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 记不清在哪本书上读到过,或哪位学友对我说过,“翻译奥古斯 丁的著作不需要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说,这位古罗马帝国 最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的重要性使得翻译他的著作具有毋庸置疑的 价值。 翻译奥古斯丁的著作不需要理由,然而出版他的著作需要有 篇中译本导言,其理由无非是:第一,让读者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 景、个人生平及相关事件;第二,帮助读者了解该书的写作动因、版本 情况、逻辑结构和基本内容;第三,提供一些研究动态,并指出研究该 书的重要性,为读者的思考和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至于这篇 序言能否起到这些作用,可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笔者只能尽力而为。 、古罗马帝国的兴盛与衰败 要想读懂《上帝之城》,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和文化应是必备的 知识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统治者屋大维拥有了“奥古斯 都”的称号。从此时算起,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止,罗马帝 国的历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学家通常把罗马沦陷之前的帝国历史 分为两个时期:帝政时期和帝国晚期。两者以公元235年亚历山 大·塞维鲁即帝位或以戴克里先于284年即帝位为分期的界限 罗马帝国的帝政时期(公元前27年一公元284年)经历了四个
l 中译本序 记不清在哪本书上读到过,或哪位学友对我说过,"翻译奥古斯 丁的著作不需要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说,这位古罗马帝国 最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的重要性使得翻译他的著作具有毋庸置疑的 价值。 翻译奥古斯丁的著作不需要理由,然而出版他的著作需要有一 篇中译本导言,其理由元非是:第一,让读者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 景、个人生平及相关事件;第二,帮助读者了解该书的写作动因、版本 情况、逻辑结构和基本内容;第三,提供一些研究动态,并指出研究该 书的重要性,为读者的思考和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至于这篇 序言能否起到这些作用,可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笔者只能尽力而为。 一、古罗马帝国的兴盛与衰败 要想读懂《上帝之城~ ,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和文化应是必备的 知识。 公元前 27 年,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统治者屋大维拥有了"奥古斯 都"的称号。从此时算起,到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止,罗马帝 国的历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学家通常把罗马沧陷之前的帝国历史 分为两个时期:帝政时期和帝国晚期。两者以公元 235 年亚历山 大·塞维鲁即帝位或以戴克里先于 284 年即帝位为分期的界限。 罗马帝国的帝政时期(公元前 27 年一公元 284 年)经历了四个
2 上帝之城 王朝,贤明君主也出了一些。“不会有什么争议的是,我们看到一些 皇帝如奥古斯都、尼禄在塞涅卡执政时期的前五年、图拉真,尤其是 哈德良、安东尼努斯·皮乌斯和马可·奥勒留等,努力要实现‘圣明 之君’的思想,最高统治者按照正义原则治理国家,把‘公众福利’视丶 为自己最高准则的思想。”① 帝政时期的罗马帝国就法权而论仍是一个由罗马公民群体统治 的国家,这个群体由富贵显达的公民,即元老院成员所组成的统治集 团为代表。外省被视为这个统治集团所共有的地产。当时意大利本 土的居民人口只有800万左右,而帝国治下的臣民有一亿以上。最 高统治者的高度集权与各地的城市自治是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典型 特征。为了要以人数相对较少的罗马公民治理帝国全境,在健全行 省制度的同时,帝国统治者又以国家的名义组织大规模的新城市的 建设活动。两股力量维持着帝国的和平:一套人数不多但效率很高 的行政机构和一支由职业军人组成的强大的常备军。 相对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无疑有益于文化的繁荣和统一文化的 形成。帝政时期罗马帝国的文化繁荣是世所公认的,而这种文化繁 荣与所谓“都市化运动”有密切的联系。