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 Secularization)命题:宗教衰弱-消亡( decline of religion):社会分 化( institutional differentiation):信仰私人化( privatization):世俗主义 ( Secularism):意识形态-发展观;基本假设:现代性( modernity)与宗教不相容 韦伯时代的“宗教问题”:文化斗争( Kulturkampf);新教/天主教之争;松巴特 ( Werner sombart):1902《近代资本主义》第三部分资本主义的精神起源;“获 利欲”:新教是资本主义的结果;1911《犹太人和经济生活》 “睁眼看世界”:没有宗教的世界是不完整的
世俗化(Secularization)命题:宗教衰弱-消亡(decline of religion);社会分 化(institutional differentiation);信仰私人化(privatization);世俗主义 (Secularism):意识形态-发展观;基本假设:现代性(modernity)与宗教不相容 韦伯时代的“宗教问题”:文化斗争(Kulturkampf);新教/天主教之争;松巴特 (Werner Sombart):1902《近代资本主义》第三部分资本主义的精神起源;“获 利欲”;新教是资本主义的结果;1911《犹太人和经济生活》 “睁眼看世界”:没有宗教的世界是不完整的
第五讲文本的冒险 本讲有点像在进行一种韦伯“知识考古学”的工作。 对很多人来说,PE将是这辈子读的唯一一本韦伯著作 问题:为何PE成为韦伯著作中最耳熟能详的著作?如何来阅读大 师?拜倒在大师脚下?一一偶尔跪一下是可以的,长跪不起是有问 题的。最终要与大师平等地对视和对话。 通识教育中的“一本书主义”;专业研究者vs.业余研究者的差异 何在? 警惕“扎猛子”式的读书方法,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例如 上来就读非常艰深的作品,或者在不了解整体问题谱系的情况下 随意阐释原文,或者不了解作者那个时代某些词汇的特定含义。因 此非常有必要首先搞清楚作者的写作的基本情况和目录一一文献 学、目录学和版本学的功夫必须要下。 大师的“诞生” 面对他留下的遗作,我们只看到很多个别的文章,但实际上这些 都是零星片段。” 一一雅斯贝斯 雅思贝斯虽然也在海德堡参加了韦伯家的沙龙,但在他的时代还不 能获得有关韦伯著作的整体面貌,韦伯也还不是一个大师。 著作的迷宫:如何通达核心?或者说究竟有没有核心?
第五讲 文本的冒险 本讲有点像在进行一种韦伯“知识考古学”的工作。 对很多人来说,PE 将是这辈子读的唯一一本韦伯著作。 问题:为何 PE 成为韦伯著作中最耳熟能详的著作?如何来阅读大 师?拜倒在大师脚下?——偶尔跪一下是可以的,长跪不起是有问 题的。最终要与大师平等地对视和对话。 通识教育中的“一本书主义”;专业研究者 vs.业余研究者的差异 何在? 警惕“扎猛子”式的读书方法,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例如 一上来就读非常艰深的作品,或者在不了解整体问题谱系的情况下 随意阐释原文,或者不了解作者那个时代某些词汇的特定含义。因 此非常有必要首先搞清楚作者的写作的基本情况和目录——文献 学、目录学和版本学的功夫必须要下。 大师的“诞生” “面对他留下的遗作,我们只看到很多个别的文章,但实际上这些 都是零星片段。” ——雅斯贝斯 雅思贝斯虽然也在海德堡参加了韦伯家的沙龙,但在他的时代还不 能获得有关韦伯著作的整体面貌,韦伯也还不是一个大师。 著作的迷宫:如何通达核心?或者说究竟有没有核心?
√韦伯作品的全貌: 对韦伯作品的整理开始很晚。 编号系统:1975-77 Helmut Fogt开始整理韦伯作品; 1979 Dirk Kasler, Einfuhrung in das studium Max ebers, Munchen:C. H. Beck1979.加入了新发现的文本。 80年代开始编纂韦伯全集: Wolfgang Schluchter, Einfuhrung in die Max Weber Gesamtausgabe. Prospekt der MwG, tubingen J.C.B.Mohr( Paul siebeck),1981.最初的编号没有被改动,新发现 的文本加罗马数字表示。分三部分(按年份顺序编排):出版的原 版1889-1920:未出版的作品:死后出版的作品以及选集。共226 个文本。 [勤勉的德国学人:例如哈贝马斯,做到真正的著作等身:清教精神 的化身] [法国学者:拉康、德里达一一写作速度超过阅读速度!] 马克斯·韦伯全集( Die max Weber- Gesamtausgabe,wWG)Mohr- Siebeck,共42卷 [前身是 Paul seibeck出版社,曾经向韦伯约稿:《经济与社会》] 第一部分:作品和演讲(24卷);第二部分:信件(11卷):第三 部分:讲课与讲课底稿(7卷);马克斯·韦伯考证版 Max Weber- Studienausgabe(MWS) 韦伯思想演进的过程(生前/生后出版的作品) PE在韦伯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参见附件)
✓韦伯作品的全貌: 对韦伯作品的整理开始很晚。 编号系统:1975-77 Helmut Fogt 开始整理韦伯作品; 1979 Dirk Käsler, Einführung in das Studium Max Webers,München: C.H.Beck 1979.加入了新发现的文本。 80 年代开始编纂韦伯全集:Wolfgang Schluchter, Einführung in die Max Weber Gesamtausgabe. Prospekt der MWG,Tübingen: J.C.B.Mohr(Paul Siebeck), 1981.最初的编号没有被改动,新发现 的文本加罗马数字表示。分三部分(按年份顺序编排):出版的原 版 1889-1920;未出版的作品;死后出版的作品以及选集。共 226 个文本。 [勤勉的德国学人:例如哈贝马斯,做到真正的著作等身;清教精神 的化身] [法国学者:拉康、德里达——写作速度超过阅读速度!] 马克斯·韦伯全集(Die Max Weber-Gesamtausgabe,MWG)MohrSiebeck,共 42 卷 [前身是 Paul Seibeck 出版社,曾经向韦伯约稿:《经济与社会》] 第一部分:作品和演讲(24 卷);第二部分:信件(11 卷);第三 部分:讲课与讲课底稿(7 卷);马克斯·韦伯考证版 Max WeberStudienausgabe (MWS) ✓韦伯思想演进的过程(生前/生后出版的作品) PE 在韦伯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参见附件)
