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 督教文化研究所邀我翻译此书的主要考虑 这个中译本的翻译主要依据以下英译本:马库斯·多兹( Marcus Dods,1834-1909)译《上帝之城》(收入沙夫主编:《尼西亚会议及会 议以后的基督教教父著作选集》,第一系列,第二卷);迪逊译《上帝 之城:反异教徒》( The City of God against the Pagans, edited and trans lated by r.W. Dy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娄卜丛书 译本( Augustine: City of God,7vols, Loeb Classical Library.),由多 人译成;泽玛、沃尔什译《上帝之城》( Augustine, The City of God, translated by D. B. Zema&G. G. Walsh, vlos. 8-10, in the Father of the Church. New york. 1950 这个中译本对以上英译本中的注释做了综合取舍,注释文字亦 做了变通。一些英译本每卷开头各有一段英译者对全卷主要论证的 概述,每一章亦有一个英译者所加的标题,为有助于阅读,中译者译 出这些文字,作为各卷的“提要”和各章的标题 考虑到中国人文学界的习惯,这个中译本的书名译为《上帝之 城》。书中所有圣经引文均结合奥古斯丁原文并参照和合本圣经 “上帝版”译出。 四、《上帝之城》的写作动因与逻辑结构 罗马的沦陷是奥古斯丁写作《上帝之城》的直接动因。公元410 年8月24日,哥特人在国王阿拉里克(Aai)的率领下攻入罗马城 洗劫三天,并放火焚烧了城中的部分地方。这一事件在帝国上下引 起了强烈的震动。异教徒们乘机大肆攻击基督教,把罗马城的悲剧 归咎于罗马人背叛民族神改奉基督教的结果。罗马人原先日益高涨 的基督教情绪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 下,奥古斯丁有了撰写《上帝之城》的打算。“我对上帝之家的向往
16 上帝之城 督教文化研究所邀我翻译此书的主要考虑。 这个中译本的翻译主要依据以下英译本:马库斯·多兹(Marcus Dods 1834 1909) 译《上帝之城H 收入沙夫主编:{尼西亚会议及会 议以后的基督教教父著作选集} ,第一系列,第二卷) ;迪逊译《上帝 之城:反异教徒} (The City of God against the Pagan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R. W. Dys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8. );委卡丛书 译本( Augustine: City of God , 7 vols , Loeb Classical Libra早) ,由多 人译成;泽玛、沃尔什译《上帝之城} ( Augustine , The City of God , translated by D. B. Zema & G. G. Walsh , vlos. 8-10 , in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 New York , 1950. )。 这个中译本对以上英译本中的注释做了综合取舍,注释文字亦 做了变通。一些英译本每卷开头各有一段英译者对全卷主要论证的 概述,每一章亦有一个英译者所加的标题,为有助于阅读,中译者译 出这些文字,作为各卷的"提要"和各章的标题。 考虑到中国人文学界的习惯,这个中译本的书名译为《上帝之、 城》。书中所有圣经引文均结合奥古斯丁原文并参照和合本圣经 "上帝版"译出。 四、《上帝之城》的写作动因与逻辑结构 罗马的沦陷是奥古斯丁写作《上帝之城》的直接动因。公元410 24 日,哥特人在国王阿拉里克(Alaric) 的率领下攻人罗马城, 洗劫三天,并放火焚烧了城中的部分地方。这一事件在帝国上下引 起了强烈的震动。异教徒们乘机大肆攻击基督教,把罗马城的悲剧 归咎于罗马人背叛民族神改奉基督教的结果。罗马人原先日益高涨 的基督教情绪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 下,奥古斯丁有了撰写《上帝之城》的打算。"我对上帝之家的向往
中译本序 由此被点燃,并推动着我去捍卫上帝之城,反对它的攻击者的指责和 歪曲。”① 罗马城是罗马帝国的发源地,在四世纪初以前的近八百年时间 中该城一直是这个国家的首都。公元330年康士坦丁大帝迁都康士 坦丁堡( Constantinople)以后,罗马城作为帝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已经 下降,但它依然是帝国西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在罗马人心目 中,无论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罗马城始终是帝国文明的象征。对基 督徒来说,由于罗马曾经是使徒彼得和保罗光顾过的圣地,罗马教会 是当时基督教的中心,因此它被基督徒视作受到上帝特殊庇护的 永恒之城”。所以,当杰罗姆( Jerome)得知罗马城的灾难时,不禁 惊叹道:“如果罗马能够毁灭的话,还有什么地方能够安全呢?”②罗 马沦陷这一事件对基督徒的打击从中可见一斑。 