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第二篇金融理论定量分析 素之一。批评者认为,如果在计划现金发行或货币供给增长 Md Md'+Md" 时考虑物价上涨因素,那就等于将货币政策当成了助长通货但是在上述变量中还需加进制度因素(W)这一变量。它是 膨胀的工具。但如果考察的是名义货币需求量,事实上物价 一个同市场因素相对立的抽象概念,包括因管理体制而对经 上涨的因素是无法不予理睬的。 济运行造成的各种制度性约束,如管理价格、管理利率、对融 这一公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后流行颇广,特别资的行政干预等,而对证券市场的约束将影响到资产选择与 是在货币供给的实际操作与对货币供给多少的概括估价中 替代,管理价格和管理利率导致这两种因素较小。最后,还 往往引以为据。 需考虑到其他各种可能的偶发因素,即随机变量。 综上所述,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中国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Consult of Money De- Md f(R,n,rr.,P,W,U) mand of china's Money Holders) 交易与储藏货币需求函数(Transaction and Storage 名义货币供给(Nominal Money Supply) Currency Demand Function)一般情况下,影响持币者交易 以货币单位(例如“元”)来表示的货币供给,表现为通货 需求的因素也影响持币者储藏需求,影响我国持币者交易与 净额与存款净额之和。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名义货币供给 储藏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是由该国的中央银行决定的。中央银行控制名义货币供给 1.收入水平。保留多少货币可归结为在财富总额中保 的程序是:中央银行将准备金输人商业银行,通过多级商业 留多大比例的货币资产。财富比收入稳定,在一定条件下, 银行的存、放款活动,创造出扩大的整个社会的名义货币供 收入可视为总财富的当期产出,收入是财富的函数,若E代 给。中央银行通过使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即公开市场业 表财富总量,它与收入(R)的关系可表示为: 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贴现率,来调控名义货币供 给。例如,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可以向公开市场买进政府 R=f(E) 财富还是一种存量,因此用财富作为货币需求的变量,可以 债券,以增加名义货币供给,促使利率水平下降,导致企业投 更和谐地说明两者的变动关系。 资增加,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过快、引发通货膨胀时期,中 央银行卖出债券,减少名义货币供给,同时,债券价格下跌, 2.收人的分配结构。在收入量为一定时,因收入分配的 结构不同,可能对持币者的货币需求产生相当的影响。收入 利息率上升,支出减少,导致生产和收入减少。同样,降低法 定存款准备率,可使商业银行在活期存款额不变的情况下增 的分配结构不同,将影响到持币者的消费与储蓄行为,由此 加派生存款,以增加货币供给:反之,则相反。调整贴现率的 对交易与储蓄的货币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 效果类似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 3.市场供求状况,利率因素和制度因素等都会对货币需 凯恩斯学派认为,当内生因素如工资、成本率上升后,金 求产生影响。 融体系也随之增加名义货币供应。而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则 若以Md'代表持币者的交易与储藏需求的货币量,以R 认为名义货币供给是独立的外生变数,即名义货币供给量的 代表收入水平,以n代表收入分配的某一种结构比率,以P 变动必先于物价变动而发生,而非适应物价变动的内生变 (1/P·dP/d)代表预期物价变动率,以rm代表银行利率,则 数。假定在当时的价格水平下,中央银行供应的名义货币恰 可得出持币者交易与储藏货币需求的函数式: 能满足公众的货币需求,货币市场是均衡的。在此情形下, Md'=fR,n,P,rm) 如中央银行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公众所保有的名义货币量 持币者的投资货币需求函数(Investment Currency De- 就要暂时大于其需要量,造成货币失衡。当货币达到新均衡 mand Function for Currency Holders)投资需求是以营利 位置时,名义所得与名义货币供给将作同比例增加。也就是 为目的的一种货币需求。决定持币者投资货币需求的变量 说,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确定名义货币供给量。为达到货 主要有:银行利率、固定证券(债券)利率、变动证券(股票)收 币均衡,则必须调节名义货币需求。 益券、预期物价上涨率。对于持币者的投资货币需求,实际 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公式为: 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选择的对象为货币、证券和实物资产, M, 选择的依据主要是三种资产的收益率比较,同时还要权衡其 P=Ko 流动性和安全性。银行利率可代表某一种货币资产的收益 式中,P一物价水平: 率,债券、股票利率是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预期物价上涨率可 M—一名义货币供给: 近似地看做实物资产的预期盈溢率。