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核心区3%)。 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 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 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 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 元(核心区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 (核心区75%左右)。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 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 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优化总体布局。 以上海为发展核心。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 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 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 力的提升。 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包括沪宁、沪杭甬交通沿线的市县。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发 展,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
2.5%(核心区3%)。 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 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 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 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 元(核心区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 (核心区75%左右)。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 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 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优化总体布局。 以上海为发展核心。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 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 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 力的提升。 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包括沪宁、沪杭甬交通沿线的市县。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发 展,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
形成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镇集聚带,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 沿江发展带。包括长江沿岸市县。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及沿江交通通道 的作用,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治金、物流等产 业适度集聚,加快城镇发展,注重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成特色鲜明、布局 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带,成为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 分,辐射皖江城市带,并向长江中上游延伸。 沿湾发展带。包括环杭州湾的市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 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注重区域环 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 聚带,带动长三角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沿海发展带。包括沿海市县。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港 口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带动城镇发展,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形成与 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北、浙西南地区 经济发展。 宁湖杭沿线发展带。包括宁湖杭交通沿线的市县。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容量和 生态保护要求,重点发展高技术、轻纺家电、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 产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发展有序的新型发展带, 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 沿湖发展带。包括环太湖地区。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 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发展旅游观 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 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形成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镇集聚带,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 沿江发展带。包括长江沿岸市县。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及沿江交通通道 的作用,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 业适度集聚,加快城镇发展,注重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成特色鲜明、布局 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带,成为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 分,辐射皖江城市带,并向长江中上游延伸。 沿湾发展带。包括环杭州湾的市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 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注重区域环 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 聚带,带动长三角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沿海发展带。包括沿海市县。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港 口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带动城镇发展,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形成与 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北、浙西南地区 经济发展。 宁湖杭沿线发展带。包括宁湖杭交通沿线的市县。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容量和 生态保护要求,重点发展高技术、轻纺家电、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 产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发展有序的新型发展带, 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 沿湖发展带。包括环太湖地区。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 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发展旅游观 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 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沿东陇海线发展带。包括东陇海沿线的市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 极发展对外贸易,建设资源加工产业基地,成为振兴苏北、带动我国陇海兰新沿 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沿运河发展带。包括运河沿岸市县。依托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 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 成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 沿温丽金衢线发展带。包括温州一丽水一金华一衢州高速公路沿线的市县。 发挥毗邻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环境良好、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重点发展日用 商品、汽车机电制造和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城市群,成为 连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纽带。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核心区发展。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 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核心区其他城市要抓住上 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协同推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集 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城市之间的融合,加快形成世界级 城市群。 促进苏北、浙西南地区发展。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 优势,建立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 业转移基地。充分利用浙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山区资源条件,建设长 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连云港 盐城、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江苏沿海
沿东陇海线发展带。包括东陇海沿线的市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 极发展对外贸易,建设资源加工产业基地,成为振兴苏北、带动我国陇海兰新沿 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沿运河发展带。包括运河沿岸市县。依托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 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 成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 沿温丽金衢线发展带。包括温州—丽水—金华—衢州高速公路沿线的市县。 发挥毗邻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环境良好、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重点发展日用 商品、汽车机电制造和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城市群,成为 连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纽带。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核心区发展。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 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核心区其他城市要抓住上 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协同推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集 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城市之间的融合,加快形成世界级 城市群。 促进苏北、浙西南地区发展。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 优势,建立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 业转移基地。充分利用浙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山区资源条件,建设长 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连云港、 盐城、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江苏沿海
东陇海沿线和浙江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发展。依托上海设在盐城 的三个农场,建设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基地。强化核心区与苏北、浙西南地区基础 设施的共建共享,延伸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加强上海港与南北两翼港口的 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辐射服务与产业链延伸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城市功能,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 体化发展,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提升上海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 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高端服务功能,建成具有国 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 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长三角地区率先 建成创新型区域。充分发挥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带动作 用,率先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面 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商务中心。优化功能分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郊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基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产业转型与升级。 嘉定新城。依托沪宁高速等交通网络,重点发展以汽车产业为依托的现代服 务业,建设集科研教育、运动休闲、生活居住、商业贸易、文化娱乐、旅游度假 和都市工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松江新城。依托沪杭高速等交通网络 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导向,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 适宜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区。临港新城。依托集装
东陇海沿线和浙江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发展。依托上海设在盐城 的三个农场,建设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基地。强化核心区与苏北、浙西南地区基础 设施的共建共享,延伸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加强上海港与南北两翼港口的 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辐射服务与产业链延伸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城市功能,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 体化发展,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提升上海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 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高端服务功能,建成具有国 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 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长三角地区率先 建成创新型区域。充分发挥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带动作 用,率先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面 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商务中心。优化功能分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郊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基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产业转型与升级。 嘉定新城。依托沪宁高速等交通网络,重点发展以汽车产业为依托的现代服 务业,建设集科研教育、运动休闲、生活居住、商业贸易、文化娱乐、旅游度假 和都市工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松江新城。依托沪杭高速等交通网络, 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导向,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 适宜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区。临港新城。依托集装
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以现代装备制造为核心的重要产业基 地、具有海港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综合型滨海新城。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南京、杭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 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一南京。发挥沿江港口、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 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南京都市圈建 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一一苏州。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的紧密对接,建 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一一无锡。充分发挥产业、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一一杭州。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建设高技术产业 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 融服务中心。建设杭州都市圈。 一一宁波。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发展,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 增强其他重要城市实力。按照区域总体布局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特 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区城市。常州发挥产业和科教优势,建设 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创新型城市。镇江, 依托长江港口和山水旅游、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 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名城
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以现代装备制造为核心的重要产业基 地、具有海港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综合型滨海新城。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南京、杭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 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南京。发挥沿江港口、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 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南京都市圈建 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苏州。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的紧密对接,建 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无锡。充分发挥产业、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杭州。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建设高技术产业 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 融服务中心。建设杭州都市圈。 ——宁波。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 增强其他重要城市实力。按照区域总体布局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特 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区城市。常州发挥产业和科教优势,建设 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创新型城市。镇江, 依托长江港口和山水旅游、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 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