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 然的。多神论的宗教使许多人感到满足,神秘教使许多人得到精神 上的解脱,然而还有一些人想要一种比哲学或秘仪更为深刻的宗教 晢学只能满足少数佼佼者;秘仪能满足较多人的需要,但无助于那些 思想活跃或深感人生无价值的人。这些人的眼光如饥似渴地仰望着 未来的更美好的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强烈的、解放灵魂的要求,是 一种超越凡尘的饥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宗教热忱。这种探索最终 指向了基督教。 基督教的诞生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几乎同步。“希腊罗马世界是 基督教的播种者耕耘的土地,种子的生长不仅依靠它本身具有的生 命力,而且也取决于土壤的适宜与肥沃。”①就是在罗马帝国初期这 样的文化环境中,基督教崛起了。 公元180年以前,基督教的社团相对比较弱小,不太为外人所 知。它只是来自古代东方,在帝国大城市的居民中觅得栖身之所的 众多祭仪之一。然后,从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逝世到康土坦丁大 帝支持基督教的这一百二十多年里,基督教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徒 数量有了惊人的增长。而此刻的罗马帝国又开始受到内乱的困扰, 苦难和动荡取代了在前两个世纪那些强有力的皇帝的统治下取得的 繁荣。惊恐不安的人们向宗教寻求避难所。为时代所崇尚的社会模 式被削弱,传统信仰发生动摇。一种宗教在一个文化变迁、思想混乱 的历史时期贏得大量信徒是常有的事,而这种迅速发展的宗教又往 往与具有社会影响力或政治影响力的一整套观念联系在一起。得益 于罗马帝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基督教迅速地发展起来 随着信众的增加,基督教的成分也变化了。以前的基督教几乎全部 D Angus, S, The Religious Quests of the Graeco-Roman World: A Study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Early Christianity, New York,1929.安古斯:《希腊罗马世界的 教探索》,页9
6 上帝 然的。多神论的宗教使许多人感到满足,神秘教使许多人得到精神 上的解脱》然而还有一些人想要一种比哲学或秘仪更为深刻的宗教。 哲学只能满足少数佼佼者;秘仪能满足较多人的需要,但无助于那些 思想活跃或深感人生无价值的人。这些人的眼光如饥似渴地仰望着 未来的更美好的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强烈的、解放灵魂的要求,是 一种超越凡尘的饥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宗教热忱。这种探索最终 指向了基督教。 基督教的诞生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几乎同步。"希腊罗马世界是 基督教的播种者耕耘的土地,种子的生长不仅依靠它本身具有的生 命力,而且也取决于土壤的适宜与肥沃。"①就是在罗马帝国初期这 样的文化环境中,基督教崛起了。 公元 180 年以前,基督教的社团相对比较弱小,不太为外人所 知。它只是来自古代东方,在帝国大城市的居民中觅得栖身之所的 众多祭仪之一。然后,从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逝世到康士坦丁大 帝支持基督教的这一百二十多年里,基督教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徒 数量有了惊人的增长。而此刻的罗马帝国叉开始受到内乱的困扰, 苦难和动荡取代了在前两个世纪那些强有力的皇帝的统治下取得的 繁荣。惊恐不安的人们向宗教寻求避难所。为时代所崇尚的社会模 式被削弱,传统信仰发生动摇。一种宗教在一个文化变迁、思想混乱 的历史时期赢得大量信徒是常有的事,而这种迅速发展的宗教又往 往与具有社会影响力或政治影响力的一整套观念联系在一起。得益 于罗马帝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基督教迅速地发展起来。 随着信众的增加,基督教的成分也变化了。以前的基督教几乎全部 ( Angus, S. ,咀Ie Religious Quests of the Graeco-Roman World: A Study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Ea Christianity New York , 1929. 安古斯:{希腊罗马世界的 宗教探索} ,页
