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文章讲原因时,用的是“或许”,不是肯定语气;C文中没有谈及,另外“心 脑营销术”是有利于营销者一方的,而不是消费者;D“心脑营销术”只是一种营销手 段,文中只提及它的“基本手法和思维方式”正反映了现实,“必然造成”说法有误) 、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论贵粟疏 晁错 (1)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 二,十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 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译文】贤明的君主管理国家,老百姓没有挨饿受冻,并不是君主能种出粮食给老百 姓吃,织出布帛绐老百姓穿,而是他有能替老百姓开辟财源的办法。所以尧、禹的时候 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可是国内没有流离失所和面黄肌瘦的人,这是 因为积蓄的粮食多,事先早有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不亚于汤 禹的时候,加上又没有连续数年之久的水旱灾害,可是粮食的积蓄却不如禹、汤的时候, 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土地还有潜力,老百姓还有余力,可以生长粮食的土地没有全 部开垦,山林水泽的资源还没有完全开发,游手好闲的人还没有全部去从事耕种。 (2)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②,不地著则离 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③;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 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译文】百姓贫穷就产生奸诈邪恶。他们生活贫困是因为物资不够,物资不够是由于 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不从事农业生产,便不会定居在一个地方,不定居在一个地方,便 会轻易离开家乡。百姓像乌兽一样四处谋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
6 A(B 文章讲原因时,用的是“或许”,不是肯定语气;C 文中没有谈及,另外“心 脑营销术”是有利于营销者一方的,而不是消费者;D“心脑营销术”只是一种营销手 段,文中只提及它的“基本手法和思维方式”正反映了现实,“必然造成”说法有误) 三、文言文阅读(21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9 分,简答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论 贵 粟 疏 晁错 (1)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 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 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译文】贤明的君主管理国家,老百姓没有挨饿受冻,并不是君主能种出粮食给老百 姓吃,织出布帛给老百姓穿,而是他有能替老百姓开辟财源的办法。所以尧、禹的时候 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可是国内没有流离失所和面黄肌瘦的人,这是 因为积蓄的粮食多,事先早有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不亚于汤、 禹的时候,加上又没有连续数年之久的水旱灾害,可是粮食的积蓄却不如禹、汤的时候, 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土地还有潜力,老百姓还有余力,可以生长粮食的土地没有全 部开垦,山林水泽的资源还没有完全开发,游手好闲的人还没有全部去从事耕种。 (2)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②,不地著则离 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③;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 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译文】百姓贫穷就产生奸诈邪恶。他们生活贫困是因为物资不够,物资不够是由于 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不从事农业生产,便不会定居在一个地方,不定居在一个地方,便 会轻易离开家乡。百姓像鸟兽一样四处谋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
的法律,很重的刑罚,也不能禁止。人在寒冷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有轻暖的衣服才穿, 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一定要有美好的食物才吃。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人的 一般情况,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一年到头不添做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弄不到食 物,身子冷弄不到衣服,即使是慈爱的母亲也不能保全她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拥有百 姓呢?英明的君主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扩充积 蓄,用来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 (3)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 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 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曰民赋 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匹者,复卒⑤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 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 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 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 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 塞下之粟必多矣。 【译文】现在的事情,没有什么事能比使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要老百姓 从事农业生产,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办法,在于使老百姓把粮食作为奖赏和惩罚 的手段。现在招募天下的人把粮食交给朝廷,然后能够受封爵位,可以免去罪刑。这样, 富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粮食得到流通。能够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人,都是家有余 粮的。从有余粮的人手中取出来,以供朝廷使用,那么,贫穷农民的赋税就可以减少, 这就是所讲的拿有余补不足、命令一出老百姓就会受益的办法。它符合老百姓的心愿, 好处有三点:一是皇上财政费用充足,二是百姓赋税减轻,三是鼓励农业生产。现在法 令规定:百姓有出一匹驾战车的马,可以免除三人服兵役。车骑,这是国家的军事装备, 所以给献它的人免除兵役。神农氏说:“有十仞高的石头城墙,宽达百步的沸水护城河