这个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罗 马帝国境内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使帝国文化具有了典型的城市 文明的特征。古罗马帝国的版图上有星罗棋布、数以千计的城市。 帝国城市之多,城市之大,是世界古代文明中罕见的。“罗马帝国是 由各城市或各城邦有机地汇合而成的一个大联合。各城市宛如人体 里的细胞,是最小的,可是最有活力的有机体。”②罗马城作为帝国的 首府是帝国所有城市中最壮丽辉煌的一个。可与罗马城媲美的是那 些最富足的行省的首府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叙利亚的安提阿、小 ①策勒:《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页284 ②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页54
2 上帝之城 王朝,贤明君主也出了一些。"不会有什么争议的是,我们看到一些 皇帝如奥古斯都、尼禄在塞涅卡执政时期的前五年、图拉真,尤其是 哈德良、安东尼努斯·皮乌斯和马可·奥勒留等,努力要实现‘圣明 之君'的思想,最高统治者按照正义原则治理国家,把‘公众福利'视 为自己最高准则的思想。"① 帝政时期的罗马帝国就法权而论仍是一个由罗马公民群体统治 的国家,这个群体由富贵显达的公民,即元老院成员所组成的统治集 团为代表。外省被视为这个统治集团所共有的地产。当时意大利本 士的居民人口只有 800 万左右,而帝国治下的臣民有一亿以上。最 高统治者的高度集权与各地的城市自治是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典型 特征。为了要以人数相对较少的罗马公民治理帝国全境,在健全行 省制度的同时,帝国统治者又以国家的名义组织大规模的新城市的 建设活动。两股力量维持着帝国的和平:一套人数不多但效率很高 的行政机构和一支由职业军人组成的强大的常备军。 相对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无疑有益于文化的繁荣和统一文化的 形成。帝政时期罗马帝国的文化繁荣是世所公认的,而这种文化繁 荣与所谓"都市化运动"有密切的联系。这个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罗 马帝国境内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使帝国文化具有了典型的城市 文明的特征。古罗马帝国的版图上有星罗棋布、数以千计的城市。 帝国城市之多,城市之大,是世界古代文明中罕见的。"罗马帝国是 由各城市或各城邦有机地汇合而成的一个大联合。各城市宛如人体 里的细胞,是最小的,可是最有活力的有机体。"②罗马城作为帝国的 首府是帝国所有城市中最壮丽辉煌的一个。可与罗马城媲美的是那 些最富足的行省的首府: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叙利亚的安提阿、小 策勒:~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页 284 汤普逊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页 54
中译本序 亚细亚的以弗所、阿非利加的迦太基、高卢的里昂。稍逊于此的有帝 国东西两部分数以百计的美丽的大城市。帝国所有的城市,尽管面 积大小、人口多寡、财富、政治地位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外貌都呈现出 罗马化的特征。 屋大维最先启动了城市化运动。他在罗马大兴土木,建造了许 多公共设施。公元前24年建战神玛斯广场,公元前13年建马尔采 鲁斯剧场、利维亚和屋大维亚柱廊,公元前12年建盖乌斯柱廊和长 方形会堂。“他还经常敦促其他知名人士新建纪念碑或重建与装修 旧纪念碑以装点罗马。”①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宏伟庄严的建筑在罗 马兴起。“他重建了一些年久失修而朽坏的或遭受火灾而烧毁了的 神庙神殿,并用最丰富的献纳装饰这些以及其他的神庙;给卡庇托尔 的朱庇特神殿,他一次就献纳了1.6万磅黄金,此外还有价值5000 万塞斯特尔提乌斯的珍珠和贵重宝石。”②在他的推动下,罗马城从 座砖坯造的城市变成了一座大理石的城市,成为帝国尊严的象征。 克劳狄当政时期,都市化运动进一步推进。“他建成的公共工 程虽然为数不多,但都是重要的、巨大规模的,主要有以下这些:由盖 乌斯开始建筑的引水渠,富基努斯湖的排水道和奥斯提亚海港。”③ 韦斯帕西安④不仅对罗马的城市建设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还坚决地 鼓励各个行省建立都会生活。“由于从前的大火和断壁残垣,首都 变得丑陋不堪。如果地产主对空地不加利用,他允许任何人占用和 在上面建筑房屋。他亲自开始重建卡庇托尔,第一个动手清除瓦砾 残骸,用自己的肩膀把垃圾背走。他还着手一些新建工程:市心广场 ①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页 3苏维托尼总斯(罗马十三王:页5 ④或译作维斯帕西亚努斯,史书惯译韦伯芗
