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Botany)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总学时:48实验学时:24学时课程编号:02011092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属性:基础类开设学期:第3学期课程负责人:李明婉课程团队:巩琛锐、邓敏捷授课语言:中文适用专业:林学,农学,中药,植保,生科,生技;核心对先修的要求:无对后续的支撑:为后续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栽培生理学、林木遗传学、林木育种学等后续课程提供植物学基础。主撰人:李明婉审核人:范国强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年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植物学》是高等院校本科林学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及核心课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植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技术技能,能在科研单位、学校及植物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植物科学和技术人才。本课程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和利用价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植物学的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植物学最新发展动向,为植物生理学、栽培学、育种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实体解部镜等常规仪器设备;掌握一般的实验技术与方法;了解植物分类工具书,熟悉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掌握植物描述方法和鉴定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实习是学生学习植物分类学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与掌握被子植物重点科的识别要点,能够识别100-200种河南本地的代表物种:掌握植物标本采集,压制、编写名录及检索表等的一般方法。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①了解细胞是植物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掌握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机能和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过程,以及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②建立组织是在植物进化中,由于细胞生理上的分工与形态上的分化而形成的概念,掌握各种组织适应其生理功能的形态构造特征。③掌握植物个体形态构造的发生与建成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即从种子、幼苗至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功能。④掌握植物界各基本类群的一般特征及其进化的基本规律,做到24
24 植物学 (Botany)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011092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学时:24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属性:基础类 开设学期:第 3 学期 课程负责人:李明婉 课程团队:巩琛锐、邓敏捷 授课语言:中文 适用专业:林学,农学,中药,植保,生科,生技;核心 对先修的要求:无 对后续的支撑:为后续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栽培生理学、林木遗传学、林木育种学等后续课程 提供植物学基础。 主撰人:李明婉 审核人:范国强 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 年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植物学》是高等院校本科林学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及核心课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具有植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技术技能,能在科研单位、学校及植物相关行业从事科 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植物科学和技术人才。本课程主要研究植物的 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和利用价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获得植物学的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植物学最新发展动向,为植物生理学、栽培学、 育种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与 理解,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实体解剖镜等常规仪器设备;掌握一般的实验技术与方法;了解植 物分类工具书,熟悉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掌握植物描述方法和鉴定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 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实习是学生学习植物分类学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与 掌握被子植物重点科的识别要点,能够识别 100-200 种河南本地的代表物种;掌握植物标本采集、 压制、编写名录及检索表等的一般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①了解细胞是植物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掌握植物细胞的形态、 结构、机能和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过程,以及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②建立组织是在植物进化中, 由于细胞生理上的分工与形态上的分化而形成的概念,掌握各种组织适应其生理功能的形态构造 特征。③掌握植物个体形态构造的发生与建成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即从种子、幼苗至根茎、叶、 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功能。④掌握植物界各基本类群的一般特征及其进化的基本规律,做到
能在野外判别植物隶属的类群;了解高等植物各类群的生活史,分清世代交替现象。③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与30个重点科的特征的识别要点,学会植物拉丁学名的国际命名法规。2.实验技能方面:①通过课程实验要求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解剖镜等常规仪器设备:掌握一般的实验技术与方法:了解植物分类工具书,熟悉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掌握植物描述方法和鉴定技能。②野外课程实习是学生学习植物分类学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与掌握被子植物重点科的识别要点,能够在河南本地识别100-200个代表种;掌握植物标本采集、压制、编写名录及检索表的一般方法。三、课程的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说明本课程共分九个章节,首先介绍植物在自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林学专业的关系使学生对植物学有初步的了解,树立起学好植物学的信心。接着讲授从最基本的植物细胞、组织等结构讲起,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微观结构的基本特性。