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对内对外开放进 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资 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新进展。统筹城乡综 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型 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园区经济加快发展。2015年,进出口总额 达到15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2亿美元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对内对外开放进一 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资 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新进展。统筹城乡综 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型 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园区经济加快发展。2015 年,进出口总额 达到 150 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达到 2.2 亿美元
专栏2:甘肃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指标 (预计)(预期) ()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100 >7500 >12 人均生产总值(元) 15540 27300 12 第一产业(亿元) 575 760 5.8 第二产业(亿元) 1995 >3800 145 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 1608 >3300 第三产业(亿元) 1530 >2940 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380 >8400 >20 地方财玫收入(亿元) 353.6 >710 >15 城镇化率() 35.1 >40 [5] 高中阶段数有毛入学率(《) 30 >85 15 高等数商毛入学李() 22 >30 I81 期 1.1 1.5 [0.41 性 0.51 0.54 I0.031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5 [13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颜(亿元) 1370 3100 13.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 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062 23100 12 衣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308 5830 12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77 190 16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1.3 2.2 10 全省总人口数(万人) 2640 2753 7.3%0 九年义务教有巩团率(%) 00 [21.761 耕地保有量(万亩) 6935 6935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立方米/万元) 98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单位生产总值能相降低)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吨/万元) 达到或控 化学需乳量(万吨) 制在国家 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万吨) 下达的指 排放(%) 氨氮(万吨) 标内 氮氧化物(万吨) 森林增长 森林盖率(%) 15.1 森林蓄积量(优立方米) 2.42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242.5 295 [52.5]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45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60) 注:1、>为达到以上,<为控制在以内,【】内为五年累计数; 2、约束性指标待国家明确后,进一步确定: 3、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衣 村合作医疗
H
三、战略定位与空间布局 坚持把甘肃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结合国家宏观战略调 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依据甘肃所处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 势,突出战略定位,明确发展导向,努力构建空间开发新格局。 提升全省战略地位。贯彻国家《若干意见》,抓住并用好战 略机遇,突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 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 基地、有色治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 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着力实施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 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 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以改 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 业发展战略。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实施区战发展战略,加快兰白核心 经济区建设,发挥“中心带动”辐射作用;推进酒嘉、张掖、金武、 平庆、天水(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实现“两翼齐飞”;充分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支持甘南、临夏、定西、陇南“两州两市”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支持张掖、武威等河西 绿色经济区和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建设,促进各具 特色的区域“组团发展”和全省发展的“整体推进”。实施国家和我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六大片区”为主体的工业化城市化战
三、战略定位与空间布局 坚持把甘肃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结合国家宏观战略调 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依据甘肃所处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 势,突出战略定位,明确发展导向,努力构建空间开发新格局。 提升全省战略地位。贯彻国家《若干意见》,抓住并用好战 略机遇,突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 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 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 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着力实施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 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 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以改 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 业发展战略。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兰白核心 经济区建设,发挥“中心带动”辐射作用;推进酒嘉、张掖、金武、 平庆、天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实现“两翼齐飞”;充分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支持甘南、临夏、定西、陇南“两州两市”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支持张掖、武威等河西 绿色经济区和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建设,促进各具 特色的区域“组团发展”和全省发展的“整体推进”。实施国家和我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六大片区” 为主体的工业化城市化战
略格局、“一带三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三屏四区”为主 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四、重大战略性工程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围绕推进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 着力谋划并实施好夯实基础、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十大战略工 程”,谋划并实施好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十大惠民工 程”。 专栏3:“十大战略工程” 1、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工程。建成甘肃高速公路网,形成 与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联网配套,市市通高速,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高速 铁路贯通全境,铁路网覆盖全省14个市州,强化兰州区域性枢纽地位 加快中川机场等改扩建工程和支线机场建设,支线机场按区域覆盖所有市 州。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面向中亚、西亚 合作交流的战略平台。 2、生态安全建设工程。构建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两 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 保护区三大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石羊河 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北山荒漠自然 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3、陇东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工程。建设陇东亿吨级国家大型煤炭 和煤电化基地,提高庆阳石化原油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力争“十二五”煤 炭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以上,形成1200万千瓦火电装机、800万吨炼 油、100万吨以上煤化工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大容量超高压和点对点直流 输变电工程 4、兰州国家战略性石化基地建设工程。新增原油加工能力2000万吨 扩建兰州石化现有乙烯装置达到100万吨,新增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 建设兰州国家战略性石化基地,改造提升玉门特色油品生产基地。 5、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以酒泉为重点的河西风能 太阳能基地,全省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7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装机100 万千瓦以上。配套建设大型火电及超高压直流电网送出工程。建设全国最 大的核燃料生产和乏燃料后处理基地,加快核电建设前期工作,推进兰州
