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川》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121503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Ⅱ 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Ⅱ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32 学分: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二、课程简介 古代汉语Ⅱ是中文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古汉语通论、文选和常用词三 个部分组成。学好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阅读古代文献,吸收古代传统文化知识 加强汉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它是学习文学、历史以及其它学科的桥梁,对于提 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国学修养、规范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和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意义。可以说,古汉语的水平如何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大学文科教学水平的高低。 英文简介: Ancient Chinese IIis the compulsory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in Chinese and literature specialized.the ancient Chinese reasonable argument,the literary selections and the commonly used word three parts are composed.Learned the ancient Chinese may help us to read the ancient literature,absorp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nowledge,strengthen the Chinese word writing basic skills training.it is a bridge of studying the literature,historical as well as other disciplines.regarding enhanced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accomplishment and the national studies tutelage,the standard language writing utilization,sharpens aspect and so on university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foundation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l has the enormous significance.May say,how the student's ancient Chinese level do decide one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teaching horizontal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古代汉语Ⅱ》的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它们都是用古代汉语记载的。要了解古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 要懂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不仅能理清古代语言的发展、演变的而且能追潮《现代汉
《 古代汉语Ⅱ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8121503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Ⅱ 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Ⅱ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 32 学 分: 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二、课程简介 古代汉语Ⅱ是中文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古汉语通论、文选和常用词三 个部分组成。学好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阅读古代文献,吸收古代传统文化知识, 加强汉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它是学习文学、历史以及其它学科的桥梁,对于提 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国学修养、规范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和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意义。可以说,古汉语的水平如何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大学文科教学水平的高低。 英文简介: Ancient Chinese Ⅱis the compulsory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in Chinese and literature specialized . the ancient Chinese reasonable argument, the literary selections and the commonly used word three parts are composed. Learned the ancient Chinese may help us to read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bsorp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nowledge, strengthen the Chinese word writing basic skills training. it is a bridge of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historical as well as other disciplines, regarding enhanced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accomplishment and the national studies tutelage, the standard language writing utilization, sharpens aspect and so on university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foundation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l has the enormous significance. May say, how the student’s ancient Chinese level do decide one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teaching horizontal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古代汉语Ⅱ》的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它们都是用古代汉语记载的。要了解古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 要懂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不仅能理清古代语言的发展、演变的 而且能追溯《现代汉
语》词汇、语法和语音的来源,从而慨知其所以,又知其所以然。此外,《古代汉语》在加 强学生汉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和规范语言文字在学习文学、历史以及其它学科以及提高学 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它既具有专业性,也具有工具性 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古汉语知识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 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如《史记》、《资治通鉴》中的大多数篇章)注释和标点的文 言文 (2)使学生了 解古代文化知识如古代礼仪、古代外交辞令 古代地代职官制度等),为学 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如导游、公关、文秘等)打下文化基础,更好继承发展祖国优秀传 统文化。 (3)使学生比较札实、全面地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加深对现代汉语概论和汉语史等课程 的理解,为讲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2了解古代汉语的内通和外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古代汉语的概念 1古代汉语的概今内涵和外延 2古代汉语课的三大部分:通论、文选和常用词 3.介绍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1标点并翻译下文,并从词汇语法两方面与现代汉语比较。 液州定远县右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右一偷亦善击划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 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马手者因事至村步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观者如堵墙久之 各未能弓手者忽谓偷日尉至矣我与皆健者汝敢我尉马前决生死偷日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 死盖乘其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掩其面人愕然刃己膺胸後有一壮士 复与寇遇已知水之事寇复用之水出口矛已洞颈盖已陈刍狗其机已漫持胜失备反受其害 (宋·沈括《梦溪笔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 第二章文字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六书”理论,掌握汉字结构知识,他通过字形分析了解字的本义: 2弄懂六书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等概念,并能进行具体分析。 (仁)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字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简况 1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2汉字的产生及其结构、形体的发展
