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产业技术政策的手段第七讲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了解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其演变7.1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及熟悉我国产业政策及其演变,能够对分析7其演变2国外产业政策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7.2我国的产业政策及其演变7.3对中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三、教学方法主要借助多媒体与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采取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案例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并收集参考资料和相关文献,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产业政策的理解,并培养其实践能力,为其开展论文选题和研究提供基础。四、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产业政策专题课程中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内容,紧贴时事热点,增强课程的时政性和重要性。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等专题式教学,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政治认同、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意识,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信念。通过对国内外产业政策相关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企业在产业运行过程中不仅要有经济效益,更要有社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党爱国的精神。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4.教学目标掌握产业政策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教授和学生讨论、课后作业及课外阅读、小组讨论和汇报等方式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堂发言和课堂汇报形式评价;5.教学目标掌握产业政策评估的标准和体系,通过课堂讲授、学生文献阅读和方法练习等方式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课程报告形式评价。六、课程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结课论文两部分:(1)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和课堂汇报讨论情况。(2)结课论文,占70%。论文要求语言通畅,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论据充分,格式规范,字数不少于5000字。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27
27 6.4 产业技术政策的手段 7 第七讲 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 7.1 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及 其演变 7.2 我国的产业政策及其演变 7.3 对中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了解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其演变, 熟悉我国产业政策及其演变,能够对分析 国外产业政策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2 三、教学方法 主要借助多媒体与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采取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案例分析与文献研 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并收集参考资料和相关文献,注重理论与 应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产业政策的理解,并培养其实践能力,为其开展论文选题和研究提 供基础。 四、课程思政内容 结合产业政策专题课程中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 等内容,紧贴时事热点,增强课程的时政性和重要性。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等专题式教学,引 导和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政治认同、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意识,强化学生爱党、爱国、 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信念。通过对国内外产业政策相关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 企业在产业运行过程中不仅要有经济效益,更要有社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和爱党爱国的精神。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4. 教学目标掌握产业政策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教授和学生讨论、课后作业及课外 阅读、小组讨论和汇报等方式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堂发言和课堂汇报形式评价; 5. 教学目标掌握产业政策评估的标准和体系,通过课堂讲授、学生文献阅读和方法练 习等方式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课程报告形式评价。 六、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结课论文两部分: (1)平时成绩,占 30%。包括出勤和课堂汇报讨论情况。 (2)结课论文,占 70%。论文要求语言通畅,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论据充分,格式 规范,字数不少于 5000 字。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高志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参考书:《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林毅夫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产业政策通论》,郁义鸿、于立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讲)》,赵玉林、汪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产业政策学》,刘吉发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牟新娣编制(任课教师)审核(学科、专业负徐文彬责人)批准(主管院长)倪渊28
28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高志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参考书: 《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林毅夫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产业政策通论》,郁义鸿、于立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讲)》,赵玉林、汪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产业政策学》,刘吉发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牟新娣 审核(学科、专业负 责人) 徐文彬 批准(主管院长) 倪渊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课程编码AEC0510a英文名称Development Economics考核方式口考试团考查口公共必修课2学分口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 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课程特点实验学时0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应用经济学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经济发展问题,了解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思路;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引导学生认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及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任务、问题与解决思路的特殊性,深入领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调整变化的客观基础。2.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科研的能力,能够设计、实施和分析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研究。熟悉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阶段性特征,掌握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和成效。能够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检验,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政策建议。3.创新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够创新性地应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和29
29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发展经济学 课程编码 AECO510a 英文名称 Development Economics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应用经济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经济发展问 题,了解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思路;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与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引导学生认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及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任务、 问题与解决思路的特殊性,深入领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调整变化的客 观基础。 2.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科研的能力,能够设计、实 施和分析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研究。熟悉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阶段性特征,掌握中 国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和成效。能够结合中国经济 发展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检验,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政策建议。 3.创新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够创新性地应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和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实际问题与国家战略的深入研究,提升学生在面对复杂经济发展问题时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感。