随后逐一讲授植物的种子、根、茎、叶、花以及果实等重要器官与结构,使学生对植物学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最后介绍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在植物识别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在传递植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入植物界名人典型事迹等思政素材,尤其是中国植物学家在植物学科发展中取得的瞩目成绩,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2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①认识并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其研究方法,理解细胞是构成一切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以及植物体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相关性及统一性,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能力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观察并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植物生命现象,养成踏实认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学科素养及科学精神;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不同途径(图书文献、数据库网络资源等)查找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及时了解与跟进植物学最新研究进展等,学会利用其他学科及各种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③理解植物体在细胞、分子、形态、结构、物种、分布等的多样性及其在维持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植物学,热爱大自然,具备保护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④了解最常见的一些植物及其在林业上的运用价值,为今后林学专业相关课程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序号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植物学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和科研成就,热爱植物学,热爱大自然,具备保护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11观。掌握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升利用所学知识观察并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植32物生命现象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提供入门基础以及为毕业后的专业教学4奠定基础。25
25 能在野外判别植物隶属的类群;了解高等植物各类群的生活史,分清世代交替现象。⑤掌握被子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与 30 个重点科的特征的识别要点,学会植物拉丁学名的国际命名法规。 2.实验技能方面:①通过课程实验要求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能正确使用 显微镜,解剖镜等常规仪器设备;掌握一般的实验技术与方法;了解植物分类工具书,熟悉植物 检索表的使用,掌握植物描述方法和鉴定技能。②野外课程实习是学生学习植物分类学的重要环 节,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与掌握被子植物重点科的识别要点,能够在河南本地识别 100-200 个代 表种;掌握植物标本采集、压制、编写名录及检索表的一般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程共分九个章节,首先介绍植物在自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林学专业的关系, 使学生对植物学有初步的了解,树立起学好植物学的信心。接着讲授从最基本的植物细胞、组织 等结构讲起,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微观结构的基本特性。随后逐一讲授植物的种子、根、茎、 叶、花以及果实等重要器官与结构,使学生对植物学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最后介绍植物分类 与系统发育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在植物识别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在传递植物学基础知识 的同时,穿插入植物界名人典型事迹等思政素材,尤其是中国植物学家在植物学科发展中取得的 瞩目成绩,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社 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2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①认识并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其研究方法,理解细胞是构成一切植物体的基 本单位,以及植物体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相关性及统一性,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观察并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 植物生命现象,养成踏实认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学科素养及科学精神;同时,培养学生掌 握利用不同途径(图书文献、数据库网络资源等)查找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及时了解与跟进植物 学最新研究进展等,学会利用其他学科及各种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③理解植物 体在细胞、分子、形态、结构、物种、分布等的多样性及其在维持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 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植物学,热爱大自然,具备保护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④了解最 常见的一些植物及其在林业上的运用价值,为今后林学专业相关课程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 序号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植物学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和科研成就,热爱植物学,热爱大自然, 具备保护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 1 2 掌握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升利用所学知识观察并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植 物生命现象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提供入门基础以及为毕业后的专业教学 奠定基础。 3 4
把握植物学科发展动向,了解最常见的一些植物及其在林业上的运用价值,通过专题23知识、前沿动态追踪等,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树立终10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4学时)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学时数:0.5使学生了解植物界的分类位置;理解植物在自然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课程学习的要求:掌握植物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了解植物学与林学专业的关系及学习目标与要求。第一章植物细胞与组织学时数:3第一节植物细胞(1.5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明确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细胞的繁殖、生长和分化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细胞及细胞器的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解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了解植物细胞的形态、大小变化及多样性;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器的分类、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细胞的繁殖特点及过程。教学组织与实施:由于学生刚接触植物学这一基础学科,因此需要从最基本的单元植物细胞讲起打好基础,为后续更高级的植物结构做铺垫。教学方法上要求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讨论中完成教学目标。第二节植物组织(1.5学时)教学目的:理解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疏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体的维管系统,初步建立植物器官的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分生组织、保护组合和输导组织的结构的功能。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解植物组织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基本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熟练掌握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的分类、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体的维管组织和维管束的定义、类型,初步建立植物器官的概念。教学组织与实施:植物组织的结构和类别较为抽象,教学方法上更多的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学时数:2第二章种子与幼苗第一节种子(1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26
