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 论说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与代沟 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 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 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 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 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 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 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 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 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 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 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 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 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 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 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 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 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 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 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 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 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 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 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 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 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 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 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 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 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 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 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 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我 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
重庆市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论说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与代沟 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 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 1948 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 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 1970 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 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 60 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 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 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 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 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 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 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 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 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 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 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 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 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 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 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 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 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 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 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 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 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 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 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 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 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 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 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 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我 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
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 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代沟现象在戈若看来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 B.代沟现象早在二战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讨论的课题。 C.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D.代沟现象体现的矛盾与冲突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是局部性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从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入手,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硏 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硏 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段论述与第段论述内容是总分关系,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 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段承接上文第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 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前喻文化时代里,由于传统礼仪,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的权威。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只是局部性的 C.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在文化迅猛变迁的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是一种趋势和必然 【答案】1.B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 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 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 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 声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 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 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 好汉子!” 来了个大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 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 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 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代沟现象在戈若看来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 B. 代沟现象早在二战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讨论的课题。 C. 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D. 代沟现象体现的矛盾与冲突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是局部性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从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入手,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 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 第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 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 第段论述与第段论述内容是总分关系,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 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 第段承接上文第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 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前喻文化时代里,由于传统礼仪,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的权威。 B. 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只是局部性的。 C. 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 在文化迅猛变迁的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是一种趋势和必然。 【答案】1. B 2. D 3. A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 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 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 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 声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 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 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 好汉子!” 来了个大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 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 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岀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 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 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 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 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 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忧郁地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岀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 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 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地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地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岀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汘的头颅,发 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 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 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 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 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 掷了一把铜子儿,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 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地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 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的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 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 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 察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儿,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 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地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 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 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做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 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 不苟且地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 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 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 