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货币金融理论189 y平均余额页=之(以+从) 和耐用消费品多次支付的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而低的收入弹 性仍是这个模型的特征。这个模型看来特别适用于解释个 =+2)- (5) 人的货币需求。 求偏 om/oy =S() 平方根公式(Square Root Formula) (6) 4 它是凯恩斯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把货 此处,S,=aS/aY为边际储蓄倾向,并假定其与收入成正 币需求分为交易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认为在正常情况下, 比关系。因此,短期收入弹性为负值,且收入水平越高,该负 交易性货币需求只取决于收入所得,而与利率水平无关。继 值越大。负收入弹性的直观经济原理为:在较高收入水平下 凯恩斯之后,很多经济学家都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 且储蓄为正时,固定的临界点将更快地达到。货币余额将次 们在深入研究和拓展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时,认为即使是交易 数更多地回到C。 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同样相当敏感。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 2.引入不确定性的模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汉森就提出,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 为了理论研究上的方便,在建立“确定的”净收入模型 货币的交易余额会具有利率弹性。但第一次深入分析交易 时,规定了比较严格的假定条件。为了使模型更加通用化,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关系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ia 阿克罗夫和米尔本又以耐用消费品一次性小额随机购买的 Baumol)。他于1952年11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 形式,引人了有关支出计划的不确定性。当购买耐用消费品 题为《现金的交易需求:一种存货的理论分析》的论文,运用 时,货币余额立即下降(但不会降到零,因为这种购买是小额 管理科学中最适度的存货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后来,耶鲁大 的)。货币余额的时间性变化如图2-1-18,图中购买时期 学的詹姆斯·托宾也论证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同样受到利率 为t=2和t=4。 变动的影响。他们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平方 根公式,但因其基本结论和分析方法一致而被西方经济学家 货 统称为“平方根定律”(又称“鲍莫尔一托宾模型”)。 额H* 该模型认为,任何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都是以收益的 最大化为目标的。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间 差内,人们没有必要让收入中用于日常开支的部分全部以现 金形式存在。由于现金不会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应将大 部分或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非现金的生息资产形式(比如 说债券),然后再将生息资产变现,以供日常支付之用。当 然,将非现金生息资产变现,需要一定的手续费,但只要利息 收入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有利可图。利率越高,收益越大, 生息资产的吸引力也越强,人们就会把现金持有额压到最低 限度。但若利率低下,利息收入低于变现的手续费,那么人 2 3 时间 们将宁愿持有全部的现金而不会将它们转化为生息资产。 图2-1-18小型的一次购买和一次收入时的货币余额 可见,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因此,凯 恩斯贬低利率对现金交易需求的影响是不切实际的。 在经过复杂的计算和假定储蓄率s=S/Y是常量后,由A 鲍莫尔认为,与企业为了生产的延续性而必须保有一定 -M模型得出: 量的库存货物一样,为满足交易动机而持有的现金余额也可 M冬 号-(1+p)¥ (7) 以当作一种存货。