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ForestryExperimentalDesignand Statistical Analysis)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011005h课程总学时:56实验学时:24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属性:基础类开设学期:第3学期课程负责人:周梦丽课程团队:闫东锋、周梦丽、授课语言:中文靳娜姗适用专业:林学;核心对先修的要求:先修主要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可以熟练运用所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进行极限、求导以及特征根的求算,利用所学概率论知识,科学阐述概率密度函数、常见的概率分布及其特征,同时正确求算随机事件在不同条件下的概率等。对后续的支撑:本课程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后续课程教学提供支撑作用,为森林经理学、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林学专业课程提供试验设计方法,数据分析技术等。主撰人:周梦丽审核人:范国强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年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以及林业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此外,该课程是森林经理学、林未遗传学、测树学、林木育种学等林学专业课程的前导课。其中,统计数据的整理是数据收集与分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将统计数据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加工处理后使其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然而,统计数据的分析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利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因此,本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描述统计(统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推断统计(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和试验设计等几个部分。课程建设将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综合科学素养为导向,打造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林业试验调查资料的整理方法、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试验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利用EXCEL、SPSS和R等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的能力和技巧,掌握利用试验数表等工具进行正交试验设14
14 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Forestry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011005h 课程总学时:56 实验学时:24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属性:基础类 开设学期:第 3 学期 课程负责人:周梦丽 课程团队:闫东锋、周梦丽、 靳姗姗 授课语言:中文 适用专业:林学;核心 对先修的要求:先修主要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可以熟练运用所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进行极限、求导以及特征根的求算,利用所学概率论知 识,科学阐述概率密度函数、常见的概率分布及其特征,同时正确求算随机事件在不同条件下的 概率等。 对后续的支撑:本课程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后续课程教学提供支撑作用,为森林经理学、森 林培育学、林木遗传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林学专业课程提供试验设计方法、 数据分析技术等。 主撰人:周梦丽 审核人:范国强 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 年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 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 学知识以及林业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此外,该课程是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学、测树学、林木育 种学等林学专业课程的前导课。其中,统计数据的整理是数据收集与分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 是将统计数据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加工处理后使其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然而,统计数据的分析 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利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因此,本课程内容 体系主要包括描述统计(统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推断统计 (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和试验设计等几个部 分。 课程建设将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综合科学素养为导向,打造具有创新性和实用 性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林业试验调查资料的整理方法、检验、方差分析、回归 分析和试验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利用 EXCEL、SPSS 和 R 等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假设检验、 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的能力和技巧,掌握利用试验数表等工具进行正交试验设
计、随机区组设计、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等相关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来探索数据内在数量规律性,从而解决林业实践问题,适应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需要。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林业人才。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参数估计理论、常见统计分布理论、假设检验理论、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理论、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最小二乘法、试验设计理论等理论知识。2.实验技能方面:熟练操作Excel统计软件、SPSS软件有关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的功能三、课程的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说明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情况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教学策略: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实施形式等方面,结合目前国家有关林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对以往教学大纲做出修订。修订后本课程教学将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方法科学地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因此课堂理论学习仍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掘其创新精神。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正确认识其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提高。由于本课程理论知识部分相对较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可将课程内容与国家林业发展导向相联系。实验教学部分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平时实验成绩被纳入期末总成绩当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整理和统计分析数据,从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随着国家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林业大数据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林业人才,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林业体系内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充分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和价值性,使林业实现智能感知、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林业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此外,为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增加学生互改作业、教师作业批讲,知识点总结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的结合。可以通过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动机:通过板书,PPT展示,实例讲解等环节,使学生领会掌握每章节内容;通过课题师生互动,线上测试等方式,使学生巩固重要知识点:通过学生互改作业教师作业讲评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认知自已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操作内容,使学生15