中译本序 由贫苦阶层组成,绝大多数基督徒都是农民、匠人、妇女、儿童、乞丐、 奴隶。到了3世纪初,越来越多有文化教养的人士进入教会,其中包 括一些著名的学者,比如克莱门特、亚历山大里亚的奥利金、德尔图 良等。政府官吏也有许多加入了基督教,有些还是行省总督一类 高级官僚。 罗马皇帝康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支持使基督教走上了从秘密走向 公开、从民间信仰上升为官方精神支柱的道路。康士坦丁以及后来 的一些皇帝对基督教的支持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在帝国中的命 运,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惟一官方宗教。公元313年2月,他与 利西努斯在米兰会面,以两位奥古斯都的名义颁布了所谓“米兰敕 令”。这个敕令虽然还没有把基督教确立为国教,但值得注意的是, 基督徒已经被统治者视作一种积极的力量,皇帝们对待基督教的态 度已经改变了。敕令把宽容赋予基督徒,允许民众皈依基督教,归还 迫害时期没收的教会财产。某些有利于基督教的重要尺度在这个官 方文件中决定了下来。①此后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在朱利安复辟旧 神的努力失败以后,基督教在帝国中的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公 元380年,狄奥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公元379年-395年在位)颁 布敕令,要求帝国“遵守神圣使徒彼得给罗马人的信仰”。公元391 年、392年,他又连续下令禁止异教崇拜,规定违者将受到与犯叛逆罪 和渎神罪相同的惩罚。基督教因此成为罗马帝国惟一合法的宗教,即 国教。这是罗马帝国史和西方世界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基督教国 家的开端。“在四世纪后半叶,教会比前一时期征服了更多更加杰出 的知识分子。如圣杰罗姆所说,他们是最后皈依的人。”②到了公元 H Alfoldi, A., 1969, The Conversion of Constantine and Pagan Rome, Ox- ford.艾福蒂:《康士坦丁的皈依和异教的罗马》,页82。 @2 MaCmullen, R, 1984, Christianizing the Roman Empire A. D, 100-400 New Haven and London.麦克姆伦:《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页68
中译本 7 由贫苦阶层组成,绝大多数基督徒都是农民、匠人、妇女、儿童、乞丐、 奴隶。到了 世纪初,越来越多有文化教养的人士进入教会,其中包 括一些著名的学者,比如克莱门特、亚历山大里亚的奥利金、德尔图 良等。政府官吏也有许多加入了基督教,有些还是行省总督一类的 高级官僚。 罗马皇帝康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支持使基督教走上了从秘密走向 公开、从民间信仰上升为官方精神支柱的道路。康士坦丁以及后来 的一些皇帝对基督教的支持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在帝国中的命 运,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惟一官方宗教。公元 313 月,他与 利西努斯在米兰会面,以两位奥古斯都的名义颁布了所谓"米兰教 令"。这个教令虽然还没有把基督教确立为国教,但值得注意的是 基督徒已经被统治者视作一种积极的力量,皇帝们对待基督教的态 度已经改变了。敷令把宽容赋予基督徒,允许民众版依基督教,归还 迫害时期没收的教会财产。某些有利于基督教的重要尺度在这个官 方文件中决定了下来。①此后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在朱利安复辟旧 神的努力失败以后,基督教在帝国中的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公 380 年,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 ,公元 379 -395 年在位)颁 布敷令,要求帝国"遵守神圣使徒彼得给罗马人的信仰"。公元 391 年、392 年,他又连续下令禁止异教崇拜,规定违者将受到与犯叛逆罪 和读神罪相同的惩罚。