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在于有目的地培养人,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育人园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办好学前教育”,这为我国0~6岁学龄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13亿名学龄前儿童的人口大国,推动“幼有所育”不断取得新进展,既关系到亿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二、什么是学前教育要明确什么是学前教育,这就要涉及年龄阶段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根据我国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儿童入小学的年龄是6周岁或7周岁,入学前的这一时期就称为“学前期”。学前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指导下阅读、看电视、搭积木、做游戏、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学前教育。而狭义的学前教育特指幼儿园以及其他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是指学前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在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0~6周岁儿童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活动。在我国以托儿所、幼儿园为主。其中托儿所招收3周岁及其以下幼儿,幼儿园招收3~6周岁幼儿。此外还有各种私人开办的托辅机构、早教机构等。在本书中我们多次使用“幼儿教育”的概念,“幼儿教育”从字面上理解指的是对幼儿的教育,即对3~6周岁儿童的教育,不能等同于广义的学前教育。但是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的主体是招收3~6周岁幼儿的幼儿园,因此用幼儿教育指代学前教育有一定的合理性。三、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一)启蒙性幼儿园教育是对3~6岁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所以,幼儿园教育主要是为幼儿提供粗浅的学习经验,为幼儿一生成长奠定根基。所谓“启蒙”,即开发启蒙,启蒙教育应该是简单的、通俗的、基础的,易于开启幼儿智慧和萌发优良个性的教育。(二)生活性对幼儿来说,大多数的学习都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如文明卫生习惯、生活处理能力、与人相处时应有的态度和能力等,即使是认知方面的学习,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儿园课程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的特征一一课程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贯穿于幼儿的每日生活。11
11 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在于有目的地培养人,这 也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 育人园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不断 取得新进展,“办好学前教育”,这为我国 0~6 岁学龄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 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 1.13 亿名学龄前儿童的人口 大国,推动“幼有所育”不断取得新进展,既关系到亿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 调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二、什么是学前教育 要明确什么是学前教育,这就要涉及年龄阶段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 分问题。 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 岁)、幼儿期(3~6 岁)、 儿童期(6~11、12 岁)、少年期(11、12~14、15 岁)、青年期、成年期、 老年期等。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 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 根据我国 2006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儿童入小学 的年龄是 6 周岁或 7 周岁,入学前的这一时期就称为“学前期”。学前教育 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和认知、 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指导下阅读、看电视、 搭积木、做游戏、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学前教育。而狭义的学前教育特指 幼儿园以及其他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是指学前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 社会的要求,在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 0~6 周岁儿童实施的有目的、有 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活动。在我国以托儿所、幼儿园为主。其中托儿所招收 3 周岁及其以下幼儿,幼儿园招收 3~6 周岁幼儿。此外还有各种私人开办的 托辅机构、早教机构等。在本书中我们多次使用“幼儿教育”的概念,“幼 儿教育”从字面上理解指的是对幼儿的教育,即对 3~6 周岁儿童的教育,不 能等同于广义的学前教育。但是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的主体是招收 3~6 周岁幼 儿的幼儿园,因此用幼儿教育指代学前教育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一)启蒙性 幼儿园教育是对 3~6 岁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所以,幼儿园教育 主要是为幼儿提供粗浅的学习经验,为幼儿一生成长奠定根基。所谓“启 蒙”,即开发启蒙,启蒙教育应该是简单的、通俗的、基础的,易于开启幼 儿智慧和萌发优良个性的教育。 (二)生活性 对幼儿来说,大多数的学习都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如文明卫生习惯、生 活处理能力、与人相处时应有的态度和能力等,即使是认知方面的学习,也 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儿园课程具有 浓厚的生活化的特征——课程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贯穿于幼儿 的每日生活
(三)游戏性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游戏从本质上来看,是幼儿自身的一种自由自发的主体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所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当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四)活动性幼儿的这种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成分。对幼儿来讲,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五)潜在性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不是体现在课表、教材、课堂中,而是体现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虽然怎样创设环境,怎样支持幼儿的探索学习,都是教师根据幼儿园课程的目的、内容要求精心设计的,但这些内容、目的和要求仅仅存在于教师的意识和行动中,幼儿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幼儿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师的行为,而不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期望。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蕴含在环境、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起作用。【教师】展示学前教育的概念和意义(二)四、学前教育的意义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儿童在出生后到小学入学前身心发育最快、获取知识最迫切的阶段。因此针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的意义。其中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价值是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所在;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则要通过儿童发展价值来实现。(一)学前教育对个人的意义1.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增强学前儿童体质学前期是人的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身体形态结构没有定型,身体各器官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学前教育可以合理安排学前儿童营养保健和一日生活,科学地组织体育锻炼,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增强他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必要的安全与自我保护知识。由此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2.促进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一位记者问其中的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继续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呢?”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12
