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2014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生命”哲学 ①中国人对汉字情有独钟,把汉字看作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且从中 结晶出一种“生命”哲学。 ②中国的文字最早称为“书契”,《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 颉”“初造书契。”为什么叫“书契”?《尚书·序》:“书之于木,刻其侧为 契。”《说文》:“韧,刻也,从丰,从刀。”丰,正是在木板、木块上刻记号 的刀痕。 ③后来又有了“文”与“字”的名称。《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繁殖 演变)而浸多也。”“文”与“文”的结合孕育出新的“生命”,也就是“字” 这就作为“生命体”来看待了。不过周代称“字”为“名”“书名”;称 “名”“书名”为“字”,始于秦。可见把汉字看作“生命体”有一个渐进的认 识过程。 ④如果我们认识“字”的本义,就可以豁然开朗。《说文解字》:“字 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古时人和鸟生子称为“乳”,所以“字”就是生 育、生殖的意思,“字”的结构就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 ⑤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一直传承着。王安石《字说→序》说 “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 生生至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如母之字子”,即像母亲生孩子 样,所以称为“字”。宋郑樵在《六书·序》中又谱写了一个复杂的汉字生殖 婚姻血统之谱系,如“二母为会意”,“一子一母为谐声”等,由生命的生殖进 而拟出其家族与血缘的谱系来。 ⑥汉字“生命哲学”的内容很丰富,先民不仅把汉字的产生视为“生 命”的诞生,而且每个字被看成是“生命体”,尤其是书法家更是将汉字“人 化”了,一个汉字可以赋予它骨骼、血肉、经脉、神情、风韵、气质。 ⑦再如又有汉字的“生存哲学”。汉字始终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 但是它成功化解了“生命”过程中的障碍与矛盾,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等,一路演变,继续着自己灿烂的生命之旅。21世纪的汉字依然生机勃勃 计算机的输入等问题也被解决了。汉字必须与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相随,才能 始终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必须有一套能动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机制与系统。 汉字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完善的生命过程,又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在本身的发 展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中,充分体现出汉字“生命哲学”的大智慧 ⑧当然汉字“生命”的智慧、哲学,是由创造使用它的中华民族所赋予 的。笔者由此想到了衡山大鼎:高9.9米,寓意中华九九归一;重56吨,寓意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鼎上铸有一万个不同的“寿”字,寓意祖国繁荣昌盛 万寿无疆。又想到:一万个不同的“寿”字,也寓意中国的汉字万寿无疆,中国 的文化万寿无疆 ⑨这不又是汉字的“生命”哲学吗? (选自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略有改动)