基督教因此成为罗马帝国惟一合法的宗教,即 国教。这是罗马帝国史和西方世界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基督教国 家的开端。"在四世纪后半叶,教会比前一时期征服了更多更加杰出 的知识分子。如圣杰罗姆所说,他们是最后版依的人。"②到了公元 ①参阅 Alfoldi ,儿, 1969 , The Conversion of Constantine and Pagan Rome , Oxford. 艾福蒂:{康士坦丁的版依和异教的罗马},页 82 MaCmullen ,孔, 1984 , Christianizing the Roman Empire: A. D. 100 --4∞, New Haven and London. 麦克姆伦:{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 ,页 68
8 上帝之城 325年的尼西亚会议前后,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和神学体系已经成熟。 一种有别于罗马帝国主流文化的新文化的精神体系成熟了。基督教 神学征服了罗马帝国的精神世界,为西方中世纪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然而就在基督教上升为国教以后的一个世纪内,出现了西罗马 帝国的灭亡。公元410年,罗马城在蛮族的攻打下沦陷了。这一事 件使罗马人日益高涨的基督教情绪受到了沉重打击。异教徒们乘机 大肆攻击基督教,把罗马城的悲剧归咎于罗马人背叛民族神和改奉 基督教,而虔诚的基督徒们也在苦苦思索这一事件的象征和意义。 尽管基督徒并不认为自己属于这个世界,然而作为生活在现实中的 每一个人都无法在思想上抹去罗马这个震撼人心的名字。奥古斯丁 的生活时代正属于罗马帝国晚期。奥古斯丁的思想便是在罗马帝国 的“伟大文明破碎之际酝酿而成的”。① 、奥古斯丁生平概要 奥古斯丁的拉丁全名是奥勒留·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 nus,354~430)。但是“奥勒留”这个名字,在奥古斯丁自己的《忏悔 录》和书信中均未出现。学者们据此推断,奥勒留是由奥古斯丁同 时代的人添加的。② 公元354年11月13日,奧古斯丁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 Tagaste),即现今阿尔及利亚东部的苏克阿赫腊斯城(Souk- Ahras) 当时,该城归罗马帝国的努米底亚( Numidia)行省管辖。在罗马帝 国的版图中,北非属于西部,民众的通用语言为拉丁语。北非是早期 ①白腾豪斯:《圣奥古斯丁研究手册》,页4。 ②参阅娄卜古典丛书(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上帝之城》第一卷,《英译本 导论》, George E. McCracken撰,第ⅶ-ⅷ页; Eugene Portalie:《圣奥古斯丁思想指 南》, Greenwood Press Inc,1975年,页5
8 上帝 325 年的尼西亚会议前后,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和神学体系已经成熟。 一种有别于罗马帝国主流文化的新文化的精神体系成熟了。基督教 神学征服了罗马帝国的精神世界,为西方中世纪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然而,就在基督教上升为国教以后的一个世纪内,出现了西罗马 帝国的灭亡。公元 410 年,罗马城在蛮族的攻打下沦陷了。这一事 件使罗马人日益高涨的基督教情绪受到了沉重打击。异教徒们乘机 大肆攻击基督教,把罗马城的悲剧归咎于罗马人背叛民族神和改奉 基督教,而虔诚的基督徒们也在苦苦思索这一事件的象征和意义。 尽管基督徒并不认为自己属于这个世界,然而作为生活在现实中的 每一个人都无法在思想上抹去罗马这个震撼人心的名字。奥古斯丁 的生活时代正属于罗马帝国晚期。奥古斯丁的思想便是在罗马帝国 的"伟大文明破碎之际酝酿而成的"。① 二、奥古斯丁生平概要 奥古斯丁的拉丁全名是奥勒留·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 , 354 -430) 。但是"奥勒留"这个名字,在奥古斯丁自己的《忏悔 录》和书信中均未出现。学者们据此推断,奥勒留是由奥古斯丁同 时代的人添加的。② 公元 354 11 13 日,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 (Tagaste) ,即现今阿尔及利亚东部的苏克阿赫腊斯城(Souk-Ahras) 当时,该城归罗马帝国的努米底亚(Numidia) 行省管辖。在罗马帝 国的版图中,北非属于西部,民众的通用语言为拉丁语。北非是早期 自腾豪斯:<圣奥古斯丁研究手册»,页 参阅粪扣古典丛书(Th Loeb Classical Library) <上帝之城》第一卷,<英译本 导论» ,George E. McCracken 撰,第 vii-viii 页; Eugene Portalie: <圣奥古斯丁思想指 南», Greenwood Press Inc. 1975 年,页