因为价格上涨意味着 K。一国民收入中以货币保有的份额。 一般实物资产增值,实物资产预期盈溢率上升。 弗里德曼认为,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在短期内会通过刺 这样,持币者的投资货币需求函数为: 激或降低有效需求来影响国民收入,而从长期来看只会影响 Md”=frm,ra,,P) 商品价格。因为,当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形成后,再想通过名 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Currency Demand Function for 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刺激需求,就会被公众的预期效应抵消。 Currency Holders)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包括交易需求,储藏需 因此,上式表明,要做到物价稳定,必须使名义货币供给M, 求和投资需求。若以Md表示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则有公式: 与国民收人K。保持同步增长
第1章货币金融理论195 式中,M,一货币供给总量,它可以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货 实际货币供给(Real Money Supply) 币供给量,如M,M2…,在本条目中指的是流通 指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供 中现金与全部存款之和: 给。将名义货币供给M,与一般物价指数P相比后,可以得 B—基础货币: 到实际货币供给,用公式表示为: m一货币乘数。 实际货币供给=兰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的基本机制是:中央 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贴现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及 可见,实际货币供给受名义货币供给与一般物价的共同 公开市场业务等方式,扩大或缩小基础货币量的供给:商业 制约。 银行则根据基础货币量的多少,利用派生存款机制,按照货 当名义供给增加时,社会的货币流通量从M。增至(1+t) 币乘数的大小,来扩大或收缩货币供给总量。M,=B·m公 M。,在增加之初,假定工资、价格和利率均未及时调整,并且居式的基本含义是:货币供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与 民手中新增通货保有量并未影响到商品市场的需求,这时将 货币乘数的乘积。 会有实际货币供给的变化,脚从原来的÷州至1”业。假 中央银行基本上能够控制基础货币B的量,但货币乘数 m却是包括多种因素的综合变量,因而,调控货币供给总量, 定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商品供给量Q不增加,由于实际货币供 关键是要测定m的值。在不同的经济情况、金融制度与结构 给增加导致实际货币需求增为兴就会产生一个通货影张缺 下,m包含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其一般计算原理如下: 设M为货币供给总量,C代表流通中的现金量,D为商 口。这个通货膨胀缺口将迫使价格上涨,直至涨到(1+)P为 业银行全部存款,R表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止这时实际货而供给将日复到公兴-兰。因比在充 (其中,一部分是按规定必须上交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Rd 表示,另一部分则是超额存款准备金,以E表示)。运算 分就业状态下,名义货币供给增加虽一度可以改变实际货币供 如下: 给,但最终实际货币供给将恢复原量。在债券市场上,当实际 M=C+D (1) 货币供给增加了学时,居民的资产就会失去平衡,导致对债券 B+C+R或B=C+R:+E (2) 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进一步引发利息率的降低,从而吸引厂 'M.=B·m 商扩大投资,增加社会总支出量,加速了价格的上涨速度:另一 M :.m= (3) 方面,也促使债券供给增加。直到价格水平由P涨至(1+t)P, 将(1).(2)式代入(3)式,得: 实际货币总供求及债券总供求才会重新达到均衡。因此,在充 C+D 分就业这个假设前提下,整个货币数量增加的效果将全部由价 m C+Ra+E (4) 格水准的调整所吸收。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增 将(4)式右端上下同除以D,得: 加,将使利率下降,价格上涨,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投资,扩大 CD C 就业量,从而提高以实际形式表示的国民收入,实际货币供给 方+) m *1 (5) 也是增加的,均衡状态下的实际供给是与以实际形式表示的国 C Ra E C Ra E DDDDDD 民收入Y的一定比例Y相等的,即: 由于C/D正好代表存款中提取现金的比率,用C表示: M = R,/D正是代表法定存款准备率,以4表示;E/D正是代表超 从上式可以看出,实际货币供给必须与国民收入Y保持 额存款准备率,以e'表示,则(5)式可简化为: 同步增长。