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六校(宁都中学、新干中学、黎川一中、上栗中学、都昌一中、安义中学) 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黎川一中刘长明审题人:宁都中学殷红兵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测试时 间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第I卷(共36分)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瓜蔓(wan)倒嚼(jio)霓裳( chang)少安毋躁(shao) B.噱(xue)头档案(dang)巷道(hang)踽踽独行(j) C.匕(bi)首撺掇(cuan)精髓(sui)管窥蠡(li)测 D.绯闻(fi)隽永(juin)簪笏(zan)不着边际(zhu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葱茏蜂拥白内障指手画脚 B.跬步掂量哈密瓜心心相映 C.琼筵蛰居暴冷门如椽大笔 D.糟塌凑合笑眯眯轻鸢剪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国外的几个建筑学家对山陕甘会馆很感兴趣,对各式各样的木雕、砖雕、石 雕品头论足,他们说在国外少见这种风格的建筑 B.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 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C.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 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如堕五里雾中的感觉 D.近一个月,全球气候五风十雨。先是“桑迪”给美洲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人 员伤亡,接着又是我国华北遭遇罕见大雪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做任何事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说学习,你成绩的好 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你自觉刻苦的程度。 B.邵逸夫经历了由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黄梅到武侠,由电影到电视, 百年电影史上那些仿佛已成远古陈迹的事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C.随着打车软件“嘀嘀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 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 痪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 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社会的发展总是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走向,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乡村文学在现实农村变革面前,是被动的 软弱的。它把握不住农村的深层脉动和走向,看不清中国农村的未来生路和光明。 ①城市的膨胀式扩张与乡村的急剧衰落 ②一个以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科技文明强势崛起 ③源远流长的乡村文明正在解体 ④直接导致了城市文学的兴盛和乡村文学的式微
江西省六校(宁都中学、新干中学、黎川一中、上栗中学、都昌一中、安义中学) 2015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黎川一中 刘长明 审题人:宁都中学 殷红兵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测试时 间 150 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第 I 卷(共 36 分)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瓜蔓(wàn) 倒嚼(jiào) 霓裳(cháng) 少安毋躁(shāo) B. 噱(xué)头 档案(dǎng) 巷道(hàng) 踽踽独行(jǔ) C.匕(bǐ)首 撺掇(cuān) 精髓(suǐ) 管窥蠡(lí)测 D.绯闻(fěi) 隽永(juàn) 簪笏(zān) 不着边际(zh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葱茏 蜂拥 白内障 指手画脚 B. 跬步 掂量 哈密瓜 心心相映 C. 琼筵 蛰居 暴冷门 如椽大笔 D. 糟塌 凑合 笑眯眯 轻鸢剪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外的几个建筑学家对山陕甘会馆很感兴趣,对各式各样的木雕、砖雕、石 雕品头论足,他们说在国外少见这种风格的建筑。 B.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 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C.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 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如堕五里雾中的感觉。 D.近一个月,全球气候五风十雨。先是“桑迪”给美洲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人 员伤亡,接着又是我国华北遭遇罕见大雪。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做任何事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说学习,你成绩的好 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你自觉刻苦的程度。 B.邵逸夫经历了由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黄梅到武侠,由电影到电视, 百年电影史上那些仿佛已成远古陈迹的事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C.随着打车软件“嘀嘀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 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 痪。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 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社会的发展总是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走向,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 。 , 。 ,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乡村文学在现实农村变革面前,是被动的、 软弱的。它把握不住农村的深层脉动和走向,看不清中国农村的未来生路和光明。 ①城市的膨胀式扩张与乡村的急剧衰落 ②—个以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科技文明强势崛起 ③源远流长的乡村文明正在解体 ④直接导致了城市文学的兴盛和乡村文学的式微
⑤面对这样一场现实变革 ⑥乡村文学既努力跟踪和反映,又深感迷茫和乏力 A.①③②④⑤⑥B.③④①②⑤⑥C.③②⑤⑥①④D.①④③②⑤⑥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然而马谡一意孤行,轻敌大意,终于 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虽极其不舍,然而军法如山,还是挥泪斩了马谡。他为 自己与马谡义同兄弟、今为明法度而斩之,也为自己忘却先帝“马谡言过其实, 大可不用”的临危叮嘱、用人不明而痛哭。(《三国演义》) B.《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了。觉慧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 周报》,内容仍如《黎明周报》。他们将之前的周报社改为阅报处,将社员所有 的新书报都放在这里陈列出来,免费供人阅览,积极地传播新文化思想。(《家》) C.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自个儿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论语》) D.迎春嫁给孙绍祖以后,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孙好色好赌,对迎春非打即骂, 还说贾政收了他五千两银子等等。王、邢二夫人等知道情况后,无不难过落泪, 却也无可奈何。