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 世的代表。这个影像也被称作圣城,因其象征性而得此名,它并不直 接显示那将要到来的那个实在。”① 第五,教会只是上帝之城的象征,而不是上帝之城本身。事实 上,在教会中有些人也“毫不犹豫地与我们的敌人一起反对上帝 而在敌人之中有些人则会潜在地成为上帝之城的居民。基督徒不要 为这样的事实而失望,因为“实际上在现世两城是相互纠缠、混合 的,直至最后审判,它们才被各自分开”。②这一观点表明,奥古斯丁 从未来历史命运的意义上肯定了教会优越于世俗国家,但没有要求 教会在现实生活中凌驾于国家之上。 第六,两城的划分并不意味着基督徒的精神属于上帝之城,肉身 属于世俗之城,而是指基督徒以灵与肉上下有序的生活态度(这就 是属上帝之城的象征)从事着世俗的工作(此为世俗之城的身份)。 这就是个人的历史境遇。现世中的人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存在:作为 名非基督徒,他存在着做基督徒的可能;作为一名基督徒,他必然 同时也是世俗社会的一员。因此,奥古斯丁称基督徒既是上帝之城 的“居民”,③又是世俗之城的“旅客”。④所以,基督徒虽然与他人有 不同的信、望、爱”,但也“同样享受世间的利或者遭受邪恶”。⑤ 第七,所谓的依肉欲的世俗之城的生活,不是指世俗的物质生 活,而是指精神背离上帝从而为朽坏的肉欲所奴役的生活。所谓依 精神的上帝之城的生活,也不是指人的精神生活,而是指精神服从上 帝从而能够支配肉欲的生活。⑥人的完满本性不仅是灵与肉的统 ①《上帝之城》,卷15,章2。 ②《上帝之城》,卷3,章35 ③《上帝之城》,卷14,章9。 ④《上帝之城》,卷14,章9。 ⑤《上帝之城》,卷18,章54。 ⑥《上帝之城》,卷14,章2-4
申译本廖 21 世的代表。这个影像也被称作圣城,因其象征性而得此名,它并不直 接显示那将要到来的那个实在。"① 第五,教会只是上帝之城的象征,而不是上帝之城本身。事实 上,在教会中有些人也"毫不犹豫地与我们的敌人一起反对上帝", 而在敌人之中有些人则会潜在地成为上帝之城的居民。基督徒不要 为这样的事实而失望,因为"实际上在现世两城是相互纠缠、混合 的,直至最后审判,它们才被各自分开"。②这一观点表明,奥古斯丁 从未来历史命运的意义上肯定了教会优越于世俗国家,但没有要求 教会在现实生活中凌驾于国家之上。 第六,两城的划分并不意味着基督徒的精神属于上帝之城,肉身 属于世俗之城,而是指基督徒以灵与肉上下有序的生活态度(这就 是属上帝之城的象征)从事着世俗的工作(此为世俗之城的身份)。 这就是个人的历史境遇。现世中的人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存在:作为 一名非基督徒,他存在着做基督徒的可能;作为一名基督徒,他必然 同时也是世俗社会的一员。因此,奥古斯丁称基督徒既是上帝之城 的"居民",③又是世俗之城的"旅客"。④所以,基督徒虽然与他人有 "不同的信、望、爱",但也"同样享受世间的利或者遭受邪恶"。⑤ 第七,所谓的依肉欲的世俗之城的生活,不是指世俗的物质生 活,而是指精神背离上帝从而为朽坏的肉欲所奴役的生活。所谓依 精神的上帝之城的生活,也不是指人的精神生活,而是指精神服从上 帝从而能够支配肉欲的生活。⑥人的完满本性不仅是灵与肉的统 《上帝之城},卷 15 ,章 《上帝之城},卷 ,章 35 《上帝之城} ,卷 14 ,章 《上帝之城} ,卷 14 ,章 《上帝之城 },卷 18 ,章 54 《上帝之城},卷 14 ,章 -4
上帝之城 ,而且是上下有序的统一。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或精神一旦背离了 上帝,也就不能支配自己的肉欲,从而成为肉欲的奴隶。 弄清了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含义与差别,那么,奥古 斯丁在该书中表述的基督教的历史观也就不难理解了。 五、研究动态与思想价值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最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他有机地融合 了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和柏拉图主义哲学,为基督教思想体系的最终 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深远影响遍及西方中世纪及近现代的各种 基督教神学和哲学。美国现代神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斯 ( Daniel d. Williams)的评价可以代表西方学术界对奥古斯丁的总体 看法。他说: “当我们想起怀特海教授关于西方哲学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 脚注的评论时,我们也能同样公正地说,西方的基督教神学也是对 奥古斯丁的一系列脚注。尽管后来的思想家对柏拉图和奥古斯丁 所添补的注解多种多样,还有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但是奥古斯丁 的著作依然居于基督教思想领域的巅峰,以至于严肃的思想家没 有人能够不重视它们。在中世纪,圣安瑟伦和圣托马斯·阿奎那 直接依赖他。在新教改革中,路德和加尔文重新肯定了奥古斯丁 的上帝观和人需要神恩的观念。始于笛卡尔的近代唯理主义哲学 受惠于奥古斯丁的思想因素。他还以教义的其他因素支持了这样 些重要的思想家:帕斯卡尔( Pascal)、纽曼( Newman),以及我们 这个时代的雅克·马利坦( Jacques Maritain)、莱因霍尔德·尼布 尔( Reinhold Niebuhr)、保罗·蒂利希( Paul Tillich)和卡尔·巴特 ( Karl Barth)。无论是谁,若想了解15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塑造我 们心灵的基督教传统和西方哲学的结构性观念,就必须了解圣奥
