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新疆中能万源化工有限公司40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中煤能源伊犁 煤电化有限公司伊犁60万吨煤制烯烃、新疆宝泰隆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万 吨乙二醇、新疆凯禹源矿业有限公司300万吨/年焦化、国电准东煤基化纤原料 等项目。 “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区工业项目总投资10000亿元。 第三节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以满足国家战略矿产资源需求为导向,以勘探大型、超大型矿床为重点, 实施好“358”项目,重点开展天山、阿尔泰山一准噶尔、昆仑一阿尔金山成利 带基础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围绕煤炭、铁、铜镍、铅锌、金等急缺的大 宗矿产和稀有金属,加强国家急需钾盐、钠硝石等矿产以及南疆地区煤炭资源 勘查,实现找和矿新突破。到2015年,力争形成一批重要资源后备勘查开发基地 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新发现矿产地70处,提供具有大型、超大型资源 潜力的矿产集中区域13-20处。加快紧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 铁、铜、镍、黄金、铅锌等重要有色金属和钾盐、膨润土、石材等特色非金属 矿深加工业,形成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推进基础测绘工作, 构建新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 第四节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 把推进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我区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实 现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构建信息服务、科技支撑、产业园区和农产品 及加工品外销四大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围绕棉花、粮油、林果、畜 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 深加工业。优化农牧产品加工业布局,形成南疆以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为主、北 疆以特色农副产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到2015年,培育和形成 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上百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2010 年翻一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0%,主要农产品二次以上加工转化比重 达到30%以上。 第五节纺织工业
尿素、新疆中能万源化工有限公司 40 万吨合成氨 60 万吨尿素、中煤能源伊犁 煤电化有限公司伊犁 60 万吨煤制烯烃、新疆宝泰隆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 100 万 吨乙二醇、新疆凯禹源矿业有限公司 300 万吨/年焦化、国电准东煤基化纤原料 等项目。 “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区工业项目总投资 10000 亿元。 第三节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以满足国家战略矿产资源需求为导向,以勘探大型、超大型矿床为重点, 实施好“358”项目,重点开展天山、阿尔泰山—准噶尔、昆仑—阿尔金山成矿 带基础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围绕煤炭、铁、铜镍、铅锌、金等急缺的大 宗矿产和稀有金属,加强国家急需钾盐、钠硝石等矿产以及南疆地区煤炭资源 勘查,实现找矿新突破。到 2015 年,力争形成一批重要资源后备勘查开发基地, 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新发现矿产地 70 处,提供具有大型、超大型资源 潜力的矿产集中区域 13-20 处。加快紧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 铁、铜、镍、黄金、铅锌等重要有色金属和钾盐、膨润土、石材等特色非金属 矿深加工业,形成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推进基础测绘工作, 构建新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 第四节 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 把推进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我区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实 现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构建信息服务、科技支撑、产业园区和农产品 及加工品外销四大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围绕棉花、粮油、林果、畜 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 深加工业。优化农牧产品加工业布局,形成南疆以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为主、北 疆以特色农副产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到 2015 年,培育和形成 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上百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 2010 年翻一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 60%,主要农产品二次以上加工转化比重 达到 30%以上。 第五节 纺织工业
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承接内地纺织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快纺织工业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振兴纺织工业。重点建设阿克苏、石河子纺织工业城,加 快发展喀什、呼图壁、沙雅、巴楚、奎屯、库尔勒、博乐等纺织工业园区,做 大做强棉纺产业。以大型棉纺骨干企业(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棉纱精深加 工,加快发展中高档优质面料。稳步发展毛纺、麻纺等特色产业。适度发展人 造纤维产业,以发展差别化和高性能粘胶纤维为重点,支持玛纳斯和库尔勒两 大人造纤维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针织、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 等深加工产业,加快建设纺织品出口加工基地。到2015年,棉纺生产能力达到 1000万锭。 第六节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 按照在新疆具备资源优势、在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有市场的原则,认真落实 差别化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一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产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需求。 钢铁工业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加大现有企业技术 改造力度,科学合理布局新增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限制低水平重复建 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到2015年,钢铁生产能力达到2200万吨。 建材工业要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注重节能和环保,稳步发展新型 干法水泥,重点发展玻璃及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非金 属矿深加工制品,鼓励发展非粘土类墙体材料。力争到2015年,水泥生产能力 达到6000万吨。化学工业要积极发展聚氯乙烯、离子膜烧碱、高效专用复合肥 无机盐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轻工业要以农牧产品、石化下游产品等综合开发 为重点,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保健 食品、饮料制造业,优化发展造纸、塑料、皮革、家具及人造板、日用化工等 产业,积极发展地毯、玉雕、民族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章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新疆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以及未来前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 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着力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创新
