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述(了解)第二节旅游交通运输类型(理解)第三节索道建设问题(理解、掌握)教学组织与实施:本章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述;课堂案例分析;课下分组讨论;教师点评的形式。第八章旅游区划学时数:4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区划,掌握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在实际开发中的运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旅游区划的自的、意义和原则。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理解、掌握)第二节中国旅游资源区划(了解)教学组织与实施:本章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述:课堂案例分析:课下分组讨论:课上学生分组代表进行全班分享,教师点评的形式。第九章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学时数:2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影响、文化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理解、掌握)第二节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理解、掌握)第三节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理解、掌握)第四节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理解、掌握)教学组织与实施:本章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述;课堂案例分析;课下分组讨论;课上学生分组代表进行全班分享,教师点评的形式。第十章旅游规划学时数:6教学目标:理解旅游规划的概念、类型和发展史,掌握旅游规划的种类及各类方法,并掌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宾馆(酒店)选址,熟练掌握旅游规划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宾馆(酒店)选址。旅游地发展规划、旅游线路设计。18
18 第一节概述(了解) 第二节旅游交通运输类型(理解) 第三节索道建设问题(理解、掌握) 教学组织与实施: 本章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述;课堂案例分析;课下分组讨论;教师点评的形式。 第八章旅游区划学时数:4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区划,掌握旅游区 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在实际开发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理解、掌握) 第二节中国旅游资源区划(了解) 教学组织与实施: 本章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述;课堂案例分析;课下分组讨论;课上学生分组代表进行全 班分享,教师点评的形式。 第九章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学时数:2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影响、文化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理解、掌握) 第二节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理解、掌握) 第三节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理解、掌握) 第四节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理解、掌握) 教学组织与实施: 本章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述;课堂案例分析;课下分组讨论;课上学生分组代表进行全 班分享,教师点评的形式。 第十章旅游规划学时数:6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规划的概念、类型和发展史,掌握旅游规划的种类及各类方法,并掌握 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宾馆(酒店)选址,熟练掌握旅游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宾馆(酒店)选址。旅游地发展规划、旅游线路设计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概述(理解、掌握)第二节旅游地发展规划(理解、掌握)第三节旅游地规划(理解、掌握)第四节旅游线路设计(理解、掌握)第五节旅游宾馆(酒店)选址(理解、掌握)教学组织与实施:本章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述:课常案例分析:课下分组讨过论:课上学生分组代表进行全班分享,教师点评的形式。五、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6)(一)实验课程简介《旅游地理学》实验主要是应用性、验证性实验,找到现象背后的根源。(二)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读现象背后的地理学原因,为后续规划课程打下基础。(三)实验安全操作规范室内实验操作安全。(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序号学时类型实验名称实验要求每组人数8基础性、证02042108必做性等、综合旅游资源的地理学特征+01性必做8基础性、证02042108性等、综合旅游者的地理学特征+02性基础性、证必做802042108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影响性等、综合+03性基础性、证必做802042108景区布局与线路设计性等、综合+04性(五)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课内结合上课内容开展,也可以课程理论部分结束后单独开展。(六)实验内容安排【实验一】实验基本知识与操作1.实验学时:419
19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概述(理解、掌握) 第二节旅游地发展规划(理解、掌握) 第三节旅游地规划(理解、掌握) 第四节旅游线路设计(理解、掌握) 第五节旅游宾馆(酒店)选址(理解、掌握) 教学组织与实施: 本章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述;课堂案例分析;课下分组讨论;课上学生分组代表进行全 班分享,教师点评的形式。 五、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6) (一)实验课程简介 《旅游地理学》实验主要是应用性、验证性实验,找到现象背后的根源。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读现象背后的地理学原因,为后续规划课程打下基础。 (三)实验安全操作规范 室内实验操作安全。 (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类型 实验要求 每组人数 02042108 +01 旅游资源的地理学特征 4 基础性、证 性等、综合 性 必做 8 02042108 +02 旅游者的地理学特征 4 基础性、证 性等、综合 性 必做 8 02042108 +03 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影响 4 基础性、证 性等、综合 性 必做 8 02042108 +04 景区布局与线路设计 4 基础性、证 性等、综合 性 必做 8 (五)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 课内结合上课内容开展,也可以课程理论部分结束后单独开展。 (六)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实验基本知识与操作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掌握旅游资源地理学特征3.实验内容:明确旅游资源特征,为景区规划、产品设计、线路设计提供准确的保障措施。4.实验要求: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论。5.实验设备及器材:实验室、投影仪等。【实验二】实验基本知识与操作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掌握旅游者产生的原因及地理学特征3.实验内容:明确旅游者特征,为景区规划、产品设计、线路设计、游客安全等提供准确的保障措施。4.实验要求: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论5.实验设备及器材:实验室、投影仪等。【实验三】实验基本知识与操作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掌握旅游产生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改善措施。3.实验内容:控制旅游的消极影响,扩大积极影响,措施研究。4.实验要求: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论,5.实验设备及器材:实验室、投影仪等。【实验四】实验基本知识与操作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掌握景区布局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3.实验内容:掌握景区功能分区原则、线路设计方法4.实验要求: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论。5.实验设备及器材:实验室、投影仪等。(七)考核方式及成续评定实验报告或者作业。六、课程思政课程教学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学习与评价贯穿始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比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选用教材: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第五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20
20 2.实验目的:掌握旅游资源地理学特征 3.实验内容:明确旅游资源特征,为景区规划、产品设计、线路设计提供准确的保障措 施。 4.实验要求: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论。 5.实验设备及器材:实验室、投影仪等。 【实验二】实验基本知识与操作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掌握旅游者产生的原因及地理学特征 3.实验内容:明确旅游者特征,为景区规划、产品设计、线路设计、游客安全等提供准 确的保障措施。 4.实验要求: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论。 5.实验设备及器材:实验室、投影仪等。 【实验三】实验基本知识与操作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掌握旅游产生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改善措施。 3.实验内容:控制旅游的消极影响,扩大积极影响,措施研究。 4.实验要求: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论。 5.实验设备及器材:实验室、投影仪等。 【实验四】实验基本知识与操作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掌握景区布局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 3.实验内容:掌握景区功能分区原则、线路设计方法 4.实验要求: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论。 5.实验设备及器材:实验室、投影仪等。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实验报告或者作业。 六、课程思政 课程教学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学习与评价贯穿始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 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 比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 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第五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年
2、参考书:(1)蔺国伟主编《中国旅游地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年(2)牛乐德、杨添富主编《中国旅游地理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年(3)保继刚、楚义芳编著,《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卢云亭编著,《现代旅游地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5)苏文才、孙文昌主编,《旅游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八、教学条件学院具备固定的实验室、制图室,购买了投影仪、操作台等设备,同时购买了CAD软件、Arcgis、PS、3Dmax软件等。师资力量强大,且拥有校内旅游管理实验室1处,校外教学生产实习基地10多处,五岳之一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栾川老君山实习基地,为完成本课程的相关教学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九、教学考核评价1.过程性评价:本课程对学生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外,平时作业作为重要参考,还注重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包含课堂点到、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分组讨论等;将教学环节、作业考核、最终考核结果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培养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人才。2.终结性评价:(笔试;总成绩计算时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3.课程综合评价:包含课堂点到、课堂回答问题、实验课分组讨论等21