与存货要耗费一定的成本一样,持有现金 求导: 这种存货也要负担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 是机会成本,即由于持有现金而放弃的以其他生利资产持有 /a=-4[1+p+p'(] (8) 余额所产生的利益:二是获取现金(如出售债券)的交易成 式中,表示(任何时期内)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概率。当本,包括佣金费用、税金以及所需时间等。 p=0和p'(Y)=0时,(8)式简化为“不变的支出”,即(6)式。 假设某经济主体在期初将全部收入(T)以债券方式持 如果耐用消费品购买的概率随收入p'()>0而增加,则货 有,并假设此人每次均取出数额为C的债券兑换成现金,则 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值。后一个结论在大量购买耐用消 此人在收入期内的兑现次数为T/C:再假设每次债券变现的 费品的条件下也适用。 交易费用为b,于是,该期买卖证券的全部交易成本为bT/C。 A一M模型提出的一次性收入和支出的目标临界型交 如果每次变现后经济主体的支出是连续的、均匀的,则在收 易模型,导出了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限很低(甚至为负值) 支期间所持有的平均现金余额为C/2。因为现金没有利息收 的结论。阿克罗夫和米尔本把模型扩展到包括一次性收入入,如果市场利率是1的话,则持有现金所丧失的利息收入
190第二篇金融理论定量分析 或者叫机会成本为受。若以X代表持有现金的总成本,而X 货币政策的作用。根据平方根公式,假定利率和物价不变, 增加一定比例的货币存量,将导致收入呈更高的比例增加。 又是C的函数.则有下式: 因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平方根成正比例变化,所以, X=G)=g+受 为了使公众有能力吸收这部分追加的货币,收入增加的比例 由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任何经济主 就必须大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 体都会在不妨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将保持存货的成本降到 该模型问世以后,对货币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 最低限度。同理,每个明智的经济主体都会将保持现金的成 它大大丰富发展了凯恩斯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另一方 本总额减到最低限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理论上我们必须 面,其结论可应用于国际金融领域。因为国际储备如同经济 单位的现金存量,也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因此,国际储备 求出x的极小值。首先必须对上式求C的一阶导数,并令其 为零,求出C值。即 不必与国际贸易量成同一比例增减。并且在国际经济交往 中用一种普遍的国际货币,可以节省国际支付和交易成本。 + c+2 =0 26T 预防性货币需求模型(Demand Models of Preventive C三Ni Money 这就是说,每次查换的现金余额为,√西时,持有现金存 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防备不确定事项和各种 i 意外开支的发生而形成的货币需求。货币不仅可以作为日 货的总成本最小。 常交易之用,同时也是为保持一部分财富的便利和安全的手 又因为在收入所得期内所持有的平均现金余额为C2, 段,换句话说,人们持有货币,除了要便于进行一般的交易之 所以最适量的现金持有额为分√西,即现金余额(用M表 外,还有就是为了满足由于谨慎的考虑而出现的需要。这种 考虑,一则是因为人们收入和支出款项的时间往往难以预 示)为: 料:二则是因为其他形式的财富在价值上和收益上不是完全 M==√厘 可靠的,而货币由于具有普遍的接受性、安全的流动性和按 货币计值的保值性而倍受人们青睐。所以,收入水平的高低 或 M=ar(a=2V西 是影响预防性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预防性货币需求与人 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防性 若把物价因素考虑在内,则实际的现金余额为: 货币需求增大,人们积蓄货币作为预防的能力也增强:反之 阿 随着收入水平的降低,预防性货币需求则减少。预防性货币 需求还受到交易成本的制约。持币动机是为了使交易费用 或 达到最小,而交易费用又是由佣金费用和投在不同资产(如 M=aTasi-0sp 债券)上的利息收人所组成。虽然利息是已知确定的,但佣 式中,P一一般物价水平。 金则因为现金净流入的多少是不确定的而成为不确定因素。 上式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公式。它表明:①最基本的货币因此,人们总是持有货币进而力求使预期交易费用达到最 需求一交易性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利率变动的影 小。