22 上帝 一,而且是上下有序的统一。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或精神一旦背离了 上帝,也就不能支配自己的肉欲,从而成为肉欲的奴隶。 弄清了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含义与差别,那么,奥古 斯丁在该书中表述的基督教的历史观也就不难理解了。 五、研究动态与思想价值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最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他有机地融合 了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和柏拉图主义哲学,为基督教思想体系的最终 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深远影响遍及西方中世纪及近现代的各种 基督教神学和哲学。美国现代神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斯 ( Daniel D. Williams) 的评价可以代表西方学术界对奥古斯丁的总体 看法。他说: "当我们想起怀特海教授关于西方哲学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 脚注的评论时,我们也能同样公正地说,西方的基督教神学也是对、 奥古斯丁的一系列脚注。尽管后来的思想家对柏拉图和奥古斯丁 所添补的注解多种多样,还有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但是奥古斯丁 的著作依然居于基督教思想领域的巅峰,以至于严肃的思想家没 有人能够不重视它们。在中世纪,圣安瑟伦和圣托马斯·阿奎那 直接依赖他。在新教改革中,路德和加尔文重新肯定了奥古斯丁 的上帝观和人需要神恩的观念。始于笛卡尔的近代唯理主义哲学 受惠于奥古斯丁的思想因素。他还以教义的其他因素支持了这样 →些重要的思想家:帕斯卡尔( Pascal) 、纽曼 (Newman) ,以及我们 这个时代的雅克·马利坦 (Jacques Maritain) 、莱因霍尔德·尼布 (Reinhold Niebul川、保罗·蒂利希( Paul Tillich) 和卡尔·巴特 (Karl Barth) 。元论是谁,若想了解15 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塑造我 们心灵的基督教传统和西方哲学的结构性观念,就必须了解圣奥
中译本序 23 古斯丁。”① 正因为奥古斯丁对西方社会和思想有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力,研究奥古斯丁在西方学术界也就成为一项永久性的课题。如果 从奥古斯丁的好友波西狄乌( Possidius,约卒于440年)撰写《奥古 斯丁传》算起,西方对奥古斯丁的研究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西方学术界已有成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第一,“年代学” ( chronology)的研究,即按照奥古斯丁生活和写作的年代顺序,分阶 段地叙述和评价他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方面的权威性著作有彼特 布隆( Peter Brown)的《希波的奥古斯丁传》( Augustine of Hippo,a Biography,初版于1967年);第二,系统性的研究,即对奥古斯丁所涉 及的主要思想领域进行系统的整理,代表性著作有耶稣会的雨日 内·波塔勒( Eugene Portalie S.J.,1852-1909)所作的《圣奥古斯丁 思想入门》( A Guide to the Thought of saint Augustine)以及由白腾豪 斯主编的《圣奥古斯丁研究手册》( 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St Augustine,初版于1955年);第三,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研究,这种 类型的研究为数众多,研究的问题小到某一历史细节的考证,大到某 些基本问题,并且通过这些基本问题可以贯通奥古斯丁的整个思想 图景。例如,法国当代哲学家,著名的中世纪哲学史家吉尔松(Eti enne Gilson)的《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 The Christian Philosophy of Saint Augustine,1960.)以“幸福论”问题为导向,对奥古斯丁的思 想作深入诠释。上述三种类型当然不能作绝对的划分,有些著作可 以看作是对几种研究方法的兼容。例如,里斯特( John M.Rist)的 《奥古斯丁:受洗的古代思想》( Augustine: Ancient Thought Baptized 1994)。 ①转引自 Battenhouse.R.W.,1956, 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St. Augus tine, New York,白腾豪斯:《圣奥古斯丁研究手册》,页4
甲译本廖 23 古斯丁。"① 正因为奥古斯丁对西方社会和思想有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力,研究奥古斯丁在西方学术界也就成为一项永久性的课题。如果 从奥古斯丁的好友波西狄乌( Possidius ,约卒于 440 年)撰写《奥古 斯丁传》算起,西方对奥古斯丁的研究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西方学术界己有成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第一,"年代学" ( chronology)的研究,即按照奥古斯丁生活和写作的年代顺序,分阶 段地叙述和评价他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方面的权威性著作有彼特· 布隆(Peter Brown) 的《希波的奥古斯丁传} (Augustine of Hippo , a Biography ,有 版于 1967 年) ;第二,系统性的研究,即对奥古斯丁所涉 及的主要思想领域进行系统的整理,代表性著作有耶稣会的雨日 内·波塔勒 (Eugene Portalie 5.1. 1852-1909)所作的《圣奥古斯丁 思想人门}(A Guide to the Thou~;ht of Saint Augustine) 以及由自腾豪 斯主编的《圣奥古斯丁研究手册}(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51. Augustine ,初版于 1955 年) ;第三,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研究,这种 类型的研究为数众多,研究的问题小到某一历史细节的考证,大到某 些基本问题,并且通过这些基本问题可以贯通奥古斯丁的整个思想 图景。