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所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根据观察的结果,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著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灌注在 象征他们痴(ch)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 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 zuo mo)的问 C.从呀呀学语到初识句读,他从曲径通幽绿树蓊(weng)郁红荷映日的朗润园走出了绚丽 人生的第一步。 D.老板的本意是让客户知道自己团队的实力,却没想到他以主角自居,发挥过了头,不仅 不尊重老板的存在,甚至得意忘形,泄露(l)了公司的机密。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为了弄清每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他跑了好几家图 书馆,披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B.古希腊的德勒菲的著名巫师以闪烁其词而臭名昭著。当这些斯巴达人问道,在波斯人攻 击希腊时会发生什么时,这巫师回答道:要么斯巴达会被消灭,要么其国王会被杀害。 C.早已被生活费、按揭费、通讯费、水电煤气费、孩子的奶粉尿布费压得气喘如牛的“80 后”众“奴缠身。而原本应该喜气洋洋的春节也被当成了“春劫”,高昂的人情节费让“80后 变成了“年清 D.女人的手指振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江西省十所重点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根据观察的结果,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著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灌注在 象征他们痴(chī)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B. 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 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zuó mo)的问 题。 C.从呀呀学语到初识句读,他从曲径通幽绿树蓊(wěng)郁红荷映日的朗润园走出了绚丽 人生的第一步。 D.老板的本意是让客户知道自己团队的实力,却没想到他以主角自居,发挥过了头,不仅 不尊重老板的存在,甚至得意忘形,泄露(lù)了公司的机密。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为了弄清每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他跑了好几家图 书馆,披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B.古希腊的德勒菲的著名巫师以闪烁其词而臭名昭著。当这些斯巴达人问道,在波斯人攻 击希腊时会发生什么时,这巫师回答道:要么斯巴达会被消灭,要么其国王会被杀害。 C.早已被生活费、按揭费、通讯费、水电煤气费、孩子的奶粉尿布费压得气喘如牛的“80 后”众“奴”缠身。而原本应该喜气洋洋的春节也被当成了“春劫”,高昂的人情节费让“80 后” 变成了“年清族”。 D.女人的手指振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北京站和北京西站目前的上车旅客数量不多,而出站旅客则大幅增加,多以探亲、商务、 务工旅客以及学生客流为主 B.如果像小品《捐助》里表现的那样,对弱势群体进行变相歧视与搞笑,那么无论是受捐 者还是捐献者,都毫无尊严可言。 C.上述建议能否真正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取决于北约各成员国能否本着合作的态度对该问 题认真地进行磋商和谈判 D.江西正紧紧地抓住建设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机遇,力争以大规划、大投资、大建设推进 江西的开发建设,正式吹响江西全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 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杨镰认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应该是南阳,理由是“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 对应。”而南阳的别称就是“宛”。 B.诸子乃出自当时的“士”:不是拳勇之士,而是谋略之士,即知识型的谋士。 C.她对宝玉的爱情也浸透着这种追求的痛苦,不断的猜疑、担心、试探、怄气…简直搅 碎了她那颗本来就脆弱的心 D.修辞既是选择的过程,就得有选择标准。怎么选择?根据什么选择?怎么叫选择得好 怎么叫选择得不好? 下列四组句子填入横线处,语意最连贯的是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 破家值万贯”。 ①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 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檀,断砖墙 ②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A.北京站和北京西站目前的上车旅客数量不多,而出站旅客则大幅增加,多以探亲、商务、 务工旅客以及学生客流为主。 B.如果像小品《捐助》里表现的那样,对弱势群体进行变相歧视与搞笑,那么无论是受捐 者还是捐献者,都毫无尊严可言。 C.上述建议能否真正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取决于北约各成员国能否本着合作的态度对该问 题认真地进行磋商和谈判。 D.江西正紧紧地抓住建设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机遇,力争以大规划、大投资、大建设推进 江西的开发建设,正式吹响江西全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 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杨镰认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应该是南阳,理由是“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 对应。”而南阳的别称就是“宛”。 B.诸子乃出自当时的“士”:不是拳勇之士,而是谋略之士,即知识型的谋士。 C.她对宝玉的爱情也浸透着这种追求的痛苦,不断的猜疑、担心、试探、怄气……简直搅 碎了她那颗本来就脆弱的心。 D.修辞既是选择的过程,就得有选择标准。怎么选择?根据什么选择?怎么叫选择得好, 怎么叫选择得不好? 5.下列四组句子填入横线处,语意最连贯的是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①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 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檀,断砖墙。 ②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③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④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C.①④②③D.④②③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科学争论和政治博弈 在现代国际社会,对任何一个全球性话题的讨论,哪怕是所谓最纯粹的“学术”问题的讨论 都不可能不受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基 本事实,也是一个基本常识。减缓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课题,也反映了绝大多数地球居民 的诉求,但如何减缓则牵涉到各个国家的具体利益,隐藏在这些具体利益背后的还有社会制 度、意识形态、历史传统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现实需求。这就决定了科学与政治成为影响 气候谈判的两大基石。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第一次现代环保运动开始兴起。人类对气候 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到研究人类如何在无意中改变地球气候。几十年来,世界科学家中多数 人承认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科学事实。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得出结论: “20世纪中期以来,大多数对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观察表明,气候系统变暖是由于人类温室 气体集中排放在大气中累积的结果 虽然科技界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在其他一些重要问题上,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比如,欧 盟国家认为,到2050年,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这一长远目标是合适的和可行的。而 有些科学家则认为北极地区的温度上升幅度将远远高于全球,北极地区的迅速升温将使冻土 地带中冰封的甲烷气体释放,甲烷气体的大量释放又会使气候系统进一步升温—一这种恶性 循环最终将使升温控制的目标成为“科学幻想”。随着气候系统的升温,全球的洋流和季风也 将发生变化,这将最终影响全球水资源分配的格局。正如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所揭示的, 影响气候变化的自变量多不胜数,因而人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仍然存在着众多争 论
③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④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科学争论和政治博弈 在现代国际社会,对任何一个全球性话题的讨论,哪怕是所谓最纯粹的“学术”问题的讨论, 都不可能不受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基 本事实,也是一个基本常识。减缓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课题,也反映了绝大多数地球居民 的诉求,但如何减缓则牵涉到各个国家的具体利益,隐藏在这些具体利益背后的还有社会制 度、意识形态、历史传统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现实需求。这就决定了科学与政治成为影响 气候谈判的两大基石。20 世纪 60 年代末,世界第一次现代环保运动开始兴起。人类对气候 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到研究人类如何在无意中改变地球气候。几十年来,世界科学家中多数 人承认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科学事实。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得出结论: “20 世纪中期以来,大多数对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观察表明,气候系统变暖是由于人类温室 气体集中排放在大气中累积的结果。” 虽然科技界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在其他一些重要问题上,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比如,欧 盟国家认为,到 2050 年,将升温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这一长远目标是合适的和可行的。而 有些科学家则认为北极地区的温度上升幅度将远远高于全球,北极地区的迅速升温将使冻土 地带中冰封的甲烷气体释放,甲烷气体的大量释放又会使气候系统进一步升温——这种恶性 循环最终将使升温控制的目标成为“科学幻想”。随着气候系统的升温,全球的洋流和季风也 将发生变化,这将最终影响全球水资源分配的格局。正如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所揭示的, 影响气候变化的自变量多不胜数,因而人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仍然存在着众多争 论
如果说在科学问题的争论上至少是大家在用“同一种语言”说话,那么在政治上,各方所争夺 的无疑是制定规则的话语权。《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方案 其“ cap and trade”(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的原则创造了“碳交易”这个概念。“碳交易ˆ概念 由于具有灵活减排的效果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是也因为西方国家借此从发展中国家廉价购 买碳排放权以支持自己奢侈的消费方式,同时又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而广受批评。在以往的 气候谈判中,各国往往对远景目标态度明确、高调频弹,但对于具体的实施计划则激烈争吵, 可以说对于气候话语的争夺背后是政治权力的斗争。由此可见,科学上的争论和政治上的博 弈是人类解决气候问题时必须认真面对的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6.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减缓气候变化是现代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全球性课题,它牵涉到各个国家的具体利益以 及方方面面的现实需求,因此政治影响气候谈判己是一个基本事 B.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科学家中多数人所承认的,并且有机构得出结论说,几十年来的观 察表明它是人类行为的结果 C.北极地区迅速升温使冻土地带中冰封的甲烷气体释放,大量释放又使气候系统进一步升 温,随着升温,全球的洋流和季风也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全球水资源分配的格局。