安徽合肥市 2014 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汉字的“生命”哲学 ①中国人对汉字情有独钟,把汉字看作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且从中 结晶出一种“生命”哲学。 ②中国的文字最早称为“书契”,《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 颉”“初造书契。”为什么叫“书契”?《尚书•序》:“书之于木,刻其侧为 契。”《说文》:“韧,刻也,从丰,从刀。”丰,正是在木板、木块上刻记号 的刀痕。 ③后来又有了“文”与“字”的名称。《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繁殖; 演变)而浸多也。”“文”与“文”的结合孕育出新的“生命”,也就是“字”, 这就作为“生命体”来看待了。不过周代称“字”为“名”“书名”;称 “名”“书名”为“字”,始于秦。可见把汉字看作“生命体”有一个渐进的认 识过程。 ④如果我们认识“字”的本义,就可以豁然开朗。《说文解字》:“字, 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古时人和鸟生子称为“乳”,所以“字”就是生 育、生殖的意思,“字”的结构就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 ⑤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一直传承着。王安石《字说•序》说: “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一二,而 生生至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如母之字子”,即像母亲生孩子一 样,所以称为“字”。宋郑樵在《六书·序》中又谱写了一个复杂的汉字生殖、 婚姻血统之谱系,如“二母为会意”,“一子一母为谐声”等,由生命的生殖进 而拟出其家族与血缘的谱系来。 ⑥汉字“生命哲学”的内容很丰富,先民不仅把汉字的产生视为“生 命”的诞生,而且每个字被看成是“生命体”,尤其是书法家更是将汉字“人 化”了,一个汉字可以赋予它骨骼、血肉、经脉、神情、风韵、气质。 ⑦再如又有汉字的“生存哲学”。汉字始终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 但是它成功化解了“生命”过程中的障碍与矛盾,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等,一路演变,继续着自己灿烂的生命之旅。21 世纪的汉字依然生机勃勃, 计算机的输入等问题也被解决了。汉字必须与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相随,才能 始终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必须有一套能动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机制与系统。 汉字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完善的生命过程,又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在本身的发 展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中,充分体现出汉字“生命哲学”的大智慧。 ⑧当然汉字“生命”的智慧、哲学,是由创造使用它的中华民族所赋予 的。笔者由此想到了衡山大鼎:高 9.9 米,寓意中华九九归一;重 56 吨,寓意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鼎上铸有一万个不同的“寿”字,寓意祖国繁荣昌盛、 万寿无疆。又想到:一万个不同的“寿”字,也寓意中国的汉字万寿无疆,中国 的文化万寿无疆。 ⑨这不又是汉字的“生命”哲学吗? (选自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略有改动)
1.联系下文,对第①段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最早被称为“书契”,传说由仓颉创造,意为刻痕于木,这是汉字产 生的源头,也是汉字被视为生命体的开始 B.“文”“字”是两个不同但关系密切的概念,“文”与“文”的结合孕育 出新的被当作生命体看待的符号一—“字” 的原意为生育、生殖,“字”的结构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源 于《说文解字》的这一解读使它获得了生命意义。 D.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不仅是渐进的,也是传承和发展的,书法家为 汉字的“生命哲学”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②③④⑤段通过对古籍的充分引用和解读,准确生动地阐释了汉字产生是 生命的诞生;⑥段强调书法家能赋予汉字生命特征,从而说明每一个汉字都是生 命体。 B.⑦段先叙述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接着提及汉字发展中解决了计算机 输入等问题,意在强调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汉字的生成与完善。 