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2015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 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 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 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山水画中,画面经常或山峦重叠,树木繁盛: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 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髙壁,多多益壮”:或“溪 使北宋山水画富含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 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 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 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 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 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者审 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 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 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留 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 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 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自觉 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 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 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把酒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色日夕佳,飞鸟相往返”等等,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 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 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 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但其中又并非没有情感思想或观念,它们仍然鲜明 地传达出对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的牧歌式的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面对 它们,似乎是在想象的幻觉中面对一大片真山水。但又不是,而是面对处在封建 生产方式下的为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 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董源的《潇湘图》
安徽合肥市 2015 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 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 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 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北宋山水画中,画面经常或山峦重叠,树木繁盛;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 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或“溪 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 使北宋山水画富含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 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 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 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 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 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者审 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 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 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留 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 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 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自觉 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 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 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把酒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色日夕佳,飞鸟相往返”等等,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 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 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 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但其中又并非没有情感思想或观念,它们仍然鲜明 地传达出对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的牧歌式的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面对 它们,似乎是在想象的幻觉中面对一大片真山水。但又不是,而是面对处在封建 生产方式下的为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 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董源的《潇湘图》
《龙袖骄民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如此。他们客观地整体地把 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山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的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在北宋三大家中,李成真迹早已失传,实际能作为北宋画这一种意境主要代表的, 应是董源和范宽两大家。一写江南平远真景,“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以浓厚的抒情性的优美胜(董源)。一写关陕峻岭,以具有某 种戏剧性的壮美胜(范宽)。它们是显然不同的两种美的风格,但这种不同并不 是南北两宗之分,也非青绿水墨之异,而是由于客观地整体性地描绘,表现了地 域性自然景色的羞别。今天你游江南或去关陕,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感受, 也仍然是很不相同的,正如看董源或范宽的画一样。但它们尽管有着风格上的重 要差异,却又仍然同属于上述“无我之境”的美学范畴。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无我之境“的表述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范围看,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则限于自然 特点,并不具备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境界。 B.从特点看,无我之境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纯客观描绘而得以实现的,并不需 要艺术家将个人情感思想融入其作品之中。 C.从目的看,无我之境的艺术追求在北宋山水画中得以高度发展,意在鲜明地 传达出当时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 D.从效果看,无我之境使艺术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更持久的 审美愉悦和更多重新发现、抒发的艺术空间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先描述北宋山水画常见画面,指出其描绘自然具有客观性和全景整体性 进而分析它给观赏者审美感受带来既”不确定“而又”清晰“的矛盾,为下文作 铺垫。 B.②段紧承上文,指出上述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画面既表达生活风神和人生理想, 又未从固定方向引导审美感受中的诸多因素,这就为欣赏者带来更丰富、多元的 审美愉悦。 C.③段与前两段构成分总关系,在前文分述的基础上做出总结,为“无我之境 “做出科学的阐释:④段进而通过与诗歌的比较,强调山水画的无我之境显得更 为宽泛。 D.⑤段从北宋两大家入手,强调其山水画虽有景色之殊、风格之异,但都因客 观整体的描绘而表现“无我之境”,从而为上文理论阐释作出必要补充,与①段 相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画如果想要表现无我之境,就需要艺术家全景整体性描绘自然,使自然 风光与自然景物基本充满整个画面 B.借助看似纯客观的自然描绘,北宋画家常能表现出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与人 生的生存或生活之间牧歌式的亲切关系。 C.古典诗歌可以极为清晰地表达自我,而封建时代的画家却无法彰显自我,只 能表达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 D.游客在前往江南或者关陕等地观光之时,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感受虽然 很有不同,但是都能踢会到无我之境。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龙袖骄民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如此。他们客观地整体地把 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山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的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在北宋三大家中,李成真迹早已失传,实际能作为北宋画这一种意境主要代表的, 应是董源和范宽两大家。