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53702 课程名称:设计初步 英文名称:Design Preliminar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时: 学 分个.2 适用对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设计初步》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涵盖“设计与建 筑的概念、建筑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空间与环境、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典与现代建 筑、建筑识图与表现技法、形态构成”等基础专业理论与基础专业技能等多方面内容 旨在培养学生的建筑学基础专业认知及基础设计能力,通过开展同步实践教学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并进一步巩固与深化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技能与理论思考相结合,深化 理解教学内容。 Design Preliminary is the basic cours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Teaching contents include the concept of design and architecture,the basic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building space and environment,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the western classical and modern architecture,performance skills and other basic professional theory,skills.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further consolidate and deepen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Combined with practical skills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设计初步》是城乡规划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用于形成学生对空间设计的初步 认知,了解建筑、城市的发展历程,学习空间设计基础知识,培养空间设计动手能力, 提高空间感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空间设计的规划理念,树立正确的城市空间设计 价值体系
1 《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53702 课程名称:设计初步 英文名称:Design Preliminar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学 时: 32 学 分: 2 适用对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设计初步》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涵盖“设计与建 筑的概念、建筑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空间与环境、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典与现代建 筑、建筑识图与表现技法、形态构成”等基础专业理论与基础专业技能等多方面内容, 旨在培养学生的建筑学基础专业认知及基础设计能力,通过开展同步实践教学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并进一步巩固与深化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技能与理论思考相结合,深化 理解教学内容。 Design Preliminary is the basic cours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Teaching contents include the concept of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building space and environment,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western classical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performance skills and other basic professional theory, skills.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further consolidate and deepen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skills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设计初步》是城乡规划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用于形成学生对空间设计的初步 认知,了解建筑、城市的发展历程,学习空间设计基础知识,培养空间设计动手能力, 提高空间感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空间设计的规划理念,树立正确的城市空间设计 价值体系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设计、建筑及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2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建筑基本知识入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什么是设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设计的范畴、设计的性质、设计的思维特征 第二节 1.主要内容:什么是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建筑、建筑设计 3.。问题与应用:建筑设计内涵与性质 第三节 1.主要内容:建筑和社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建筑不断发展、社会思想 意识和民族文化特征对建筑的影响、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 3.问题与应用:社会生产力、社会关系与建筑的关系 第四节 1.主要内容: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功能、结构、材料、建筑形象 (三)思考与实践 适合居住、学习、娱乐的宿舍平面设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第二章建筑空间与环境要素(1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建筑尺度、空间感形成,了解建筑的地域性特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建筑空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空间和人对空间的感受、建筑空间、空间与形体 建筑空间处理手法 3.问题与应用: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 第二节 2
2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设计、建筑及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2 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建筑基本知识入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什么是设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设计的范畴、设计的性质、设计的思维特征 第二节 1.主要内容:什么是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建筑、建筑设计 3.问题与应用:建筑设计内涵与性质 第三节 1.主要内容:建筑和社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建筑不断发展、社会思想 意识和民族文化特征对建筑的影响、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 3.问题与应用:社会生产力、社会关系与建筑的关系 第四节 1.主要内容: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功能、结构、材料、建筑形象 (三)思考与实践 适合居住、学习、娱乐的宿舍平面设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第二章 建筑空间与环境要素 (1 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建筑尺度、空间感形成,了解建筑的地域性特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建筑空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空间和人对空间的感受、建筑空间、空间与形体、 建筑空间处理手法 3.问题与应用: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建筑与环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聚居需求环境、建筑环境 (三)思考与实践 不同区域的建筑地域特色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建筑的地域性与文化性 授课目标:理解建筑和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 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要体现地域的特 征,有识别性、时代感。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1)一古代建筑发展演变(1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原始社会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奴隶社会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商代建筑、西周时期建筑、春秋时期建筑 3.问题与应用:奴隶时期建筑特点 第三节 1.主要内容: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战国时期建筑、汉代建筑、三国时期建筑 第四节 1.主要内容: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唐代建筑、宋代建筑 第五节 1.主要内容: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元代建筑、明代建筑、清代建筑 3.问题与应用:封建时期建筑特点 (三)思考与实践 总结每个时期建筑的艺术特色 3