C.⑧⑨段对衡山大鼎的解读,形象地表明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和源远流长 的中国文化是汉字生命力的源泉,同时也体现了汉字“生命”的智慧和哲学。 D.全文总体为层进式结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先说汉字是特殊的生命体 后深入到汉字的生存哲学;先说明生命哲学的内容和发展过程,后解释其本质 3.汉字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请简要概括。(3分)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驿卒佟锁住传 [元]张养浩 延秸丁巳春,余以公籴①馆兴和者凡再月。驿卒有佟锁住为余言:“本 江西泰和人,七岁时与群儿戏里中,为过骑掠而北。骑者饮于市,因货我于一目 眇者。居数月,眇者又阴货我。闻土俗,奴亡而获者,必钳而黔之,用是佯以去 故事新为喜。所过皆赪山,无城郭居民,少阴即风雪不可前。人以孳畜多寡为富 贫,所衣皆皮毳,所食唯酮及截,以擅为屋而居。主人以察罕名我,且授皮衣 袭、羊二千头,命服而牧之,且戒曰:‘羊有疾者、伤者、逸者,必汝挞!’距 刍地二十里,每出必约他牧偕行。不然,则迷不能返。同牧者十数辈,皆中国良 家子,为奸民所贩至此。一日,吾羊寝山麓,有牛百余,自绝顶奔饮于溪,羊不 及避,而躏死十数。意其不免,决意亡去,夜则视穹庐有灯火者往宿焉。有问, 则以蕃言答之,故无所疑讶者。会值使者,具诘所从来,遂跪语其故,意若见怜, 乃辍一骑乘我,始至此矣。” 余闻恻然曰:“我将复若闾里,与汝父母兄弟相见,何如?”乃叩头泣 曰:“固所愿也!”即令有司移文傍近,给衣粮,护送其乡。天下似此者何限 庸能尽使遇余若此子耶? 盖闻古者,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 州为乡,各设长胥师正等,使之相畴相保,盖所以几②奸民而防不虞也!故矫诬 横行者禁焉,淫怠奇邪者禁焉。况保息之制六,而慈幼居其一,自生齿以上皆书 于版,司民氏掌之,以协孤终。于斯时也,使有奸民,亦无所窜其手。故下之所 以事上者,靡微不綦。此无他,保之不失其所而已矣
1.联系下文,对第①段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汉字最早被称为“书契”,传说由仓颉创造,意为刻痕于木,这是汉字产 生的源头,也是汉字被视为生命体的开始。 B.“文”“字”是两个不同但关系密切的概念,“文”与“文”的结合孕育 出新的被当作生命体看待的符号——“字”。 C.“字”的原意为生育、生殖,“字”的结构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源 于《说文解字》的这一解读使它获得了生命意义。 D.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不仅是渐进的,也是传承和发展的,书法家为 汉字的“生命哲学”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②③④⑤段通过对古籍的充分引用和解读,准确生动地阐释了汉字产生是 生命的诞生;⑥段强调书法家能赋予汉字生命特征,从而说明每一个汉字都是生 命体。 B.⑦段先叙述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接着提及汉字发展中解决了计算机 输入等问题,意在强调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汉字的生成与完善。 C.⑧⑨段对衡山大鼎的解读,形象地表明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和源远流长 的中国文化是汉字生命力的源泉,同时也体现了汉字“生命”的智慧和哲学。 D.全文总体为层进式结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先说汉字是特殊的生命体, 后深入到汉字的生存哲学;先说明生命哲学的内容和发展过程,后解释其本质。 3.汉字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请简要概括。(3 分)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驿卒佟锁住传 [元]张养浩 延秸丁巳春,余以公籴①馆兴和者凡再月。驿卒有佟锁住为余言:“本 江西泰和人,七岁时与群儿戏里中,为过骑掠而北。骑者饮于市,因货我于一目 眇者。居数月,眇者又阴货我。闻土俗,奴亡而获者,必钳而黔之,用是佯以去 故事新为喜。所过皆赪山,无城郭居民,少阴即风雪不可前。人以孳畜多寡为富 贫,所衣皆皮毳,所食唯酮及胾,以氊为屋而居。主人以察罕名我,且授皮衣一 袭、羊二千头,命服而牧之,且戒曰:‘羊有疾者、伤者、逸者,必汝挞!’