12 (三)游戏性 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是幼儿园的 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游戏从本质上来看,是幼儿自身 的一种自由自发的主体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游戏是幼 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所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当 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四)活动性 幼儿的这种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特点,使得幼儿园课 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成分。对幼 儿来讲,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 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五)潜在性 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不是体现在课表、教材、课堂 中,而是体现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虽然怎样创 设环境,怎样支持幼儿的探索学习,都是教师根据幼儿园课程的目的、内容 要求精心设计的,但这些内容、目的和要求仅仅存在于教师的意识和行动中, 幼儿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幼儿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师 的行为,而不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期望。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蕴含在环 境、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起作用。 【教师】展示学前教育的概念和意义(二) 四、学前教育的意义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儿童在出生后到小学入学前身心发育最 快、获取知识最迫切的阶段。因此针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 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对社 会的意义。其中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价值是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所在;学前 教育的社会价值则要通过儿童发展价值来实现。 (一)学前教育对个人的意义 1.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增强学前儿童体质 学前期是人的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身体形态结构没有定型,身体各器官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学前教育可以合理 安排学前儿童营养保健和一日生活,科学地组织体育锻炼,培养儿童良好的 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增强他们对 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必要的安全与自我保护知识。由 此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2.促进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1978 年,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 崇敬。有一位记者问其中的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 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 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继续问道:“为什么是 在幼儿园呢?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呢?”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 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 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
仔细地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全部学到的东西就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了热烈的掌声。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周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概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而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效力,会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个性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在伴随儿童一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3.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期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人的整个认识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关于感知觉、语言和高级认知机能的部分在学前期发展异常迅速。2~3周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周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5周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周罗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需要成人提供适宜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好的学前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是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4.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生活,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学前教育作为我国系统学制教育的第一环节,能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成效直接影响后续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乃至个人的终身发展。良好的学前教育可帮助幼儿快速地适应小学生活。1990年原国家教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对学龄儿童入学前后半年的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扎实的入学准备,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儿童在入学后在身体、情感、适应性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顺利过渡。教育对人的一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影响,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学前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学前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个全面发展可以说是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身体、认识能力、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早期阶段的教育,可以为个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也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二)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意义1.学前教育通过服务于家长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发展。家庭成员尤其是学前儿童的交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工作。现代社会,许多交母都是双职工,照顾幼小子女的时间有限。学前教育可以使母亲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增加家13
13 仔细地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全部学到的东西就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 周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等基 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 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而且,这一 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效力,会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 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个性品质有助 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成才。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在伴随儿童一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 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 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3.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期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人的整个认识发展过程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关于感知觉、语言和 高级认知机能的部分在学前期发展异常迅速。2~3 周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 的关键期;4~6 周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 5.5 周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 周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 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重要的 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 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 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需要成人提供适宜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 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好的学前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是否形成正确的 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 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4.