持有的货币越多,预防意外事件的能力就越大,但由于 响,并呈反方向变动。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利息机会成本持有过多的货币而要减少利息收入,因而,预防性货币需求 越高,因而经济主体都会自动地降低对货币的需求:反之,利 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利率越高,预防性货币需求越小,利 率降低,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就会提高。这一结论大大丰富率越低,预防性货币需求越大。总的来讲,预防性货币需求, 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②在一般情况下,交易成本的变 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大,所以,一般都是把预防性货币需求 化将会引起货币交易需求的同方向变化。若佣金费用增加, 函数简写为: 且每次变现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增多,即6增加,则在一定的 L =f(Y 收入所得期内变现的次数就会减少,为交易所需的最适度现式中,L一预防性货币需求: 金持有量就会增加:相反,变现容易了,即b的数额减少,则变 Y—收入水平。 现次数增加,货币持有量减少。③货币需求具有规模经济 货币的预防需求,是产生于对货币流入流出时间的不确 性。这表现在如交易总额增长I%,而对货币量的需求只增性上。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廷金(Don Patinkin)、惠伦(E. 长0.5%,其原因在于佣金b中有一部分是与交易额增长不 Whalen)和奥尔(D.Or)等人,都相继提出各自不同的模型来 成比例的固定费用,每次兑现额越高,单位货币所担负的费阐述这一问题,下面主要讨论两种预防性货币需求模型。 用越低,佣金费用增加的幅度越低于交易总领增加的幅度。 第一种模型,是假设个人没有诸如银行贷款之类的任何 因此,相对于交易总额的增长来讲,边际佣金费用减少,对货 债务,并且通货在货币和已知收益的“债券”之间进行转换, 币的交易需求也减少。货币需求的规模经济性大大增大了以满足其不确定的交易需要。但许多分析货币需求的模型
第1章货币金融理论191 都假设利率(收益)和佣金费用是已知的。这与大企业的收σ2=K,Y,其中,K,表示常数,Y表示交易量:要是反证也成 入和支出是可变动的和不确定的不相符,或在较小程度上个立,则有。=K,P。将这些表述式代入方程(3),就可得出: 人也是如此。预防性货币需求模型,是建立在持币的交易动 货币需求的收人弹性在1/3(次数增加时)和23(价值增加 机基础上,假定纯收入是不确定的,并把这种不确定性看作 时)之间变动。由于收入价值的增加很可能伴随着佣金费用 是一种“风险”,即假定收入一支出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模(弹性为1/3)也成正比例增加,所以,“价格水平”弹性为单 型规定了如下的假定前提:如果每期的净支出(即支出减去 位弹性(即“交易价值”弹性2/3加上“佣金价值”弹性1/3)。 收入)N,大于货币持有量M,公司就要发生佣金费用b。佣 米勒一奥尔的预防性需求模型与惠伦模型是相似的, 金费用影响销售短期付息资产的费用。销售费用包括时间、但是,当货币余额达到上限或下限时个人只能在“债券”和 不便利、可能的罚息和意外的(上市资产的)资本损失。另一 “货币”之间进行转换,如图2-1-19所示。 方面,为了减少佣金费用而持有较多的货币余额(这里假定 因此,模型中的决定变量就是按这些上限或下限的点所 货币的利率为零)会减少“债券”的利息收入。因此,企业在 转移的数额。这就产生了如下形式的货币需求模型(假定现 选择最佳货币持有量时将会把预期佣金费用与需放弃的利 金流出服从二项分布,其平均值为0): 息收入进行比较。 如果净支出的概率分布以零为中心,而且净支出大于货 w (4) 币持有量(N>M)的概率分布为P,那么佣金费用总额为b, 式中,m一现金余额的预期变动量(概率=1/2): 放弃的利息收入为M(r为另一种资产的收益),因此,预期 t一交易的频率。 总成本TC由公式表示: 由上式所得结果包括交易频率弹性E=1/3,“交易额” TC Mr pb (1) 弹性E,=2/3,利率弹性E"=1/3,均与惠伦模型的结果大致 预防性需求模型可给出不同的结果,这取决于对非流动 相同。可见,米勒一奥尔模型说明了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的 性概率P所作的假定。 名义货币余额的同一性。 惠伦在1966年提出的一个最简单的预防性需求模型。N> 米勒一奥尔模型也是目标临界模型,它表明:货币余 M的概率P取最大值,即p=σ2/MP(σ为净支出的标准差)。 额不是连续调整的,而只有当货币余额达到最高点或最低点 将p=2/Mr代入(1)式中,以M作变量,求TC的最小 时才作调整。而货币的暂时变动是自发性的。 值得: 第二种模型,1980年,斯普伦克尔和米勒扩展了预防性 a(TC)/aM =r- 20 2=0 (2) 需求模型,他们将通过(自动的)透支(利率为。)