弗里德曼曾以美国的情况为例来证明这一点:美 1+c' m =c +r+e (6)】 国经济增长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人口和劳动力的年平均 在上述模型中,中央银行可以调节、控制基础货币B和 增长率为1%-2%,那么美国的名义货币供给应当稳定地控 法定存款准备率r,而提现率c'和超额存款准备率e则受企 制在年平均增长4%~5%的水平上,过多地超过实际货币需 业、个人和商业银行行为的制约。因此,M,最终是由中央银 求,势必引发通货膨张。反过来说,如果货币供给的增加不 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几个方面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通 能恰如其分地跟上,当时,工资水平就要下降,失业要增加, 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及增加或减少货币发行来调 投资、消费会减少,从而造成经济萧条。 节基础货币量:商业银行则在基础货币量的范围内,通过数 倍派生,形成货币供给总量:虽然货币供给关键在于银行贷 货币供给理论模型(Theoretical Models of Money 款规模,但是,银行能否多贷,不仅取决于银行行为,还要看 Supply) 企业是否需要贷款。在经济停滞和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即 用以表示货币供给诸变量关系的基本理论模型为: 使银行愿意多贷,企业也可能不要求贷款,从而银行贷不出 M.=B·m 款,中断派生存款过程。此外,从(6)式可知,'的大小并不取
196第二篇金融理论定量分析 决于银行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社会公众提取现金的要求 款法定准备率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道理同前。③超额准 和行为。可见,货币供给的多少,不但取决于银行本身的愿 备率。所谓超额准备率,指的是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望和行为,还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企业贷款需求及社会 占其活期存款的比率,是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经营决策自 公众持有现金的要求和行为等因素。 行确定的。当然,商业银行在确定超额准备率时,要考虑到 保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借入准备金的成本,社会公众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Governing Factors of Money 对现金的偏好程度以及社会资金需求愿望等因素的影响。 Supply) 如果商业银行需要增加货币投放量,一般会采取降低超额准 在西方货币理论中,特别是传统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 备率的政策:而商业银行提高超额准备率,势必会减少货币 供给量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变量,而不受非银行金融部 供给量。④定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定期存款与 门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在战后西方学者建立的不同形式 活期存款的比率。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由货币供给理论模式 的货币供给理论模式中,都假定基础货币已由中央银行控(1)式得知,:值越大,货币乘数越大。当1值增大时,由于: 制,且影响货币乘数的诸系数在短期内保持固定不变。 与都小于1,因此分子增加幅度必然大于分母增加的幅度, 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可知,货币供给的简化理论模式为 货币乘数也就相应增大,货币供给也将扩张:反之货币供给 M,=B·m,其中,B为基础货币,由准备金R和流通中的现金 收缩。⑤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占商业银 C构成,m为货币乘数。进一步将其拓展为完整的货币供给 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值越大,货 理论模式,则有: 币乘数越小,因为如果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增大同一 M,=B.1+c+i 数值,分数值将变小,因此,c值增大,货币乘数将减小,货币 ra +r +e c 供给也将收缩。反之,货币供给扩张。 式中,「一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 ,一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与d之和构成存款法定准 卢卡斯供给函数(Lucas's Supply Function) 备率: 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 e 一超额准备率: 斯(Robert Lucas)提出的,有关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c一现金比率; 的假说,亦被称为“货币幻觉”理论。所谓“货币幻觉”理论, 一定期存款比率。 是指人们对货币所作的心理上的估计,忽视货币收人的真实 因此,按照传统货币理论的观点,决定货币供给量的是 购买力而产生的一种错觉。这一理论的突出之点,除了运用 五个因素:基础货币、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 理性预期概念之外,还特别强调了货币幻觉在通货膨胀产量 款比率和现金比率。