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章中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 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4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 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2深λ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学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 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 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 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 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 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播放第一张PPI) 、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老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 靖节先生”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浔阳柴桑人,东晋伟大 诗人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他所留下的120多首诗中,歌唱 农村美景和田园劳动生活的作品占多数,最著名的有《归田园居》、《移居》《饮 酒》等诗组。此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 文、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由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他在描绘田园风光,表现闲适生活和心情的同 时,也表现出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他的诗平淡自然,即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实情感;语言平易,不假 雕饰,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桃花源社会 政治理想、开创的田园诗,他在艺术上的那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等,无一不表 明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播放第二张PPT) 文题解释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文章中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 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4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 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 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2 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学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 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 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 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 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 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播放第一张 PPT) 二、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老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 “靖节先生”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浔阳柴桑人,东晋伟大 诗人。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他所留下的 120 多首诗中,歌唱 农村美景和田园劳动生活的作品占多数,最著名的有《归田园居》、《移居》、《饮 酒》等诗组。此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 文、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由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他在描绘田园风光,表现闲适生活和心情的同 时,也表现出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他的诗平淡自然,即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实情感;语言平易,不假 雕饰,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桃花源社会 政治理想、开创的田园诗,他在艺术上的那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等,无一不表 明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播放第二张 PPT) 三、文题解释:
1、归去来兮: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吧”、“啊”。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被称为“楚 辞”,楚辞的代表作就是《离骚》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 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 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 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因此本篇课文作为辞,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和韵律。 (播放第四张PPI) 四、老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 1听语顿处,划分节拍; 2注意倾听语气语调的升降,并标注出来 3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 第一段用一韵,押山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开头到“熹微”,押iu韵,韵脚有“衣”“微”;“乃瞻 横宇…有酒盈樽”押υ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引壶殇以自酌 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押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 诗、疑” 学生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集体朗诵课文 五、学生自读序,并解决问题 1疏通序中的字词,并翻译。将序分为“余家贫…故便求之。”和“及少日 乙巳岁十一月也。”两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翻译。老师帮助解决学生不能理解 的词句。 1)词类活用:“生生” (2)重点虚词:“求之靡途”,“四方之事”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3)古今异义词:风波、人事、寻、幼稚、慷慨。 (4)特殊句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遂见于小邑”(被动句) (播放第五张PPT) (5)参考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 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 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 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 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差。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 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 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 心都感痛苦。曾经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 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
1、归去来兮: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吧”、“啊”。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被称为“楚 辞”,楚辞的代表作就是《离骚》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 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 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 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因此本篇课文作为辞,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和韵律。 (播放第四张 PPT) 四、老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 1 听语顿处,划分节拍; 2 注意倾听语气语调的升降,并标注出来; 3 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 第一段用一韵,押 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开头到“熹微”,押 i/ui 韵,韵脚有“衣”“微”;“乃瞻 横宇……有酒盈樽”押 un 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引壶殇以自酌…… 抚孤松而盘桓”,押 an 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押一韵,押 ou 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 I 韵,韵脚有“之、期、耔、 诗、疑”。 学生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集体朗诵课文。 五、学生自读序,并解决问题。 1 疏通序中的字词,并翻译。将序分为“余家贫……故便求之。”和“及少日…… 乙巳岁十一月也。”两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翻译。老师帮助解决学生不能理解 的词句。 (1)词类活用:“生生” (2)重点虚词:“求之靡途”,“四方之事”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3)古今异义词:风波、人事、寻、幼稚、慷慨。 (4)特殊句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 “遂见于小邑”(被动句) (播放第五张 PPT) (5)参考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 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 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 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 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差。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 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 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 心都感痛苦。曾经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 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
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 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 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2思考:序讲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文本写作的时间、背景,叙述了作者做官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3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播放第六张PPT) 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 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 论交流,然后推举同学分别指出第一段中的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2老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特殊句式:“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问征夫以前路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 多为“仇恨”之意 3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老师评价 参考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 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 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 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 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4思考:1)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 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 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 “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渊明和中国传统的读 书人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立志报国,但是官场的争斗、现实的黑暗又是他深恶 痛绝的。徘徊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归隐田园,回归自己的本性,过 自由的生活。) 他的心境如何?(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 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播放第七章ppt) 5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 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 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2 思考:序讲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文本写作的时间、背景,叙述了作者做官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3 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播放第六张 PPT) 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 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 论交流,然后推举同学分别指出第一段中的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2 老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 :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 多为“仇恨”之意。 3 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老师评价。 参考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 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 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 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 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4 思考:1)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 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 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 “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渊明和中国传统的读 书人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立志报国,但是官场的争斗、现实的黑暗又是他深恶 痛绝的。徘徊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归隐田园,回归自己的本性,过 自由的生活。) 他的心境如何?(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 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播放第七章 ppt) 5 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播放第八张PI) 6总结、体悟作者的感情。(“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 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 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 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 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 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 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6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 第一小 七、课后作业 1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思考第二、三小题应该怎么理解 2背诵第一自然段,熟读后三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第二课时 导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分组朗诵第二、三、四自然段,注意节奏、语气和韵律 2学生前后交流,解决字词问题,找出重点文言知识,并翻译。请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并评价学生翻译。 (1)通假字乃瞻衡宇 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参考译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 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 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 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 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 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泂飘出,鸟儿飞倦 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学生探究讨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播放第八张 PPT) 6 总结、体悟作者的感情。(“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 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 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 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 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 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 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6 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七、课后作业 1 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思考第二、三小题应该怎么理解。 2 背诵第一自然段,熟读后三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分组朗诵第二、三、四自然段,注意节奏、语气和韵律。 2 学生前后交流,解决字词问题,找出重点文言知识,并翻译。请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并评价学生翻译。 (1)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载……,一边……一边……。 参考译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 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 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 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 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 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 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学生探究讨论:
1)第一自然段最后表现出了作者回家途中欣喜和急迫的感情,第二自然段中, 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 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所有的感情都融合在她默默地劳动之中 了。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 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土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 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由此,第二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抵家时的狂喜,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和居家生活的闲适。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家园的小径都快荒芜 了,但是松菊还在那里傲然挺立。这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 早归来以致家园荒芜的感叹,更重要的是“松菊犹存”比喻的是自己高洁的 格。松四季常青,也是作者的品质长存,菊傲然怒放于寒秋,也是作者的傲岸独 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的体现。)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从“室中之乐”到“丨 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这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方式, 也符合作者“质性自然”的本性,同时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播放第九张PPr)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相互交流疏通字词,并翻译课文,老师补充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 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3)特殊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 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2请一名同学诵读第四段,其余同学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继续表现作 者的隐士情怀,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作者通过乡村的生活) 3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 叹。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 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4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第一自然段最后表现出了作者回家途中欣喜和急迫的感情,第二自然段中, 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 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所有的感情都融合在她默默地劳动之中 了。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 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 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由此,第二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抵家时的狂喜,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和居家生活的闲适。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家园的小径都快荒芜 了,但是松菊还在那里傲然挺立。这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 早归来以致家园荒芜的感叹,更重要的是“松菊犹存”比喻的是自己高洁的品 格。松四季常青,也是作者的品质长存,菊傲然怒放于寒秋,也是作者的傲岸独 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的体现。)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从“室中之乐”到“园 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这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方式, 也符合作者“质性自然”的本性,同时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播放第九张 PPT)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学生相互交流疏通字词,并翻译课文,老师补充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 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 或棹孤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3)特殊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 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2 请一名同学诵读第四段,其余同学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继续表现作 者的隐士情怀,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作者通过乡村的生活) 3 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 叹。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 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4 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