申译本廖 3 亚细亚的以弗所、阿非利加的迦太基、高卢的里昂。稍逊于此的有帝 国东西两部分数以百计的美丽的大城市。帝国所有的城市,尽管面 积大小、人口多寡、财富、政治地位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外貌都呈现出 罗马化的特征。 屋大维最先启动了城市化运动。他在罗马大兴土木,建造了许 多公共设施。公元前 24 年建战神玛斯广场,公元前 13 年建马尔采 鲁斯剧场、利维亚和屋大维亚柱廊,公元前 12 年建盖乌斯柱廊和长 方形会堂。"他还经常敦促其他知名人士新建纪念碑或重建与装修 旧纪念碑以装点罗马。"①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宏伟庄严的建筑在罗 马兴起。"他重建了一些年久失修而朽坏的或遭受火灾而烧毁了的 神庙神殿,并用最丰富的献纳装饰这些以及其他的神庙;给卡庇托尔 的朱庇特神殿,他一次就献纳了1. 万磅黄金,此外还有价值 50 万塞斯特尔提乌斯的珍珠和贵重宝石。"②在他的推动下,罗马城从 一座砖坯造的城市变成了一座大理石的城市,成为帝国尊严的象征。 克劳狄当政时期,都市化运动进一步推进。"他建成的公共工 程虽然为数不多,但都是重要的、巨大规模的,主要有以下这些:由盖 乌斯开始建筑的引水渠,富基努斯湖的排水道和奥斯提亚海港。"③ 韦斯帕西安④不仅对罗马的城市建设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还坚决地 鼓励各个行省建立都会生活。"由于从前的大火和断壁残垣,首都 变得丑陋不堪。如果地产主对空地不加利用,他允许任何人占用和 在上面建筑房屋。他亲自开始重建卡庇托尔,第一个动手清除瓦砾 、残骸,用自己的肩膀把垃圾背走。他还着手一些新建工程:市心广场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 ,张竹明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页 64 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 ,页 65 ,页 204 或译作维斯帕西亚努斯,史书惯译韦伯萝
上帝之城 附近的和平之神庙,凯里乌斯山上献给神圣克劳狄的神庙,后者由阿 格里皮娜开始建筑,但几乎被尼禄完全毁掉了;最后,还有罗马市中 心的大圆形竞技场。①这座“大圆形竞技场”建筑得非常坚固、宏伟 壮丽。据说当时罗马人有句谚语:“大圆形竞技场如有倾圮之日,罗 马帝国亦必灭亡。”时至今日,罗马帝国早已作古,然而这座大竞技 场仍然存留,成了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的旅游胜地。 城市化运动给罗马帝国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一种以奴隶制 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帝国展现,成为帝国统治的经济基 础;整个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向一致。在此过 程中,帝国统治者逐渐抹去了罗马公民和拉丁公民、罗马公民和行省 属民的差别,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同化。公元 212年著名的“安东尼乌亚努斯敕令”把罗马公民资格赐给了所有的 居民,帝国境内的所有自由男子至此都享有了公民权。它使原先狭 隘的民族情结得以淡化,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意识能够被人们 比较普遍地接受了。尽管罗马帝国境内的文化趋同并没有最终消除 文化的多样性,但我们可以说,到了2世纪中叶,罗马帝国的城市化 运动大体完成,城市生活成为帝国居民生活的主要方式,帝国居民的 统一公民意识已经具备 罗马帝国不是一个完全世俗的实体,而有一个宗教的层面。罗 马帝国建立以后,各种宗教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看到,罗马传 统宗教在公众中影响极大,在政治生活中仍旧有着重要作用,仍旧具 有抗拒理性主义的思想功能;随着准专制的政治体制的建立,罗马宗 教本身发生了重要变化,帝王崇拜与官方祭仪日盛,这种宗教调适使 它能够在帝政时期仍然保持官方宗教的地位;在帝国文化的大熔炉 中,罗马宗教置身于众多宗教之列,是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在基督教 ①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页309
4 上帝之顾 附近的和平之神庙,凯里乌斯山上献给神圣克劳狄的神庙,后者由阿 格里皮娜开始建筑,但几乎被尼禄完全毁掉了;最后,还有罗马市中 心的大圆形竞技场。"①这座"大圆形竞技场"建筑得非常坚固、宏伟 壮丽。据说当时罗马人有句谚语"大圆形竞技场如有倾坦之日,罗 马帝国亦必灭亡。"时至今日,罗马帝国早已作古,然而这座大竞技 场仍然存留,成了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的旅游胜地。 城市化运动给罗马帝国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一种以奴隶制 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帝国展现,成为帝国统治的经济基 础;整个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向一致。在此过 程中,帝国统治者逐渐抹去了罗马公民和拉丁公民、罗马公民和行省 属民的差别,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同化。