度可以通过降低 交易成本和减少不确定性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导致国 家的实质性合作。这样一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研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