这五个因素对货币供给量的决定给予 效应中的作用。卢卡斯认为,只有在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被误 了不同的影响。①基础货币。亦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 认为是相对价格水准发生变动的时候,才会对经济增长率产 币”。它是一种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能扩张或收缩货 生推进性作用。可厂商知晓市场价格,但没有对物价总水平 币供应量的货币。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 的估计,是不会算出相对价格的。那么,以能观察到的市场 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它是市场货币供应量的 价格为条件的物价总水平的估计,则是预期的物价总水平和 基础。换句话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中央银行改变基础货 在市场上观察到的绝对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当某些厂商误 币的投放量,就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多倍变动。基础货币的 以为自家产品相对价格水平提高,使其赢利增加,就要扩张 创造是由中央银行的各种资产业务推动的,也就是说,中央 其生产规模,这样一来,经济增长率,就不是一般通货膨胀率 银行资产总额的变化,必将引起基础货币的总额的增减。因 的函数,而是被误认为相对价格水平变动实则是“货币幻觉” 此,在控制基础货币方面,中央银行是掌握着充分的主动权。 的函数。卢卡斯供给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 比如说,中央银行将增加货币供应量,则可通过增加再贴现 资产等手段,以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如果中央银行考虑实 Y,=r[P -E(P/I) (1) 行货币紧缩政策,就可以通过减少再贴现资产,以多倍缩小 式中,y一第j个部门的产量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当然,不能说中央银行在这方面的控制权是绝 P一第方个部门的价格变动率: 对的。即使中央银行想通过降低再贴现率来扩大货币供应 ↓一在第部门中所能获得的全部关于经济方面的信 量,如果商业银行因工商企业对贷款需求不足而不需办理再 息,也就是人们进行预期的根据: 贴现以融通资金基础货币便不会增加。②存款法定准备率。 E(P/儿)—一根据信息丘对物价总水平变动的预期: 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 一一系数: 率。也就是说,它是中央银行能够完全控制的变量。例如, Y,就是可观察到的本部门价格变动率与预期物价总水 中央银行需要扩大货币供给量,可以降低存款法定准备率, 平变动率之差的函数:这个差,即(1)式中括号内部分,也就 这样就减少了商业银行需向中央银行交存的法定准备金,也 是被认为的相对价格水平变动。 就相应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扩大了货币供应量。 若假定现行经济运行中,部门价格变动率与总体物价水 反之,如果需要缩小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存平变动率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第1章货币金融理论197 卫=P+Z (2) il530~1596)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的商品价值相同,金银 式中,P一实际通货膨胀率; 数量增加,其单位价值就降低,用其交换的商品值自然就会 Z,一一随机误差,表示部门价格与总体价格变动率之 上涨。意大利的达万扎蒂(Bernardo Davanzati1592-1600) 间的差额。 认为,社会上的一切物品的总量与流通的全部金银相等价。 美国的托马斯·曼(Thomas Mun1571~1641)把货币数量说 从理论上讲P与Z,都是随机变量,并且还是独立分布 扩大应用到货币的对外价值。他认为,货币数量充足时,由 的。利用实际统计资料,可以分别计算出两者的方差:即V 于商品价格上涨而使汇价低落:货币数量缺乏时,则由于商 (P)=82,(Z)=2:但由于两者是独立分布的,所以,联合品价格下跌而使汇价上涨。早期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之 方差cov(P,Z,)=0。 一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认为,普通商品的价值区分 对于任何一个部门的生产者来说,他们所观察到的首先为实有价值和市场价值。货币也是商品,也分为两种价值。 是本部门的价格,及其与本部门的生产相关联的一些价格。货币的市场价值也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货币的数量越 但在实际运行中,他们也正是利用这些信息去对总价格水平少,货币价值就越增高,购买力也就越增大。特别是货币缺 的变动进行估计和预测的。因此,必须利用历史资料计算出乏时,由于没有可以供替之物,同量的货币就能与较多数量 本部门的价格与总价格水平变动率的相关系数。为此,估计的商品相交换,在此之后,康替龙(Richard Cantillon?-1734 方程为: )又对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物价上涨进行了分析。