这已有的 实际过程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D.2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如何在无意中改变地球气候并不是气候研究的重点,现代环保运 动也未兴起,全球气候变暖也没成为科技界的基本共识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信心十足的政治家不同,科学家认为全球温度的迅速上升,造成了北极地区的进一步 升温,然后又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全球升温控制的目标成为“科学幻想”。 B.“在科学问题的争论上至少是大家在用同一种语言'说话”,表明科学家在诸如升温控制 目标能否实现等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如果说在科学问题的争论上至少是大家在用“同一种语言”说话,那么在政治上,各方所争夺 的无疑是制定规则的话语权。《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方案, 其“cap and trade”(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的原则创造了“碳交易”这个概念。“碳交易”概念 由于具有灵活减排的效果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是也因为西方国家借此从发展中国家廉价购 买碳排放权以支持自己奢侈的消费方式,同时又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而广受批评。在以往的 气候谈判中,各国往往对远景目标态度明确、高调频弹,但对于具体的实施计划则激烈争吵, 可以说对于气候话语的争夺背后是政治权力的斗争。由此可见,科学上的争论和政治上的博 弈是人类解决气候问题时必须认真面对的。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6.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减缓气候变化是现代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全球性课题,它牵涉到各个国家的具体利益以 及方方面面的现实需求,因此政治影响气候谈判已是一个基本事实。 B.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科学家中多数人所承认的,并且有机构得出结论说,几十年来的观 察表明它是人类行为的结果。 C.北极地区迅速升温使冻土地带中冰封的甲烷气体释放,大量释放又使气候系统进一步升 温,随着升温,全球的洋流和季风也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全球水资源分配的格局。这已有的 实际过程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D.20 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如何在无意中改变地球气候并不是气候研究的重点,现代环保运 动也未兴起,全球气候变暖也没成为科技界的基本共识。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信心十足的政治家不同,科学家认为全球温度的迅速上升,造成了北极地区的进一步 升温,然后又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全球升温控制的目标成为“科学幻想”。 B.“在科学问题的争论上至少是大家在用‘同一种语言’说话”,表明科学家在诸如升温控制 目标能否实现等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C.“碳交易”概念受到好评是因为它具有灵活减排的效果,但灵活减排的弊端是西方国家借 此从发展中国家廉价购买碳排放权以支持自己奢侈的消费方式,同时又限制发展中国家发 展 D.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时,国际社会各方争夺制定规则的话语权,这表明人类解决气候问 题时除了科学争论,还存在着政治博弈。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受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当今时代不可 能有纯粹的“学术”问题的讨论。 B.欧盟国家认为,到2050年,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这一长远目标是合适的和可行 的。但事实上,影响气候变化的自变量多不胜数,升温控制目标能否达到尚存争议。 C.《京都议定书》 cap and trade”(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的原则创造的“碳交易”概念, 有利于西方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并不是这个概念本身造成的。 D.在以往气候谈判中,对远景目标,各国往往态度明确、高调频弹,但涉及到具体的实施 计划时,则争吵激烈。这种科学上的争论和政治上的博弈,充分展示出减缓气候变化的必 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 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 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 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
C.“碳交易”概念受到好评是因为它具有灵活减排的效果,但灵活减排的弊端是西方国家借 此从发展中国家廉价购买碳排放权以支持自己奢侈的消费方式,同时又限制发展中国家发 展。 D.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时,国际社会各方争夺制定规则的话语权,这表明人类解决气候问 题时除了科学争论,还存在着政治博弈。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受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当今时代不可 能有纯粹的“学术”问题的讨论。 B.欧盟国家认为,到 2050 年,将升温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这一长远目标是合适的和可行 的。但事实上,影响气候变化的自变量多不胜数,升温控制目标能否达到尚存争议。 C.《京都议定书》“cap and trade”(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的原则创造的“碳交易”概念, 有利于西方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并不是这个概念本身造成的。 D.在以往气候谈判中,对远景目标,各国往往态度明确、高调频弹,但涉及到具体的实施 计划时,则争吵激烈。这种科学上的争论和政治上的博弈,充分展示出减缓气候变化 的必 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 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 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 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