距 刍地二十里,每出必约他牧偕行。不然,则迷不能返。同牧者十数辈,皆中国良 家子,为奸民所贩至此。一日,吾羊寝山麓,有牛百余,自绝顶奔饮于溪,羊不 及避,而躏死十数。意其不免,决意亡去,夜则视穹庐有灯火者往宿焉。有问, 则以蕃言答之,故无所疑讶者。会值使者,具诘所从来,遂跪语其故,意若见怜, 乃辍一骑乘我,始至此矣。” 余闻恻然曰:“我将复若闾里,与汝父母兄弟相见,何如?”乃叩头泣 曰:“固所愿也!”即令有司移文傍近,给衣粮,护送其乡。天下似此者何限, 庸能尽使遇余若此子耶? 盖闻古者,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 州为乡,各设长胥师正等,使之相畴相保,盖所以几②奸民而防不虞也!故矫诬 横行者禁焉,淫怠奇邪者禁焉。况保息之制六,而慈幼居其一,自生齿以上皆书 于版,司民氏掌之,以协孤终。于斯时也,使有奸民,亦无所窜其手。故下之所 以事上者,靡微不綦。此无他,保之不失其所而已矣
又闻古者,国有饥民,则人主不飨;有冻民,则人主不裘,其视民之重 如此。由秦毁先王之制,官与民判焉不相预,甚者听其自生、自死、自强、自弱、 自仁、自鄙,名置侯牧,实与无均,又藉以为侵牟奉己之资。呜呼,欲其父子相 安,昆弟、亲戚、闾里相爱,尽力以事其上,得乎?故余为传其事,并及古者安 民之法,庶使当路者得以上闻,或于治理有裨万一焉 (选自《张养浩诗文选》 注:①公籴:公家采办粮食。②几:法禁、限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以公籴馆兴和者凡再月 馆:寓居 B.因货我于一目眇者 货:买来 C.以协孤终 协:帮助 D.或于治理有裨万一焉 裨:益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且授皮衣一袭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不然,则迷不能返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意其不免,决意亡去则或咎其欲出者 D.其视民之重如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佟锁住本为江西泰和人,少年时被过路的骑兵强抢转卖到北地为奴,替人 牧羊。当时和他命运相似的人不在少数。 B.佟锁住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善于保护自己,在难逃责罚时,他选择了主动 逃跑,并能抓住时机,最终回到家乡 C.作者认为,借鉴历史,效仿古人,加强基层行政管理力度,对奸民实行专 项管理,或可禁绝元代人口贩卖严重的现象 D.作者借为佟锁住作传之名,行针砭时弊、向朝廷献策之实,他向往的社会 是君主爱民保民、百姓相安相爱的理想社会。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值使者,具诘所从来,遂跪语其故,意若见怜,乃辍一骑乘我,始至 此矣。(6分) (2)天下似此者何限,庸能尽使遇余若此子耶?(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唐)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②清江畔,是夜越吟③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①苒苒:同“冉冉”,指时问的推移。②美人:品德高尚的人,这里指崔少 府。③越吟:楚人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8.本诗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9.七、八两句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又闻古者,国有饥民,则人主不飨;有冻民,则人主不裘,其视民之重 如此。由秦毁先王之制,官与民判焉不相预,甚者听其自生、自死、自强、自弱、 自仁、自鄙,名置侯牧,实与无均,又藉以为侵牟奉己之资。呜呼,欲其父子相 安,昆弟、亲戚、闾里相爱,尽力以事其上,得乎?故余为传其事,并及古者安 民之法,庶使当路者得以上闻,或于治理有裨万一焉! (选自《张养浩诗文选》) 注:①公籴:公家采办粮食。②几:法禁、限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余以公籴馆兴和者凡再月 馆:寓居 B.因货我于一目眇者 货:买来 C.以协孤终 协:帮助 D.或于治理有裨万一焉 裨:益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且授皮衣一袭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不然,则迷不能返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意其不免,决意亡去 则或咎其欲出者 D.