26 3 把握植物学科发展动向,了解最常见的一些植物及其在林业上的运用价值,通过专题 知识、前沿动态追踪等,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树立终 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2 10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4 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学时数:0.5 使学生了解植物界的分类位置;理解植物在自然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植物学的研究 内容及课程学习的要求;掌握植物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了解植物学与林学专业的关系及学习目 标与要求。 第一章 植物细胞与组织 学时数:3 第一节 植物细胞(1.5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明确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 细胞的繁殖、生长和分化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细胞及细胞器的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解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以及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了解植物细胞的形态、大小变化及多样性;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熟练 掌握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器的分类、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细胞的 繁殖特点及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施:由于学生刚接触植物学这一基础学科,因此需要从最基本的单元植物细胞讲起, 打好基础,为后续更高级的植物结构做铺垫。教学方法上要求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讨 论中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节 植物组织(1.5 学时) 教学目的:理解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疏导组织、机械 组织、分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体的维管系统,初步建立植物器官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生组织、保护组合和输导组织的结构的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解植物组织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基本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的结构 和功能;熟练掌握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的分类、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体的维管组织 和维管束的定义、类型,初步建立植物器官的概念。 教学组织与实施:植物组织的结构和类别较为抽象,教学方法上更多的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 资源,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第二章 种子与幼苗 学时数:2 第一节 种子(1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有胚乳植物、无胚乳植物种子的构造。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种子的形态、大小、分类: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不同类型种子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教学组织与实施: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方法上利用种子标本,展示不同类型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第二节幼苗(1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的休眠及打破方法及种子萌发的过程、幼苗的类型。教学重点和难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及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幼苗的类型。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选取合适的植物种子进行萌发并观察记录整个萌发过程,通过视频或图片等方式展示,加强理论与实验的联系。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一根学时数:3第一节根的定义及类型(1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根的定义、发生及类型。教学重点和难点:根的类型及其形态特征。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根的发生、类型及功能;理解根尖的构造及功能。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利用多种植物不同类型的根展示根的类型、结构及功能,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第二节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1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根的初生生长及初生结构。教学重点和难点:根的初生组织及初生结构的特点及联系。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根的初生生长的过程和初生结构特点,包括初生生长、初生组织及初生结构的定义及联系:表皮、皮层、维管柱等初生结构;各层结构的细胞特征。教学组织与实施:根的初生生长过程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动画展示根的初生生长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第三节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1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教学重点和难点: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的特点及联系。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包括次生生长、次生结构的定义及联系;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木栓形成层及其活动;熟练掌握双子叶植物根中组织分化的过程。教学组织与实施:根的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过程是本章的重点,要求学生对比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7
27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有胚乳植物、无胚乳植物种子的构造。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种子的形态、大小、分类;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不同类 型种子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组织与实施: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方法上利用种子标本,展示不 同类型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第二节 幼苗(1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的休眠及打破方法及种子萌发的过程、幼苗的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及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幼苗的类型。 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选取合适的植物种子进行萌发并观察记录整个萌发过程,通过视频 或图片等方式展示,加强理论与实验的联系。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 学时数:3 第一节 根的定义及类型(1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根的定义、发生及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根的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根的发生、类型及功能;理解根尖的构造及功能。 