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差距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认真贯彻国 家宏观调控措施,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千方 百计破解发展难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占发展先机,扩大发 展成果,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具有自身特色 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注: 十大超百亿工程:1、西部通道和千线公路高速化为目标的公路建设工程;2、西 北西南大通道兰渝铁路(甘肃段)工程;3、大型支撑电源和骨千电网电力供给保障 工程;4、依托华亭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能源、煤化工综合开发工程;5、鄂尔多 斯盆地陇东石油、天然气及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工程;6、大乙烯为龙头的乙烯及其深 加工工程;7、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工程;8、镍铜治炼深加工工程;9、 铝工业为核心的“治一电一加”一体化工程;10、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甘南黄河重要 水源供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2005-2007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 告》将全国各省区社会发展水平分为五个层次,我省与云南、西藏和贵州属于最低层 次的“社会发展低水平地区
发展差距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认真贯彻国 家宏观调控措施,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千方 百计破解发展难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占发展先机,扩大发 展成果,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具有自身特色 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注: 十大超百亿工程:1、西部通道和干线公路高速化为目标的公路建设工程;2、西 北西南大通道兰渝铁路(甘肃段)工程;3、大型支撑电源和骨干电网电力供给保障 工程;4、依托华亭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能源、煤化工综合开发工程;5、鄂尔多 斯盆地陇东石油、天然气及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工程;6、大乙烯为龙头的乙烯及其深 加工工程;7、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工程;8、镍铜冶炼深加工工程;9、 铝工业为核心的“冶—电—加”一体化工程;10、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甘南黄河重要 水源供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 2009 年发布的《2005-2007 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 告》将全国各省区社会发展水平分为五个层次,我省与云南、西藏和贵州属于最低层 次的“社会发展低水平地区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 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显著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 和质量为目的,围绕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和各 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坚持“四抓三支撑” 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心带动、两翼 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 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 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和谐,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开放,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 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发展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根本要求,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把经 济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心环节,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 拓宽投资渠道为保障,以扩大消费为支撑,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 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深入实施科教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 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显著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 和质量为目的,围绕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和各 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坚持“四抓三支撑” 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心带动、两翼 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 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 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和谐,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开放,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 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发展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根本要求,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把经 济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心环节,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 拓宽投资渠道为保障,以扩大消费为支撑,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 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深入实施科教
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着力推动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使经 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轨道上来; 坚持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法,立 足发挥比较优势,推动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率先发展, 带动共同发展;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 的强大动力,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扩大对 内对外开放,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做 到 一突出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继续保持 投资较快增长,进一步增强消费拉动能力,提高出口规模和水平, 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战 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一突出统筹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城镇化与 加快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重点地区率先发展与加快少数民族地 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相结合,促进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协 调发展。 一突出可持续发展。推动发展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型” 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建设,建立生态功 能区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良性 发展。 一突出开拓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剑新
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着力推动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使经 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轨道上来; 坚持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法,立 足发挥比较优势,推动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率先发展, 带动共同发展;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 的强大动力,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扩大对 内对外开放,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做 到: ——突出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继续保持 投资较快增长,进一步增强消费拉动能力,提高出口规模和水平, 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战 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突出统筹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城镇化与 加快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重点地区率先发展与加快少数民族地 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相结合,促进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协 调发展。 ——突出可持续发展。推动发展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型” 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建设,建立生态功 能区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良性 发展。 ——突出开拓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改革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更大范围、 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开 放型经济发展」 一突出和谐共享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供给能 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创业富民,推进富民强省,不断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总体目标 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千意见》提出的“到2015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城乡居 民收入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提出的 “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 下发展目标: 一经济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 产总值高于“十一五”增长水平,预期年均增长12%以上,2015 年全省经济总量力争突破7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预期达到 27300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 上,五年累计投资总规模30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一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15 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非
能力,改革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更大范围、 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开 放型经济发展。 ——突出和谐共享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供给能 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创业富民,推进富民强省,不断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总体目标 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到 2015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城乡居 民收入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提出的 “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 下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 产总值高于“十一五”增长水平,预期年均增长 12%以上,2015 年全省经济总量力争突破 75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预期达到 27300 元,年均增长 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以 上,五年累计投资总规模 30000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 40%以上。 ——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15 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10%以上,非
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0: 48.7:37.3调整到2015年的10:50:40. —资源环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 展。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能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氨、氨氧化物等主要 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森林覆盖率达到或控 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一社会发展。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 7.3%。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增加。九 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 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比例大体相当,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以上。城 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 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覆盖城乡低收入家庭和部分 中低收入群体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不断健全。 一人民生活。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劳动力累计输转 2200万人次以上。城乡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得到控制,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830元和 23100元,年均增长12%。五年减少贫困人口200万人。返贫率 控制在15%以内,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以下
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0∶ 48.7∶37.3 调整到 2015 年的 10∶50∶40。 ——资源环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 展。到 2015 年,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能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 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森林覆盖率达到或控 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社会发展。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 7.3‰。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增加。九 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85% 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比例大体相当,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达到 3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8 年以上。城 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 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覆盖城乡低收入家庭和部分 中低收入群体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不断健全。 ——人民生活。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劳动力累计输转 2200 万人次以上。城乡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得到控制,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5830 元和 23100 元,年均增长 12%。五年减少贫困人口 200 万人。返贫率 控制在 15%以内,贫困发生率下降至 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