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生活,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系统学制教育的第一环节,能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 展,其成效直接影响后续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乃至个人的终身 发展。良好的学前教育可帮助幼儿快速地适应小学生活。1990 年原国家教委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对学龄儿童入学前 后半年的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扎实 的入学准备,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儿童在入学后在身体、情感、适 应性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顺利过渡。教育对人的一 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影响,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学前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学前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个全面发展可以说 是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身体、认识能力、情感和社会 性等方面的发展。早期阶段的教育,可以为个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而也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二)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意义 1.学前教育通过服务于家长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发展。家庭成员尤其是学前儿童 的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工作。现代社会,许多父母都是双职工, 照顾幼小子女的时间有限。学前教育可以使母亲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增加家
庭收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同时,家庭成员中尤其是学前儿童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个人的发展中。对许多年轻的父母来说,照料教育孩子会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为此,不得不减少休闲和学习的时间,甚至会没有时间参加休闲、社交活动,也没有时间去学习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有赖于学前教育的帮助。当社会学前教育承担起部分本应由家庭担负的养育、教育孩子的任务时,年轻的父母们会因照料、教育孩子负担的减轻,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提高、社交休闲。家庭会因此减缓紧张、提升品质、增强稳定与和谐,社会也会从中获益,因为稳定、和谐的家庭,始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个人素质得到提升,最终会有利于社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个人发展很重要,但却普遍缺乏针对性,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学前教育可以纠正、弥补家庭学前教育的诸多不足。专业教育机构提供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都是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而通过其学前教师的专业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身心方面获得更大发展,所有由专业教育机构开展的正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间接影响学前儿童是社会未来的潜在劳动力,要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就必须依靠教育。要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潜在劳动力的转化工作实际上从出生就开始了。虽然结束学前教育的儿童,还不是现实的劳动力,但学前教育为儿童今后进一步地转化奠定基础。一个接受过良好学前教育的儿童会带着健康的身体、和谐的身心、初步的知识和经验、良好的行为习惯,走进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这对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无疑会有正面作用。总之,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开端环节,承担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关键作用。学前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早期教育的全面展开,而且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一、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从猿人进化成人的时候,原始社会便形成了。为了使人类社会能够生存延续,人类必须实现自身的生产、再生产。因此,抚养后代、保证婴幼儿存活与生长的教育便产生了,这就是最初的幼儿教育。(一)古代的儿童公育、家庭学前教育原始社会生产劳动能力低下,所有的青壮年都要为了生活去获取猎物成天奔波,以勉强维持全族人的生存。社会没有多余的人力、物力专门花在儿童的教育上面,只能由妇女或年老体弱的成人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哺育儿童以保证他们的生存,并向他们传授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经验。因此,在原始社会时期,学前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在原始社会初期,孩子归氏族内部所有,没有固定的家庭,对幼儿实行的是氏族内部的公共教育。而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父系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便有了家庭,学前教育逐渐变成了个人的事情,儿童由家庭抚养、教育。当时社会生活很简单,儿童自出生后,14
14 庭收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同时,家庭成员中尤其是学前儿童父母可以有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个人的发展中。对许多年轻的父母来说,照料教育孩 子会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为此,不得不减少休闲和学习的时间,甚至会没 有时间参加休闲、社交活动,也没有时间去学习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有 赖于学前教育的帮助。当社会学前教育承担起部分本应由家庭担负的养育、 教育孩子的任务时,年轻的父母们会因照料、教育孩子负担的减轻,而有更 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提高、社交休闲。家庭会因此减缓紧张、提升品质、 增强稳定与和谐,社会也会从中获益,因为稳定、和谐的家庭,始终是社会 和谐的基础,而个人素质得到提升,最终会有利于社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个人发展很重要,但却普遍缺乏针对性,作为家庭教 育的重要补充,学前教育可以纠正、弥补家庭学前教育的诸多不足。专业教 育机构提供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都是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而通过其学 前教师的专业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身心方面获得更大发展,所有由专业 教育机构开展的正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社会和 谐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间接影响 学前儿童是社会未来的潜在劳动力,要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 动力,就必须依靠教育。要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的技能和 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潜在劳动力的 转化工作实际上从出生就开始了。 虽然结束学前教育的儿童,还不是现实的劳动力,但学前教育为儿童今 后进一步地转化奠定基础。一个接受过良好学前教育的儿童会带着健康的身 体、和谐的身心、初步的知识和经验、良好的行为习惯,走进小学、中学乃 至大学,这对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无疑会有正面作用。 总之,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活动的 开端环节,承担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关键作用。学前教育不仅关系 到幼儿早期教育的全面展开,而且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关系着社会的进 步发展。 一、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学前教育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从猿人进化成人的时 候,原始社会便形成了。为了使人类社会能够生存延续,人类必须实现自身 的生产、再生产。因此,抚养后代、保证婴幼儿存活与生长的教育便产生了, 这就是最初的幼儿教育。 (一)古代的儿童公育、家庭学前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劳动能力低下,所有的青壮年都要为了生活去获取猎物成 天奔波,以勉强维持全族人的生存。社会没有多余的人力、物力专门花在儿 童的教育上面,只能由妇女或年老体弱的成人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哺育儿童 以保证他们的生存,并向他们传授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经验。因此,在 原始社会时期,学前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保证 幼儿的存活。在原始社会初期,孩子归氏族内部所有, 没有固定的家庭,对幼儿实行的是氏族内部的公共教育。而到了原始社会末 期,也就是父系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便有了家庭,学前教育逐渐变成了 个人的事情,儿童由家庭抚养、教育。当时社会生活很简单,儿童自出生后