根据当时情 P=BP (3) 况他指出,最大的困难在于发现货币量的增加由什么途径和 运用最小二乘法,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估计,可得: 什么样的比例使物品上涨的。他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来自 82 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金银矿的开采而造成的货币数量增加, B=8+7 (4) 另一种是由于对外贸易的顺差而造成的货币数量的增加。 这一结果表明,总价格水平过去变化过程中的波动越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使本行业人员的收入增加以及支出同 大,即它的方差2越大,而部门价格P的变动,就越容易被 比例增加,并且会导致其他相关行业人员的收入增加最终引 人们当成为总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部门价格与总价格水平以 起物价上涨。在货币数量增加与物价上涨的过程中,并不是 往的偏离程度越大,也就是2越大,那么,所观察到的部门 同比例的。古典经济学者李嘉图、约翰·穆勒等人都在此基 价格的变化,越不被人们认为是总价格水平发生了变化。 础上对货币数量学说进行综合和发展。总之,他们认为,商 因此,E(P/儿)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是由货币数量的变化引起。假定 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货币价 E(P/I)E(BP+s)BP (5) 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 将(5)式代入(1)式中,可得: Y=r(P -BP) 现代货币数量说(Quantity Theory of Modern Mon- =r(1-B)P, ey) "容2 (6)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 man)他在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一一个重新表述》一 当给定了系数r和观察值户,其生产增长率对部门价格 文中指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一个对货币的需求的理论,而 变动率的反应大小,就取决于。这个系数。如果历史上 不是关于产量和物价理论。因此,他主要对影响货币需求的 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后,他又在《对货币的需求,一些理论的 所有部门的价格水平与总价格水平变动率的偏离程度较大, 和经验的答案》及与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 也就是2较大,那么,人们自然地就会把当前的价格变动当 年》等著作中阐述了应集中对货币需求的因索进行分析研 成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较大规模地去扩大生产。若历史经 究,强调指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发 验表明,总价格水平波动幅度较大,也就是82较大,然而当人 生变动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弗里德曼一方面融进了凯恩 们在一个部门中观察到的价格变动,就会更多地将其视为总 斯货币需求理论中视货币为资产的核心思想,同时又在原有 价格水平的变化,而不去作生产调整。 货币数量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 =贵 Ma 货币指数论(Index Theory of Money) 见“货币购买力指数”条。 他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除了收入和利息率外,还 包括财富的大小,股票的收益和对未来物价的预期等若干因 早期的货币数量论(Early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素,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它同有关的经济变 产生于16世纪中叶。当时南美发现金矿和银矿,大量的 量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至于利息率对货币需求,乃至货 金银流入市场,使物价大幅上涨。法国的博丹(Jean Bod- 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甚微。他还提出从长期看来,货币流通速
198第二篇金融理论定量分析 度势必有递减的趋势。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物价 式中,M一货币供应量: 和经济活动的变化归结为完全受制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V—所得速度即一年内货币作为所得的次数: 对弗里德曼为主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其他的货币主义者也 Q一财货劳务生产量: 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如布伦纳(K.Brunner)和梅尔彻(A. P—平均物价水平。 Meltzer)。他们提出“财富调整论”,指出货币既然是许多资 由此熊彼特得出结论,如果货币所得总额不变,当财货 产的一种,则是对其需求,必然受到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 劳务生产量的货币价值发生变动时,货币所得不变:货币方 的影响。