例如,法国当代哲学家,著名的中世纪哲学史家吉尔松( Etienne Gilson) 的《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The Christian Philosophy of Saint Augustine , 1960. )以"幸福论"问题为导向,对奥古斯丁的思 想作深入诠释。上述三种类型当然不能作绝对的划分,有些著作可 以看作是对几种研究方法的兼容。例如,里斯特 (lohn M. Rist) 《奥古斯丁:受洗的古代思想} ( Augustine: Ancient Thought Baptized , 1994 )。 ①转引自 Battenhouse. R. W. , 1956 , 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SI. Augustine , New York ,白腾豪斯:{圣奥古斯丁研究手册>,页
24 上帝之城 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奥古斯丁的研究基本上采用总体述评 的方式,取得了一些基础性的成果。例如,傅乐安:《奥古斯丁》,载 《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赵复山 《奥古斯丁》,载王树人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上卷,山东人 民出版社,1987年;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东西方文 化的汇合》,第七章,“基督教神学的奠基人:奥古斯丁”,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3年;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第三章,《奥古斯丁主 义》,人民出版社,1994年。这些中文研究成果为后继者提供了把握 奥古斯丁思想的基本素材和框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有参考意义的 评价,可供我们研究奥古斯丁思想作参考。另外,据本人所知,全国 各重要大学的研究生近年来也有不少以奥古斯丁为硕士、博土论文 研究对象。相信中国学术界对奥古斯丁思想的研究一定能够推陈出 新,不断深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提出了翻译和出版奥古斯 丁《上帝之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读者对《上帝之城这本世界名 著了解和研究很少。在笔者看来,我们现在阅读和研究这本著作至 少具有以下价值和意义 首先,为我们把握基督教在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提供重要材 料。要理解基督教并探讨它与异教文化的关系,必须了解基督教的 生存环境。基督教产生于古罗马帝国。这个帝国是基督教在其中得 到充分发展的第一个大帝国。古代西方世界是基督教的播种者耕耘 的土地,种子的生长不仅依靠它本身具有的生命力,而且也取决于土 壤的适宜与肥沃。只有在我们看清了基督教从中得以产生并在其中 发现它自身的这个背景时,它拥有的那些使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督教 的许多特点才能得到评价。《上帝之城》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一手材 料,生动地反映了在罗马帝国这个文化大熔炉里,基督教的成长过 程,反映了当时激烈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奥古斯丁作为古代基督教
24 上帝 Z 饿 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奥古斯丁的研究基本上采用总体述评 的方式,取得了一些基础性的成果。例如,傅乐安:{奥古斯丁},载 《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年;赵复山: 《奥古斯丁} ,载王树人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上卷,山东人 民出版社, 1987 年;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东西方文 化的汇合) ,第七章,"基督教神学的奠基人:奥古斯丁",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93 年;赵敦华:{基督教哲学 15∞年) ,第三章,{奥古斯丁主 义)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这些中文研究成果为后继者提供了把握 奥古斯丁思想的基本素材和框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有参考意义的 评价,可供我们研究奥古斯丁思想作参考。另外,据本人所知,全国 各重要大学的研究生近年来也有不少以奥古斯丁为硕士、博士论文 研究对象。相信中国学术界对奥古斯丁思想的研究一定能够推陈出 新,不断深入。这也从另→个角度向我们提出了翻译和出版奥古斯 丁《上帝之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读者对《上帝之城》这本世界名、 著了解和研究很少。在笔者看来,我们现在阅读和研究这本著作至 少具有以下价值和意义: 首先,为我们把握基督教在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提供重要材 料。.要理解基督教并探讨它与异教文化的关系,必须了解基督教的 生存环境。基督教产生于古罗马帝国。这个帝国是基督教在其中得 到充分发展的第-个大帝国。古代西方世界是基督教的播种者耕耘 的土地,种子的生长不仅依靠它本身具有的生命力,而且也取决于土 壤的适宜与肥沃。只有在我们看清了基督教从中得以产生并在其中 发现它自身的这个背景时,它拥有的那些使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督教 的许多特点才能得到评价。《上帝之城》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一手材 料,生动地反映了在罗马帝国这个文化大熔炉里,基督教的成长过 程,反映了当时激烈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奥古斯丁作为古代基督教