语》词汇、语法和语音的来源,从而既知其所以,又知其所以然。此外,《古代汉语》在加 强学生汉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和规范语言文字 在学习文学、历史以及其它学科以及提高学 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 都有积极的作用。它既具有专业性,也具有工具性。 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古汉语知识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 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如《史记》、《资治通鉴》中的大多数篇章)注释和标点的文 言文。 (2)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如古代礼仪、古代外交辞令、古代地 代职官制度等),为学 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如导游、公关、文秘等)打下文化基础,更好继承发展祖国优秀传 统文化。 (3)使学生比较札实、全面地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加深对现代汉语 概论和汉语史等课程 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 目的与要求 1.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2.了解古代汉语的内涵和外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古代汉语的概念 1.古代汉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2.古代汉语课的三大部分:通论、文选和常用词 3.介绍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三) 思考与实践 1.标点并翻译下文,并从词汇语法两方面与现代汉语比较。 濠州定远县有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 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马手者因事至村步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關观者如堵墙久之 各未能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皆健者汝敢我尉马前决生死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 死盖乘其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掩其面人愕然刃已膺胸後有一壮士 复与寇遇已知水之事寇复用之水出口矛已洞颈盖已陈刍狗其机已泄持胜失备反受其害 (宋·沈括《梦溪笔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 第二章文字 (一)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六书”理论,掌握汉字结构知识,他通过字形分析了解字的本义; 2.弄懂六书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等概念,并能进行具体分析。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简况 1.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2.汉字的产生及其结构、形体的发展
第二节“六书”原理 1“六书”的提出及次第 2.许慎对“象 指事、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阐述 “六书”分析、举例:独体字、合体字 4.“六书”的局限与不足 第三节偏旁(形旁、声旁人、部首(造字部首与检字部首)及其与字义 分析的关系 第四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筒字 ()思考与实践 A.写出下列繁体字的简化 1.蛮02.窍03.态(04.殉05.递0 6.馀07.迁08.轮09.业010.肤0 B,结合下列各字分析六书的特点 1亦2.顾3 瓜6.徒7.鸣8,荆9.舟10. C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或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应的今字或本字。 1神所凭依,将在德矣 2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3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平? 4.公瞿,队於车,伤足,丧履。 5.阳贷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6.(颖)欢好学…夕则然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 7.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 8.(孟敏)尝至市贸甑,何担堕地坏之,径去不顾。 9.子为正卿,亡不越竞,反不讨贼,非子而谁?D、简答题 1.分析字形,辨析盗、贼两词上古义与现代义的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为主,辅以讨论、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词汇 (一)目的与要求 1,丁解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2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3.了解词义引申的方式和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及词的假借义,掌握分词的本义的方法。 4同义词的讲析和同源词的概念 (仁)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1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2.古汉语的单音词 3.古汉语的双音词 (1)单纯双音词:重言词、连绵词 (2合成双音词:偏正式、联合式、附加式 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完全相同
第二节 “六 书”原 理 1.“六书”的提出及次第 2.许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阐述 3.“六书”分析、举例;独体字、合体字 4.“六书”的局限与不足 第三节 偏旁(形旁、声旁)、部首(造字部首与检字部首)及其与字义 分析的关系 第四节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筒字 (三)思考与实践 A.写出下列繁体字的简化字 1.蛮()2.窍()3.态()4.殉()5.递() 6.馀()7.迁() 8.轮() 9.业()10.肤() B.结合下列各字分析六书的特点。 1.亦 2.顾 3. 4.突 5.瓜 6.徒 7.鸣 8.荆 9.舟 10.暴 C.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或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应的今字或本字。 1.神所凭依,将在德矣 2.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3.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 4.公瞿,队於车,伤足,丧履。 5.阳贷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6.(颖)欢好学......夕则然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 7.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 8.(孟敏)尝至市贸甑,何担堕地坏之,径去不顾。 9.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贱,非子而谁? D、简答题 1.分析字形,辨析盗、贼两词上古义与现代义的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为主,辅以讨论、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词汇 (一 )目的与要求 1.丁解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2.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3.了解词义引申的方式和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及词的假借义,掌握分 词的本义的方法。 4.同义词的辨析和同源词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1 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2.古汉语的单音词 3.古汉语的双音词 (1)单纯双音词:重言词、连绵词 (2)合成双音词:偏正式、联合式、附加式 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完全相同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4.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轻重、语体色彩的变化 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 字形分析和文献用例相结合 2.词的引申义及引申规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实词到虚 词 问义引中的主要规律: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词、相因推演。 3.词的假借义 第四节同义词及其耕析 1.同义词辨析方法 1来源方面 (2)内容方面 3语法特点 (4)词义的范用 5)词义轻重 6感情色彩 7综合老虑 2.,分清词义的时代性和层次性 3.“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用法特点。 第五节同源词及其判断 1.同源词的概念 2.