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学时类型实验名称实验要求每组人数4必做3002011005h01试验设计设计性用Excel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常用统计2综合性必做3002011005h02量的计算4综合性必做3002011005h03均数显著性检验23002011005h04单因素方差分析综合性必做2综合性必做3002011005h05双因素方差分析02011005h062综合性必做30记数资料的分析4必做3002011005h07相关与回归分析综合性统计分析应用4设计性必做3002011005h08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随机2验证性选做3002011005h09变量概率的计算(五)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实验采用计算机操作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做好每次实验,不准缺课,要爱护计算机等实验工具。(六)实验内容安排【实验一】试验设计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掌握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的试验方法,掌握各种试验设计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掌握几种常用试验设计的方法。3.实验内容: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上述试验设计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对拉丁方试验设计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进行四因素两水平有互作的正交试验设计,对三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做方差分析。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实验二用Excel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常用统计量的计算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掌握试验资料的整理方法,常用统计量的计算方法统计功能键的使用方法,掌握数据的分组整理的方法与步骤。3.实验内容:19
19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类型 实验要求 每组人数 02011005h01 试验设计 4 设计性 必做 30 02011005h02 用 Excel 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常用统计 量的计算 2 综合性 必做 30 02011005h03 均数显著性检验 4 综合性 必做 30 02011005h04 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综合性 必做 30 02011005h05 双因素方差分析 2 综合性 必做 30 02011005h06 记数资料的分析 2 综合性 必做 30 02011005h07 相关与回归分析 4 综合性 必做 30 02011005h08 统计分析应用 4 设计性 必做 30 02011005h09 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随机 变量概率的计算 2 验证性 选做 30 (五)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 实验采用计算机操作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做好每次实验,不准缺课,要爱护计算 机等实验工具。 (六)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试验设计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 掌握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的试验方法,掌握各种试验设计的特点 及应用范围。 掌握几种常用试验设计的方法。 3.实验内容: 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上述试验设计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对拉丁方试验设计结果 进行方差分析,进行四因素两水平有互作的正交试验设计,对三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做方差分 析。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实验二】用 Excel 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常用统计量的计算 1.实验学时:2 2.实验目的: 掌握试验资料的整理方法,常用统计量的计算方法统计功能键的使用方法,掌握数据的分组 整理的方法与步骤。 3.实验内容:
用EXCEL进行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计算:掌握上述参数的加权计算方法,判定中位数,进行分组整理的方法与步骤。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实验三】均数显著性检验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通过对试验资料的显著性分析,要求学生掌握t检验的原理和方法。3.实验内容:理解统计推断的两类错误,检验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配对资料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两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实验四】单因素方差分析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通过对试验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采用EXCEL、SPSS及R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3.实验内容: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均衡资料的差异显著性检验。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实验五】双因素方差分析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通过对试验资料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采用EXCEL、SPSS及R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3.实验内容:20
20 用 EXCEL 进行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计算;掌握上述参数的加权计算方法,判定中位 数,进行分组整理的方法与步骤。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实验三】均数显著性检验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 通过对试验资料的显著性分析,要求学生掌握 t 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3.实验内容: 理解统计推断的两类错误,检验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配对资料的差 异显著性、检验两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实验四】单因素方差分析 1.实验学时:2 2.实验目的: 通过对试验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采用 EXCEL、SPSS 及 R 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3.实验内容: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均衡资料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实验五】双因素方差分析 1.实验学时:2 2.实验目的: 通过对试验资料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采用 EXCEL、SPSS 及 R 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3.实验内容:
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单一值均衡资料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重复值均衡资料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估计系统分组均衡资料的方差组分。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实验六】计数资料的分析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通过对计数资料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显著性检验、适合性检验及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3.实验内容:用卡方检验进行基因型分离比例的适合性检验,用卡方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实验七】相关与回归分析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方法、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及显著性检验方法。3.实验内容:利用给出的两组数据计算相关系数,利用EXCEL、SPSS、R软件计算出一元线形回归相关系数,并画出回归曲线。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实验八】统计分析应用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了解常用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3.实验内容:介绍SAS和SPSS软件的应用:介绍R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介绍大数据分析方法。21
21 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单一值均衡资料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重复值均 衡资料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估计系统分组均衡资料的方差组分。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实验六】计数资料的分析 1.实验学时:2 2.实验目的: 通过对计数资料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显著性检验、适合性检验及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 3.实验内容: 用卡方检验进行基因型分离比例的适合性检验,用卡方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实验七】相关与回归分析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 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方法、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及显 著性检验方法。 3.实验内容: 利用给出的两组数据计算相关系数,利用 EXCEL、SPSS、R 软件计算出一元线形回归相关系 数,并画出回归曲线。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实验八】统计分析应用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 了解常用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 3.实验内容: 介绍 SAS 和 SPSS 软件的应用;介绍 R 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介绍大数据分析方法