和压缩流 动资产(利率)来应付不可预期的现金支付需求的可能性引 (3) 入模型。因此,这一模型有利于分析那些有自动透支权的大 二阶导数a2(TC)/aM2=6cb/M>0有最小值。 企业的货币(和银行贷款)需求。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个人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与佣金 模型假定:“货币”没有利息收益,也没有佣金费用,以及 费用呈正相关,与“债券”的利率呈负相关(但利率弹性为1/ 有关的可能透支成本0与投资在(可替代的)流动资产上的 3)。货币需求还随预期净支出方差(的立方根)而增加。 收益r之间的选择。设A为意愿的现金持有量,x为每日终 了的货币结余额的估计误差,如果x位于负无穷大和A之间, 即xE(-。,A),那么货币的过多持有量(A-x)所承担的机 H* 会成本为可替代资产的收益ro。对xe(A,),透支额(x- A)承担的机会成本为相对利率(。-t)。 假设x平均值为0,概率分布为∫(x),个人在选择A时 收益点=二H 要使总成本达到最小: TC=(A-xfx)d+(。-2厂(x-A)x)d (5) 时间 2T0=(A-xx)-(。-2)=0 图2-1-19米勒一奥尔预防性货币需求模型 (6) 名义货币余额的同一性。 f(x)d=1 如果假定净收人服从正态分布,那么,则对净收入的概 率分布作出某些颇为严格的假定,就可以看出收入在预防性 T=∫-厂fx)d 货币需求模型中起着明确的作用。如果收入和支出的次数 =r-ro[F()-F] 增加,而且每笔收入的价值不变,根据惠伦提出的模型,就有 =r-[1-Fw]=0
192 第二篇金融理论定量分析 F(A')= 种资产看作是具有“风险性”的。为了研究投机性货币需求 (7) To 的动机,即其决定因素,我们必须测定风险性资产的预期收 式中,F一累积概率,它等于1: 益的大小。在已定持有期内,风险性资产的预期收益R续收 F(A·)一现金需要量等于最佳现金持有量时的累积 益或利益r和预期资本收益或损失g成,即: 概率。 Rr+g 对于最佳现金持有量大于0(即A'>0),需求F[A·]> 式中,g=(p1-p)/p一公债券市场价格的预期变化比率 1/2,根据(7)式,则意味着。>2r。一般地说,借款利率小于 (以:期为基期,其情况是已知或 流动资产收益的2倍,因此,这一模型表明最佳现金持有量为 可知的)。 负值,也就是企业通常应当有计划地运用透支权,伦克尔和 市场价格表现为未来息票收人C的贴现后现值与T期 米勒可能都注意到了:“广义货币”的需求取决于相对利率的 公债在到期日的偿付价值B,之和,其关系式如下: 高低:当相对于透支利率。来说r上升时,甚至当r<。时, 广义货币的需求仍将不断地增加(通过透支增加的方式,作 21+)+1+ 为“货币”列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方)。它强调了在广义 为了看出P与r的关系,我们求偏导,得出P/<0,因 货币需求函数中运用相对利率的必要性。 此可知市场价格P与利率成反比。假定公债是永久性债券, 总之,预防性货币需求模型适用于分析交易者(其货币 即只有固定的息票收入,而不需偿付本金,也就是说,B,=0, 持有量取决于随机因素)的货币需求。第一种模型说明通常 则上式可简化成: 无自动透支数的个人的货币需求的某些因素,第二种模型可 用来分析大企业的货币(银行贷款和其他流动资产)需求。 P=c∑(1+r) 根据等比级数求和公式: 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Demand Models of Speculative a =ga-1 Money) 则: 凯恩斯将货币总需求归结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 需求之和,并进一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 0.g1g1 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动机。 1(1+r)1<1 所谓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 (1+r) 性,为了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 +,=1+ 而形成的货币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受投机动机的驱使 设(1+r)为a1,且(1+r)=q则: 为在投机中减少损失或谋取利益而形成的货币需求。根据 凯恩斯的说法,为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所执行的是价值贮 含1*分= 藏手段职能。个人或企业暂时无需支用的财富,可以用货币 形式保存在手边,也可以购买债券而获取利息。当现行利率 P-c(+.c. 过高时,人们会预期利息率将要下降,债券价格将要上涨,便 由此进一步可以看出永久性债券的价格变化率决定于 会用手里的货币购买债券,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减少:当现行 利率的百分比变化率,且二者的变化方向相反。 