(《红楼梦》)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 吕若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 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 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一一这 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之后,几乎整个20世纪,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 祀等,都成了落后消极封建保守的东西。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 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年轻时思想激进到去“城隍”庙拔圣像的胡子;吉光屯里有个 狂热的“疯子”,一心要灭了“社庙”里那盏守护全村百姓的“长明灯”,全忘 了他的祖先还捐过钱。这个被村人骂作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终于引起公愤, 连“四爷”大人都“严肃悲悯”起来,整个村庄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上无片瓦 寄居于土谷祠的阿Q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更 有可能是赵氏宗族在村里地位最显赫。五四小说中的祠堂社庙村规家谱,好比 个个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文化隐喻,祠堂隐喻新文学作家眼中的 “乡土中国”,昏暗阴森,却如铁罩一般冷酷强大地屹立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疯 子”则势单力薄,难以撼动,最终还要成为它的祭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家族纷纷走向衰败。写实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 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 摇欲坠。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 可笑的剧目。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副标题赫然是“七月十 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这一天,荒年里的农民暴动摧枯拉朽,宋氏祠堂一千八 百担粮食遭抢,宗族各支各室表面和气,但在利益面前是各怀心事,暗中斗法, 地方望族至此气数已尽。吴祖缃这位“客观主义”者眼光犀利,非要揭开给人看, 由社学、义仓、乡约、防御等构成的宗族组织,如何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⑤面对这样一场现实变革 ⑥乡村文学既努力跟踪和反映,又深感迷茫和乏力 A.①③②④⑤⑥ B.③④①②⑤⑥ C.③②⑤⑥①④ D.①④③②⑤⑥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然而马谡一意孤行,轻敌大意,终于 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虽极其不舍,然而军法如山,还是挥泪斩了马谡。他为 自己与马谡义同兄弟、今为明法度而斩之,也为自己忘却先帝“马谡言过其实, 大可不用”的临危叮嘱、用人不明而痛哭。(《三国演义》) B.《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了。觉慧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 周报》,内容仍如《黎明周报》。他们将之前的周报社改为阅报处,将社员所有 的新书报都放在这里陈列出来,免费供人阅览,积极地传播新文化思想。(《家》) C. 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自个儿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论语》) D.迎春嫁给孙绍祖以后,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孙好色好赌,对迎春非打即骂, 还说贾政收了他五千两银子等等。王、邢二夫人等知道情况后,无不难过落泪, 却也无可奈何。(《红楼梦》)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 吕若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 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 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这 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之后,几乎整个 20 世纪,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 祀等,都成了落后消极封建保守的东西。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 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年轻时思想激进到去“城隍”庙拔圣像的胡子;吉光屯里有个 狂热的“疯子”,一心要灭了“社庙”里那盏守护全村百姓的“长明灯”,全忘 了他的祖先还捐过钱。这个被村人骂作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终于引起公愤, 连“四爷”大人都“严肃悲悯”起来,整个村庄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上无片瓦 寄居于土谷祠的阿Q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更 有可能是赵氏宗族在村里地位最显赫。五四小说中的祠堂社庙村规家谱,好比一 个个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文化隐喻,祠堂隐喻新文学作家眼中的 “乡土中国”,昏暗阴森,却如铁罩一般冷酷强大地屹立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疯 子”则势单力薄,难以撼动,最终还要成为它的祭品。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家族纷纷走向衰败。写实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 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 摇欲坠。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 可笑的剧目。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副标题赫然是“七月十 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这一天,荒年里的农民暴动摧枯拉朽,宋氏祠堂一千八 百担粮食遭抢,宗族各支各室表面和气,但在利益面前是各怀心事,暗中斗法, 地方望族至此气数已尽。吴祖缃这位“客观主义”者眼光犀利,非要揭开给人看, 由社学、义仓、乡约、防御等构成的宗族组织,如何在 3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国内的高赋税和农民暴动中毫无招架之力。这是宣告“封建宗法社会”的末路 吧,字里行间藏了作者多少奚落与嘲讽!后半个世纪不用说了,白毛仙姑由鬼变 人,小二黑的婚事由区长作主,装神弄鬼神神叨叨都得“改造”,文化变革与社 会变革双管齐下,连最小单位的家庭秩序都要改变,何况这“封建制度之遗”。 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实又让位于象征。祠堂庙宇书院再一次与传统文化划起等 号,只是这次意象的情感内涵完全与五四悖反。《白鹿原》广受好评缘于它把祠 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 绎,说是新历史主义,实在与鲁迅当年的写作一样,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 当然,20世纪文化与社会巨变带来的结果是21世纪“拆哪”的加速度,配合着 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 个世纪里,文学中的那座祠堂,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非回到原点。宗法社会 的崩颓是历史的必然,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却未必没有可资使用的价 值。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是从一宗一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需求出发, 发现我们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终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于建构起对民 族未来的共同想象。如此说来,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送上最后 一段不归路,也就等于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我们这代人,岂不真的成了 “不孝子孙”了么? (选自2014年4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7.