中译本序 拉丁基督教发展的重要地区。公元2世纪下半叶,基督教已经在讲 拉丁语的帝国西部站住了脚。公元3世纪末,北非,尤其是迦太基 ( Carthage)周边地区,即现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已经有了可与基 督教在小亚细亚的教会相媲美的组织。奥古斯丁的一生主要就是在 非洲这块土地上度过的 奥古斯丁出生时,基督教虽已得到官方的支持,但尚未正式成为 国教。在民众的实际生活中间,基督教仍处在与其他宗教对立冲突 的状态之下。奥古斯丁的家庭也仿佛是这种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 他的父亲不信基督教,只关心奥古斯丁的世俗功名,对他的早期生活 有一定的影响。他的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心指望他也早 日归向上帝。她在晚年还长期陪伴在奥古斯丁的身边,反复规劝他 皈依基督教,对他的生活和心灵影响很大 奥古斯丁在青少年时代受过完备的学校教育,分别在家乡的 启蒙小学、马都拉( Madura)的文法学校(366年起)和迦太基的修 辞学校(370年起)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文学、历史、语法、修辞和 哲学,为他的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拉丁文和罗马古典文化基础。 但他对希腊文不感兴趣,一直学不好,后来要靠拉丁译文才能研究 希腊哲学。 奥古斯丁生性顽劣,不守本分,青少年时期曾干了不少坏事,诸 如逃学旷课,打架斗殴,结伙偷梨,寻花问柳,与情人同居生下一子 后来又听从母命抛弃了这位名分不配的女子,另觅新人。不过他的 羞耻心还未完全泯灭,对自己犯下的各种错误和罪恶时常感到焦虑 不安。 19岁那年,奥古斯丁读了西塞罗( Cicero,公元前106~43年)的 著作《霍腾修斯》( Hortensius)①,开始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决心 ①现已佚失
中译本廖 9 拉丁基督教发展的重要地区。公元 世纪下半叶,基督教已经在讲 拉丁语的帝国西部站住了脚。公元 世纪末,北非,尤其是迦太基 ( Carthage) 周边地区,即现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已经有了可与基 督教在小亚细亚的教会相媲美的组织。奥古斯丁的一生主要就是在 非洲这块土地上度过的。 奥古斯丁出生时,基督教虽已得到官方的支持,但尚未正式成为 国教。在民众的实际生活中间,基督教仍处在与其他宗教对立冲突 的状态之下。奥古斯丁的家庭也仿佛是这种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 他的父亲不信基督教,只关心奥古斯丁的世俗功名,对他的早期生活 有一定的影响。他的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心指望他也早 日归向上帝。她在晚年还长期陪伴在奥古斯丁的身边,反复规劝他 版依基督教,对他的生活和心灵影响很大。 奥古斯丁在青少年时代受过完备的学校教育,分别在家乡的 启蒙小学、马都拉( Maduara) 的文法学校 (366 年起)和迦太基的修 辞学校 (370 年起)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文学、历史、语法、修辞和 哲学,为他的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拉丁文和罗马古典文化基础。 但他对希腊文不感兴趣,一直学不好,后来要靠拉丁译文才能研究 希腊哲学。 奥古斯丁生性顽劣,不守本分,青少年时期曾干了不少坏事,诸 如逃学旷课,打架斗殴,结伙偷梨,寻花问柳,与情人同居生下一子, 后来又听从母命抛弃了这位名分不配的女子,另觅新人。不过他的 、羞耻心还未完全泯灭,对自己犯下的各种错误和罪恶时常感到焦虑 不安。 19 岁那年,奥古斯丁读了西塞罗( Cicero ,公元前 106 -43 年)的 著作《霍腾修斯HHo ensius) ①,开始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决心 现巳侠失