鼓励学生探索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全球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教学内容提要基本要求第一部分:总论了解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1.1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其基本经济特征,理解经济1.2发展的概念与度量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衡量发展的I41.3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各项指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展理论论第二部分:增长与分配理解现代经济增长模型,如哈罗德-多马模2.1经济增长型、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罗默和卢卡2.2收入分配与不平等斯的新经济增长模型;掌握收入分配的概282.3贫困问题念和度量方法,理解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2.4前沿论文专题研讨的关系;掌握贫困的概念、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和中国反贫困的伟大成就第三部分:结构转型理解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和乡-城人口流动3.1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深入了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3.2工业化与信息化变;掌握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相关概念,了383.3城市化与城乡发展解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情况与新型工3.4前沿论文专题研讨业化发展战略;深入了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规律第四部分:发展要素理解新增长理论中人口、资本、技术进步4.1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了解4.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种类、掌握技术进步的度量;10A4.3资本形成掌握制度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度变迁理论,4. 4 制度因素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制度问题4.5前沿论文专题研讨25研究计划汇报30
30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实际问题与国家战略的深入研究,提升学 生在面对复杂经济发展问题时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感。鼓励学生探索新兴 经济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全球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第一部分:总论 1.1 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 1.2 发展的概念与度量 1.3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 论 了解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 发展中国家及其基本经济特征,理解经济 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衡量发展的 各项指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 展理论 4 2 第二部分:增长与分配 2.1 经济增长 2.2 收入分配与不平等 2.3 贫困问题 2.4 前沿论文专题研讨 理解现代经济增长模型,如哈罗德-多马模 型、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罗默和卢卡 斯的新经济增长模型;掌握收入分配的概 念和度量方法,理解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的关系;掌握贫困的概念、发展中国家贫 困的原因和中国反贫困的伟大成就 8 3 第三部分:结构转型 3.1 二元经济发展 3.2 工业化与信息化 3.3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3.4 前沿论文专题研讨 理解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和乡-城人口流动 模型,深入了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 变;掌握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相关概念,了 解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情况与新型工 业化发展战略;深入了解中国城市化的进 程和规律 8 4 第四部分:发展要素 4.1 人力资本 4.2 技术进步 4.3 资本形成 4.4 制度因素 4.5 前沿论文专题研讨 理解新增长理论中人口、资本、技术进步 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了解 技术进步的种类、掌握技术进步的度量; 掌握制度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度变迁理论, 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制度 问题 10 5 研究计划汇报 2
三、教学方法主要使用多媒体与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小组研讨和文献史料与数据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进行专题调研、开展主题演讲和讨论,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不同角度的反复研讨深入理解和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经济问题。四、课程思政内容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专题研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大局观、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专题研讨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展开分析,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和国家战略与大政方针的逐步变化与推进,使学生们客观准确地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基础、人文历史及世界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综合因素所决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任务与不同阶段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客观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学生正确领会中央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转变的深刻现实基础和意义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未来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的大局观和责任感。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教学目标1:达成知识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和多媒体展示,系统讲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达成情况通过课堂参与讨论的方式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学目标2:提升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前沿文献研讨,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和研究进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设计和学术论文撰写。达成情况通过课堂论文汇报研究方案汇报和课程论文质量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综合能力。教学目标3: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专题讨论和学生自主选题及论文撰写,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分析思路和观点,提出可行性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达成情况通过研究方案汇报和课程论文创新性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六、课程成绩评定本课程考核内容包括:(1)平时成绩,占50%。包括出勤10%+课堂汇报30%+参与讨论10%(2)结课论文,占50%。论文要求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论证充分,文字通顺,格式规范,A4纸打印,字数不少于8000字。31
31 三、教学方法 主要使用多媒体与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小组研讨和文献史料与数 据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进行专题调研、开展主题演讲和讨 论,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不同角度的反复研讨深入理解和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 论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经济问题。 四、课程思政内容 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专题研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大局观、历史 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专题研讨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展开分析, 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和国家战略与大政方针的逐步变化与推进, 使学生们客观准确地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基础、人文历史及世界经济环境等各方 面综合因素所决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任务与不同阶段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客观性、复 杂性和艰巨性,提高学生正确领会中央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转变的深刻现实基础和意义的 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未来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的大局观和责任感。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 1:达成知识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和多媒体展示,系统讲解发展经济学的 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达成情况通过课堂参与讨论的方式进行评价,重点考 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 2:提升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前沿文献研讨,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和研 究进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设计和学术论文撰写。达成情况通过课堂论文汇报、 研究方案汇报和课程论文质量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3: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专题讨论和学生自主选题及论文撰写,鼓励学生 提出创新性分析思路和观点,提出可行性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 批判性思维。达成情况通过研究方案汇报和课程论文创新性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创新 能力。 六、课程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内容包括: (1)平时成绩,占 50%。包括出勤 10%+课堂汇报 30%+参与讨论 10%。 (2)结课论文,占 50%。论文要求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论证充分, 文字通顺,格式规范,A4 纸打印,字数不少于 80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