关于“文学中的那座祠堂”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中的那座祠堂隐喻着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它对抗 着势单力薄的现代文明的“疯子”而屹立不倒 B.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纷纷走向衰败,历经文化变革与社会 变革双管齐下的淘洗,已得到彻底的改造。 C.文学中的那座祠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与传统文化画等号,配合着城镇化 的步子,仍旧迅疾、凶猛、无所顾忌地肆虐着。 D.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揭示宗法社会崩颓的历 史必然性的同时,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独秀的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击了旧的伦 理、法律、学术和礼俗,被人们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 B.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吉光屯里那个狂热的“疯子”以及阿Q思想激进,将祠 堂社庙村规家谱看作是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标志 C.“客观主义”作家吴组缃创作的《一千八百担》以“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 速写”为副标题,反映了地方望族在农民暴动的打击下毫无招架之力的现实。 D.陈忠实的《白鹿原》秉持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把祠堂、书院、乡约 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从而广受好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场景触目可见,展示了 祠堂文化的全貌,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这种文化的命运及其面临的困境。 B.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 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开始在祠堂上演
国内的高赋税和农民暴动中毫无招架之力。这是宣告“封建宗法社会”的末路 吧,字里行间藏了作者多少奚落与嘲讽!后半个世纪不用说了,白毛仙姑由鬼变 人,小二黑的婚事由区长作主,装神弄鬼神神叨叨都得“改造”,文化变革与社 会变革双管齐下,连最小单位的家庭秩序都要改变,何况这“封建制度之遗”。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实又让位于象征。祠堂庙宇书院再一次与传统文化划起等 号,只是这次意象的情感内涵完全与五四悖反。《白鹿原》广受好评缘于它把祠 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 绎,说是新历史主义,实在与鲁迅当年的写作一样,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 当然,20 世纪文化与社会巨变带来的结果是 21 世纪“拆哪”的加速度,配合着 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 一个世纪里,文学中的那座祠堂,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非回到原点。宗法社会 的崩颓是历史的必然,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却未必没有可资使用的价 值。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是从一宗一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需求出发, 发现我们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终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于建构起对民 族未来的共同想象。如此说来,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送上最后 一段不归路,也就等于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我们这代人,岂不真的成了 “不孝子孙” 了么? (选自 2014 年 4 月 13 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7.关于“文学中的那座祠堂”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隐喻着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它对抗 着势单力薄的现代文明的“疯子”而屹立不倒。 B.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纷纷走向衰败,历经文化变革与社会 变革双管齐下的淘洗,已得到彻底的改造。 C.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与传统文化画等号,配合着城镇化 的步子,仍旧迅疾、凶猛、无所顾忌地肆虐着。 D.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整个 20 世纪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揭示宗法社会崩颓的历 史必然性的同时,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陈独秀的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击了旧的伦 理、法律、学术和礼俗,被人们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 B.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吉光屯里那个狂热的“疯子”以及阿 Q 思想激进,将祠 堂社庙村规家谱看作是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标志。 C. “客观主义”作家吴组缃创作的《一千八百担》以“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 速写”为副标题,反映了地方望族在农民暴动的打击下毫无招架之力的现实。 D. 陈忠实的《白鹿原》秉持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把祠堂、书院、乡约 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从而广受好 评。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场景触目可见,展示了 祠堂文化的全貌,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这种文化的命运及其面临的困境。 B. 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 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开始在祠堂上演
C.宗法社会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仍有可资使用的价值,我们对民族未来的 共同想象是建立在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以及共同的文化基因的基础之 上的 D.如果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拆毁,意味着我们已经拆解了文 化认同的“基石”,那么我们这代人真的会变成“不孝子孙”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 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眚于郡,假部使者府 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 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 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 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 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夲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 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 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 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 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 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 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 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 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i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 吏。