确定同源词的标准必须同时具备】 (1)读音相通: 2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关, ()有古代的训诂资料或字形依据证明出于同一语源。 三)思老与实践 A.谈谈同义词和同源词的异同 B.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本义的词。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大同)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 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大同)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嘉人之于国也) 5.无以,则王乎?(济桓晋文之事 6吾不忍其毅能,若无罪而就死地。(同上)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同上) 8.他人有心,余村度之。(同上) 9.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瑕治礼仪哉(同上) 10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藤,踵门而告文公。(许行)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4.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轻重、语体色彩的变化。 第三节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字形分析和文献用例相结合 2.词的引申义及引申规律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实词到虚 词。 (3)词义引中的主要规律: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词、相因推演。 3.词的假借义 第四节 同义词及其辨析 1.同义词辨析方法 (1)来源方面 (2)内容方面 (3)语法特点 (4)词义的范围 (5)词义轻重 (6)感情色彩 (7)综合考虑 2.分清词义的时代性和层次性。 3.“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用法特点。 第五节 同源词及其判断 1.同源词的概念 2.确定同源词的标准(必须同时具备) (1)读音相通; (2)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关; (3)有古代的训诂资料或字形依据证明出于同一语源。 (三)思考与实践 A.谈谈同义词和同源词的异同。 B.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本义的词。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大同)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 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大同)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5.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6.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同上) 7.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同上) 8.他人有心,余忖度之。(同上) 9.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仪哉! (同上) 10.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许行)
1.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同上) 12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同上 13.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钱 佬子 14.鹏之背,不知其几 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游) 1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加沮。(同上) 1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叹。(百川灌河) 17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 18,之死矢廉它,母也天只 谅人只!(柏舟) 19.以尔车 以我贿迁。 20.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七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分组讨论,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语法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古汉语中实词活用的条件,能,析词类活用现象。 2.掌握古汉语中的特有句型、习惯句式。 3堂挥常用虚词的常见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结构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 1.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2.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划分 3.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 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 2.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1)从名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分析。 (2)考察名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语法作用和语法功能。 第三节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1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使动,动词作状语。 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和一般动词。 3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为动词。 第四节常用副词简介 1程度副词:殊、良、雅、颇、孔、益、略、少。 2范围剧词:悉、尽、成、举、毕、胜、独、特、仅、凡。 3时间副词适、尝、曾、会、行、方、旋、寻、猝、亟、遽、骤、辄。 4.情态刷词:固、乃、殆、盖、宁、讵、顾、姑、且、故。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末、非、否、微、莫、廉。 6谦敏剧词:请、敬、谨、幸、惠、辱、蒙、敢、窃、伏、泰、很 7称代副词:相、见。 第五节常用代词简介
1.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同上) 12.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已忧者,农夫也。(同上) 13.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 1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1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加沮。(同上) 1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叹。(百川灌河) 17.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 18.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舟) 1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 20.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七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分组讨论,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语法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古汉语中实词活用的条件,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 2.掌握古汉语中的特有句型、习惯句式。 3.掌握常用虚词的常见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结构。 第一节 词类的划分 1.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2.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划分 3.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第二节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 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 2.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1)从名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分析。 (2)考察名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语法作用和语法功能。 第三节 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1.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使动,动词作状语。 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和一般动词。 3.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为动词。 第四节 常用副词简介 1.程度副词:殊、良、雅、颇、孔、益、略、少。 2.范围副词:悉、尽、咸、举、毕、胜、独、特、仅、凡。 3.时间副词:适、尝、曾、会、行、方、旋、寻、猝、亟、遽、骤、辄。 4.情态副词:固、乃、殆、盖、宁、讵、顾、姑、且、故。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末、非、否、微、莫、靡。 6.谦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蒙、敢、窃、伏、忝、猥。 7.称代副词:相、见。 第五节 常用代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