7 的法律,很重的刑罚,也不能禁止。人在寒冷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有轻暖的衣服才穿, 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一定要有美好的食物才吃。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人的 一般情况,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一年到头不添做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弄不到食 物,身子冷弄不到衣服,即使是慈爱的母亲也不能保全她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拥有百 姓呢?英明的君主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扩充积 蓄,用来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 (3)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 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 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 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匹者,复卒⑤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 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 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 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 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 塞下之粟必多矣。 【译文】现在的事情,没有什么事能比使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要老百姓 从事农业生产,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办法,在于使老百姓把粮食作为奖赏和惩罚 的手段。现在招募天下的人把粮食交给朝廷,然后能够受封爵位,可以免去罪刑。这样, 富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粮食得到流通。能够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人,都是家有余 粮的。从有余粮的人手中取出来,以供朝廷使用,那么,贫穷农民的赋税就可以减少, 这就是所讲的拿有余补不足、命令一出老百姓就会受益的办法。它符合老百姓的心愿, 好处有三点:一是皇上财政费用充足,二是百姓赋税减轻,三是鼓励农业生产。现在法 令规定:百姓有出一匹驾战车的马,可以免除三人服兵役。车骑,这是国家的军事装备, 所以给献它的人免除兵役。神农氏说:“有十仞高的石头城墙,宽达百步的沸水护城河
以及披甲的百万军队,可是没有粮食,还是不能守住。”由此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重 要的财产,是治理国家最根本的事务。让老百姓交纳粮食受封爵位,到五大夫以上,才 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同出战马相比,受到的益处就相差太远了。爵位,是君王专有的, 出于君王的口没有限制。粮食,是老百姓种的,出在地里也没有穷尽。而得到高的爵位 和免除罪刑,是人们十分向往的事。让天下的人将粮食送到边地,用这来得到爵位、免 除罪刑,不超过三年,边防地区的粮食就一定会很多了。 [注]①捐∶抛弃,指流离失所。瘠瘦弱,面黄肌瘦。②地著zhυ:即土著,定居 在一地。③甘旨:精美的食物。④渫Xe:流通。⑤复卒:兔除兵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耕而食之 食:si,给…吃 B.故务民于农桑 务:使努力从事 C.贵粟之道 道:方法,途径 三曰劝农功 劝:劝说 D(劝勉,鼓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将以衅钟 B.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C.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其若是,孰能御之 D.民贫,则奸邪生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B(之:的,结构助词。A.以:因为,连词;用,介词。C.其:代词,他(君王) 的;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D.则:连词,那么;连词,表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中心论点,按务农一一贵粟一一以粟为奖赏的思路逐层推进,立论精 辟,论述严密。 8
8 以及披甲的百万军队,可是没有粮食,还是不能守住。”由此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重 要的财产,是治理国家最根本的事务。让老百姓交纳粮食受封爵位,到五大夫以上,才 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同出战马相比,受到的益处就相差太远了。爵位,是君王专有的, 出于君王的口没有限制。粮食,是老百姓种的,出在地里也没有穷尽。而得到高的爵位 和免除罪刑,是人们十分向往的事。让天下的人将粮食送到边地,用这来得到爵位、免 除罪刑,不超过三年,边防地区的粮食就一定会很多了。 [注]①捐:抛弃,指流离失所。瘠:瘦弱,面黄肌瘦。 ②地著 zhuó:即土著,定居 在一地。 ③甘旨:精美的食物。④渫 xiè:流通。⑤ 复卒:免除兵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耕而食.之 食:sì,给……吃 B.故务.民于农桑 务:使努力从事 C.贵粟之道. 道:方法,途径 D.三曰劝.农功 劝:劝说 D(劝勉,鼓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将以.衅钟 B.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C.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其.若是,孰能御之 D.民贫,则.奸邪生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B(之:的,结构助词。A.以:因为,连词;用,介词。C.其:代词,他(君王) 的;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D.则:连词,那么;连词,表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中心论点,按务农——贵粟——以粟为奖赏的思路逐层推进,立论精 辟,论述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