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利用多种植物不同类型的根展示根的类型、结构及功能,增强教学 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第二节 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1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根的初生生长及初生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根的初生组织及初生结构的特点及联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根的初生生长的过程和初生结构特点,包括初生生长、初生组织及初 生结构的定义及联系;表皮、皮层、维管柱等初生结构;各层结构的细胞特征。 教学组织与实施:根的初生生长过程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动画展示 根的初生生长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第三节 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1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的特点及联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包括次生生长、次生结构的定义及联系;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木栓形成层及其活动;熟练掌握双子叶植物根中组织分化的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施:根的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过程是本章的重点,要求学生对比初生结构和次生结 构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一一茎学时数:3第一节茎的功能及形态(1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茎的基本形态、类型、功能及分枝方式。教学重点和难点:茎的基本形态和分枝方式。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茎的定义,理解茎的生理功能及经济利用途径:掌握茎的形态、结构及生长习性:芽的构造及类型:茎的分枝方式及分枝的生物学意义。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资源,演示不同植物的茎和芽的类型,并通过对比不同植物茎和芽形态上的差异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展示不同植物茎的分枝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分枝的生物学意义。第二节茎的初生生长及初生结构(1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茎的发育,掌握茎的初生生长的过程以及构造。教学重点和难点:茎的初生生长和结构。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构造。教学组织与实施:茎的初生生长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资源,动画演示茎的初生生长过程,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三节茎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1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茎的次生生产的过程以及构造:理解根、茎、叶维管系统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茎的次生生长;根、茎维管系统的关系。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茎的次生生长过程和次生构造;理解根茎过渡区的变化;掌握根、茎维管系统的关系。教学组织与实施:茎的次生生长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资源,动画演示茎的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过程,并通过比较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初生和次生结构差异的理解。第五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一一叶学时数:3第一节叶的功能及形态(1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叶片的基本功能与形态。教学重点和难点:叶片的形态,单叶和复叶的定义及区别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叶片的组成:了解叶片的形状、叶尖、叶基、叶缘、叶裂、叶脉、叶序等的定义和分类:理解叶的变态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单叶和复叶的定义及区别方法:叶序和叶镶嵌;禾本科植物的叶;叶的异形叶性。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利用多种植物叶片实物和图片,练习正确表述植物叶片形态的专业术语,从多角度举例对比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二节叶的结构与生态类型(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理解C3/C4植物、旱生植物与水生植物的叶片构造。28
28 第四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茎 学时数:3 第一节 茎的功能及形态(1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茎的基本形态、类型、功能及分枝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茎的基本形态和分枝方式。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茎的定义,理解茎的生理功能及经济利用途径;掌握茎的形态、结构 及生长习性;芽的构造及类型;茎的分枝方式及分枝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资源,演示不同植物的茎和芽的类型,并通过对比不同 植物茎和芽形态上的差异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展示不同植物茎的分枝方式,引导学 生理解分枝的生物学意义。 第二节 茎的初生生长及初生结构(1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茎的发育,掌握茎的初生生长的过程以及构造。 教学重点和难点:茎的初生生长和结构。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构造。 教学组织与实施:茎的初生生长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资源,动画演示茎的初生 生长过程,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三节 茎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1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茎的次生生产的过程以及构造;理解根、茎、叶维管系统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茎的次生生长;根、茎维管系统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茎的次生生长过程和次生构造;理解根茎过渡区的变化;掌握根、茎 维管系统的关系。 教学组织与实施:茎的次生生长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资源,动画演示茎的初生 生长和次生生长过程,并通过比较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初生和次生结构差异的理解。 第五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叶 学时数:3 第一节 叶的功能及形态(1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叶片的基本功能与形态。 教学重点和难点:叶片的形态,单叶和复叶的定义及区别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叶片的组成;了解叶片的形状、叶尖、叶基、叶缘、叶裂、叶脉、叶 序等的定义和分类;理解叶的变态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单叶和复叶的定义及区别方法;叶序和叶 镶嵌;禾本科植物的叶;叶的异形叶性。 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利用多种植物叶片实物和图片,练习正确表述植物叶片形态的专业 术语,从多角度举例对比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二节 叶的结构与生态类型(2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理解 C3/C4 植物、旱生植 物与水生植物的叶片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