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受着自发的教育,自三四岁起就直接参加成人的部分劳动,如采集果实、猎取鸟兽、赶羊喂牛、做饭等。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社会不划分阶级、生产资料公有,因此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保证每个幼儿受到的教育是公平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私有财产随之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自已子女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和官更,就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专门的教育,同时毫不留情地剥夺贫困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只允许他们跟着父母学习各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出现了。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需要培养一批初步具有读写算能力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专门学校开始出现了,幼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期出现了。入学前的幼儿教育仍然分散在家庭中进行,这和封建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形态是相适应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主张对3~6岁儿童进行集中管教,提出对幼儿进行公共教育,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因为社会既没有创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物质基础,也没有相应的社会需求。(二)近代社会的学前教育19世纪初,由于大机器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大量小农和手工业者失业,大批妇女为了生活,走出家庭寻找职业。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雇用了大批女工和童工,残酷剥削他们,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6个小时,致使幼儿无人照顾流落街头,智力低下,死亡率极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由于社会的需要,一些慈善家、工业家开始创办幼儿公共教育,从而开创了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大机器的生产虽然为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资本家们只关心利润,根本不关心工人子女的教育。因此在资本主义相当长的时间里,幼儿教育的发展是缓慢的,所开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大都带有慈善性质。直到19世纪末,工业技术革命推动生产不断发展,一方面由于妇女走向工厂,幼儿园的发展成为社会需求,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入学前的准备教育才引起了重视。这一时期,欧文、福禄倍尔、蒙台梭利在创建和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二、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一)慈普性质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文艺复兴以后,工业革命逐步兴起,大量劳动妇女走出家门到工厂就业低龄孩子的照料、教育成为一项社会问题,社会学前教育逐步发展起来。欧洲学前教育发端于17世纪后半期的贫民婴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1696年,英国贸易、殖民委员会提出建立“纺织学校”“劳动学校”的建议,设想对614周岁的贫民家庭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4~6周岁儿童可自由入学。咨询报告为3周岁儿童提出的入学理由包括:对母亲和儿童会带来双重利益;母亲能从养育儿童的含辛茹苦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参加工作:儿童能在良好的秩序中得到培养,使其从幼儿起就养成劳动习惯。欧文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在“万能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性格,从而改变社会的面貌,并坚信必须尽量从儿童最小的时候开始培养,才会收到真正的效果。1809年欧文在新拉纳克创办了“幼儿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工人阶级创办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其中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但是,由于他创办幼儿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保育15
15 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受着自发的教育,自三四岁起就直接参加成人的部分劳 动,如采集果实、猎取鸟兽、赶羊喂牛、做饭等。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社会不划分阶级、生产资料公有,因此教育是没有 阶级性的,保证每个幼儿受到的教育是公平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私有财产随之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在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 自己子女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和官吏,就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 专门的教育,同时毫不留情地剥夺贫困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只允许他们跟着 父母学习各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出现了。 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需要培养一批初步具有读写算能力的、 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专门学校开始出现了,幼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期出 现了。入学前的幼儿教育仍然分散在家庭中进行,这和封建社会一家一户的 小农经济形态是相适应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主张对 3~6 岁儿童进行集 中管教,提出对幼儿进行公共教育,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 因为社会既没有创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物质基础,也没有相应的社会需求。 (二)近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19 世纪初,由于大机器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大量小农和手工业者失业, 大批妇女为了生活,走出家庭寻找职业。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雇用 了大批女工和童工,残酷剥削他们,每天劳动时间长达 16 个小时,致使幼儿 无人照顾流落街头,智力低下,死亡率极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 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由于社会的需要,一些慈善家、工业家开始创 办幼儿公共教育,从而开创了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 大机器的生产虽然为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资本家们只 关心利润,根本不关心工人子女的教育。因此在资本主义相当长的时间里, 幼儿教育的发展是缓慢的,所开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大都带有慈善性质。直到 19 世纪末,工业技术革命推动生产不断发展,一方面由于妇女走向工厂,幼 儿园的发展成为社会需求,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入学前 的准备教育才引起了重视。这一时期,欧文、福禄倍尔、蒙台梭利在创建和 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一)慈善性质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 文艺复兴以后,工业革命逐步兴起,大量劳动妇女走出家门到工厂就业, 低龄孩子的照料、教育成为一项社会问题,社会学前教育逐步发展起来。 欧洲学前教育发端于 17 世纪后半期的贫民婴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1696 年,英国贸易、殖民委员会提出建立“纺织学校”“劳动学校”的建议,设 想对 6~14 周岁的贫民家庭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4~6 周岁儿童可自由入 学。咨询报告为 3 周岁儿童提出的入学理由包括:对母亲和儿童会带来双重 利益;母亲能从养育儿童的含辛茹苦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参加工作;儿童能 在良好的秩序中得到培养,使其从幼儿起就养成劳动习惯。 欧文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在“万能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认为教育 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性格,从而改变社会的面貌,并坚信必须尽量从儿童最 小的时候开始培养,才会收到真正的效果。1809年欧文在新拉纳克创办了“幼 儿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工人阶级创办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其中包 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但是,由于他创办幼儿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