在异教徒看来,在罗马从弹丸之地跃居为世界性大帝国的首都 的漫长过程中,祖先们并不崇拜基督教的上帝,而是崇拜自己的民族 神,因此,罗马的强大是民族神庇护的结果,而罗马城的灾难是罗马 人信奉基督教,背叛民族神而遭受的严厉惩罚。他们乘机对基督教 提出了种种责难。一个世俗事件引发了一场信仰危机。“奥古斯丁 尝试从事阐释历史哲学的历史时机,不只使他的工作格外引人注目, 更使我们对他所具有的思想家的勇气备加推崇;最可能适合一位基 督教思想家从事这种研究的时机,无疑应当是确立基督教为帝国宗 教的康士坦丁大帝时期,而在奥古斯丁着手这项工作之际,正是公开 信奉基督教的罗马世界衰亡的警钟长鸣之时。”③ 奥古斯丁在情感上也为罗马城的遭劫而难过。他在一次布道中 ①奥古斯丁:《订正录》卷2,章43。 杰罗姆:《书信》123.16 蒙哥马利:《奥古斯丁》,于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页
申译本廖 17 由此被点燃,并推动着我去捍卫上帝之城,反对它的攻击者的指责和 歪曲。"① 罗马城是罗马帝国的发源地,在四世纪初以前的近八百年时间 中该城一直是这个国家的首都。公元 330 年康士坦丁大帝迁都康士 坦丁堡( Constantinople) 以后,罗马城作为帝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已经 下降,但它依然是帝国西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在罗马人心目 中,无论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罗马城始终是帝国文明的象征。对基 督徒来说,由于罗马曾经是使徒彼得和保罗光顾过的圣地,罗马教会 是当时基督教的中心,因此它被基督徒视作受到上帝特殊庇护的 "永恒之城"。所以,当杰罗姆(Jerome) 得知罗马城的灾难时,不禁 惊叹道"如果罗马能够毁灭的话,还有什么地方能够安全呢?"②罗 马沦陷这一事件对基督徒的打击从中可见一斑。 在异教徒看来,在罗马从弹丸之地跃居为世界性大帝国的首都 的漫长过程中,祖先们并不崇拜基督教的上帝,而是崇拜自己的民族 神,因此,罗马的强大是民族神庇护的结果,而罗马城的灾难是罗马 人信奉基督教,背叛民族神而遭受的严厉惩罚。他们乘机对基督教 提出了种种责难。一个世俗事件引发了一场信仰危机。"奥古斯丁 尝试从事阐释历史哲学的历史时机,不只使他的工作格外引人注目, 更使我们对他所具有的思想家的勇气备加推崇;最可能适合一位基 督教思想家从事这种研究的时机,无疑应当是确立基督教为帝国宗 教的康士坦丁大帝时期,而在奥古斯丁着手这项工作之际,正是公开 信奉基督教的罗马世界衰亡的警钟长鸣之时。"③ 奥古斯丁在情感上也为罗马城的遭劫而难过。他在一次布道中 奥古斯丁:~订正录》卷 ,章 43 杰罗姆 :~书信}123.16 蒙哥马利:~奥古斯丁> ,于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页 197
上帝之城 曾伤感地说:“我告诉你们,兄弟们,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都碎了, 是的,我的心碎了。”①然而,奥古斯丁的信仰并没有动摇。当时,虽 然罗马大帝国正在急剧衰落,但大公教会的势力却在迅猛地膨胀。 公元390年,罗马元老院中已有600多位成员皈依了基督教,绝大多 数行省的中产阶层已成为基督徒②公元400年以后,教会开始了 田野福音宣传”运动,基督教势力从城市往乡村扩散。各地教会之 间形成了与帝国政府权力体系相应的关系网络。大公教会已成为几 乎可以与帝国相抗衡的“国中之国”。当时已担任希波主教十多年 的奥古斯丁,更是坚定地站在大公教会的立场上,强调教会在信仰生 活中的重要作用,将教会视为人们通往生活的道德、幸福与和平的基 本保证。在他看来,罗马城虽然毁了,但另一座新城“上帝之城”却 在壮大,大公教会就是这座新城的世俗影子。 公元413年,应罗马将军马凯利努斯( Marcellinus)的请求,奥古 斯丁开始写作《上帝之城》。公元427年,奥古斯丁大功告成,完成 了这部世界名著,前后历时14年。对此,奥古斯丁本人也是始料未 及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在此期间他与裴拉鸠派就自由意志与恩典问 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因此推延了《上帝之城》的写作。 《上帝之城》全书共有22卷,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 括前10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 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第十一卷至第二 十二卷,较为系统地涉及历史观。具体说来,第十一卷至第十四卷阐 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或“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来源;第十五 卷至第十八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 奥古斯丁:《布道文集》,篇296。 ②参阅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上册 页10
