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雨施,品物流形”两句,就其文义看,为释亨字当属无 疑。这个亨不是一般随便什么事物的亨,而是乾之亨。说的 是在乾元创生万物之后,万物进入长成养育之时;这时候天 道运行,无所不亨通,表现为“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云行雨施”是气之享,气是万物之质。“品物流形”是形 之亨,形是万物之形。万物经由天资生之后,形质皆具,物 各分类,可为区别。流即水流之流。流形,自动态看万物之 形,万物之形永远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化中,它们的形既是肯 定的,又是否定的。品物即万物。不曰万物曰品物,意在强 调物各分类,物各有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以上几句 是讲天之道,这三句由天之道引申到人之道。《彖传》有这 样一个待点,它总是先讲易象和天道,而后讲到人事问题。 参照天道讲人事,通过人事看天道。天道与人事是一致的, 讲过易象与天道之后,必应用到人事上。这三句告诉人们如 何将乾之元亨加以应用的问题。“大明终始”,研究乾卦, 自乾道有终始,有元而有贞,无贞亦无以为元明白乾卦 之六爻全是因时而成,随时而顺,时当潜则潜,时当见则 见,时当惕则惕,时当跃则跃,时当飞则飞,时当亢则亢。 六龙即乾六爻的变化全决定在一个时字上。人们明白了之 道的这些特点,就要以之“御天”。“御天”,人要御乾 之道,推行于人事。上文言“统天”,是说乾有“元亨利 贞”凹德,而一个元字把“元亨利贞”亦即乾之道都统摄都 该贯包括了,总之是讲乾之体的问题。此言“御天”,是说 乾之用的问题,人应该掌握乾之道以应用到人事上。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几句 话看上去似只讲“利贞”,实际上虽是讲“利贞”,“元 亨”也包括了。因为它讲“乾道变化”如何如何“乃利贞”, “乾道变化”岂不有“元亨”在内。乾煊与乾元是一回專
都是讲变化的。就变化之本始说,叫乾元’由元开始,而享 而利而贞,然后开始新的元。乾道所言也是元享利贞的变 化,叫乾道而不称乾元,因为这里强调的不是变化的本始而 悬整个过程。“变化”一词与今语不同。今语“变化”只是 个词,古代“变化”则有二义。变是事物的渐变,化是由 渐变而达于质变。“乾道变化”经过“大哉乾元,万物资 始,乃统天”和“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的元享阶段,至今已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实粥“利贞”,整个“乾道变 化”的过程宣告完成。乾道变化到了利的阶段,万物即将走 向成熟,这时每一物在变化中都获得己特有的性命、存在 的价值和应有的位置。万物各有各的性命,各有各的存在价 值,各有各的位置,即各得其正。这是利的阶段。性命,是 由两个字组成的词,其实是一个东西,它就是决定物之所以 为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质。世上飞潜动植之所以品类 各殊,都因为各性命不同。《大戴礼记》说:“分于道谓 之命,形于一谓之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可 见性命是一事而二义,一个东西两面看,自有不同的意 义。道即气化流行,生生不已的乾之道,也就自然规律。 个,一类。从是自然所赋予的角度说,它就叫命,从 是决定此一个物、一类物与彼一个物、一类物的差别的角度 说,它就叫性。性,是命之性,是自然赋予,不是人为。 命,是性之命,是各有差别,非千篇一律。“各正性命”,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和万物的差异性,相信万事万物的存在是 合理的,万事万物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各正性命”,表明千 差万别的品物生长了,定形了,但是尚未充满,尚未成熟, 还必须有一个“贞”的阶段。犹如一棵谷,经过夏日的光照 雨润,结实了,却未籽粒饱满,需要进一步培养,使凝畜成 熟,达到可以收获的程度,才算完成了全部的生长过程。这 就是“贞”。《彖传》释贞为4保合太和”。“保合”是谞