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承接内地纺织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快纺织工业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振兴纺织工业。重点建设阿克苏、石河子纺织工业城,加 快发展喀什、呼图壁、沙雅、巴楚、奎屯、库尔勒、博乐等纺织工业园区,做 大做强棉纺产业。以大型棉纺骨干企业(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棉纱精深加 工,加快发展中高档优质面料。稳步发展毛纺、麻纺等特色产业。适度发展人 造纤维产业,以发展差别化和高性能粘胶纤维为重点,支持玛纳斯和库尔勒两 大人造纤维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针织、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 等深加工产业,加快建设纺织品出口加工基地。到 2015 年,棉纺生产能力达到 1000 万锭。 第六节 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 按照在新疆具备资源优势、在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有市场的原则,认真落实 差别化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一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产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需求。 钢铁工业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加大现有企业技术 改造力度,科学合理布局新增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限制低水平重复建 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到 2015 年,钢铁生产能力达到 2200 万吨。 建材工业要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注重节能和环保,稳步发展新型 干法水泥,重点发展玻璃及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非金 属矿深加工制品,鼓励发展非粘土类墙体材料。力争到 2015 年,水泥生产能力 达到 6000 万吨。化学工业要积极发展聚氯乙烯、离子膜烧碱、高效专用复合肥、 无机盐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轻工业要以农牧产品、石化下游产品等综合开发 为重点,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保健 食品、饮料制造业,优化发展造纸、塑料、皮革、家具及人造板、日用化工等 产业,积极发展地毯、玉雕、民族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章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新疆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以及未来前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 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着力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创新
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积极抢占新一轮产 业竞争的制高点。 第一节新能源产业 结合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新能源产业配套延伸,形成完整 的新能源产业链。风电产业以研发制造3兆瓦级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 零部件为主,加快形成拥有风电机组研发、设备制造、技术、运营管理服务等 完整体系的风电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以发展单晶硅和多晶硅片、太阳能 电池组及配套产品为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生物能源产业。 第二节新材料产业 充分发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纯铝、电子铝箔、 电极箔等铝电子材料,抓好铝电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加快形 成铝电子材料产业链。积极开发以基础锂盐为原料的新型储能电极材料,为高 性能储能电池提供配套关键材料。发展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基础的工程塑 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聚氨酯、弹性体、有机硅、新型复合材料。积极推动稀 有金属材料、光电功能材料、高纯度高性能合金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非金属 矿物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三节生物产业 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绿色农 用生物产品的推广应用,以及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应用生物技术提升民族医药 和中医药产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自主创新,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医药产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和开发民族医药资源。 第四节先进装备制造业 大力发展先进农业机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设备,以及采掘业和矿山机械 装备,优先发展输变电装备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围绕区内市场和中亚市场需求 积极培有一批专业化的制造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我国西部现代装 备生产和向西出口基地
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积极抢占新一轮产 业竞争的制高点。 第一节 新能源产业 结合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新能源产业配套延伸,形成完整 的新能源产业链。风电产业以研发制造 3 兆瓦级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 零部件为主,加快形成拥有风电机组研发、设备制造、技术、运营管理服务等 完整体系的风电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以发展单晶硅和多晶硅片、太阳能 电池组及配套产品为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生物能源产业。 第二节 新材料产业 充分发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纯铝、电子铝箔、 电极箔等铝电子材料,抓好铝电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加快形 成铝电子材料产业链。积极开发以基础锂盐为原料的新型储能电极材料,为高 性能储能电池提供配套关键材料。发展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基础的工程塑 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聚氨酯、弹性体、有机硅、新型复合材料。积极推动稀 有金属材料、光电功能材料、高纯度高性能合金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非金属 矿物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三节 生物产业 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绿色农 用生物产品的推广应用,以及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应用生物技术提升民族医药 和中医药产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自主创新,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医药产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和开发民族医药资源。 第四节 先进装备制造业 大力发展先进农业机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设备,以及采掘业和矿山机械 装备,优先发展输变电装备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围绕区内市场和中亚市场需求, 积极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制造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我国西部现代装 备生产和向西出口基地
输变电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75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设备、新型特 种专用变压器、电线电缆以及智能电网设备等。农业机械装备,重点发展大型 收获机械、耕整地机械、精准农业机械、畜牧业机械、饲草料收获机械、林果 业机械等。采掘机械装备制造业,围绕石油和煤炭资源开发,重点发展钻探设 备、高效采油设备、油田专用设施、化工设备,以及煤炭采掘设备、洗选机械、 矿井提升、运输和通风排水等设备。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 第五节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发展区域特色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石油、电力、农业等 领域特色电子产品,加强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大力开发热敏元器 件、多语种自主知识产权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形成多语种软件产业化集群 优势,积极承接我国企业在中亚、西亚、南亚等国的多语种服务外包业务。 第三章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发挥好园区的产业集聚、资源整合、经 济拉动、技术创新和辐射带动效应。将具备条件的省级园区提升和打造为国家 级产业聚集园区,规划建设一批省级和地市县产业聚集园区,使之成为带动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抓好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 载力。创新园区管理和服务,制定用电、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 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创 业环境。 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合理选择园区产业定位,形成适应区域 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和先进技术的特色园区。支持乌鲁 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和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国家级园区发展,建成天山北坡高新技术产 业带。积极推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屯一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准东 煤电煤化工产业园区、乌鲁木齐甘泉堡(五家渠)经济开发区、库车化工园区 和阿拉尔工业园区等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充分发挥伊宁、塔城、博乐等现有国