上帝之城 追求永恒的真理,探索罪恶的根源。为此,他接触了圣经,但没能读 懂,也没有接受基督教的信仰。他后来转向摩尼教,成为该教的一名 热心听众,前后达九年之久,直至公元383年才对该教失望,离开了 摩尼教。关于奥古斯丁与摩尼教的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看法。有的 学者认为奥古斯丁并未读过摩尼教的文献,而仅仅是听过有关的教 义而已,但多数学者认为,奥古斯丁接触过该教文献,不过没有成为 正式摩尼教徒,而只是一名热心的听众。① 公元375年,奥古斯丁从迦太基修辞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做教 师。在此期间,他经历了朋友死亡的痛苦与恐惧,可又未能找到超越 死亡恐惧的出路。这一经历为他后来超越柏拉图主义哲学,领悟基 督教的“道成肉身”和十字架的神秘意义提供了基础。公元376年 至383年,奥古斯丁在迦太基当修辞学教师,后因对该城的学风不 满,于383年秋赴罗马,又由于罗马的学生常常逃交学费,于384年 转往米兰任教。米兰教会主教安布罗斯( Ambrose)此时对奥古斯丁 产生了巨大影响。安布罗斯反复强调的“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 的喻意释经法使奥古斯丁大开眼界。 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哲学,对奥古斯丁解决思想问题起 了重要作用。据他自己回忆,20岁那年他就读过亚里士多德的《范 畴篇》,但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对寻求真理并无什么用 处。②公元383年他对摩尼教失望以后,曾一度迷上柏拉图学园派 的怀疑主义。③他采用了这种思想方法,对包括学园派哲学在内的 切思想均抱怀疑态度,④并从学园派的著作中领略到希腊哲学的 ①参阅 Coyle,J.K zustine's De Moribus Ecclesiae Cathocicae, Th University Press, Fribourg Switzerland,《奥古斯丁的〈公教会之路)》,页50-57。 ②参阅奥古斯丁:《忏悔录》,卷4,章16 ③同上,卷5,章10。 ④同上,卷5,章14
10 上帝 追求永恒的真理,探索罪恶的根源。为此,他接触了圣经,但没能读 懂,也没有接受基督教的信仰。他后来转向摩尼教,成为该教的一名 热心昕众,前后达九年之久,直至公元383 年才对该教失望,离开了 摩尼教。关于奥古斯丁与摩尼教的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看法。有的 学者认为奥古斯丁并未读过摩尼教的文献,而仅仅是听过有关的教 义而已,但多数学者认为,奥古斯丁接触过该教文献,不过没有成为 正式摩尼教徒,而只是一名热心的昕众。① 公元 375 年,奥古斯丁从迦太基修辞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做教 师。在此期间,他经历了朋友死亡的痛苦与恐惧,可又未能找到超越 死亡恐惧的出路。这一经历为他后来超越柏拉图主义哲学,领悟基 督教的"道成肉身"和十字架的神秘意义提供了基础。公元376 383 年,奥古斯丁在迦太基当修辞学教师,后因对该城的学风不 满,于 383 年秋赴罗马,又由于罗马的学生常常逃交学费,于384 转往米兰任教。米兰教会主教安布罗斯(Ambrose) 此时对奥古斯丁 产生了巨大影响。安布罗斯反复强调的"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毛 的喻意释经法使奥古斯丁大开眼界 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哲学,对奥古斯丁解决思想问题起 了重要作用。据他自己回忆,20 岁那年他就读过亚里士多德的《范 畴篇} ,但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对寻求真理并无什么用 处。②公元 383 年他对摩尼教失望以后,曾一度迷上柏拉图学园派 的怀疑主义。③他采用了这种思想方法,对包括学园派哲学在内的 一切思想均抱怀疑态度,④并从学园派的著作中领略到希腊哲学的 ‘、 ①参阅 Coyle J. K. , 1978 , Augustine's De Moribus Ecclesiae Cathocicae , The University Press, Fribourg Switzerland , ~奥古斯丁的(公教会之路)},页 50 57 参阅奥古斯丁:~忏悔录> ,卷 ,章 16 同上,卷 ,章 10 同上,卷 ,章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