词,“太和”是宾词。《太和”是气,气是一种抽象,一种 存在。因为它是抽象的,所以人看不见。实际上它就是物 质。古人把它想象为一种气,取名“太和”。太和之气也就 是天地氤氳之气,阴阳会合之气,亦即冲和之气。所谓“乾 道变化,各正性命”,其实质不是别的,正是太和之气的变 化,太和之气的“各正性命”。到了“贞”的阶段,需要 “保合太和”。保谓常存,合谓常和。“保合太和”,使太 和之气常运不息,永远融洽无偏’万物得此气以生以成,至 此又保而合之,存而久之,已完满成足,无少欠缺。由《彖 传》的这一段话,我们看得出,《周易》的作者的发展观, 很重视事物的差异性,强调物质世界的和性。 “首出底物,万国咸宁”。上文“乾羶变化”以下诸句 讲天道,讲自然的规律,这两句讲如何法天道并应用到人事 上,即刑《易》的问题。“乾道变化”至“乃利”是讲乾 道之利贞,此二句是讲乾道之利贞应用到人事上,是人的科 贞问题。既云“首出庶物,万国成宁”,便知所指是统治阶 级,是圣人,是大人物,不是庶民百姓。君临天下国家的天 子诸侯须效法乾道之利贞,以使“首出庶物”,以求“万国咸 宁”。庶物即万物。在大直然中,万物各正其性命,各有其 归宿,乃乾道变化自然而致,不须有也没有什么力量来主宰 它们。反映到人事上,圣人效法“各正性命”而“首语 物”,做天下人的领袖雨已,并不主宰天下。割作也是有的, 不过顺其自然,不给人们强加什么。此与乾用九爻辞“觅 群龙无首古”之义吻合。“见群龙无首”,无自为天下人之 首。《彖传》云“首出”,其实还是无首。龙之在潜在见在 惕跃在飞在亢,均依时而定。“首出”不专在飞,潜龙也 有“首出”,六爻都有“首出”。此“首出”是因任自然 依时转移的,绝非强出头。所以说,“首出底物”与“群龙 无首”意思一样,也是不自为天下人之首。“保合太和”是 14
“弦道变化,各正性命”的结果,是乾道四德之贞,万物发 展到此时,达到完全成热的状态。太和之气经过长久发展 今已完满成足。社会的情况也是如此,圣人首出庶物而不自 为天下人之首,任怎天下万国各得其所,各安其事,则万国 自然和诸相安,无侵无争。这里表现了《周易》的一个值得 注意的政治观点,即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理性的统 象;天行儲,君子以自盟不。 这是《象传》。《象传》有“大象”与“小象”之分。 大象”针对全卦而言,列在《彖传》之后,“小象”解释 爻辞,分别列于六爻爻辞之后。“大象”与《彖传》都针对 全卦而发,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彖传》释卦名或举卦象 或举卦德或举卦体不定,“大象”则专取卦之上下两象立 义,不间卦德与卦体。《彖传》总是由天道而及人事,“大 象”则只讲人事。《彖传》所讲的人事是效动趋时,各有所 指,“大象”所讲的人事大多为先王、大人、后、君子设 计,有的与《彖传》相发明,有的则自立一义,而与《彖 传》根没有关系,完全是孔子对易理的发挥和应用。“大 ”的用语十分规范,64卦几乎是一样的格式,前部分指出 L:下两象及卦名,后部分指示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这前一 部分内容,8个纯卦与其余诸卦不同。上经4个纯卦与下经 4个纯卦又不同。上经4个纯卦乾曰“天行”,坤曰“地势, 扔1“水洊至”,离日“明两作”,是体在前用在后。下经4 个纯卦震日“洊雷”,艮曰“兼山”,巽曰“随风”,兑日 “丽泽”,是用在前体在后,乾坤二卦与其它六卦还不同。它 卦言章,指明两个三画卦重叠成一卦,乾坤二卦不言重,不 说重天重地。因为天只有一个,不可重;一个就可以说明问 题,不必重,故称天行。地也只有一个,不可重,一个就可 以说明诃题,不必重,故称地势。乾与坤又有不同,坤卦言 “地势坤”,称卦名。乾卦言“天行健”,不称卦名乾而称 15
健。行,道。天行,天道。天道竹本质待点是健。健是乾之 德,乾就昰建,故“大象η以卦德替卦名,而称“天行健η。 健是运行不息的意思。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 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忒,故云“天行健”。君子效法天 道之健,以自强不息。君子与天共一乾德,故能自强,无须 外力而我前行。息是止,不息,即不停止。君子,有德又 有位的人,含盖整个统治阶级。“大象”讲君子,天子诸侯 大夫士都包括在内。“大象”称先王,指前时开国创典的天 子。称后,指诸侯国君。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自此以下六节文字是“小象”,“小象”是解释爻辞 的。“小象”对爻辞的解释不够充分,不象《文言传》对易 理挖掘得那样深刻。这六条“小象”应有“象曰”二字,以 区别于下面的《文言》。阳释龙,下谓潜。爻辞取象于龙, 很是奇特,“小象”恐人不解,释之云“阳在下”,表明爻 辞所谓的龙,指的是阳气,阳气尚未升出地面,还潜在地 下。《易》卦辞与爻辞无阴阳二字。“小象”在乾初九言 “阳在下”,在坤初六言“阴始凝”,第一次提到阴阳二 字。阴阳之名既立,动静、健顺、刚柔、奇偶、大小、尊 卑、进退、往来等等就显示出来了。 见龙在图,德施普也 ,现。田,土地。施,犹今语之影响。阳气已由地下 升地上,出现在地面上。虽然还没有达到跃或飞的程度, 但是阳气巳见田,圣人已出世,天下人必然普遍受到它的影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终日乾之又乾,至夕犹惕,不敢一息稍懈。这是什么意 思呢?这就是“反复道”。九三在上下体之中,可以进而上, 可以退而下。自上而下曰反,自下而上曰复。反反复复同在 16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