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 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 九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 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 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 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 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 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忧郁地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 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 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地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地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 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 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 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 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 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 掷了一把铜子儿,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 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地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 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的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 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 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 察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儿,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 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地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 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 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做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 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 不苟且地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 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 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 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 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 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城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 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次写到老人的“笑”,不同情形下的老人,不同的笑其实都是“含 泪的笑”。作者以乐写悲,用“笑”来批判社会的不公,令读者不胜悲悯 B.小说中多次写到观众的“笑”,他们对老人的种种笑,和鲁迅笔下《祝福》 中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一样,冷漠麻木,作者批判的锋芒也指向了这些看客 C.老人的儿子被人打死已有十年,丧子之痛,在他身上看不见,在他眼里读不 出,他把秘密藏在傀儡摔跤的游戏后面,从“王九”的胜利中得到虚幻的满足, 诉说他的思念。 D.本文语言朴实,全文波澜起伏,充满戏剧性的变化,展现了一位老卖艺人的 悲苦人生。行文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表现了“生”者难言的巨大 压力和束缚。 5.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的结尾两段是“最震撼的文字”,请赏析。 6.结合小说,谈谈你从老人的人生中品出了哪些生的况味?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4.C5.结尾揭晓了老人行为的真相,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既在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丰富了老人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父爱的执着深沉,表现了他对孩子深沉的怀念。 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加重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6.生的孤独与温情。老人把一切埋在心里,让一切随着自己的年龄慢慢老去, 这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寂寞。借傀儡戏中王九的一次次胜利来纪念死去的儿子 表现出父亲的温情。 生的艰辛与顽强。老人承受着丧子之痛,却仍然要辛苦认真地表演傀儡戏,体现 了活着的艰难。老人借傀儡戏中王九的一次次胜利来纪念死去的儿子,让他顽强 地活下去。 生的无力与无奈。老头的表演,其实也是老人特殊的替儿子复仇的方式,但实际 上他也是命运的傀儡,是无奈也无力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袁公徒 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 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 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 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 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 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 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 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城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 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多次写到老人的“笑”,不同情形下的老人,不同的笑其实都是“含 泪的笑”。作者以乐写悲,用“笑”来批判社会的不公,令读者不胜悲悯。 B. 小说中多次写到观众的“笑”,他们对老人的种种笑,和鲁迅笔下《祝福》 中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一样,冷漠麻木,作者批判的锋芒也指向了这些看客。 C. 老人的儿子被人打死已有十年,丧子之痛,在他身上看不见,在他眼里读不 出,他把秘密藏在傀儡摔跤的游戏后面,从“王九”的胜利中得到虚幻的满足, 诉说他的思念。 D. 本文语言朴实,全文波澜起伏,充满戏剧性的变化,展现了一位老卖艺人的 悲苦人生。行文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表现了“生”者难言的巨大 压力和束缚。 5.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的结尾两段是“最震撼的文字”,请赏析。 6. 结合小说,谈谈你从老人的人生中品出了哪些生的况味?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结尾揭晓了老人行为的真相,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既在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丰富了老人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父爱的执着深沉,表现了他对孩子深沉的怀念。 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加重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6. 生的孤独与温情。老人把一切埋在心里,让一切随着自己的年龄慢慢老去, 这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寂寞。借傀儡戏中王九的一次次胜利来纪念死去的儿子, 表现出父亲的温情。 生的艰辛与顽强。老人承受着丧子之痛,却仍然要辛苦认真地表演傀儡戏,体现 了活着的艰难。老人借傀儡戏中王九的一次次胜利来纪念死去的儿子,让他顽强 地活下去。 生的无力与无奈。老头的表演,其实也是老人特殊的替儿子复仇的方式,但实际 上他也是命运的傀儡,是无奈也无力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袁公徒 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 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 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 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 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 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 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 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
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 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虛国远征公无忧矣 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 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大破之,尚及兄熙走 辽东 嘉深通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 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 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 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 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 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 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B.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 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C.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 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D.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 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文中指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其父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B.军祭酒:汉晋时期军中负责出征时飨宴士卒或酹酒祭神的属官。 C.冀:冀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冀州为九州之首。 D.薨:古时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所生育 的皇子公主。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知人善鉴,慧眼识主。他没有选择袁绍,经荀彧引荐,与曹操共论天下 大事后认为曹操才是自己要侍奉的君主,并且为他屡立战功。 B.郭嘉洞察时机,料事如神。在吕布退兵坚守,曹操想退兵之际,他劝服曹操 鼓作气,急攻吕布;孙策最终也如他所料,死于匹夫之手。 C.郭嘉心思缜密,能谋擅断。太祖准备远征袁尚和乌丸,部下多人担心刘表会 派遣刘备偷袭许昌,郭嘉缜密分析,消除了太祖顾虑, D.郭嘉遇事通达,君臣相知。他病重时曹操曾多次亲自问候;他去世之后,曹 操评价郭嘉是最了解自己心意的人才,并对他的事功予以高度肯定, 【答案】7.D8.B9.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沐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年十七,父英征西番,春从之。又从征云南,从平 江西寇,皆先登。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 勿试也。”遂予实授。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英 卒,命嗣爵,镇云南。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明年,平 越寯蛮,立澜沧卫。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
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 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 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大破之,尚及兄熙走 辽东。 嘉深通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 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 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 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 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 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 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B.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 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C.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 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D.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 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文中指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其父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B. 军祭酒:汉晋时期军中负责出征时飨宴士卒或酹酒祭神的属官。 C. 冀:冀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冀州为九州之首。 D. 薨:古时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所生育 的皇子公主。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嘉知人善鉴,慧眼识主。他没有选择袁绍,经荀彧引荐,与曹操共论天下 大事后认为曹操才是自己要侍奉的君主,并且为他屡立战功。 B. 郭嘉洞察时机,料事如神。在吕布退兵坚守,曹操想退兵之际,他劝服曹操 一鼓作气,急攻吕布;孙策最终也如他所料,死于匹夫之手。 C. 郭嘉心思缜密,能谋擅断。太祖准备远征袁尚和乌丸,部下多人担心刘表会 派遣刘备偷袭许昌,郭嘉缜密分析,消除了太祖顾虑。 D. 郭嘉遇事通达,君臣相知。他病重时曹操曾多次亲自问候;他去世之后,曹 操评价郭嘉是最了解自己心意的人才,并对他的事功予以高度肯定。 【答案】7. D 8. B 9.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沐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年十七,父英征西番,春从之。又从征云南,从平 江西寇,皆先登。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 勿试也。”遂予实授。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英 卒,命嗣爵,镇云南。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明年,平 越巂蛮,立澜沧卫。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