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Technology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课程编码:Z105055总学时/总学分:40/2.5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0/2.5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开课单位:机械电气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如课堂理论教学、习题、实验等)及有关环节(如工厂实习等)的配合,使学生初步具有制定工艺规程的能力:掌握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改进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保证加工质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受到初步训练;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新成就及发展趋向。二、 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4学时第一节机械制造工程学科的发展生产过程、工艺过程与工艺系统生产类型与工艺特点工件加工时的定位和基准教学要求:了解机械制造工程学科的发展动态,理解生产类型和工艺加工之间的关系,掌握六点定位原则,根据工序要求能正确限制工件的自由度。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具等方法,通过图、实物、动画进行案例综合分析,增加形象感提高教学效果。第二章机械加工精度及其控制10学时第一节概述工艺系统的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加工误差综合分析实例教学要求:掌握综合分析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基本工艺因素的初步能力;着.重掌握几何误差、受力变形误差、内应力变形误差、热变形误差的基本概念及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与途径;掌握统计分析法的基本概念,以及怎样用来对加工误差进行统计分析。教学方法:本章内容较多,在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 Technology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课程编码:Z105055 总学时/总学分:40/2.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0/2.5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开课单位: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是机械设 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如课堂理论教学、习题、实验等)及有关环节(如工厂 实习等)的配合,使学生初步具有制定工艺规程的能力;掌握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对于改进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保证加工质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受到初步训练;了解现代制造技术 的新成就及发展趋向。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4学时 第一节 机械制造工程学科的发展 生产过程、工艺过程与工艺系统 生产类型与工艺特点 工件加工时的定位和基准 教学要求: 了解机械制造工程学科的发展动态,理解生产类型和工艺加工之间的关系,掌握六 点定位原则,根据工序要求能正确限制工件的自由度。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具等方法,通过 图、实物、动画进行案例综合分析,增加形象感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章 机械加工精度及其控制 10学时 第一节 概述 工艺系统的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加工误差综合分析实例 教学要求:掌握综合分析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基本工艺因素的初步能力;着.重掌握几何误差、受 力变形误差、内应力变形误差、热变形误差的基本概念及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与途径;掌握统计分 析法的基本概念,以及怎样用来对加工误差进行统计分析。教学方法:本章内容较多,在教学方法
上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启发式与形象化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具和课外实验等方法通过图、表、公式和实例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教学效果。第三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4学时第一节加工表面质量及其对使用性能的影响第二节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影响表层金属力学物理性能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机械加工过程的振动教学要求:掌握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及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规律:掌握影响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善措施;掌握影响零件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及改善措施:掌握工艺系统振动的类型与控制振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在先修课中已经学过部分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具和课外实验等方法,通过图、表和实例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教学效果。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9学时第一节概述工艺路线的制订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工艺尺寸链时间定额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工艺方案的比较与技术经济分析数控加工工序成组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教学要求:了解工艺过程的组成,制订工艺过程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熟练掌握基准的选择原则和拟定工艺路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应用所学原则能正确制订中等复杂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极值法解尺寸链的基本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本章内容较多,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启发式与形象化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具和课外实验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五章机械装配工艺过程设计4学时第一节概述装配工艺路线的制定机器结构的装配工艺性装配尺寸链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机器装配的自动化机器的虚拟装配教学要求: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四种工艺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解算及应用范围:掌握装配工艺规程制订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具和课外实验等方法,通过工厂实习,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第六章机床夹具设计8学时
上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启发式与形象化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具和课外实验等方法, 通过图、表、公式和实例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章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 4学时 第一节 加工表面质量及其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 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影响表层金属力学物理性能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机械加工过程的振动 教学要求: 掌握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及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规律;掌握影响零件表面粗 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善措施;掌握影响零件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及改善措施;掌握工艺系 统振动的类型与控制振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在先修课中已经学过部分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少 而精的原则,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具和课外实验等方法,通过图、表和实例进行综合分析, 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9学时 第一节 概述 工艺路线的制订 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工艺尺寸链 时间定额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 工艺方案的比较与技术经济分析 数控加工工序 成组技术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教学要求:了解工艺过程的组成,制订工艺过程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熟练掌握基准的选择原则 和拟定工艺路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应用所学原则能正确制订中等复杂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极值法解尺寸链的基本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本章内容较多,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少而精的 原则,启发式与形象化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具和课外实验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 机械装配工艺过程设计 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装配工艺路线的制定 机器结构的装配工艺性 装配尺寸链 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 机器装配的自动化 机器的虚拟装配 教学要求: 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四种工艺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解算及应用范围;掌握 装配工艺规程制订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 教具和课外实验等方法,通过工厂实习,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 机床夹具设计 8学时
第一节机床夹具概述工件在夹具上的定位工件的夹紧各类机床夹具柔性夹具机床夹具设计步骤和方法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教学要求:利用六点定位原则,根据工序要求能正确限制工件的自由度。掌握常用定位方式(包括一面两孔定位)的定位误差分析和计算。能结合实际采用减少定位误差的措施。了解典型夹紧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夹紧力的分析计算,了解钻床、镗床夹具的结构特点及设计要点。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具和课外实验等方法,通过图、实物、动画进行案例综合分析,增加形象感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定位元件、夹紧机构设计和典型夹具只作一般性介绍,并通过参观陈列柜以及生产实习进一步了解。第七章 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1学时第一节现代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第二节现代制造理论教学要求: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通过多媒体、视频、案例法教学,三、参考教材使用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王先奎主编,机械工艺出版社,2010.1参考教材:1陈明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21世纪高校机电类规划教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蔡安江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刘守勇主编.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曾明新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5.顾崇衔等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四、学习要求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加强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力配合安排三周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以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工艺设计(包括工艺规程设计、夹具设计和编写设计说明书)为宜。学生可通过网络课程提前预习
第一节 机床夹具概述 工件在夹具上的定位 工件的夹紧 各类机床夹具 柔性夹具 机床夹具设计步骤和方法 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 教学要求: 利用六点定位原则,根据工序要求能正确限制工件的自由度。掌握常用定位方式(包 括一面两孔定位) 的定位误差分析和计算。能结合实际采用减少定位误差的措施。了解典型夹紧机构 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夹紧力的分析计算,了解钻床、镗床夹具的结构特点及设计要点。教学方 法: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具和课外实验等方法,通过图、实物、动画进行案例综合分析,增 加形象感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定位元件、夹紧机构设计和典型夹具只作一般性介绍,并通过参观陈 列柜以及生产实习进一步了解。 第七章 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1学时 第一节 现代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 第二节 现代制造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通过多媒体、视频、案例法教学。 三、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王先奎主编,机械工艺出版社,2010.1 参考教材: 1. 陈明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学(21世纪高校机电类规划教材).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 蔡安江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 刘守勇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4. 曾明新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北京: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5. 顾崇衔等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学.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四、学习要求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加强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力配合 安排三周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以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工艺设计(包括工艺规程设计、夹具设 计和编写设计说明书)为宜。 学生可通过网络课程提前预习
五、成绩评定方式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笔试70%。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1、考勤2、课堂讨论3、平时作业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 ,笔试70%。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 1、考勤 2、课堂讨论 3、平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