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丈夫一个单位,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 “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 而这一切,黄旭华都不曾知道。他正带领同事们向一道道技术难关发起冲击。功 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 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 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l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试航,从此劈波斩浪,遨游在 深蓝大海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释放着巨大的震撼力 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 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了 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 嗒”的声响,黄旭华沉着应对,镇定自若,给了大家无穷的信心。试验成功了, 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著名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 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黄旭华敢为人先,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而且竭 力维护晩会秩序,阻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黄 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经过 一系列的血与火的洗礼,黄旭华终于在1949年春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完成了从一名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王艳明《黄旭华:许身报国铸辉煌》) ②l9驻4年因其在核潜艇硏制方面功勋卓著,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媒 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却说:“中国核潜艇是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 臻等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 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 (方凡《“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许身报国铸辉煌》)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出生在海边,黄旭华对海洋有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又成功考取上海交通 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所以没有继承祖业学医 B.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硏制不仅面临无经验、无资料的严酷现实,而且遭受国外 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因此独立研制非常不易。 C.黄旭华1957年至1987年这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甚至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 有回去,但家人一直理解和支持他,对他毫无怨言 D.为获得第一手资料,62岁的黄旭华不顾年事已髙和深潜试验的危险,大胆做 出了与艇员一同下水,亲自做极限深潜试验的决定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交大的学习与锤炼使黄旭华不仅成长为一名专业人才,而且成为了一个铮铮 的革命者,为他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B.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的“土”办法,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和科学创 新的能力,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硏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黄旭华带领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 线型艇体等七项技术难关,因而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同丈夫一个单位,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 “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 而这一切,黄旭华都不曾知道。他正带领同事们向一道道技术难关发起冲击。功 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 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 7 项技 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试航,从此劈波斩浪,遨游在 深蓝大海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释放着巨大的震撼力。 1988 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 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了, 100 米,200 米,250 米,300 米 ……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 嗒”的声响,黄旭华沉着应对,镇定自若,给了大家无穷的信心。试验成功了, 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26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著名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 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黄旭华敢为人先,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而且竭 力维护晚会秩序,阻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黄 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经过 一系列的血与火的洗礼,黄旭华终于在 1949 年春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完成了从一名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王艳明《黄旭华:许身报国铸辉煌》) ②1994 年因其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媒 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却说:“中国核潜艇是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 臻等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 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 (方凡《“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许身报国铸辉煌》) 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因为出生在海边,黄旭华对海洋有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又成功考取上海交通 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所以没有继承祖业学医。 B.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不仅面临无经验、无资料的严酷现实,而且遭受国外 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因此独立研制非常不易。 C. 黄旭华 1957 年至 1987 年这 30 年间从未回过老家,甚至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 有回去,但家人一直理解和支持他,对他毫无怨言。 D. 为获得第一手资料,62 岁的黄旭华不顾年事已高和深潜试验的危险,大胆做 出了与艇员一同下水,亲自做极限深潜试验的决定。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交大的学习与锤炼使黄旭华不仅成长为一名专业人才,而且成为了一个铮铮 的革命者,为他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B. 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的“土”办法,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和科学创 新的能力,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 黄旭华带领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 线型艇体等七项技术难关,因而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D.本文列出“100米,200米……”的数据记录了核潜艇不断下潜的深度,既体 现出传记的文学性,同时也暗含崇敬仰慕之情,增强了感染力。 E.深潜成功后,黄老赋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尽 显他对核潜艇事业的痴迷、执着以及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9.支撑着黄旭华几十年如一日“誓言无声初心永恒”的是哪些方面的精神?请 既括。 简要概 【答案】7.B8.AE 9.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攻坚克难的科硏精神。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若 答到不怕吃苦、身先士卒的担当精神也可给分。)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没有 继承祖业学医”,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志:C项,“对他毫 无怨言”的是他的妻子;D项,做出该决定的目的是“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用秤来 称的土办法并非“高超的技术”;C项,黄旭华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的原因是“在核潜艇硏制方面功勋卓著”;D项,下潜深度的数据首先体现的是 传记的真实性。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 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传主 的精神品质,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 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几年来天天如 此。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 去重称”“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 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 要”“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稳定军心、 鼓舞士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黄旭华更是身 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中国核潜艇是 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 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 该做的事”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 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 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 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报刘一丈书宗臣(明)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 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 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D. 本文列出“100 米,200 米……”的数据记录了核潜艇不断下潜的深度,既体 现出传记的文学性,同时也暗含崇敬仰慕之情,增强了感染力。 E. 深潜成功后,黄老赋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尽 显他对核潜艇事业的痴迷、执着以及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9. 支撑着黄旭华几十年如一日“誓言无声初心永恒”的是哪些方面的精神?请 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AE 9. 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若 答到不怕吃苦、身先士卒的担当精神也可给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没有 继承祖业学医”,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志;C 项,“对他毫 无怨言”的是他的妻子;D 项,做出该决定的目的是“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B 项,用秤来 称的土办法并非“高超的技术”;C 项,黄旭华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的原因是“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D 项,下潜深度的数据首先体现的是 传记的真实性。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 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传主 的精神品质,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 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几年来天天如 此。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 去重称”“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 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 要”“1988 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稳定军心、 鼓舞士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黄旭华更是身 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中国核潜艇是 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 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 该做的事”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 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 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 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报刘一丈书 宗臣(明)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 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 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