利率过低时,人们又会预期利息率将要上升,债券价格将要 假设某人持有公债,并对持有期末的公债价格作出了完 下跌,便会放弃债券而持有货币,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增加。 全准确的预期,那么,这种预期就是“无弹性”的。比如说,这 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是利率个人预期公债收益会超过已知的货币利率m,并且相信这种 的递减函数。以L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r表示利率,则投机 预期的准确性,他就会把所有的财富都投资于公债,而不是 性的货币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 L=f(r) 姑且不论此人的预期是否正确,行为是否盲目,单凭个 在此基础上,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扩展了投机性货币需求人的行为,是无法从总体上获得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 模型。 的。因此,凯恩斯不得不假定,不同的人会对公债价格的变 凯恩斯在对此进行分析之前,提出了如下几个假定前 化率形成不同的预期。在进行预期之前,凯恩斯作出如下假 提:①个人不会持有复杂的资产组合:或者全部持有公债,或定:人们对正常利率、有一个主观看法,即现行利率会最终 者全部持有货币(这里,我们只用货币进行分析,且可供选择逼近这种正常利率。如果现行利率高于正常利率,人们预期 的替代资产只有一种,其市场价格不断变化,即“公债”):②将来利率会下降。因此,在连续收益或息票收益的支付是完 对货币总需求来讲,只有与利率有关的货币需求函数才是向全已知的情况下,他预期可以获得一个资本收益。这种回归 下倾斜的:③在一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可能是预期可简单地表述为: 无限的,即流动性陷阱。 g=a(r-rw),a>0 由于公债的市场价格是变化着的,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为了便于分析,在理论上假定:当现行利率改变时,正常利率
第1章货币金融理论193 保持不变。由于对于不同的人来说,a值的大小是不同的。 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特别是对一般人来说,它像是具有绝 当r高于r、时,认为α值较大的人则预期资本收益大,并进对真理意义的数值。实际上是一组“经验数据”,除了1:8,还 而购买公债:而认为a值较小的人则预期资本收益小,其与 有1:5与1:4。它们分别说明货币流通量对社会商品零售额 连续收益之和没有超过r。,因而持有货币。由此可见,r与、 要保持1:8的比例,对商品库存要保持1:5的比例,对农副产 之间的差额,即(r-Tx)的值越大,在进行资本收益预期的过品收购要保持1:4的比例。 程中,转向购买公债的人就会越多。因此,我们就得到了,与 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间,以“1:8”为代表的经验数据 货币及公债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当然,如果人们对正常利是一把简明、实用、有效的尺子,它衡量着货币流通是否正 率的构成有不同的判断,那么对任意给定的α,现行利率的上常、市场供求是否平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货币流通与商品 升就只能吸引一部分人,而不是全部,转向购买公债了。 流通的内在本质联系与数量比例关系,成为一种所有制、一 从总体上讲,货币和公债需求取决于现行利率、公债正条渠道、一个中心经济结构下检测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 常利率和货币利率。因此,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就准。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1979年以前)都是按照这个经 可以写成: 验数据进行现金控制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管理体 M=f(r,rx,r,)frx 0frf>0 制,社会经济结构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等都发生了 式中,0—财富的某种计量。 前所未有的变化,以1:8为代表的经验数据得以成立的经济 鉴于事实上人们确是持有不同的资产组合,因此,就个 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货币概念与过去的口径不一样 人的金融资产而言,凯恩斯学派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不现实。 了,货币的范围由现金货币扩大到存款货币,流通中的货币 但从总体上讲,凯恩斯的理论指出了货币和公债需求可能具量巨增。