一写江南平远真景,“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以浓厚的抒情性的优美胜(董源)。一写关陕峻岭,以具有某 种戏剧性的壮美胜(范宽)。它们是显然不同的两种美的风格,但这种不同并不 是南北两宗之分,也非青绿水墨之异,而是由于客观地整体性地描绘,表现了地 域性自然景色的羞别。今天你游江南或去关陕,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感受, 也仍然是很不相同的,正如看董源或范宽的画一样。但它们尽管有着风格上的重 要差异,却又仍然同属于上述“无我之境”的美学范畴。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无我之境“的表述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从范围看,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则限于自然 特点,并不具备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境界。 B.从特点看,无我之境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纯客观描绘而得以实现的,并不需 要艺术家将个人情感思想融入其作品之中。 C.从目的看,无我之境的艺术追求在北宋山水画中得以高度发展,意在鲜明地 传达出当时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 D.从效果看,无我之境使艺术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更持久的 审美愉悦和更多重新发现、抒发的艺术空间。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①段先描述北宋山水画常见画面,指出其描绘自然具有客观性和全景整体性, 进而分析它给观赏者审美感受带来既”不确定“而又”清晰“的矛盾,为下文作 铺垫。 B.②段紧承上文,指出上述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画面既表达生活风神和人生理想, 又未从固定方向引导审美感受中的诸多因素,这就为欣赏者带来更丰富、多元的 审美愉悦。 C.③段与前两段构成分总关系,在前文分述的基础上做出总结,为“无我之境 “做出科学的阐释;④段进而通过与诗歌的比较,强调山水画的无我之境显得更 为宽泛。 D.⑤段从北宋两大家入手,强调其山水画虽有景色之殊、风格之异,但都因客 观整体的描绘而表现“无我之境”,从而为上文理论阐释作出必要补充,与①段 相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水画如果想要表现无我之境,就需要艺术家全景整体性描绘自然,使自然 风光与自然景物基本充满整个画面。 B.借助看似纯客观的自然描绘,北宋画家常能表现出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与人 生的生存或生活之间牧歌式的亲切关系。 C.古典诗歌可以极为清晰地表达自我,而封建时代的画家却无法彰显自我,只 能表达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 D.游客在前往江南或者关陕等地观光之时,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感受虽然 很有不同,但是都能踢会到无我之境。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 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 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於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 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於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 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 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徯,对曰 “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俣子孟明视,蹇叔 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侯、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 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 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於肴射厄矣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 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髙,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 生,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 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 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絰,发 兵遮秦兵於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 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 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 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 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注]①秦缪公(?一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絰( cui die):古代 丧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主其城门主:掌管 B.更晋地,过周北门更:更改 C.何移之速也移:变化 D.相与之久也与:结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缪公乃罢兵归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因丧破我滑因河为池,践华为城 C.虏秦三将以归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D.秦、晋连兵而伐郑夜缒而出,见秦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王室兄弟阅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 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B.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六国只会利晋而无 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 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 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於晋、秦。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 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於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 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 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 “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 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 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 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於肴 厄矣。”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 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 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 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 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②,发 兵遮秦兵於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 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 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 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 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注]①秦缪公(?—公元前 621 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 dié):古代 丧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主其城门 主:掌管 B.更晋地,过周北门 更:更改 C.何移之速也 移:变化 D.相与之久也 与:结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缪公乃罢兵归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因丧破我滑 因河为池,践华为城 C.虏秦三将以归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D.秦、晋连兵而伐郑 夜缒而出,见秦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 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B.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六国只会利晋而无 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 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 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7.把原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2)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 (3)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客舍对梅 击游 野迥林寒一水傍,密如疏蕊正商量。 半霜半雪相仍白,无蝶无蜂自在香。 月过晓窗移影瘦,风传残角引声长。 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注]①如:与,和。②相仍:仍旧。 8.