略格局、“一带三区” 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三屏四区” 为主 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四、重大战略性工程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围绕推进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 着力谋划并实施好夯实基础、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十大战略工 程”,谋划并实施好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十大惠民工 程”。 专栏 3:“十大战略工程” 1、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工程。建成甘肃高速公路网,形成 与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联网配套,市市通高速,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高速 铁路贯通全境,铁路网覆盖全省 14 个市州,强化兰州区域性枢纽地位。 加快中川机场等改扩建工程和支线机场建设,支线机场按区域覆盖所有市 州。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面向中亚、西亚 合作交流的战略平台。 2、生态安全建设工程。构建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两 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 保护区三大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石羊河 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北山荒漠自然 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3、陇东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工程。建设陇东亿吨级国家大型煤炭 和煤电化基地,提高庆阳石化原油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力争“十二五” 煤 炭生产能力达到 5000 万吨以上,形成 1200 万千瓦火电装机、800 万吨炼 油、100 万吨以上煤化工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大容量超高压和点对点直流 输变电工程。 4、兰州国家战略性石化基地建设工程。新增原油加工能力 2000 万吨, 扩建兰州石化现有乙烯装置达到 100 万吨,新增乙烯生产能力 100 万吨, 建设兰州国家战略性石化基地,改造提升玉门特色油品生产基地。 5、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以酒泉为重点的河西风能、 太阳能基地,全省风电装机规模达到 1700 万千瓦以上,太阳能装机 100 万千瓦以上。配套建设大型火电及超高压直流电网送出工程。建设全国最 大的核燃料生产和乏燃料后处理基地,加快核电建设前期工作,推进兰州
核能供热项目。 6、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建设工程。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600 万吨。形成80万吨铝加工材、50万吨镍铜合金和300万吨不锈钢深加1 能力。 7、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发展石油钻采炼化、机床、 电子、电器、新能源、矿治等装备制造业,扩大汽车生产规模和零部件配 套产业,打造兰州、天水、酒嘉、金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若干个 百打元以上装各制告立业阅 8、新医药和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实施陇药产业化工程,加快建 设国家级中药种植、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 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大型装置产业化项目。以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为重点 培育发展生物产业,建设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9、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大型水利和农田基 本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四个一千万亩工程”和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粮食 总产力争达到1000万吨。推进马铃薯、草食畜、葡萄酒、果蔬、制种等 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发展。 10、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工程。加强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文化园 区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将旅游业培育为 战略性支柱产业。 专栏4:“十大惠民工程 1、就业促进工程。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十二五”全省城 镇新增就业13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00 万人。建设市县就业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基 地。建设14个市州和重点劳务大县农民工培训基地。 2、社会保障工程。巩固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实现 全覆盖: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认真做好农民工和被征地居民 社会保障,参保率达到90%以上。建立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低生活 保障增长机制,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孤儿 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养老服务和托管设施,实施“关爱老人 一键救助”工程。 3、安居保障工程。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新增解 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31.14万户。新增保障性住房19.46万套,实施廉租 住房租赁补贴4.3万户。解决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7.38万户
核能供热项目。 6、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建设工程。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 600 万吨。形成 80 万吨铝加工材、50 万吨镍铜合金和 300 万吨不锈钢深加工 能力。 7、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发展石油钻采炼化、机床、 电子、电器、新能源、矿冶等装备制造业,扩大汽车生产规模和零部件配 套产业,打造兰州、天水、酒嘉、金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若干个 百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产业园。 8、新医药和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实施陇药产业化工程,加快建 设国家级中药种植、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 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大型装置产业化项目。以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为重点, 培育发展生物产业,建设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9、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大型水利和农田基 本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四个一千万亩工程”和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粮食 总产力争达到 1000 万吨。推进马铃薯、草食畜、葡萄酒、果蔬、制种等 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发展。 10、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工程。加强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文化园 区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将旅游业培育为 战略性支柱产业。 专栏 4:“十大惠民工程” 1、就业促进工程。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十二五”全省城 镇新增就业 130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40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 万人。建设市县就业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基 地。建设 14 个市州和重点劳务大县农民工培训基地。 2、社会保障工程。巩固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实现 全覆盖;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认真做好农民工和被征地居民 社会保障,参保率达到 90%以上。建立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低生活 保障增长机制,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孤儿 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养老服务和托管设施,实施“关爱老人 一键救助”工程。 3、安居保障工程。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新增解 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 31.14 万户。新增保障性住房 19.46 万套,实施廉租 住房租赁补贴 4.3 万户。解决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 7.38 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