公元 212 年著名的"安东尼乌亚努斯敷令"把罗马公民资格赐给了所有的 居民,帝国境内的所有自由男子至此都享有了公民权。它使原先狭 隘的民族情结得以淡化,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意识能够被人们 比较普遍地接受了。尽管罗马帝国境内的文化趋同并没有最终消除号 文化的多样性,但我们可以说,到了 世纪中叶,罗马帝国的城市化 运动大体完成,城市生活成为帝国居民生活的主要方式,帝国居民的 统一公民意识已经具备。 罗马帝国不是一个完全世俗的实体,而有一个宗教的层面。罗 马帝国建立以后,各种宗教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看到,罗马传 统宗教在公众中影响极大,在政治生活中仍旧有着重要作用,仍旧具 有抗拒理性主义的思想功能;随着准专制的政治体制的建立,罗马宗 教本身发生了重要变化,帝王崇拜与官方祭仪日盛,这种宗教调适使 它能够在帝政时期仍然保持宫方宗教的地位;在帝国文化的大熔炉 中,罗马宗教置身于众多宗教之列,是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在基督教 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 ,页 309
中译本序 成为国教之前,帝国的其他宗教还没有能与之相匹敌者,然而由于其 自身所具有的神人同形同性论之痼疾,使它无法与后起的一神教,即 基督教相抗衡,从而导致其官方宗教地位最终被基督教所取代 一般说来,罗马当局对大多数非官方宗教的存在并不介意。帝 国祭仪本身实际上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因为帝国出于自己的目 的从全国各地吸取和采纳了大量的异教祭仪。作为帝国首都的罗马 城,随时都有从世界各地前来的臣民和外国人到这里定居。就像海 洋容纳百川,罗马也迎接地中海世界所有民族进入她的胸怀。他们 全都带来了本民族的宗教和迷信方式。罗马渐渐变成了它的子民的 公共庙宇;该城的自由之风为人类所有神祇所共享。“这种宗教运 动的活力表现在希腊一罗马世界热衷于吸收外来的宗教礼拜仪式 表现在东西方宗教的渗透和融合。”①神秘宗教和各种各样的流行祭 仪占据了罗马万神殿的每一个壁龛。罗马皇帝哈得良下令重建罗马 万神殿。他说:“我想把这块所有神祗的圣地建造得能够象征地球 和天穹,永恒之火的种子存在于地球之中,天穹则涵盖万物。”当然 百分之百的宗教宽容并不存在。一旦某些宗教祭仪或组织对公众利 益造成危害时,政府就一次次地加以限制或铲除。但作为一种通则 只要它们没有扰乱现存秩序,政府对它们的传播不予监管。“帝王 和元老院在宗教问题上的政策始终既照顾到子民中的开明人士的思 想,也照顾到迷信较深的子民们的习惯。在罗马世界流行的形形色 色的宗教活动,罗马人民一概信以为真;哲学家一概斥为虚妄;行政 官却一概认为有用。这样一来,忍耐不仅带来了相互宽容,甚至还带 来宗教上的和谐。② 政治上的统一已经完成,在宗教中寻求某种统一的体系也是必 ①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页283。 ②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黄宜思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页11
中译本廖 5 成为国教之前,帝国的其他宗教还没有能与之相匹敌者,然而由于其 自身所具有的神人同形同性论之痛疾,使它无法与后起的一神教,即 基督教相抗衡,从而导致其官方宗教地位最终被基督教所取代。 一般说来,罗马当局对大多数非官方宗教的存在并不介意。帝 国祭仪本身实际上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因为帝国出于自己的目 的从全国各地吸取和采纳了大量的异教祭仪。作为帝国首都的罗马 城,随时都有从世界各地前来的臣民和外国人到这里定居。就像海 洋容纳百)II ,罗马也迎接地中海世界所有民族进入她的胸怀。他们 全都带来了本民族的宗教和迷信方式。罗马渐渐变成了它的子民的 公共庙宇;该城的自由之风为人类所有神抵所共享。"这种宗教运 动的活力表现在希腊一罗马世界热衷于吸收外来的宗教礼拜仪式, 表现在东西方宗教的渗透和融合。"①神秘宗教和各种各样的流行祭 仪占据了罗马万神殿的每一个壁鑫。罗马皇帝哈得良下令重建罗马 万神殿。他说"我想把这块所有神丰氏的圣地建造得能够象征地球 和天穹,永恒之火的种子存在于地球之中,天穹则涵盖万物。"当然, 百分之百的宗教宽容并不存在。一旦某些宗教祭仪或组织对公众利 益造成危害时,政府就一次次地加以限制或铲除。但作为一种通则, 只要官们没有扰乱现存秩序,政府对它们的传播不予监管。"帝王 和元老院在宗教问题上的政策始终既照顾到子民中的开明人士的思 想,也照顾到迷信较深的子民们的习惯。在罗马世界流行的形形色 色的宗教活动,罗马人民一概信以为真;哲学家一概斥为虚妄;行政 官却一概认为有用。这样一来,忍耐不仅带来了相互宽容,甚至还带 来宗教上的和谐。"② 政治上的统一已经完成,在宗教中寻求某种统一的体系也是必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上卷,页 283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黄宜思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