前两联主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若夫(1),(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3),(4), (5) (6),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屈原《离骚》) (2)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 (3),得天人之旧馆。(王勃《滕王阁序》) (4),惟有幽人夜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6)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1)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 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 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2)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3)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 缓呼吸。我看见神的目光,隐在树林、云端、风里,默然注视,寂静观照。草木 是他的孩子,他赋予它们父亲一样的深爱。 (4)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 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 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不 言其他,单名字就已是绝代天香了。这梅的名字真是好。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 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 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7.把原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2)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 (3)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客舍对梅 陆 游 野迥林寒一水傍,密如①疏蕊正商量。 半霜半雪相仍②白,无蝶无蜂自在香。 月过晓窗移影瘦,风传残角引声长。 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注]①如:与,和。②相仍:仍旧。 8.前两联主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若夫 (1) , (2)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 , (4) , (5) , (6) ,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 (屈原《离骚》) (2)心非木石岂无感? 。 (鲍照《拟行路难》) (3) ,得天人之旧馆。 (王勃《滕王阁序》) (4) ,惟有幽人夜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6)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 洁 ⑴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 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 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⑶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 缓呼吸。我看见神的目光,隐在树林、云端、风里,默然注视,寂静观照。草木 是他的孩子,他赋予它们父亲一样的深爱。 ⑷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 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 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不 言其他,单名字就已是绝代天香了。这梅的名字真是好。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
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 生 (5)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 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 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 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 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 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6)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 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 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 喃吗?坐在青柳里,眼前是绿的,水里是绿的,朱自清先生的眼睛也成了绿色 在自清的光阴里自清,休息凡尘倦意,那倦怠轻飘飘地,被绿色淹没。一边花谢, 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 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这让我想到林清玄的《花燃柳卧》:“如果说荷花是一首惊艳的诗,柳树就好 像诗里最悠长的一个短句,给秋天做了很好的结论。”先生借花柳言说事理, 燃”一“卧”,墓其各异风姿,突出彼此的默然衬托。无意褒扬谁,也无意贬 斥谁,只说:大家只愿当鲜花,无人当陪衬的绿柳,但季节过去,怒放过的花被 野风一吹就无形迹了,只余下旁边不起眼的柳树风貌展;再美的荷花,没有绿柳 陪衬,恐怕也黯然失色了。 (8)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 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髙大,而 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 棵向着阳光的树。 (9)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 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 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⑩这个春天,鳘华落尽的背景上,我又看到了牛命的沧桑。这沧桑活着,活在树 上,也活在树外,活在每一朵落蕊的香。它接纳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不失 真纯,它铺展风雨人生中的每一个场景而不暗光泽,它储藏人性本初的每一种善 恶而不冷阳光。 ω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 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 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 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 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 外物难侵 ①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 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和鸟鸣,生长在三月的土 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 生。 ⑸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 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 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 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 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 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⑹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 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 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 喃吗?坐在青柳里,眼前是绿的,水里是绿的,朱自清先生的眼睛也成了绿色。 在自清的光阴里自清,休息凡尘倦意,那倦怠轻飘飘地,被绿色淹没。一边花谢, 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 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⑺这让我想到林清玄的《花燃柳卧》:“如果说荷花是一首惊艳的诗,柳树就好 像诗里最悠长的一个短句,给秋天做了很好的结论。”先生借花柳言说事理,一 “燃”一“卧”,摹其各异风姿,突出彼此的默然衬托。无意褒扬谁,也无意贬 斥谁,只说:大家只愿当鲜花,无人当陪衬的绿柳,但季节过去,怒放过的花被 野风一吹就无形迹了,只余下旁边不起眼的柳树风貌展;再美的荷花,没有绿柳 陪衬,恐怕也黯然失色了。 ⑻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 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 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 棵向着阳光的树。 ⑼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 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 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⑽这个春天,繁华落尽的背景上,我又看到了生命的沧桑。这沧桑活着,活在树 上,也活在树外,活在每一朵落蕊的香。它接纳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不失 真纯,它铺展风雨人生中的每一个场景而不暗光泽,它储藏人性本初的每一种善 恶而不冷阳光。 ⑾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 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 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 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 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 外物难侵。 ⑿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 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和鸟鸣,生长在三月的土 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