中译本序 25 !的集大成者,综合了他的前辈们的贡献,把基督教思想推向了一 的高度。 其次,为我们把握基督教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基督教的发展不仅有一个组织(教会)的层面,而且还有一个思想的 层面。一种宗教在一个文化变迁、思想混乱的历史时期赢得大量信 徒是常有的事,而这种迅速发展的宗教又往往与具有社会影响力或 政治影响力的一整套观念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在一个哲学、宗 教、神灵、巫术,都被熔为一炉的文化环境中,基督教以其一神论的根 基和基督教领袖们的号召力为旗帜,以众多教父思想家为代表,在思 想领域战胜了其他对手,完成了思想上的综合。基督教思想家的创 造也是多方面的。奥古斯丁思想中的神学历史观,或称奥古斯丁的 历史哲学”,是奥古斯丁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性的部分,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深度,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观念能够持续 地对后世思想发挥巨大的影响。 再次,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基督教文化。历史告诉我们,基督 教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宗教文化。当基督教与它的文化环境接触 时,基督教与它的外界必然发生相互作用。当基督教的思想家在批 判异教文化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也在为建立一种基督教新文化而努 力。这种新文化将包含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内容和在历史进程中被基 督教吸收进来的成分。这种修饰过了的基督教是一个新的起点,是 种新的创造。它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是一种以基督教的信仰为核心 的新文化。奥古斯丁基督教文化从罗马帝国亚文化的地位上升为占 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这样的变化不仅在改变着 世界,而且也在改变着基督教本身。通过对《上帝之城》的研究, 定会加深对基督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为汉语神学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时值世纪之交,无人 否认当今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极为重要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更
甲译本廖 25 思想的集大成者,综合了他的前辈们的贡献,把基督教思想推向了一 个新的高度。 其次,为我们把握基督教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基督教的发展不仅有一个组织(教会)的层面,而且还有一个思想的 层面。一种宗教在一个文化变迁、思想混乱的历史时期赢得大量信 徒是常有的事,而这种迅速发展的宗教又往往与具有社会影响力或 政治影响力的一整套观念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在一个哲学、宗 教、神灵、巫术,都被熔为一炉的文化环境中,基督教以其一神论的根 基和基督教领袖们的号召力为旗帜,以众多教父思想家为代表,在思 想领域战胜了其他对手,完成了思想上的综合。基督教思想家的创 造也是多方面的。奥古斯丁思想中的神学历史观,或称奥古斯丁的 "历史哲学",是奥古斯丁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性的部分,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深度,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观念能够持续 地对后世思想发挥巨大的影响。 再次,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基督教文化。历史告诉我们,基督 教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宗教文化。当基督教与它的文化环境接触 时,基督教与它的外界必然发生相互作用。当基督教的思想家在批 判异教文化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也在为建立一种基督教新文化而努 力。这种新文化将包含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内容和在历史进程中被基 督教吸收进来的成分。这种修饰过了的基督教是一个新的起点,是 一种新的创造。它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是一种以基督教的信仰为核心 的新文化。奥古斯丁基督教文化从罗马帝国亚文化的地位上升为占 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这样的变化不仅在改变着 世界,而且也在改变着基督教本身。通过对《上帝之城》的研究,一 定会加深对基督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为汉语神学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时值世纪之交,无人 否认当今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极为重要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