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归去来兮辞并序 学案编写:张飞 学案编号: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结合注释并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反复诵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 3、参考导学材料,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和辞的文体特征 2、诵读正音,整体感知 3、研读小序,了解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 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 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 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 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2、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 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 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 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 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 游、辛弃疾等莫不 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 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解题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字词积累】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瓶无储粟()求之靡()途田园将芜()
4、归去来兮辞 并序 学案编写:张飞 学案编号: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结合注释并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反复诵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 3、参考导学材料,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和辞的文体特征 2、诵读正音,整体感知 3、研读小序,了解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 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 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 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 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 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2、写作背景 陶渊明 41 岁时(405 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 85 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 《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 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 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 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 游、辛弃疾等莫不 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 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解题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字词积累】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瓶无储粟( ) 求之靡( )途 田园将芜( )
轻飏〔)壶觞() 眄() 流憩()矫()首遐()观 出岫()景()翳()翳西畴() 窈窕()遑()遑 耘耔() 东皋() 2、找出通假字: (1)乃瞻衡宇() 【结构梳理】 序言部分交代了 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 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 的情怀。 【课堂导读】 1、诵读小序,解释加点词语 (1)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3)会有四方之事 (4)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5)彭泽去家百里 (6)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8)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2、序文说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几点理由?(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3、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 【当堂检测】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 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轻飏〔 ) 壶觞( ) 眄( ) 流憩( ) 矫( )首 遐( )观 出岫( ) 景( )翳( )翳 西畴( ) 窈窕( ) 遑( )遑 耘耔( ) 东皋( ) 2、找出通假字: (1)乃瞻衡宇( ) 【结构梳理】 序言部分交代了 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 1 段)表示 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 2、3 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 生活。 第三部分(第 4 段)抒发诗人 的情怀。 【课堂导读】 1、诵读小序,解释加点词语 (1)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3)会有四方之事 (4)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5)彭泽去家百里 (6)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8)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2、序文说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几点理由?(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3、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 【当堂检测】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 2.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 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 5.翻译下列句子。 (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梳理1-2自然段,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景物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怀。 【课堂导读】 、研读第一段思考: 1、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ˆ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的“问”恨”有什么作用 4、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二、研读第二段思考 1、陶潜归家的迫切体现在哪里?请找出体现抵家欣喜的语句。 2、本段中出现“松”“菊”等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知还”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上有何作用 4、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有哪几个方面?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怎样的隐士情怀? 【当堂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田园将芜,胡不归? (2)奚惆怅而独悲?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 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5.翻译下列句子。 (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梳理 1—2 自然段,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景物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怀。 【课堂导读】 一、研读第一段思考: 1、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的“问”“恨”有什么作用? 4、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二、研读第二段思考: 1、陶潜归家的迫切体现在哪里?请找出体现抵家欣喜的语句。 2、 本段中出现“松”“菊”等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知还”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上有何作用? 4、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有哪几个方面?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怎样的隐士情怀? 【当堂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田园将芜,胡不归? (2)奚惆怅而独悲?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4)舟遥遥以轻飏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6)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7)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8)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9)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10)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翻译下列句子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拓展探究】 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而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撑,你能从陶渊明的描写 中隐见他妻子的身影么?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第3-4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 2、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课堂导读】
(4)舟遥遥以轻飏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6)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7)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8)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9)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10)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翻译下列句子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拓展探究】 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而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撑,你能从陶渊明的描写 中隐见他妻子的身影么?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研读第 3—4 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 2、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课堂导读】
研读第三段思考 1、作者既说“请息交以绝游”,而后又说“悦亲戚之情话”是不是矛盾?该如何理解? 2、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3、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这样写有何作用? 二、研读第四段思考 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当堂检测】 1、找出活用字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 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 2、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于时风波未静() (2)尝从人事()。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4)悦亲戚之情话() (5)幼稚盈室() (6)于是怅然慷慨()。 (7)恨晨光之熹微()。 (8)将有事于西畴()。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心因事顺心()既自以心为形役() 夫问征夫以前路()乐夫天命复奚疑() 故故便求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求之靡途()四方之事() 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 而门虽设而常关()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 4、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皆口腹自役( (2)复驾言兮焉求(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5)将有事于西畴( (6)农人告余以春及( (7)乐夫天命复奚疑( (8)情在骏奔( ))) (9)寓形宇内复几时( (10)稚子候门(
一、研读第三段思考: 1、作者既说“请息交以绝游”,而后又说“悦亲戚之情话”是不是矛盾?该如何理解? 2、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3、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这样写有何作用? 二、研读第四段思考: 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当堂检测】 1、找出活用字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 眄庭柯以怡颜( ) 倚南窗以寄傲( ) 审容膝之易安( ) 园日涉以成趣( ) 乐琴书以消忧( ) 或棹孤舟( ) 2、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于时风波未静( )。 (2)尝从人事( )。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4)悦亲戚之情话( )。 (5)幼稚盈室( )。 (6)于是怅然慷慨( )。 (7)恨晨光之熹微( )。 (8)将有事于西畴( )。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心 因事顺心( )既自以心为形役( ) 夫 问征夫以前路( )乐夫天命复奚疑( ) 故 故便求之(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求之靡途( )四方之事( ) 奚 奚惆怅而独悲( )乐夫天命复奚疑( ) 而 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 4、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皆口腹自役( ) (2)复驾言兮焉求( )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5)将有事于西畴( ) (6)农人告余以春及( ) (7)乐夫天命复奚疑( ) (8)情在骏奔( ) (9)寓形宇内复几时( ) (10)稚子候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