21 2、参考书: (1)蔺国伟主编《中国旅游地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年 (2)牛乐德、杨添富主编《中国旅游地理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 年 (3)保继刚、楚义芳编著,《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4)卢云亭编著,《现代旅游地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 (5)苏文才、孙文昌主编,《旅游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八、教学条件 学院具备固定的实验室、制图室,购买了投影仪、操作台等设备,同时购买了 CAD 软 件、Arcgis、PS、3Dmax 软件等。 师资力量强大,且拥有校内旅游管理实验室 1 处,校外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10 多处,五 岳之一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栾川老君山实习基地,为完成本课程的相关教学任务提供了强 大的支撑。 九、教学考核评价 1.过程性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外,平时作业作为重要参考,还注重学生课堂 学习情况,包含课堂点到、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分组讨论等;将教学环节、作业考核、最终 考核结果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培养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人才。 2. 终结性评价:(笔试;总成绩计算时卷面成绩占 80%,平时成绩占 20%) 3.课程综合评价:包含课堂点到、课堂回答问题、实验课分组讨论等
森林植物观赏学(OrnamentalBotanyofForest)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042036课程总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属性:基础类开设学期:第2学期课程负责人:李明婉课程团队:巩琛锐授课语言:中文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园艺、林学对先修的要求:无对后续的支撑:为后续课程森林游憩学、生态旅游等课程提供植物学相关知识及基础实践能力主撰人:巩琛锐审核人:毕会涛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年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森林植物观赏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系统研究观赏植物对环境的改善和防护功能,观赏植物的观赏功能,观赏植物的形态学基础知识和分类,观赏植物与环境,观赏植物的配置与应用的学科。该课程主要介绍观赏植物的功能与作用、观赏植物的形态学基础知识、观赏植物的分类、观赏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繁殖、观赏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环境、观赏植物的配置与应用以及木本观赏植物一一乔木类、灌木类、藤本类、竹类、棕榈类和草本观赏植物一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观赏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栽培、观赏价值等内容。识别观赏植物、了解观赏植物的功能、掌握观赏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掌握观赏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环境等知识,为旅游区规划、森林游憩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了解观赏植物的概念、我国悠久的观赏植物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以及观赏植物生产现状及发展战略。了解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美化中的作用,观赏植物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以及观赏植物在风景区规划中的作用。掌握观赏植物的形态学基础知识和分类知识。掌握观赏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繁殖。掌握观赏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观赏植物的在城市规划、风景区规划中的配置与应用。2.实验技能方面:学习木本观赏植物养木类、灌木类、藤本类、竹类、棕榈类和草本观赏植物--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观赏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22
22 森林植物观赏学 (Ornamental Botany of Forest)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042036 课程总学时:48 学时 实验学时: 16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属性: 基础类 开设学期:第 2 学期 课程负责人:李明婉 课程团队:巩琛锐 授课语言:中文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园艺、林学 对先修的要求:无 对后续的支撑:为后续课程森林游憩学、生态旅游等课程提供植物学相关知识及基础实践 能力 主撰人:巩琛锐 审核人:毕会涛 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 年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森林植物观赏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系统研究观赏植物对环境的改善 和防护功能,观赏植物的观赏功能,观赏植物的形态学基础知识和分类,观赏植物与环境, 观赏植物的配置与应用的学科。该课程主要介绍观赏植物的功能与作用、观赏植物的形态学 基础知识、观赏植物的分类、观赏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繁殖、观赏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环境、 观赏植物的配置与应用以及木本观赏植物-乔木类、灌木类、藤本类、竹类、棕榈类和草本 观赏植物-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观赏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 栽培、观赏价值等内容。识别观赏植物、了解观赏植物的功能、掌握观赏植物分类学基础知 识,掌握观赏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环境等知识,为旅游区规划、森林游憩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了解观赏植物的概念、我国悠久的观赏植物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观赏植 物资源以及观赏植物生产现状及发展战略。了解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美化中的作用,观赏 植物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以及观赏植物在风景区规划中的作用。掌握观赏植物 的形态学基础知识和分类知识。掌握观赏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繁殖。掌握观赏植物的生态 习性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观赏植物的在城市规划、风景区规划中的配置与应用。 2.实验技能方面:学习木本观赏植物-乔木类、灌木类、藤本类、竹类、棕榈类和草本 观赏植物-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观赏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