3 1.主要内容:建筑与环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聚居需求环境、建筑环境 (三)思考与实践 不同区域的建筑地域特色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建筑的地域性与文化性 授课目标:理解建筑和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 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要体现地域的特 征,有识别性、时代感。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1)——古代建筑发展演变(1 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原始社会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奴隶社会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商代建筑、西周时期建筑、春秋时期建筑 3.问题与应用:奴隶时期建筑特点 第三节 1.主要内容: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战国时期建筑、汉代建筑、三国时期建筑 第四节 1.主要内容: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唐代建筑、宋代建筑 第五节 1.主要内容: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元代建筑、明代建筑、清代建筑 3.问题与应用:封建时期建筑特点 (三)思考与实践 总结每个时期建筑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文化自信一一厘清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肯 定文化价值,竖立文化自信。 授课目标:了解辉煌的营城与建筑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文化自信。 第四章中国古代建筑(2) 一中国传统营城理念与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1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挖掘中国传统营城理念与建筑特征的文化内涵,明晰中国传统营城与建筑文化 基因的当代传承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中国传统营城理念与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方城之现代重构。:轴线之现代重塑。:蓝绿空间 融入现代生活。 第二节 1.主要内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飞檐反宇的现代演绎,从传统院落到现代街区。 3.问题与应用:优秀的中华城池营建与建筑文化如何传承?如何应用? (三)思考与实践 当下我们如何做城市规划与设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1.中国古代营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新时代城市设计价值判断。 授课目标: 1,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当今的实践应用有深入了解与体会,理解文 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应用方式: 2.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念,设计思路
4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文化自信——厘清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肯 定文化价值,竖立文化自信。 授课目标:了解辉煌的营城与建筑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文化自信。 第四章 中国古代建筑(2)——中国传统营城理念与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1 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挖掘中国传统营城理念与建筑特征的文化内涵,明晰中国传统营城与建筑文化 基因的当代传承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中国传统营城理念与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方城之现代重构。;轴线之现代重塑。;蓝绿空间 融入现代生活。 第二节 1.主要内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飞檐反宇的现代演绎,从传统院落到现代街区。 3.问题与应用:优秀的中华城池营建与建筑文化如何传承?如何应用? (三)思考与实践 当下我们如何做城市规划与设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1.中国古代营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新时代城市设计价值判断。 授课目标: 1.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当今的实践应用有深入了解与体会,理解文 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应用方式; 2. 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念,设计思路
第五章西方古典建筑(1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古典建筑的类型与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古希腊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圣地建筑群、柱式、剧场和会堂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古罗马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柱式、广场、斗兽场 3.问题与应用:古罗马公共建筑的内涵特征 (三)思考与实践 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比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第六章西方现代建筑(1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现代杰出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现代主义代表人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格罗皮乌斯代表作、勒·柯布西耶代表作、密 斯·凡·德·罗代表作、赖特代表作 3.问题与应用:现代主义建筑共同特征 (三)思考与实践 流水别墅解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 课程思政点: 1.中西方城市、建筑文化比较: 2.了解城市与建筑文化的东西方融合与地域化演化。 授课目标: 1,了解新时代城市与建筑文化的结合,建筑应该体现时代性、地域性与 5
5 第五章 西方古典建筑(1 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古典建筑的类型与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古希腊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圣地建筑群、柱式、剧场和会堂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古罗马建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柱式、广场、斗兽场 3.问题与应用:古罗马公共建筑的内涵特征 (三)思考与实践 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比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第六章 西方现代建筑 (1 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现代杰出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现代主义代表人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格罗皮乌斯代表作、勒·柯布西耶代表作、密 斯·凡·德·罗代表作、赖特代表作 3.问题与应用:现代主义建筑共同特征 (三)思考与实践 流水别墅解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 1. 中西方城市、建筑文化比较; 2. 了解城市与建筑文化的东西方融合与地域化演化。 授课目标: 1. 了解新时代城市与建筑文化的结合,建筑应该体现时代性、地域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