其视民之重如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佟锁住本为江西泰和人,少年时被过路的骑兵强抢转卖到北地为奴,替人 牧羊。当时和他命运相似的人不在少数。 B.佟锁住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善于保护自己,在难逃责罚时,他选择了主动 逃跑,并能抓住时机,最终回到家乡。 C.作者认为,借鉴历史,效仿古人,加强基层行政管理力度,对奸民实行专 项管理,或可禁绝元代人口贩卖严重的现象。 D.作者借为佟锁住作传之名,行针砭时弊、向朝廷献策之实,他向往的社会 是君主爱民保民、百姓相安相爱的理想社会。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会值使者,具诘所从来,遂跪语其故,意若见怜,乃辍一骑乘我,始至 此矣。(6 分) (2)天下似此者何限,庸能尽使遇余若此子耶?(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8 分)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唐)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②清江畔,是夜越吟③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①苒苒:同“冉冉”,指时问的推移。②美人:品德高尚的人,这里指崔少 府。③越吟:楚人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8.本诗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 分) 9.七、八两句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此地有崇山峻岭,① ④ 列坐其 次。⑤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② ,各自东西南北流 (鲍照《拟行路难》) ③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④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 ⑥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富春山居图 游利华 (1)有的人,在一部小说里过完了一生;有的人,在一幅画里走尽了 生 (2)富春江,一条横贯江南的河,河水灵秀。有河必有故事,汨罗江有 屈原,乌江有项羽,富春江有个严子陵。晚年的黄公望,也云游到了富春江。黄 子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 (3)他看到了什么?一片山水,快要被他看穿,最后,濡墨提笔,于是…… (4)先是一座顶天的浑厚大山,其上缀点矶石、草木,皴线似粗麻披垂 山体。这敦实的山,像京剧里甫一上台的亮相,那人满面油彩背插小锦旗,头顶 雉羽,快步绕场一周,转身、昂头、锣鼓“咚”地一点,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 回分解。 (5)一幅画就这样打开了卷轴,一幕好戏,就这样拉开了帷幕。一块低 平的滩涂,树临水而立,环拥出一个温馨的小村落,树冠蓬蓬,风和日丽。村里 人家院坝间,一定爬着一个粉团小儿,他望着那墙头露出冠顶的桃树笑,呵呵呵 地。而后接着的,是长长的空白,只在底部描几株小树过渡,空白实则为一片茫 茫水域,让人想起时光流逝,弹指一挥间,春去夏来,小儿也长大成人,要背负 行囊雄心纠纠爬与水域另一头相接的高山了 (6)《富春山居图》最浓墨重彩处,便是接下的这部分,位于整幅画卷 的中上段,像一个人,处于弱冠至不惑之间的好年华 (7)连绵的山,重重的山,远的、近的,高的、矮的,其上依然有人家 矶石、草木,若是有志,任何人都可以芒鞋竹杖去爬那些山,爬上一座,举目远 眺,会发现眼前还有更髙的山,那山上,有更好的风景,山花烂漫、山果香甜 情不自禁地,人会生起雄心万丈,抬脚继续往上往前,就算荆棘划破了皮肤,筋 疲力尽,也依然壮志不减。 (8)又一记鼓点“嘭”地敲响,一个骤停,高峰紧接低谷,浓墨重彩的 连绵群山尾,几棵挺拔的松,两叶扁舟,一间滨水的茅亭,重新让画卷安静淡泊 下来。 (9)许多艺术家会在自己的作品里露个身影。黄公望在他的《富春山居 图》里,妆作了那个巾冠宽袍的隐士,他坐在松下的茅亭内,打望眼前河面上的 游鸭,也许还有不远处那叶扁舟,亭后又是一片茫茫大水,秋水长天,干净澄明。 亭内人看够了游鸭,抬头望望眼前年轻时自己执意热情攀爬过的巍巍髙山,行路 难啊行路难,也不知当初那个年轻人如何那般气盛,恨不能一脚踩个天下,如今