输变电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 750 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设备、新型特 种专用变压器、电线电缆以及智能电网设备等。农业机械装备,重点发展大型 收获机械、耕整地机械、精准农业机械、畜牧业机械、饲草料收获机械、林果 业机械等。采掘机械装备制造业,围绕石油和煤炭资源开发,重点发展钻探设 备、高效采油设备、油田专用设施、化工设备,以及煤炭采掘设备、洗选机械、 矿井提升、运输和通风排水等设备。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 第五节 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发展区域特色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石油、电力、农业等 领域特色电子产品,加强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大力开发热敏元器 件、多语种自主知识产权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形成多语种软件产业化集群 优势,积极承接我国企业在中亚、西亚、南亚等国的多语种服务外包业务。 第三章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发挥好园区的产业集聚、资源整合、经 济拉动、技术创新和辐射带动效应。将具备条件的省级园区提升和打造为国家 级产业聚集园区,规划建设一批省级和地市县产业聚集园区,使之成为带动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抓好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 载力。创新园区管理和服务,制定用电、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 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创 业环境。 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合理选择园区产业定位,形成适应区域 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和先进技术的特色园区。支持乌鲁 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和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国家级园区发展,建成天山北坡高新技术产 业带。积极推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准东 煤电煤化工产业园区、乌鲁木齐甘泉堡(五家渠)经济开发区、库车化工园区 和阿拉尔工业园区等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充分发挥伊宁、塔城、博乐等现有国
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作用,建成吉木乃国家级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通过对 口支援等方式,在有条件的地州和部分市(县)行政中心所在地建设产业园区 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优化产业聚集环境,提高产业 关联度,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社会化服务建设,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支持 中小企业配套发展,不断延伸或重构产业链,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竞争 力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三篇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大力转变农牧 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农牧业整体水平,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促进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努力使广大农牧民过上具有基本现 代文明的生活。 第一章强化特色农业基础地位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优做强粮、棉、果、畜、区域特色农业和现 代设施农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粮食生产坚持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加快调整粮食布局和品种结构, 加强标准粮田建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建设伊犁河 流域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到2015年,粮食生 产能力达到1350万吨左右,确保我区粮食安全。棉花生产坚持稳定面积、提高 单产、优化品质、节本增效的原则,实施“十二五”棉产业建设项目,重点进 行高效节水灌溉、良种繁育和推广、中低产田改造等建设,到2015年,棉花生 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保障全国棉花安全。林果业以环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 天山北坡、伊犁河谷等特色林果业基地为重点,稳定面积,提质增效,大力提 升果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将特色林果业打造成 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15年,果品产量达到1500万吨,加工率达 到35%以上。畜牧业以建设优质牛羊肉、牛奶、细羊毛、生猪、禽蛋五大产品 产业带为重点,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治
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作用,建成吉木乃国家级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通过对 口支援等方式,在有条件的地州和部分市(县)行政中心所在地建设产业园区。 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优化产业聚集环境,提高产业 关联度,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社会化服务建设,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支持 中小企业配套发展,不断延伸或重构产业链,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竞争 力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三篇 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大力转变农牧 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农牧业整体水平,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促进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努力使广大农牧民过上具有基本现 代文明的生活。 第一章 强化特色农业基础地位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优做强粮、棉、果、畜、区域特色农业和现 代设施农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粮食生产坚持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加快调整粮食布局和品种结构, 加强标准粮田建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建设伊犁河 流域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到 2015 年,粮食生 产能力达到 1350 万吨左右,确保我区粮食安全。棉花生产坚持稳定面积、提高 单产、优化品质、节本增效的原则,实施“十二五”棉产业建设项目,重点进 行高效节水灌溉、良种繁育和推广、中低产田改造等建设,到 2015 年,棉花生 产能力达到 300 万吨,保障全国棉花安全。林果业以环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 天山北坡、伊犁河谷等特色林果业基地为重点,稳定面积,提质增效,大力提 升果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将特色林果业打造成 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到 2015 年,果品产量达到 1500 万吨,加工率达 到 35%以上。畜牧业以建设优质牛羊肉、牛奶、细羊毛、生猪、禽蛋五大产品 产业带为重点,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