15 计、随机区组设计、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等相关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 用统计分析方法来探索数据内在数量规律性,从而解决林业实践问题,适应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 需要。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林业人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参数估计理论、常见统计分布理论、假设检验理论、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理 论、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最小二乘法、试验设计理论等理论知识。 2.实验技能方面:熟练操作 Excel 统计软件、SPSS 软件有关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的功能。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教学情况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教学策略: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实施形式等方面,结合目前国家有关林 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对以往教学大纲做出修订。修订后本课程教学将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科学素质,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方法科学地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因此课堂理论 学习仍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其主 观能动性,发掘其创新精神。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正确认识其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 学生得到提高。由于本课程理论知识部分相对较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为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可将课程内容与国家林业发展导向相联系。实验教学部分是对学生所学理论 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平时实验成绩被纳入期末总成绩当中。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整理和统计分析数据,从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 题。随着国家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林业大数据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 们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林业人才,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林业体系内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充分揭示 其内在规律性和价值性,使林业实现智能感知、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 林业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此外,为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 度,增加学生互改作业、教师作业批讲,知识点总结等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的结合。可以通过 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动机;通过板书,PPT 展示,实例讲解等环节,使学生领会掌握 每章节内容;通过课题师生互动,线上测试等方式,使学生巩固重要知识点;通过学生互改作业, 教师作业讲评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认知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操作内容,使学生
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从而为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提高技术保障。教学评价:本课程将围绕课内教与学、课外导与做、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等环节,推进考评方式改革,重视过程性评价。基于该教学考核评价思路,本课程主要以课前预习、课堂表现、线上学习、课后作业、小组学习讨论、期中测试、实验报告以及期末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序号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培养具有求实创新精神、较好综合素质且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林业创新人才。114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能熟练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解决林业生产及科学25研究中的现象及问题。33掌握林业试验设计原则及方法、数理统计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使所学统计学知识能够不10断发展并紧跟林学前沿领域。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2学时)绪论学时数:2教学目标:本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方法、基本作用与特点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领会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特点;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基本作用;授课要求及考试方法。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堂教学为主,线上学习为辅。第一章试验设计学时数:6教学目标: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几种常用的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简单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难点是正交设计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原理、方法及其统计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裂区设计及其在经济林中应用: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掌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等常见试验设计方法的原理及其统计方法:重点掌握正交试验设计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统计分析方法。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学生互动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第二章总体特征值与样本统计量学时数:416
16 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从而为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提高技术保障。 教学评价:本课程将围绕课内教与学、课外导与做、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等环节,推进考评方 式改革,重视过程性评价。基于该教学考核评价思路,本课程主要以课前预习、课堂表现、线上 学习、课后作业、小组学习讨论、期中测试、实验报告以及期末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序号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培养具有求实创新精神、较好综合素质且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林业创新人才。 1 2 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能熟练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解决林业生产及科学 研究中的现象及问题。 4 5 3 掌握林业试验设计原则及方法、数理统计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 4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使所学统计学知识能够不 断发展并紧跟林学前沿领域。 10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2 学时) 绪论 学时数:2 教学目标:本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方法、基本作用与特点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领会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特点;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基本作用;授课要求及考试方法。 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堂教学为主,线上学习为辅。 第一章 试验设计 学时数:6 教学目标: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几种常用的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简单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方法。难点是正交设计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原理、方法及其统计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裂区设计及其在经济林中应用;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和基本要求;掌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等常见试验设计方法的原理及其 统计方法;重点掌握正交试验设计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学生互动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第二章 总体特征值与样本统计量 学时数:4
教学目标:掌握总体与样本的概念、抽样方法以及用于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量,例如均值、方差变异系数等等。难点为不同抽样方法的差异以及分组与不分组情况下的总体特征值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不同情况下常见统计量的计算。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样本与总体的概念及区别,等概抽样与非等概抽样的差异:理解试验数据的分组整理方法:掌握样本统计量的计算及分组后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各类数据资料的整理方法及特征值的计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特征值得概念、公式、区别以及资料的整理方法与特征值的计算方法。教学组织与实施:结合线上线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学生互动提问相结合,以及课上知识点总结等方式。第三章参数估计学时数:6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常用统计量的抽样分布,以及统计量的充分性等内容。重点掌握不同样本大小的参数估计的基本理论和估计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总体平均数的估计方法和总体频率的估计方法:难点是总体平均数的小样本估计方法、样本统计量的分组计算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参数点估计的概念和思想,矩法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的原理;理解参数估计的三个标准;掌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基本方法,样本统计量的计算、分组的方法;熟练掌握不同条件下总体特征数参数估计方法:着重掌握总体平均数的大小样本估计方法、总体频率估计方法以及样本单元数预估方法等。教学组织与实施:结合线上线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学生互动提问相结合,以及课上知识点总结等方式。第四章假设检验学时数:6教学目标: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具体过程与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总体平均数的U检验、T检验;难点是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假设检验问题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理解检验的基本概念,认识假设检验问题,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单个正态总体均值的检验,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检验,正态总体方差的检验。熟练掌握正态总体参数和其它分布参数的检验。熟练掌握分布拟合优度检验,如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正态性检验。能用软件完成这些假设检验,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组织与实施: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课上测试等方式。第五章方差分析学时数:4教学目标:掌握方差分析的原理,重点掌握单侧和双侧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掌握多重比较、数据转换和漏失数据的弥补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方差分析的基本思路、单因素方差分析计算步骤、双因素方差分析计算步骤;难点是离差平方和的分解、自由度的分解和双因素可重复数据的方差分析等。17