甲:此地有崇山峻岭,① ,② ,③ ,④ ,列坐其 次。⑤ ,⑥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亲小人,远贤臣, 。 (诸葛亮《出师表》) ② ,各自东西南北流。 (鲍照《拟行路难》) ③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④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 ⑤ ,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 ⑥野芳发而幽香, 。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富春山居图 游利华 (1)有的人,在一部小说里过完了一生;有的人,在一幅画里走尽了一 生。 (2)富春江,一条横贯江南的河,河水灵秀。有河必有故事,汨罗江有 屈原,乌江有项羽,富春江有个严子陵。晚年的黄公望,也云游到了富春江。黄 子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 (3)他看到了什么?一片山水,快要被他看穿,最后,濡墨提笔,于是…… (4)先是一座顶天的浑厚大山,其上缀点矶石、草木,皴线似粗麻披垂 山体。这敦实的山,像京剧里甫一上台的亮相,那人满面油彩背插小锦旗,头顶 雉羽,快步绕场一周,转身、昂头、锣鼓“咚”地一点,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 回分解。 (5)一幅画就这样打开了卷轴,一幕好戏,就这样拉开了帷幕。一块低 平的滩涂,树临水而立,环拥出一个温馨的小村落,树冠蓬蓬,风和日丽。村里 人家院坝间,一定爬着一个粉团小儿,他望着那墙头露出冠顶的桃树笑,呵呵呵 地。而后接着的,是长长的空白,只在底部描几株小树过渡,空白实则为一片茫 茫水域,让人想起时光流逝,弹指一挥间,春去夏来,小儿也长大成人,要背负 行囊雄心纠纠爬与水域另一头相接的高山了。 (6)《富春山居图》最浓墨重彩处,便是接下的这部分,位于整幅画卷 的中上段,像一个人,处于弱冠至不惑之间的好年华。 (7)连绵的山,重重的山,远的、近的,高的、矮的,其上依然有人家、 矶石、草木,若是有志,任何人都可以芒鞋竹杖去爬那些山,爬上一座,举目远 眺,会发现眼前还有更高的山,那山上,有更好的风景,山花烂漫、山果香甜, 情不自禁地,人会生起雄心万丈,抬脚继续往上往前,就算荆棘划破了皮肤,筋 疲力尽,也依然壮志不减。 (8)又一记鼓点“嘭”地敲响,一个骤停,高峰紧接低谷,浓墨重彩的 连绵群山尾,几棵挺拔的松,两叶扁舟,一间滨水的茅亭,重新让画卷安静淡泊 下来。 (9)许多艺术家会在自己的作品里露个身影。黄公望在他的《富春山居 图》里,妆作了那个巾冠宽袍的隐士,他坐在松下的茅亭内,打望眼前河面上的 游鸭,也许还有不远处那叶扁舟,亭后又是一片茫茫大水,秋水长天,干净澄明。 亭内人看够了游鸭,抬头望望眼前年轻时自己执意热情攀爬过的巍巍高山,行路 难啊行路难,也不知当初那个年轻人如何那般气盛,恨不能一脚踩个天下,如今
风住雨歇,揉揉落下毛病的脚踝,看看掌上交错的纹路,趴伏栏杆,惟轻吁一口 气:天凉好个秋,天凉好个秋矣 (10)再往后,秋之后,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人生如四季,四季轮回, 人也一代代轮回,那个茅亭下的看山人看水人终于也老去,于河口边,顺流汇入 汪洋大海。画幅上最后一座抵天的峰,总结了他的一生,也让画卷来了个首尾呼 应,只是其后浓墨拖带出的一脉远山,仍不肯止息,仍在袅袅述说着富春江的好 风景,也在喁喁述说着一个人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11)看一幅好画久了,你会觉得自己成了画中一棵树、一叶小舟。难 怪六百年间,那么多才子文人为《富春山居图》痴迷,多少痴爱的眼光铺泄印记 画上啊,快要凝成厚亮的包浆了 (12)渔、樵、隐,《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典型的元画。元代的文人画 家们,都爱画山水,江山丢了,异族当道,他们都成了孤儿般的遗民,惟求在山 水间,容一己之身,舒一腔怨恨。所以,元画都少有的超逸、高蹈,空山不见人 甚至不食人间烟火 (13)大器晚成《富春山居图》哉!大器黄公望,十三岁便参加了元朝 的神童试,其后做过几任小官,中年时,因受上司贪墨案牵连入狱,五十岁获自 由后隐居,画画,成道士,游走江湖与人算命为生。时光荏冉,命运,将黄公望 带到八十岁的河口时,他回头打望一生,开始画他的《富春山居图》。这一画, 就画了数年,幸好老天开眼,让黄公长寿康健,得以完成此近七米的长卷,其间, 黄公出游富春江皆将此卷带于身,随时修改增补,如一个老者在随记他的人生心 得,每一笔每一划,都沉淀了万水千山 (14)一个人,惟有修炼到一定份上,方能画就一幅展展长卷。听人说 明朝的秦淮八艳有貌有才,作得好曲画得好画,好奇找出她们画的兰花图,一张 纯粹小品画,兰叶柔弱无骨,那兰,倒更像墙头草。