18 上帝之城 曾伤感地说"我告诉你们,兄弟们,昕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都碎了, 是的,我的心碎了。"①然而,奥古斯丁的信仰并没有动摇。当时,虽 然罗马大帝国正在急剧衰落,但大公教会的势力却在迅猛地膨胀。 公元 390 年,罗马元老院中已有600 多位成员版依了基督教,绝大多 数行省的中产阶层已成为基督徒。②公元400 年以后,教会开始了 "田野福音宣传"运动,基督教势力从城市往乡村扩散。各地教会之 间形成了与帝国政府权力体系相应的关系网络。大公教会已成为几 乎可以与帝国相抗衡的"国中之国"。当时已担任希波主教十多年 的奥古斯丁,更是坚定地站在大公教会的立场上,强调教会在信仰生 活中的重要作用,将教会视为人们通往生活的道德、幸福与和平的基 本保证。在他看来,罗马城虽然毁了,但另一座新城"上帝之城"却 在壮大,大公教会就是这座新城的世俗影子。 公元 413 年,应罗马将军马凯利努斯(Marcellinus )的请求,奥古 斯丁开始写作《上帝之城》。公元 427 年,奥古斯丁大功告成,完成 了这部世界名著,前后历时 14 年。对此,奥古斯丁本人也是始料未 及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在此期间他与裴拉坞派就自由意志与恩典问 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因此推延了《上帝之城》的写作。 《上帝之城》全书共有 22 卷,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 括前 10 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 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第十一卷至第二 十二卷,较为系统地涉及历史观。具体说来,第十一卷至第十四卷阐 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或"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来源;第十五 卷至第十八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 奥古斯丁:{布道文集},篇 296 参阅汤普逊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上册, 103
中译本序 9 阐述人类历史的结局。 《上帝之城》篇幅巨大,论题重复、思想矛盾之处时有发生,很难 用今日的学术标准去断言这个文本中有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奥古 斯丁多变的生活轨迹与复杂的思想历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 因。他本人也曾说自己是一个“随着生活进展而写作,又在写作中 进展”的人①。但毕竟,这是奥古斯丁的一部晚期著作,其中的内容 融会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说《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 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 搞懂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含义和区别是我们理解《上帝之 城》的一把钥匙。奥古斯丁本人在书中多处作过辨析。下面我们对 他的相关论述作一些综合 第一,“上帝之城”的说法源于圣经,“我们所称上天之城,是圣 经上有证据的。”②经上说:“上帝之城啊,有荣耀的事乃指着你说 的。”⑤“上帝本为大,在我们上帝的城中,在他的圣山上,该受大赞 美。锡安山,大君王的城,在北面居高华美,为全地所喜悦。”“我们 在万军之主的城中,就是在我们上帝的城中,所看见的正如我们所听 见的。上帝必坚立这城,直到永远。”④奥古斯丁指出,这些经文“都 告诉我们有一座上帝之城,它的创造者劝我们作它的子民。然而世 俗之城的民众,却将他们的邪神放在圣城的创造者之上,因为他们不 知道他是众神之王。”⑤ 第二,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划分不是空间或地理上的,而是有 着不同追求的社会团体。“天下万国,虽宗教与风俗各异,言语、武 ①参阅奥古斯丁:《书信》,143。 2《上帝之城》,卷11,章1。 3《诗篇》87:3 ④《诗篇》48:1,2, ⑤《上帝之城》,卷11,章1