③睎:仰慕,向往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委于一委:交付 B.落其华而收其实落:抛弃 C.独幸岁月之久幸:侥幸 D.余既以谴来此谴:被贬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克支其欹斜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自放于道德之场而耻学于师 C.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不赂者以赂者丧 D.而欲庶几颜氏之乐蟹六跪而二鳌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宗法社会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仍有可资使用的价值,我们对民族未来的 共同想象是建立在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以及共同的文化基因的基础之 上的。 D. 如果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 “祠堂”“庙宇”拆毁,意味着我们已经拆解了文 化认同的“基石”,那么我们这代人真的会变成“不孝子孙”的。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东轩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 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 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 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 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 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 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 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 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 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 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 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 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 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 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 吏。③睎:仰慕,向往。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委于一 委:交付 B. 落其华而收其实 落:抛弃 C. 独幸岁月之久 幸:侥幸 D. 余既以谴来此 谴:被贬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克支其欹斜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 自放于道德之场 而耻学于师 C. 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而欲庶几颜氏之乐 蟹六跪而二鳌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 追求“归休田里”的超然旷达,这也符合作者官场失意、而又欲求摆脱的心理。 B.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 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C.作者由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现实,理解了颜渊拒仕的苦心,庆幸自己虽经 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D.文章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最后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 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作者内心的痛苦 第II卷(共114分) 四、(3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4分) 译文 (2)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 此?(4分) 译文: (3)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清)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 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5.古诗文填空。(8分)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 蓉》) (2),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蜀相》 (3)_,尽西风,。(辛弃疾《水龙吟》) (4)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虞美人》) 16.《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津津乐道,试简述宝玉挨打的直 接原因。(3分) 答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A. 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 追求“归休田里”的超然旷达,这也符合作者官场失意、而又欲求摆脱的心理。 B. 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 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C. 作者由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现实,理解了颜渊拒仕的苦心,庆幸自己虽经 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D. 文章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最后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 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作者内心的痛苦。 第 II 卷(共 114 分) 四、(31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 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4 分) 译文: (2)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 此? (4 分) 译文: (3)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 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4 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査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 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 15.古诗文填空。(8 分)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涉江采芙 蓉》) (2)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3) ,尽西风, 。(辛弃疾《水龙吟》) (4)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 16.《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津津乐道,试简述宝玉挨打的直 接原因。(3 分) 答: 五、(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