她们的才,顶多是个媚眼儿 兰花指,给她们依附的风流男人看的。黄公望只需一成功力,动几下手指头,也 能占她们上风。《富春山居图》里,大气的黄公望,干脆直接扯过一条江河做了 画纸,于其上堆山植树,自创世界。行尽万里路,胸中丘壑自生,精通儒、释、 道的画家,更是将他一生所悟融入画中,你若够眼力,自会看到藏于画内儒家的 进取、道家的洒脱、释家的轮回 (15)水。一江大水。它是老子常喻的守雌之水,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水 上善若水,水至弱至柔,退守低洼之地,却能滋养万物,拥抱万物。人这一生, 亦如一条江河,时而激荡,时而平缓,水边有高耸入云端的得意,也有不见人迹 的萧瑟空白,你千峰矗立也好,你退而独守、泛舟江上也罢,水自滔滔,不言不 语川流不息,入海。 11.(4)-(10)段作者是如何描述《富春山居图》画面内容的?请简要概括 (分)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有的人,在一幅画里走尽了一生。(3分) (2)看一幅好画久了,你会觉得自己成了画中一棵树、一叶小舟。(3分) 13.(13)段勾勒黄公望的人生,有何用意?(6分) 14.结合文本,探究下面问题。(8分) (1)作者是怎样表现黄公望的“大气”的?(4分) (2)有人认为,本文十分“大气”。请从选材、立意中任选一个角度加以探 究。(4分)
风住雨歇,揉揉落下毛病的脚踝,看看掌上交错的纹路,趴伏栏杆,惟轻吁一口 气:天凉好个秋,天凉好个秋矣。 (10)再往后,秋之后,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人生如四季,四季轮回, 人也一代代轮回,那个茅亭下的看山人看水人终于也老去,于河口边,顺流汇入 汪洋大海。画幅上最后一座抵天的峰,总结了他的一生,也让画卷来了个首尾呼 应,只是其后浓墨拖带出的一脉远山,仍不肯止息,仍在袅袅述说着富春江的好 风景,也在喁喁述说着一个人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11)看一幅好画久了,你会觉得自己成了画中一棵树、一叶小舟。难 怪六百年间,那么多才子文人为《富春山居图》痴迷,多少痴爱的眼光铺泄印记 画上啊,快要凝成厚亮的包浆了。 (12)渔、樵、隐,《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典型的元画。元代的文人画 家们,都爱画山水,江山丢了,异族当道,他们都成了孤儿般的遗民,惟求在山 水间,容一己之身,舒一腔怨恨。所以,元画都少有的超逸、高蹈,空山不见人, 甚至不食人间烟火。 (13)大器晚成《富春山居图》哉!大器黄公望,十三岁便参加了元朝 的神童试,其后做过几任小官,中年时,因受上司贪墨案牵连入狱,五十岁获自 由后隐居,画画,成道士,游走江湖与人算命为生。时光荏冉,命运,将黄公望 带到八十岁的河口时,他回头打望一生,开始画他的《富春山居图》。这一画, 就画了数年,幸好老天开眼,让黄公长寿康健,得以完成此近七米的长卷,其间, 黄公出游富春江皆将此卷带于身,随时修改增补,如一个老者在随记他的人生心 得,每一笔每一划,都沉淀了万水千山。 (14)一个人,惟有修炼到一定份上,方能画就一幅展展长卷。听人说 明朝的秦淮八艳有貌有才,作得好曲画得好画,好奇找出她们画的兰花图,一张 纯粹小品画,兰叶柔弱无骨,那兰,倒更像墙头草。她们的才,顶多是个媚眼儿 兰花指,给她们依附的风流男人看的。黄公望只需一成功力,动几下手指头,也 能占她们上风。《富春山居图》里,大气的黄公望,干脆直接扯过一条江河做了 画纸,于其上堆山植树,自创世界。行尽万里路,胸中丘壑自生,精通儒、释、 道的画家,更是将他一生所悟融入画中,你若够眼力,自会看到藏于画内儒家的 进取、道家的洒脱、释家的轮回。 (15)水。一江大水。它是老子常喻的守雌之水,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水。 上善若水,水至弱至柔,退守低洼之地,却能滋养万物,拥抱万物。人这一生, 亦如一条江河,时而激荡,时而平缓,水边有高耸入云端的得意,也有不见人迹 的萧瑟空白,你千峰矗立也好,你退而独守、泛舟江上也罢,水自滔滔,不言不 语川流不息,入海。 11.(4)-(10)段作者是如何描述《富春山居图》画面内容的?请简要概括。 (4 分)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 分) (1)有的人,在一幅画里走尽了一生。(3 分) (2)看一幅好画久了,你会觉得自己成了画中一棵树、一叶小舟。(3 分) 13.(13)段勾勒黄公望的人生,有何用意?(6 分) 14.结合文本,探究下面问题。(8 分) (1)作者是怎样表现黄公望的“大气”的?(4 分) (2)有人认为,本文十分“大气”。请从选材、立意中任选一个角度加以探 究。(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