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实验九】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随机变量概率的计算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熟悉Excel中三种常用概率分布的统计函数操作程序,进一步了解三种常用的概率分布。3.实验内容:利用Excel中的统计函数计算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概率。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六、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作报告指出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两个方面充分显示了林业及林学专业在减缓气候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林学专业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提供了知识库、技能库和人才库。因此,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职业素养、法律法规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更需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抽样调查中的等概抽样,可以引入职业道德中公平、民主的思想:在参数估计的章节讲授中,可以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求真务实:通过假设检验的课程教学,可以将二十大报告的新思想吸纳进去,为学生提供如可评价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等等。通过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讲授,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可程度,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储备更多的人才力量。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选用教材:(1)理论课教材:《数理统计》(第4版),贾乃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2)实验课教材:《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自编2.参考书:(1)《生物统计学附试验设计》明道绪。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崔文光学苑出版社,1996(3)《实验误差估计与数据处理》.肖明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4)《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洪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2
22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实验九】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随机变量概率的计算 1.实验学时:2 2.实验目的: 熟悉 Excel 中三种常用概率分布的统计函数操作程序,进一步了解三种常用的概率分布。 3.实验内容: 利用 Excel 中的统计函数计算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概率。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六、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作报告指出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其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 两个方面充分显示了林业及林学专业在减缓气候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林 学专业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提供了知识库、技能库和人才库。因此, 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职业素养、法律法规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 更需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抽样调查中的等概抽样,可 以引入职业道德中公平、民主的思想;在参数估计的章节讲授中,可以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求真务实;通过假设检验的课程教学,可以将二十大报告的新思想吸纳进去,为学生提供如 何评价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等等。通过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讲授,增 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可程度,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储备更多的人才力量。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 (1)理论课教材:《数理统计》(第 4 版),贾乃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年 (2)实验课教材:《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自编 2.参考书: (1)《生物统计学附试验设计》. 明道绪.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崔文光. 学苑出版社, 1996 (3)《实验误差估计与数据处理》.肖明耀.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 (4)《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洪伟.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推荐网站(线上资源):(1)厦门大学精品课程,http://59.77.1.114:97(2)国家精品课程,http://course.jingpinke.com八、教学条件(1)实验条件本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在计算机房展开,为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创造了条件。(2)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课程组针对课堂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学生需求,组织编写了《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全面反映了课程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3)利用网络教学建设了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在线开放课程,并利用对分易、学习通等学习平台,利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教学活动,拓宽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九、教学考核评价1.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考核评价,过程考核成绩由课前预习(5%)、课堂表现(10%)、线上学习(10%)、课后作业(15%)、小组学习讨论(15%)、期中测试(10%)以及实验报告(35%)七部分组成,且各部分成绩均为百分制。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方式为期末闭卷笔试考核,其成绩为百分制,其所占比重为40%。3.课程综合评价:该课程的综合评价应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占综合评价的60%、终结性评价占综合评价的40%,即综合评价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60%+终结性评价成绩x40%,最后成绩以百分制形式呈现。23
23 3.推荐网站(线上资源): (1)厦门大学精品课程,http://59.77.1.114:97/ (2)国家精品课程,http://course.jingpinke.com 八、教学条件 (1)实验条件 本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在计算机房展开,为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创造了条件。 (2)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 课程组针对课堂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学生需求,组织编写了《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 验指导》,全面反映了课程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 (3)利用网络教学 建设了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在线开放课程,并利用对分易、学习通等学习平台,利用线 上线下同时开展教学活动,拓宽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 九、教学考核评价 1.过程性评价: 注重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考核评价,过程考核成绩由课前预习(5%)、课堂表现(10%)、线 上学习(10%)、课后作业(15%)、小组学习讨论(15%)、期中测试(10%)以及实验报告(35%) 七部分组成,且各部分成绩均为百分制。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方式为期末闭卷笔试考核,其成绩为百分制,其所占比重为 40%。 3.课程综合评价: 该课程的综合评价应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占综合评价 的 60%、终结性评价占综合评价的 40%,即综合评价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60%+终结性评价成绩 ×40%,最后成绩以百分制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