中译本廖 19 阐述人类历史的结局。 《上帝之城》篇幅巨大,论题重复、思想矛盾之处时有发生,很难 用今日的学术标准去断言这个文本中有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奥古 斯丁多变的生活轨迹与复杂的思想历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 因。他本人也曾说自己是一个"随着生活进展而写作,又在写作中 进展"的人①。但毕竟,这是奥古斯丁的一部晚期著作,其中的内容 融会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说《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 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 搞懂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含义和区别是我们理解《上帝之 城》的一把钥匙。奥古斯丁本人在书中多处作过辨析。下面我们对 他的相关论述作一些综合: 第一,"上帝之城"的说法源于圣经,"我们所称上天之城,是圣 经上有证据的。"②经上说"上帝之城啊,有荣耀的事乃指着你说· 的。"(沪上帝本为大,在我们上帝的城中,在他的圣山上,该受大赞 美。锡安山,大君王的城,在北面居高华美,为全地所喜悦。""我们 在万军之主的城中,就是在我们上帝的城中,所看见的正如我们所听 见的。上帝必坚立这城,直到永远。"④奥古斯丁指出,这些经文"都 告诉我们有一座上帝之城,它的创造者劝我们作它的子民。然而世 俗之城的民众,却将他们的邪神放在圣城的创造者之上,因为他们不 知道他是众神之王。"⑤ 第二,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划分不是空间或地理上的,而是有 着不同追求的社会团体。"天下万国,虽宗教与风俗各异,言语、武 参阅奥古斯丁:{书信} 143 《上帝之城} ,卷 11 ,章 1 。 《诗篇}87:3 《诗篇}48: 1, 2 , 《上帝之城},卷 11 ,章
上帝之城 器、衣冠不同,然而人类只有两个大团体,若照圣经上的话,我们可称 之为两个城子,一个是由愿依肉欲生活的人组成,而另一个由愿依精 神生活的人组成,若各得其所望,则平安无事。①这种划分不按民 族、国度,因而具有普世意义。 第三,两城的划分标准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在尘世生活的人所 爱对象的秩序。原罪之罚使人失落了生活的完满幸福,但是人没有 失落对幸福的爱,②在现实生活中,“容易找到一个不愿作国王的人, 但找不到不愿幸福的人”。③然而,人类对幸福的共同之爱,却会产 生不同的爱的对象的秩序。因为在这个有着上下等级秩序的世界 中,既可选择至上的上帝,依精神而生活,也可选择下一级的自己,依 肉欲而生活。“两种爱创建了两座城:爱自己以至轻视上帝的人,组 成了世俗之城爱上帝以至轻看自己的人,组成了上帝之城。”④ 第四,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界限泾渭分明,但是两城的历史发 展进程则“自始至终混合在一起”,“直到通过最后审判它们才被分 开”。⑤所以,关于“两城”的说法是“隐喻式”的。⑥上帝之城曾独立 存在过,以后还将独立存在,不过那是尘世史之外的事情,即魔鬼犯 罪前的“天使之城”⑦和末世审判后的未来天国。相对于人类社会的 历史现实来说,上帝之城在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社会实体,而是一种象征。“上帝之城过去确实有过与之相似的某 种影像和预言,它们是上帝之城的象征,而不是它在特定时间内在尘 ①《上帝之城》,卷14,章1。 ②《上帝之城》,卷22,章30。 ③《上帝之城》,卷4,章23 ④《上帝之城》,卷14,章28 ⑤《上帝之城》,卷18,章54 ⑥《上帝之城》,卷15,章1 ⑦《上帝之城》,卷11,章9
20 上帝 z 贼 器、衣冠不同,然而人类只有两个大团体,若照圣经上的话,我们可称 之为两个城子,一个是由愿依肉欲生活的人组成,而另一个由愿依精 神生活的人组成,若各得其所望,则平安无事。①这种划分不按民 族、国度,因而具有普世意义。 第三,两城的划分标准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在尘世生活的人所 爱对象的秩序。原罪之罚使人失落了生活的完满幸福,但是人没有 失落对幸福的爱,②在现实生活中,"容易找到一个不愿作国王的人, 但找不到不愿幸福的人"。③然而,人类对幸福的共同之爱,却会产 生不同的爱的对象的秩序。因为在这个有着上下等级秩序的世界 中,既可选择至上的上帝,依精神而生活,也可选择下一级的自己,依 肉欲而生活。"两种爱创建了两座城:爱自己以至轻视上帝的人,组 成了世俗之城,爱上帝以至轻看自己的人,组成了上帝之城。"④ 第四,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界限泾渭分明,但是两城的历史发 展进程则"自始至终混合在一起","直到通过最后审判它们才被分 开"。⑤所以,关于"两城"的说法是"隐喻式"的。⑥上帝之城曾独立 存在过,以后还将独立存在,不过那是尘世史之外的事情,即魔鬼犯 罪前的"天使之城"⑦和末世审判后的未来天国。相对于人类社会的 历史现实来说,上帝之城在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社会实体,而是一种象征。"上帝之城过去确实有过与之相似的某 种影像和预言,它们是上帝之城的象征,而不是它在特定时间内在尘 《上帝之城),卷 14 ,章 《上帝之城),卷 22 ,章 30 《上帝之城),卷 ,章 23 《上帝之城),卷 14 ,章 28 《上帝之城),卷 18 ,章 54 《上帝之城),卷15 ,章 《上帝之城),卷11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