[方法论研究ⅴs具体研究一一磨刀vs砍柴的关系] [文本的考古学有点像侦探小说] 宗教社会学第一卷是韦伯生前唯一一本经过多次整理的文集。 转折:经济史、社会状况研究-宗教伦理硏究 过渡:方法论思考+历史案例研究 枢纽:《新教伦理》-《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一宗教社会 学、音乐社会学等 [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写作顺序: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 古犹太教;中间考察( Zwischenbetrachtung);导言 ( Vorbemerkung)] √大师的“重生”:韦伯的接受史: 借此著述,韦伯和他的朋友桑巴特和特洛尔奇一起,成了宗教社 会学的创始者……不过长期以来,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学科体系化的 努力,还没有任何实际的专门继承者。”一一约阿欣·瓦哈 ( Joachim Wach)《社会学袖珍词典》1931 [韦伯没有孩子,也没有正式的学生继承衣钵—“绝后”之后的 重生”] 韦伯在二战之前还没有现在这样的盛名一—“养在深闺人未识”。 类似的例子:例如艺术界的梵高 [施莫勒的经济史卖出12000册;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仅卖出 2000册!] 二战之前的韦伯研究:
[方法论研究 vs 具体研究——磨刀 vs 砍柴的关系] [文本的考古学有点像侦探小说] 宗教社会学第一卷是韦伯生前唯一一本经过多次整理的文集。 •转折:经济史、社会状况研究-宗教伦理研究 •过渡:方法论思考+历史案例研究 •枢纽:《新教伦理》-《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宗教社会 学、音乐社会学等 [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写作顺序: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 古犹太教;中间考察(Zwischenbetrachtung);导言 (Vorbemerkung)] ✓大师的“重生”:韦伯的接受史: “借此著述,韦伯和他的朋友桑巴特和特洛尔奇一起,成了宗教社 会学的创始者……不过长期以来,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学科体系化的 努力,还没有任何实际的专门继承者。”——约阿欣·瓦哈 (Joachim Wach)《社会学袖珍词典》1931 [韦伯没有孩子,也没有正式的学生继承衣钵——“绝后”之后的 “重生”] 韦伯在二战之前还没有现在这样的盛名——“养在深闺人未识”。 类似的例子:例如艺术界的梵高 [施莫勒的经济史卖出 12000 册;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仅卖出 2000 册!] 二战之前的韦伯研究:
30年代德国社会学的分化一一德国社会内部分裂的体现 [描述、解释和规范三种不同的理论取向;价值判断无涉/中立] 卡尔·洛维特( Karl lowith):《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 (1932)发表于韦伯主编的《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 帕森斯译介 1925年访学海德堡- Marianne Weber[e最伟大的留学生] 1930年翻译PE一一早于德语版的出版;1947年翻译WuG [→德语中的两种语体:给耳朵听的/给眼睛看的( Hans gerth,C. Wright):尼采、卡夫卡/韦伯;德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帕森斯对韦伯的翻译不是很忠于原著,第二译者 误译举例: sinnhaft- sub jective;译者序言 [→完全的翻译是否可能?译经、马恩全集] 战后德国的韦伯“再发现”与争论:“出口转内销”的韦伯 1964价值中立之争:帕森斯vs.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去帕森斯化(de- Parsonizing Weber): 1972年美国社会学年会《韦伯在美国社会学中的帕森斯化》;1975 发表《去帕森斯化韦伯:对帕森斯就韦伯社会学之诠释 J. Cohen,L.E. Hazelrigg,W.Pope联名在《美国社会学刊 《关于韦伯和涂尔干的差别:对帕森斯之融合说的批评》 结构功能主义vs韦伯
30 年代德国社会学的分化——德国社会内部分裂的体现 [描述、解释和规范三种不同的理论取向;价值判断无涉/中立] 卡尔·洛维特(Karl Löwith):《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 (1932)发表于韦伯主编的《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 帕森斯译介: 1925 年访学海德堡-Marianne Weber[最伟大的留学生] 1930 年翻译 PE——早于德语版的出版;1947 年翻译 WuG [德语中的两种语体:给耳朵听的/给眼睛看的(Hans Gerth, C. Wright):尼采、卡夫卡/韦伯;德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帕森斯对韦伯的翻译不是很忠于原著,第二译者 误译举例:sinnhaft-subjective;译者序言 [完全的翻译是否可能?译经、马恩全集] 战后德国的韦伯“再发现”与争论:“出口转内销”的韦伯 1964 价值中立之争:帕森斯 vs. 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去帕森斯化(de-Parsonizing Weber): 1972 年美国社会学年会《韦伯在美国社会学中的帕森斯化》;1975 J.Cohen, L. E. Hazelrigg, W. Pope 联名在《美国社会学刊》上 发表《去帕森斯化韦伯:对帕森斯就韦伯社会学之诠释的批评》、 《关于韦伯和涂尔干的差别:对帕森斯之融合说的批评》 结构功能主义 vs 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