由于保持货币必然放弃其他资产,而货币本身又不 面的所有变化,首先影响货币所得总额,然后影响财货劳务 能为其持有者带来收益,因此,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就成了保 生产量和国民所得,如果财货劳务生产量的货币价值发生变 持货币的机会成本。这一机会成本越高,对货币的需求就越 化,它必然先影响货币数量,再影响国民所得。 少。反之亦然。此外,货币需求还取决于需求者的财富总 额,因为货币是个人财富的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 收入数量说(Income Theory) 求量将随财富总额的增减而同方向同比例变化。 见“所得数量说”条。 实际余额效应(Real Balance Effect) 现金交易数量说(Cash Transaction Theory) 美籍犹太人、耶路撒冷希伯菜大学经济学教授唐·帕廷 西方货币数量理论(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的一 金(Don Patinkin1922-?)在他的《货币、利息与价格》一书 种代表学说。从货币的流通职能出发,着重以交易总额来解 中,融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为一体,提出了著 释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理论。认为货币数量是指一定时 名的“实际余额效应”理论。实际余额效应是帕廷金货币理 期内流通的货币量,流通货币量影响物价。这一理论的主要 论的核心。他沿用剑桥学派“现金余额"的概念,将人们以货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费雪(rving Fisher1867 币形态持有的实物价值,即人们在一定物价水平下的实际备 -1947年)。他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以交易方程式表 用购买力称为“实际余额”,而将由货币供求的变动所引起的 述其著名的现金交易数量说,从流通中货币量或交易中所需 实际余额的变化对消费、投资、利率、物价等的影响称作“实 货币量出发,提出交易中付出的货币总额一定等于商品交易 际余额效应”。帕廷金认为,对经济体系发挥作用的是实际 总值的论断。交易方程式为 货币量而不是名义货币量。他将S一M模型改建为一种由 MV PT 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组成的“四 式中,M一某一时期货币流通量的简单算术平均数,即用于 市场宏观经济模型”,并通过将“实际货币余额”引人各市场, 交易的货币数量; 阐述了财富存量变化对各市场需求函数的影响,即“实际余 V一该时期单位货币周转或流通的次数(即货币流通 额效应”在经济的动态均衡过程中的作用。指出,经济的均 速度): 衡决定于“四个市场”的共同均衡,由于实际货币余额效应的 P一某一时期整个社会所有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 作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通过各经济行为主体实际货币余 (即总的物价水平); 额存量的变动而对实际经济发生影响,而使整个经济体系在 T一某个时期所有商品的交易数量。 新的物价水平上达到动态的均衡。货币供应量变动的结果 费雪解释他的方程式:在一年内所有交易的总值中,所 仍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变动。帕廷金以“实际货币余额 有付出的货币在价值上等于所购买商品的总值。由于信用 效应”为核心,结束了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两分法”局面,融货 制度发展,充当交易媒介的还有存款货币,则公式变为 币理论与价值理论为一体,将货币量与物价的关系放在各市 MV+M'V'PT 场的动态均衡中考查,为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的发展莫 式中,M一存款货币量: 定了理论基础。 V”一存款货币流通速度。 费雪推论,在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总量不变的条件 下,物价水平随着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即 所得数量说(ncome Theory) 西方货币数量说的一种代表学说,亦称“收入数量说”。 P=MV+M'V T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约瑟夫·阿 他认为,物价水平P作为交易方程中唯一被动因素,它 洛伊斯(Schumpeter Jos3 eph Alois1883-1950年)。是从国民只受其他各因素的影响。由此费雪得出结论,用于交易的货 所得和生产就业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货币数量对物价影响的币量M的多少,是影响物价总水平P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即 理论。他从为了购买商品、支付劳务需要获得多少货币出 货币流通量的任何变动都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相应变动。 发,认为在静态均衡的条件下,某一时期内为购买商品、支付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与早期货币数量说区别不大,既是旧 劳务所需的货币所得总额等于同一时期财货和劳务生产的 货币数量说的综合,又是新货币数量说的出发点。 总值。他提出如下公式: 参见“费雪交易方程式”条。 MV'=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