第二,货币的使用范围因经济的商品化加速扩大, 有的不稳定性。人们可能因为改变了有关正常利率或者修 货币流通不仅媒介消费资料流通,而且还媒介生产资料流 正系数α的看法,或者因为预期受到其他变量,例如货币供通,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概念有了突破。第三,经济主体多元 给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对资本收益的预期。 化。货币需求量急剧增加,现金的使用范围和数量相应扩 但是,凯恩斯以后的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凯恩斯的投 大货币流通速度放慢,因而出现了市场供求状况大为好转 机性货币需求分析存在严重的缺陷,即这种分析与实际不 而现金流通量与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数量比值却偏离经验 符。凯恩斯假定社会财富只用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表示,微 数据的状况,1984年降到1:6之下,为1:5.77,尔后几年还在 观主体只能在带风险的有息债券和无风险的零息债券之间 下降,1990年为1:3.14。过去一直行之有效的经验数据失灵 进行资产选择。而现实生活中的资产是包括货币的债券在 了,不能再作为衡量的尺度,不再能满足人们分析货币流通 内的多样化资产,人们的资产选择是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选 和经济发展状况的需要。 择:另外,即使微观主体可供选择的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 种,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变动的只是 我国广为流传的货币需求模型(Model of Money 两者的比例。事实上,债券中还有无风险的,如国库券,这类 Demand Widely Knocsn in China) 债券可以使人们不冒任何风险而获得利息收入。因此,人们 黄达教授在其主编的《货币银行学》中,分析中国货币需 为了逃避风险,增加获利能力,总会在安全资产、货币与风险 求量理论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有争议但却广为流传的模 资产、盈利性资产三者之间进行选择,根据各种资产的收益 型”。其表达式为: 和风险的比较来确定其资产结构。 M=Y+P 这个模型是我国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为了取代业已过时的 货币需求1:8公式(1:8 Equation of Money Demand) “1:8”公式,寻求一个简明而又易于度量货币的方法而产生 我国经济学家黄达教授、张红伟教授在他们主编的《货 的,即货币供给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加预期(或计划)物价 币银行学》中都分析了国内金融理论界在对马克思货币必要 量研究中提出的“1:8公式”。 上涨率P。 所谓“1:8”,它的具体含义是,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 这个公式与“1:8”公式一样,旨在解决如何确定年度计 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其公式是: 划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问题,但在许多方面与“1:8”公式有明 货币必要量一花会货提 显的差异:(1)虽然在提出之初,一些人将定义为现金发行增 (1) 长率,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少人已将解释为M1或更大口径的 如果按这个公式计算的值为8,则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 货币增长率,这同“1:8”公式中的“1”仅指现金已有所不同; 流通正常。 (2)经济增长率无论用哪一指标代表,都比传统“1:8”公式中 这个“1:8”公式是60年代初由我国银行工作者根据对 社会零售商品总额指标所包括的范围大得多:(3)预期或计 多年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 划物价变动率进入模型,实际上是承认了物价上涨对名义货 结论。“1:8公式”用于衡量货币流通正常还是不正常,货币币需求的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发行是多还是少,是一个既简明又实用的尺度。直到80年代 在这个新模型刚一提出时,不少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其 初期之前,这个著名的“1:8公式”已成了马克思货币必要量中最主要的意见是不应把P作为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决定因