17 教学目标:掌握总体与样本的概念、抽样方法以及用于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量,例如均值、方差、 变异系数等等。难点为不同抽样方法的差异以及分组与不分组情况下的总体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不同情况下常见统计量的计算。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样本与总体的概念及区别,等概抽样与非等概抽样的差异;理解试验 数据的分组整理方法;掌握样本统计量的计算及分组后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各类数据资料的整 理方法及特征值的计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特征值得概念、公式、区别以及资料的整理方法与特 征值的计算方法。 教学组织与实施:结合线上线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学生互动提问相结合,以及课上知识点总 结等方式。 第三章 参数估计 学时数:6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常用统计量的抽样分布,以及统计量的充分性等内容。重点掌握不同样本大 小的参数估计的基本理论和估计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总体平均数的估计方法和总体频率的估计方法;难点是总体平均数的小 样本估计方法、样本统计量的分组计算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参数点估计的概念和思想,矩法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的原理;理解参 数估计的三个标准;掌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基本方法,样本统计量的计算、分组的方法;熟练 掌握不同条件下总体特征数参数估计方法;着重掌握总体平均数的大小样本估计方法、总体频率 估计方法以及样本单元数预估方法等。 教学组织与实施:结合线上线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学生互动提问相结合,以及课上知识点总 结等方式。 第四章 假设检验 学时数:6 教学目标: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具体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总体平均数的 U 检验、T 检验;难点是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假设检验 问题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理解检验的基本概念,认识假设检验问题,掌 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单个正态总体均值的检验,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检验,正态总体方差 的检验。熟练掌握正态总体参数和其它分布参数的检验。熟练掌握分布拟合优度检验,如列联表 的独立性检验,正态性检验。能用软件完成这些假设检验,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组织与实施: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课上测试等方式。 第五章 方差分析 学时数:4 教学目标:掌握方差分析的原理,重点掌握单侧和双侧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掌握多重比较、 数据转换和漏失数据的弥补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方差分析的基本思路、单因素方差分析计算步骤、双因素方差分析计算 步骤;难点是离差平方和的分解、自由度的分解和双因素可重复数据的方差分析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多重比较问题,方差分析的统计模型,平方和的分解。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思路和自由度的分解方法、理解数据转换与漏失数据弥补的方法:掌握双因素无重复数据方差分析、双因素有重复数据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熟练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计算步骤及多重比较方法。教学组织与实施: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学生互改作业,知识点总结等方式。第六章回归分析学时数:4教学目标:掌握回归分析的原理,重点掌握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了解曲线回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最小二乘法原理、回归模型建立及其检验、相关系数计算及其检验。难点是回归模型的a、b统计学性质及回归模型的偏相关系数计算及其检验。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直线回归的a、b统计学性质、直线回归的离差平方和的分解:理解回归分析的最小二乘法原理、曲线回归中线性化的方法:掌握曲线回归模型的建立、偏相关系数及其检验、利用回归模型预测的方法;熟练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检验、相关系数计算及其检验。教学组织与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线上或线下测试,作业批讲等方式,五、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4学时)(一)实验课程简介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作为林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是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学、测树学、林木育种学等林学专业课程的前导课。主要分为统计分析与试验设计两大部分,加深学生对林业试验调查资料的整理方法、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试验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利用EXCEL、SPSS和R等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的能力和技巧,掌握利用试验数表等工具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拉方设计等相关方法。(二)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1)掌握反映资料集中性和离中性的三个基本统计量一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2)熟练掌握EXCEL统计软件在统计中的使用方法:3)了解SPSS、R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4)掌握正交设计、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设计方法:5)掌握统计分析与试验设计的特点、基本概念,理解统计分析的作用;6)对基础性的内容,由于是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其技巧和程序,同时认真写出实验报告。(三)实验安全操作规范按照计算机机房使用操作及规范指南,正确使用计算机。(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18
18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多重比较问题,方差分析的统计模型,平方和的分解。理解方差分析 的基本思路和自由度的分解方法、理解数据转换与漏失数据弥补的方法;掌握双因素无重复数据 方差分析、双因素有重复数据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熟练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计算步骤及 多重比较方法。 教学组织与实施: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学生互改作业,知识点总结等方式。 第六章 回归分析 学时数:4 教学目标:掌握回归分析的原理,重点掌握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了解曲线回归的基本 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最小二乘法原理、回归模型建立及其检验、相关系 数计算及其检验。难点是回归模型的 a、b 统计学性质及回归模型的偏相关系数计算及其检验。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直线回归的 a、b 统计学性质、直线回归的离差平方和的分解;理解回 归分析的最小二乘法原理、曲线回归中线性化的方法;掌握曲线回归模型的建立、偏相关系数及 其检验、利用回归模型预测的方法;熟练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 检验、相关系数计算及其检验。 教学组织与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线上或线下测试,作业批讲等方式。 五、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4 学时) (一)实验课程简介 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作为林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是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学、 测树学、林木育种学等林学专业课程的前导课。主要分为统计分析与试验设计两大部分,加深学 生对林业试验调查资料的整理方法、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试验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掌 握利用 EXCEL、SPSS 和 R 等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统计 分析的能力和技巧,掌握利用试验数表等工具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平衡不完全区 组设计、拉丁方设计等相关方法。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掌握反映资料集中性和离中性的三个基本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 2)熟练掌握 EXCEL 统计软件在统计中的使用方法; 3)了解 SPSS、R 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 4)掌握正交设计、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设计方法; 5)掌握统计分析与试验设计的特点、基本概念,理解统计分析的作用; 6)对基础性的内容,由于是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其技巧和程序,同时认真 写出实验报告。 (三)实验安全操作规范 按照计算机机房使用操作及规范指南,正确使用计算机。 (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